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教,父之過!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

2020-12-25 壹教堂

高三緊張的學習生活需要一個好的外界環境,包括父母的理解、美好的學習環境等,還需要孩子自己有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一個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節約時間,也可以讓父母更容易更樂於去理解孩子。

生活習慣在於父母的教導,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在於平常父母的督促與培養。在高三這個緊張的學習階段,可以協助孩子慢慢改變生活習慣,但也不要操之過急,操之過急可能會使導致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出現障礙。

而學習習慣就不一樣,它關係到孩子的學習與成績的提高。面對高三如此緊張的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取得好成績的關鍵。所以對於一些壞的學習習慣,家長就得儘快協助孩子改正,例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學習、一邊吃東西一邊學習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加油吧考生#

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孩子自覺地學習,及時預習、複習,上課注意力集中,筆記工整清楚,遇到問題積極思考等都是學習的好習慣。反之,也有種種學習的壞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學生的學習成績也一定不會好。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中小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習慣。」作為教師和家長的重要任務之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學習習慣。

心理學家調查過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結果表明,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據此認為,學習習慣是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難有大的改進。那種認為樹大自然直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一棵帶有枝權彎曲的小樹,長大能直嗎?因此,對於高三的孩子,家長對於他們能改正自己的不良學習習慣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最好儘早協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越早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而越早發現孩子的不良的學習習慣,越早協助孩子改正,可以讓孩子越早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在高三這個緊張的學習情況下,孩子本身就有一定的學習壓力,如果家長配合老師,糾正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還是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的。

孩子的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建立良好的習慣,因為任何習慣都是比較牢固的暫時神經聯繫,要想改變它,必須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費很大的氣力。例如,有的孩子形成上課不集中注意聽講的壞習慣,即使在教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有時好了幾天卻又犯了。犯了又改,改了又犯,這需要長期的意志鍛鍊,有時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家長應該儘快協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相關焦點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今日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細細品來,還真有一件虧心之事,倍感終身遺憾。那就是一生愧對兒子,錯失對兒子教育的有利時機。當兒子咿呀學語時,我正為農村「兩款」的徵收而發愁,正為「基本國策」的落實而犯難。當兒子上幼兒園時,我正奔波於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民打造金山銀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溝相通、路相連、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基本農田建設的田野上。
  • 「養不教,父之過」,外人當你面批評孩子咋辦?高情商父母這樣做
    導讀:「養不教,父之過」,外人當你面批評孩子咋辦?高情商父母這樣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養不教,父之過」,外人當你面批評孩子咋辦?高情商父母這樣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養不教,父之過」,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教育孩子的12種好方法
    「養不教,父之過」 ——《三字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教育從家庭開始。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和學習成績方面。 在孩子的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對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限於家庭還參與學校活動。
  • 從"養不教父之過"說開去
    閒來無事,伸手從書架上取出《三字經》隨便翻翻,不想對「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兩句產生了興趣,並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這裡我想我們沒有必要用過多時間和文字去探討這兩句話的歷史來源和深刻內涵,僅從教育形式來看,古人已經清清楚楚地把教育分成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一個不教育為「過」,一個施教不好為「惰」,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 從「養不教父之過」說開去
    閒來無事,伸手從書架上取出《三字經》隨便翻翻,不想對「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兩句產生了興趣,並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這裡我想我們沒有必要用過多時間和文字去探討這兩句話的歷史來源和深刻內涵,僅從教育形式來看,古人已經清清楚楚地把教育分成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個密不可分的方面:一個不教育為「過」,一個施教不好為「惰」,二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 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說錯了嗎?
    《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  但是,現代好多教育專家告訴你,不光是父之過,當媽的也有責任。
  • 「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從來都不輕鬆,和孩子一起學習三字經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譯文:為人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做人做事,這就是父母的過錯。同樣,老師如果只教育學生卻不嚴格要求,這就是老師在偷懶。姐姐弄不開,就走了。這時,一個僕人走過來,幫他把核桃放進開水裡燙了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核桃殼就掉了。司馬光拿著剝掉殼的核桃,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姐姐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就信以為真。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問司馬光:「這核桃真是你剝的嗎?」
  • 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原文第9、10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註解 把孩子生下來,包他吃喝、卻不教他做人是父親的過錯。老師的教育以及管教不嚴格,是因為其懶惰。作者見解第9句: 前面一句話也好理解,生、養而不教,是父親母親的過錯。為什麼我這裡說母親?因為母親的愛並不過錯,但是她的溺愛卻會害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孩子父親在外忙沒時間教孩子的情況。
  • 養不教,父之過.(深度好文)
    名義上是帶著孩子出來玩了,但是實際上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孩子身上。親愛的爸爸們,你可以曾想過你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明明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卻一點也體會不到來自於爸爸的愛和溫暖的陪伴。媽媽下班回家又要做飯又要帶孩子,還要忙乎各種家務,可你在外面瀟灑的時候是否想到還有一對母子也同樣需要你的陪伴和照顧?等你半夜回家老婆嘮叨幾句,輕者你和她拌拌嘴,重者又是一場戰爭,這樣對孩子的影響和傷害無可估量。經常聽到一些媽媽說,我現在是養著兩個孩子,一個大孩子,一個小孩子。
  •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源於《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童訓讀物,但《三字經》中原文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生養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老師的懶惰。
  • 「養不教,父之過」看易中天大師怎麼說
    那有人問,怎麼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個不要誤解。它的意思是:養了一個孩子,父親如果沒有為他找老師,或者沒把他送到學校去上學,這是父親的過錯。家庭教育主要是母親。所以孩子將來長大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跟母親的關係更大,尤其是男孩子。
  • 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惹禍,你會維護還是痛罵?它才是正確的選擇
    導讀: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惹禍,你會維護還是痛罵?它才是正確的選擇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惹禍,你會維護還是痛罵?它才是正確的選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子不教,父之過 | 從一個父親的視角談育兒
    三字經開篇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先人們已懂得「孩子的成長必須靠教育,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父母」,可我們今天的很多家長對這些家庭傳承的責任已變得模糊,這樣的退化有其深刻且痛心的社會背景,但我們無法怨天尤人,因為我們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上來,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讓孩子快樂地成長、幸福地生活。
  • 孩子之過誰之錯
    培養一個好習慣只需要21天就可以養成,然而卻不知只需三天不執行就可以徹底忘記。那麼即將開學還在趕作業的孩子責任應該是誰的呢?接下來我將從家庭、社會、以及人的本性幾個方面來講解,我們平時知道但又不願意面對的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 子不教,父之過
    處理完七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矛盾,我陷入了深思:今天早晨發生矛盾的學生,學習成績都比較差,平時學習、生活習慣也不太好。孩子周末在家玩手機那麼厲害,我們家長應該進行教育的。我這麼說,我們有的家長可能感覺很委屈,我們家長都管了,孩子不聽,難道不聽就算了,想方設法呀!
  •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作文題目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二、素材積累1.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重點的字是「過」和「教」。「過」的意思不僅僅是過錯,更多的情況是違反,改動的意思,違反改動的是什麼呢,叫做"正常的規律"。「教」指的是一個過程,意思包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 孩子學習成績提升不上去:家長不如試試,培養孩子這幾種習慣
    再過幾個月,我帶的這批六年級的孩子就要升入初中了。現在的孩子發育快,有好多男孩都長得比我高了,期中考試班上的數學成績平均分挺好的 ,但是每次考試,讓我擔心的總是有幾個學生,他們家長為了他們的學習也是三番五次的找我,成績沒有長進,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孩子,差距會這麼大呢?
  • 700多年前,古人就說「子不教、父之過」
    我們都認為,孩子在12歲以前的教育特別重要,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讓其懂得為人處事的一些基本道理,所以我們基本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用於陪孩子了。我相信,一份付出、一份回報,如今的付出,會讓孩子收穫一個美好的童年、會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待孩子長大時,我們會收穫到更多,到時會少操很多心,也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過了這個階段,你再想補救已很難很難。所以,我不明白,這位爸爸為什麼會不管兒子,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還不如奶奶上心。
  • 別誤解放養教育,真正的放養: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好習慣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教會孩子理解規則,培養他們的敬畏之心讓孩子理解規則是教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步,但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學會樹立目標並為之堅持努力對孩子來講非常的重要。
  • 現代人應該怎麼理解「子不孝父之過」這句話
    父之過,可以理解為生活當中為人父母教育子女所肩負的責任。但凡有因 孩子小時候自制能力弱,使得你家孩子行為上從小一言一行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有所約束,有了分辨事情對於錯的能力。此為嚴父!。孩子幼兒階段依賴母親時刻的守護,媽媽的時常誇獎和鼓勵把母親的愛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媽媽的影響呵護下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順從的像只依人的小鳥,童年一定是快樂的;這就是孩童心目中的慈母、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