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在明末的眾多義軍隊伍中,他的影響力僅次於闖王李自成。所不同的是,李自成是公認的農民起義軍的典範人物,帶領貧苦農民推翻了明朝腐朽統治,雖然最後功敗垂成,但他的才能和歷史功績已經得到史學界廣泛確認。而同為農民軍首領的張獻忠,卻沒有像李自成那樣得到廣受推崇讚譽,反而成為一個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至今是非黑白難有定論。
綜合各種史料來看,張獻忠與李自成最大的區別,就是李自成的隊伍號令嚴明,愛護百姓,絕少有燒殺劫掠、殘害百姓的記載。雖然在推翻明朝入主京師後,李自成也曾進行了所謂「拷掠追贓」,但那也僅限於針對明朝的大臣官紳等上層人物,對於普通黎民則並未有什麼荼毒生靈之舉。
眾多史料大都記載,張獻忠生性嚴苛殘酷,不僅對明朝官紳皇族兇狠,對黎民百姓也經常大開殺戒。對明朝那些作威作福、壓榨百姓的王侯將相痛下殺手,還情有可原,但對老百姓也照此辦理,就令人不可理解。畢竟他也有爭奪天下之心,他就是再愚不可及,難道會不懂得收伏民心的重要性?如此行事豈不民心喪盡?因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很多史書對張獻忠的記載,都是人云亦云的誣衊不實之詞,張獻忠並不是傳說中的殺人如麻的大魔頭,而是和李自成一樣,是替天行道的好漢。
目前有關張獻忠史料記載,大多數也確實是第二手材料,作者大都是道聽途說,並沒有親眼見過張獻忠的隊伍。不過,在眾多史料中,有一本明朝人的筆記卻與眾不同,這本筆記的作者,親身被張獻忠的隊伍擄掠而走,而且見到了張獻忠本人,筆記中的內容全都是他親身經歷,屬於第一手原始材料,具有極高可信度。這本筆記就是崇禎年間一個秀才餘瑞紫寫的《張獻忠陷廬州紀》。
餘瑞紫是廬州人。筆記中記載,崇禎十五年五月初七夜半,張獻忠率部偃旗息鼓偷襲廬州,一舉攻克,一時間張獻忠大隊人馬衝入廬州,「滿街殺掠點火,叫喊之聲令人心膽俱裂」。餘瑞紫當時正在書房中睡覺,被驚醒後聽說流賊破城,急忙帶著家人出門逃命,結果到了街上一看,「往南走,南頭有賊;復回北跑,北又有賊。兩頭亂竄,如魚遊釜中」,一片混亂中他與家人失散,結果被張獻忠的隊伍抓住,從此開始他的一次驚心動魄之旅。
餘瑞紫被俘後,先被當成民夫,跟著張獻忠的隊伍在城中四處搬運金銀財寶、馬驢牲口,義軍還酷愛飲酒,找到釀酒之所,就把酒整缸抬走。隨後餘瑞紫被帶到西門外義軍大營中,一個義軍將領看出他是個讀書人,於是就把他從民夫隊伍中挑出來,盤問一番後,告訴他:「明日送你到老爺前去。」老爺就是指的張獻忠。張獻忠胸無點墨,卻知道重用讀書人。這個義軍將領特意囑咐他,如果「老爺」問他是否想回家,千萬不可點頭,否則立即會被殺掉。
次日他就親眼見到了名震天下的八大王張獻忠。當時張獻忠「頭戴水色小抓氈帽,眉心有箭疤,左頰有痕。身穿醬色潞綢箭衣,腳下穿金黃色緞靴,坐虎皮椅上」。張獻忠果然問他是否想回家,餘瑞紫趕緊回答「小的沒家,情願服侍老爺」。張獻忠又讓人拿來文房四寶,當場讓餘瑞紫做了篇文章,他大致一看就說好,從此就把餘瑞紫留在營中充當謀士。
餘瑞紫親眼看見,張獻忠嗜殺果然並非虛言。廬州大小官吏凡是被俘的,兵備道蔡汝弼、廬州府通判趙興基、指揮使趙之璞等人都被殺害,有一天義軍在思惠樓上發現很多火藥,張獻忠大怒,認為當地人有意隱瞞,當即下令「進城補縱火捉人,一人不許放走。其焚殺更勝於前。」「城中紳衿婦女死節者難以悉記」。
張獻忠除了擄掠財物,還「給令箭叫人找尋婦女」,擄掠入營中「分配」給大小頭目。餘瑞紫作為張獻忠的「新貴」,也分到了一個「臨時夫人」,但他是個非禮勿視的老實人,「予雖同臥而不敢犯」,二人互訴家世,痛哭一場,不知能否躲過此劫。
張獻忠有一條嚴苛軍規,為了防止出現逃兵,他嚴禁部下士卒私藏金銀,全部戰利品都要上交,時常在營中對士卒進行突擊檢查,一經查出立即斬殺。餘瑞紫的「臨時夫人」最終就因此被害。凡是發現士兵逃走,其家眷父母都會被殺,甚至連與當事人關係親近的同鄉也會被株連,「軍令從來如此。」對於被抓獲的戰俘也是照此辦理。張獻忠在霍山一次抓獲二十二個明朝生員,有一人趁亂逃走,結果剩下二十一人都被斬殺。
當年九月二十一,餘瑞紫被俘四個月後,張獻忠部遭遇明朝武將黃得功突襲,大敗而逃,餘瑞紫才乘機得以脫身逃回家中。到家才知道他的母親、妻子都在戰亂中遇害身亡。餘瑞紫的經歷證實,張獻忠的作為絕談不上是替天行道的英雄好漢,暴虐嗜殺,搶掠民財,其行徑與山賊草寇別無二致,說他是魔頭也並不為過。他有奪天下的野心而無奪天下的才能,以殺戮為樹立威信的手段,以掠奪作為經濟來源,根本不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如果說李自成是失敗是遭遇清兵所致的意外,則張獻忠的敗亡則是事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