很多人一聽到冬瓜這名字,都以為它是生長在冬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它主要生長在夏季,那為什麼要給它起這個名字呢?那是因為它成熟之後,表皮會有一層白粉狀的東西,看上去就像是冬天結了霜一樣,所以人們習慣將它稱之為冬瓜,不過也有其他一些地方稱它為白瓜。
為什麼有很多人都喜歡種冬瓜,那是因為它的產量特別的高,不過在它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肥水,冬瓜幼苗時期對於肥水的需求量是不太大的,但是等它開花結果之後,我們就要注意時時刻刻給它澆肥水了,要不然冬瓜就會長得不好。不過也不是表明它在幼苗時期就不需要肥水,我們只需要薄水薄肥就可以了,幼苗時期只需一點點養分冬瓜苗就可以長得很好了。等它抽蔓之後,肥水不宜多,我們要進行適當的控制,等它結出果實以後,肥水就要充足了。為了促進果實的膨大,我們需要在半個月之內連續追肥兩次,而且這兩次都需要施重肥,不要捨不得施肥。很多人給冬瓜施肥的時候不看天氣,其實下雨或者是要下大雨前後我們都應該最好避免施肥,如果下雨的時候我們給冬瓜施肥的話,很容易讓冬瓜花造成病害。
今年,我和一群愛種菜的姐妹建了一個種菜的群,大家七嘴八舌交流種菜經驗,都覺得冬瓜難種。這時,有人開口說,她種了10年冬瓜,沒有一年不成功。這位女士既不是農民出身,也不是農科專業畢業,而是老師,她一邊經營一家商店,一邊種花弄草。這句話如同平地驚雷,大家頓時嘰嘰喳喳圍著她轉,討教種瓜經驗。原來,冬瓜下種前要在種子尖頭剪一刀,開個小口以打破保護瓜仁的銅牆鐵壁,瓜苗便可從小口裡竄出來。我對冬瓜籽的尖頭開小口有興趣,便試著種來玩玩。沒想到別人也在種著玩。到了6月,農場主劉青帶來好消息,她的冬瓜苗出土了,自己留下一些,其餘的全給沒有出苗的各位。收到冬瓜苗後,我們如獲至寶,趕緊種下地
領養的冬瓜苗一到家,自家剪了小口的冬瓜籽一個星期後也出苗了。我把它們種在雞糞堆上,最初的幼芽葉片長得比我的大拇指還要大,特別強壯。一開始我特別著急因為我的冬瓜只開雄花,一朵雌花也沒有?女士馬上安慰說,別著急,多施點肥,雄花之後,雌花就不遠了。這話被我聽進去了。我家養雞,雞糞泡水,等於給冬瓜苗喝雞湯了。果然沒幾天,雄花出來啦!隊長不是說有了雄花,雌花就不遠了嗎?雄雌花色相同,不同的是雌花下面有瓜座,雄花沒有。我看見花朵盛開,高興得忘乎所以,以為每朵花都能結果,想把藤尖掐掉,保證花朵有足夠的營養。此事立刻被女士止住,要她檢查有幾個花座,結果看來看去只有一個。由於冬瓜種在花盆裡,泥土和肥力有限。隊長說,罷了,別浪費肥料了。可是,誰想半途而廢?
冬瓜不像黃瓜、絲瓜那樣,搭個棚它們就能攀沿上去,它們可以和南瓜混種在一起,藤蔓卻互不幹擾。初夏時節花謝了,花蒂就變成了小瓜,起初像黃瓜,過幾天又像地蒲,身上毛茸茸的白毛煞是可愛,我很想摸一摸,女士警告我千萬不能摸,一摸,這個冬瓜就萎縮了。隨著冬瓜的生長,顏色逐漸變深,部分絨毛變成石灰水似的,好像人工塗上去的一樣。這個時候,冬瓜就算成熟了。
9月中旬,天氣冷了,清晨要穿夾層夾克衫。我戴著手套幹活,手指都凍得疼痛。冬瓜啊冬瓜,為了你們,我天天早起,陪著你們一起長。終於,毛茸茸的綠瓜成型了。
小時候食物貧乏,夏季幾乎頓頓吃冬瓜。可以炒著吃,紅燒白燒都可以。更多的是燒湯,鹹菜冬瓜湯、榨菜冬瓜湯是標配,輪流上桌,清湯寡水。青筍冬瓜湯隔三差五也能吃上幾頓,可惜青筍太老。到外婆家做客,那麼能吃到鹹肉冬瓜湯,漂著鹹肉片的冬瓜湯更有滋味。一個冬瓜往往能吃上一個星期,每次切一個輪子之後,冬瓜就倒扣在墩板桌下面的地上,奶奶說這樣能夠保鮮。但我發現如果隔天再切的話,也會有黴斑需要剔除。冬瓜的營養價值也很高,想要減肥的妹子可以多吃點冬瓜,絕對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