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教,父之過」,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教育孩子的12種好方法

2020-12-12 騰訊網

微信搜索公眾號:有度思學 (ID:youdusixue),關注後點擊【全部文章】可查看以往推送的全部內容,可搜索相關內容。菜單【預習複習】中可獲取更多練習題!!!

「養不教,父之過」 ——《三字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教育從家庭開始。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和學習成績方面。

在孩子的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對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限於家庭還參與學校活動。為了培養更加優秀的孩子,父母可以採用如下幾種方式來幫助孩子接受教育。

1.成為孩子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從小耳聞目染,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要想讓孩子學習好有出息,首先父母得做好榜樣。父母如果對生活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孩子也會積極進取;父母如果尊敬長輩尊重他人,孩子也會孝敬父母和老師,與人為善;父母如果嚴格要求自己,孩子也會嚴於律己……

2.和孩子一起閱讀

父母和孩子一起做事,是給孩子的一種支持,讓孩子感到自信。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不僅能夠讓孩子學習很多課外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父母可以在家裡和孩子閱讀,也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和書店進行閱讀,讓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知識無處不在。

3.關注孩子的活動

關注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活動很重要,一般來說孩子的習慣與學習表現緊密相關。父母對孩子不好的表現要及時糾正,防止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走歪路。

在這繽紛多彩的世界中,誘惑太多,孩子畢竟未成年,好多事情分不清好壞,再加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驅使,很容易走上歪門邪道,需要家長時刻關注自己孩子的活動,解釋引導自己的孩子。

4.不要過度安排孩子學習

好多父母急於求成,「望子成龍」的心情迫切,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安排好多作業,安排好多課外輔導班,安排好多興趣愛好班,讓孩子累的喘不過氣來,哪還有精力掌握這些知識。

父母殊不知自己作為成年人都沒做到,怎麼能一個勁兒的要求孩子呢?「過猶不及,物極必反」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懂,更希望父母能在安排孩子學習的時候掌握好分寸,恰到好處讓孩子快樂高效學習。

5.為孩子提供愉快的氣氛

父母應確保孩子在家中享有和平愉快的氛圍,避免孩子在場的情況下討論家庭矛盾問題,更不要在家裡吵架或打架。愉快的家庭氛圍是一個家庭幸福的基礎,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試想如果家裡整天吵鬧,弄得雞飛狗跳,孩子怎麼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怎麼能夠心平氣和的對待他人。

6.為孩子提出建設性意見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表現不好或對學習的重視程度不高,在一開始時就應該進行糾正,但是不能太直接,上來就批評甚至謾罵責怪孩子。父母應該對孩子的事務耐心的去說,並提出建設性意見。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錯了,應該如何改正。

7.幫助孩子完成家庭作業

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如果遇到困難,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學習的重視,對自己學習的支持。孩子解決作業困難的同時不僅增加了對知識的掌握,更增加了對父母的信任。

8.獎勵孩子取得的成果

孩子取得的成果,家長要多多獎勵,讓孩子知道付出就有收穫,有收穫就有肯定。如孩子期末考試數學考了100分,把成績單高高興興的交給父母。父母此時千萬不要表現不在乎的態度,要和孩子一起慶祝,鼓勵孩子的好成績,讓孩子再接再厲,繼續努力,勇攀高峰。

9.帶孩子多旅行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有時間的時候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去世界各地全國各地旅行,去各種博物館、動物園、遊樂園等,開闊孩子的視眼。讓孩子在大自然具體的場景中身臨其境的學習知識,而不是單純的書本中學習。

10.保持和老師的溝通

家長始終要保持和老師良好的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全面的掌握孩子的動態,及時鼓勵孩子的成果,糾正孩子的錯誤。家長只有和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才能更全面客觀的理解孩子,促進孩子的不斷進步。

11.多陪伴孩子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家長不管有多忙,一定要多抽出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沒什麼比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重要,那些「問題少年」往往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

如期中或期末考試之前,父母為孩子提前準備一個測試,讓孩子心裡有底,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知識還需要加強?發現孩子知識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加強孩子學習。讓孩子輕鬆面對考試,快樂學習。陪伴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在孩子旁邊;陪伴其實也很難,難在經常在孩子旁邊。父母多陪陪孩子,多帶孩子出去玩,多和孩子一起吃飯,多和孩子一起參加活動,孩子會比想像中更加優秀。

12.做孩子的好朋友

有些父母之所以和孩子有隔閡,真正和孩子有很大的矛盾,其中一起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成為孩子的朋友。朋友是信任的基礎,是合作的基礎,是尊重的基礎。父母不要總是高高在上,一副長輩的姿態,人為製造和孩子的隔閡。父母要和孩子做好朋友,好朋友就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

父母和孩子是永恆的話題,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也是千變萬化的,每個父母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無論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讓孩子有出息有發展是每個父母共同的希望。

溫馨提示

1.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可以轉發到朋友圈與大家一起分享!

2.您可以在微信上查找公眾帳號,搜索「有度思學」加入我們的行列!

3.如果您有好的意見或建議,歡迎給我們留言,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聯繫您!

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今日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細細品來,還真有一件虧心之事,倍感終身遺憾。那就是一生愧對兒子,錯失對兒子教育的有利時機。當兒子咿呀學語時,我正為農村「兩款」的徵收而發愁,正為「基本國策」的落實而犯難。當兒子上幼兒園時,我正奔波於發展農村經濟,為農民打造金山銀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溝相通、路相連、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的基本農田建設的田野上。
  • 「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從來都不輕鬆,和孩子一起學習三字經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譯文:為人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做人做事,這就是父母的過錯。同樣,老師如果只教育學生卻不嚴格要求,這就是老師在偷懶。姐姐弄不開,就走了。這時,一個僕人走過來,幫他把核桃放進開水裡燙了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核桃殼就掉了。司馬光拿著剝掉殼的核桃,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姐姐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就信以為真。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問司馬光:「這核桃真是你剝的嗎?」
  • 養不教,父之過.(深度好文)
    名義上是帶著孩子出來玩了,但是實際上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孩子身上。親愛的爸爸們,你可以曾想過你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明明花了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卻一點也體會不到來自於爸爸的愛和溫暖的陪伴。覺得養孩子是女人的事情一個女性朋友說,她老公太不懂得疼惜自己了,老覺得這年代的女人很好當,覺得帶孩子做家務都是女人的事,從來不幫一下自己,這也就算了,還說一些很傷人的話
  • 「養不教,父之過」看易中天大師怎麼說
    母親是負責家庭道德教育的。那有人問,怎麼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個不要誤解。它的意思是:養了一個孩子,父親如果沒有為他找老師,或者沒把他送到學校去上學,這是父親的過錯。家庭教育主要是母親。所以孩子將來長大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跟母親的關係更大,尤其是男孩子。男孩子往往對父親是有抗拒的,父子關係是很複雜和微妙的,有著天然的對抗性,而跟母親有種天然的親近性。所以母親對孩子,尤其是對男孩的影響至關重要。
  • 養不教,父之過!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習慣!
    生活習慣在於父母的教導,所謂「養不教,父之過"。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在於平常父母的督促與培養。在高三這個緊張的學習階段,可以協助孩子慢慢改變生活習慣,但也不要操之過急,操之過急可能會使導致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出現障礙。而學習習慣就不一樣,它關係到孩子的學習與成績的提高。
  • 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惹禍,你會維護還是痛罵?它才是正確的選擇
    導讀: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惹禍,你會維護還是痛罵?它才是正確的選擇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惹禍,你會維護還是痛罵?它才是正確的選擇!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養不教,父之過」,外人當你面批評孩子咋辦?高情商父母這樣做
    導讀:「養不教,父之過」,外人當你面批評孩子咋辦?高情商父母這樣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養不教,父之過」,外人當你面批評孩子咋辦?高情商父母這樣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原文第9、10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註解 把孩子生下來,包他吃喝、卻不教他做人是父親的過錯。老師的教育以及管教不嚴格,是因為其懶惰。因為母親的愛並不過錯,但是她的溺愛卻會害死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孩子父親在外忙沒時間教孩子的情況。 其實古話有古代的環境背景。現代有現代的背景,很多地方都有差異的地方。很多道理如果一字不動的照搬很容易導致一些問題。 我們很多家庭的父親都外出打工,有的甚至父親母親都出去了,只剩下爺爺奶奶帶。
  • 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說錯了嗎?
    《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  但是,現代好多教育專家告訴你,不光是父之過,當媽的也有責任。
  • 養不教,父之過,老公跟我鬧矛盾我就找公婆,誰讓他們沒養好老公
    三字經裡有一句話叫作「養不教,父之過」。意思就是說生養孩子卻不加以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所以老公犯錯,我直接找上公婆。老公是家裡的獨生子,心眼不壞,但是為人不行,情商頗低,不會說話,還自以為是。結婚後,老公除了上個班以外,就什麼都不幹了,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雖然我是農村的女孩兒,但是我的思想還是很先進的,我們兩個都上著班,為什麼他就可以在家裡什麼都不幹,卻把我當成他家的保姆了呢?這些問題還都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生了孩子之後。
  • 好的孩子教不壞
    教育,是在使一棵紅豆杉長成好的紅豆杉,盡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樹成長為好榕樹,不負其質,如果教育局是使紅豆杉變成榕樹,或榕樹長得像紅豆杉,那就完全錯了。齊頭式的教育,將會使許多紅豆杉變成榕樹,或榕樹長得像紅豆杉,那就完全錯了。齊頭式的教育,將會使許多紅豆杉或榕樹不能長成他們本質的樣子。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長,每個人的本質才都得以發揮。
  • 「子不教,父之過」,這3種沒本事的爸爸,容易教育出失敗的孩子
    導讀:「子不教,父之過」,這3種沒本事的爸爸,容易教育出失敗的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子不教,父之過」,這3種沒本事的爸爸,容易教育出失敗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各位家長都長長心吧,把孩子當孩子養,才能養出好孩子
    聚精會神地玩手機的小孩太常見了老祖宗早就教給了我們正確的教育方法這個老師不是讓父母去教孩子科學文化知識,而是教他們做人,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責任也是父母必須擔負起來的,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每個有生育意願的家長都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當你的孩子呱呱墜地時,你就有了教育之責,否則將來孩子所犯的所有錯誤你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毀物你要賠償,孩子罵人你得道歉,孩子殺人你得償命,甚至孩子自絕也得怪你教育不力,坑害了一個大好性命。
  • 【百家】林清玄:好的孩子教不壞
    反之,一個孩子的內在渴望沒有被喚醒,他可能造成兩個極端,一是庸庸碌碌終其一生,一是充滿反社會的傾向。這就象我們不管土質,把洋芋、番薯、稻子、西瓜、松樹全部種在一片地上,有的就不會結果,有的就會破壞水土,其實,教育的原理由大自然的培育與生態間就可以看到相同的道理。
  • 26種好方法教孩子識字 老師家長收藏 | 巧手教育
    1.激欲法。如說一個短句(最好是有教育意義的),叫孩子找出相應的字來拼(或者是將這一句話的字塊先打亂,再由孩子拼出一句話來);或設故障,把句子中的某字不讓孩子看見,掉在地上,問差哪一個字,快排出來。   8.對號入座。如玩具上、桌子上,叫孩子把相應的字塊放在上面去。9.見字認字。如家中報刊上的條幅、書名、來信(信封上的字),街上的標語、商標、廣告、店名等。
  •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養創意理智兼備的好孩子
    由兩位專家合寫,他們已經儘量用通俗的語言寫給我們看,還加上一些比較好理解的例子,以及部分的配圖。本書共分六章,主要從腦科學切入,讓我們認識大腦的基本構造,運作的基本原理。所以當你讀完此書,再去看其他的一些養兒育女的書籍,我覺得會更容易理解那些建議的原理,因為你可以在本書找到最底層的邏輯。今天就簡單過一遍(再附上每一章解讀的具體連結):引言:生存式教育,還是發展式教育?
  • 自己教不好不如請個好家教,好家教不等於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分享官#和同學聊天,談起了孩子的教育,都在慨嘆自己的孩子現在大了,我們教不好了,教不了了。教不好是因為我們能力知識有限,有些不怎麼會教了;教不了是因為孩子大了,有些不服管教了。同學說,她是請了個家教,花費不小。我說,請家教也只能解決教不好,但還是解決不了教不了。
  • 這4種教育方式,養不出好性格的孩子
    孩子到了青春期,有時候一些事做不好,大人好言好語說一下都不行,孩子立刻好像受了多大委屈的樣子,雖然嘴上不說,臉色都變了。想培養出好性格的孩子,務必警惕這4種教育方式——    01    嚴厲、專制型不可忽視的是,現在仍然有一些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化身「虎媽」「狼爸」,對孩子的教育十分嚴厲、要求嚴格、控制欲強,動輒打罵孩子。
  •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事情的真相總是被一次次打破
    給孩童啟蒙的《三字經》裡曾提過:養不教,父之過。今日所講是一部關於父愛和救贖的影片,上映於2013年,在年前很多網友因為《我就是演員》這部綜藝去重溫或者看了這部電影。我也不例外,只是重溫回顧,且就說道一下觀後感想吧。
  • 傳統文化與生活,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我敢說子不孝也是父之過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源於《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童訓讀物,但《三字經》中原文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生養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老師的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