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點:「碳中和」目標下石油石化如何「綠動」

2020-12-20 中國石油新聞中心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明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甚至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北方採暖在嘗試「以氣代煤」「以電代煤」,交通領域在探索「以電代油」「以氫代油」……一種能源被替代,可能不是資源的枯竭,而是新技術帶來的顛覆或替代。

  碳中和不等同於碳的零排放而是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銷措施。在這種背景下,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成為石油公司的不二選擇。在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的過渡中,石油公司除了轉產低碳產品外,加快發展天然氣,促進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融合發展,積極發展海上風電項目,積極投身地熱、氫能等可再生能源,從油氣供應商向綜合能源供應商轉變,也是大勢所趨。

  「穩油增氣」下「減油增化」?

  油品供應商紛紛轉型大戰化學品,石化延伸產業鏈產品高端化差異化特色化

  隨著氣候與環境治理問題成為社會共識,能源清潔低碳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石油的流向,目前僅有35%進入化工產業鏈。中國化學品的需求佔全球50%, 有一多半需要進口,化工是進口花外匯的大產業之一。鋰電池價格每年以15.5%速度下降,對交通等高端能源需求影響最大,石油幹什麼去?另外,碳是寶貴的材料製造資源,而不完全是能源載體,未來石化必須延伸產業鏈。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更衝擊了油氣行業。如何在疫情常態化條件下看清世界油氣發展的態勢以及制定相應的發展方略,是一個需要全行業深入思考的問題。10月31日,2020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和第六屆西部油氣論壇分別在北京和成都開幕,來自能源領域的政府管理者、企業經營者、科研工作者群策群力,為統籌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與能源安全、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能源綠色轉型、實現碳中和莊重承諾貢獻智慧和力量。

  根據2020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發布的《中國能源革命進展報告(2020)》,「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革命取得明顯進展,對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世界綠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未來,我國將堅持能源消費總量適度增長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快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增強多輪驅動、多元供應的協同保障能力……

  「疫情發生後國際油氣市場需求銳減、原油價格下跌,油氣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受到嚴重考驗。」在第六屆西部油氣論壇上,院士專家學者等圍繞「世界油氣情勢與中國方略」這一主題,積極分享研究成果與學術觀點。西南石油大學黨委書記趙正文認為,「在疫情和低油價的雙重壓力下,油氣產業應該尋找機遇破局突圍。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我國油氣產業在大數據、新基建、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利好條件下,迎來了眾多發展機遇。說明我國油氣產業在不穩定的環境下,依然可以穩定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平亞則認為:「客觀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國在短期內仍然存在油氣供應短缺問題。對國家來講,明確要求今後2035年甚至是到2050年,油氣行業的任務是盡最大努力加強勘探開發,增加和保持油氣產量和供應鏈,絲毫不存在油氣要往什麼方向發展,或者什麼東西要取代油氣,我認為對外依存度決定了不存在這個問題。」

  「當前,世界能源進入煤炭、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中國能源生產石油、天然氣、煤炭、新能源分別佔7%、6%、69%和18%。」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認為,我國未來要構建油氣發展新格局,一是需要穩油增氣,二是油氣跨界融合發展,三是要加強智慧油氣和智能油氣建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建議:「自習總書記提出能源生產消費革命戰略後,今年又提出了碳中和承諾。對中國來說,必須要建立低碳、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體系,開發利用清潔能源,持續優化能源結構。」

  面對疫情下油品市場低迷整體利潤下滑,「減油增化」成為石化企業的一種選擇,但受當前技術所限,短期內產品結構調整空間畢竟有限,延伸石化產業鏈,讓更多的石油資源通過深加工為化工新材料得以增值,成為更優選擇。可以預見,未來的化工市場將迎來一場更為激烈的大戰。

  「限塑」「禁塑」提檔升級?

  化工產業布局繼續向規模化基地化發展,行業需更多生產綠色可降解化學品

  據統計美國人均乙烯的消費長期保持在80公斤左右,而我國2018年人均乙烯消費才接近35公斤。較低的人均消費水平,決定了我國輕烴和芳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十四五」期間,下遊加工產業對高端輕烴、芳烴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業內部競爭的焦點也主要集中在高端輕烴、芳烴產品上,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也都瞄準了中高端新材料市場。中國企業如何提升「市場免疫力」和「危機管理」能力?

  隨著全球環境保護力度加大,「限塑」已在60多個國家實行。我國自2004年開始鼓勵降解塑料的推廣應用,2008年開始實行「限塑」。近幾年法規措施不斷趨嚴,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提出分階段(2020、2022、2025年)限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產品的行動目標與措施。在今年11月5~6日召開的2020輕烴與芳烴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壽生介紹,目前,塑料汙染問題已成為一個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對於塑料汙染的治理和塑料的循環利用,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已經出臺了並且還要出臺一系列的技術管理和政策措施。石化行業作為合成樹脂生產的專業部門,一定要為塑料行業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作出獨特的貢獻。因為只有我們具有從分子層面上改變物質性質的本領,我們行業一定要通過技術的力量,通過化學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和降解回收的方法,為徹底解決塑料的汙染和循環利用問題做出我們的努力。我們相信,人類既然可以發明塑料,就一定可以找到解決塑料汙染和循環利用的辦法。在這方面,中國要力爭走在世界前列。

全球碳排放

  每年國內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萬~1500萬噸。有關專家認為,新材料化學品創新提檔升級是化工包括塑料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正如李壽生所說,輕烴與芳烴產業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發展的重要戰略性產業,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優勢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嚴格的「限塑」「禁塑」令下,輕烴與芳烴產業正面臨艱巨的發展任務和複雜的發展形勢,開發應用可降解塑料勢在必行。隨著全球抗疫、消費升級等全面實施,化工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速。

  此外,化工園區是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在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方向和典型標誌。當前,全球石化產業價值鏈、供應鏈正在加速重構,世界主要石化產業大國都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優勢的培育中大力推動化工園區的發展。

  近日召開的2020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李壽生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化工園區蓬勃發展,以園區化為方向的全行業布局正加速推進。「十四五」,我國化工園區要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尋求五個新突破。石油化工園區集聚化、一體化、協同化發展的優勢正在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徵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至2019年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的產業區共有676家,其中國家級園區57家,省級園區351家,全國已形成產值超過千億的超大型園區14家,較「十三五」初期的8家增加了75%,500億到1000億的大型園區33家,雖然超大型和大型園區的數量僅佔我國化工園區總數量的7%,但二者的工業總產值卻佔化工園區工業總產值的近50%。

  隨著全球抗疫,舒適化學和生命化學研究正加快成長。近日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院士曾強調過生命化學工程概念:化工創新應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導向,注重巴斯德模式即國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礎研究和牽引技術,將化工與生命科學結合,研究生命化學工程,推動人類社會的新發展。

  可再生能源要「挑大梁」?

  石油石化企業爭相進軍清潔能源,從油氣供應商向綜合能源供應商轉變

  太陽能、風能、地熱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潔環保能源。在技術進步與政策引導的雙重作用下,太陽能和風能成為近年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國際石油公司對太陽能和風能領域的投入雖有反覆,但近兩年明顯加大投入,通過資本運作快速進入市場,藉助與領先企業的合作實現共贏發展。我國石油公司積極發展海上風電項目,同時,與其他能源企業合作,發展氫能、地熱,從油氣供應商向綜合能源供應商轉變。

  「油氣工業持續發展需要『三個跨界』融合,即風光熱與油區融合、油氣工業與氫能融合、油氣與新材料儲能融合。油氣工業裡有工業餘熱、地熱,也涉足太陽能和風能,都可和油氣融合發展。」在西部油氣論壇上,鄒才能介紹,氫能是不可忽視的能源革命「灰犀牛」。我們有石油工業、天然氣工業、煤炭工業,未來需要構建氫氣工業,包括上遊制氫、中遊儲運、下遊利用,油氣工業與氫氣工業都非常重要。現在制氫有多種渠道,汽車是未來非常重要的用氫途徑。我國從2012年開始氫能利用取得了成功進展。預測今年全球氫產量將超過1萬億立方米,我國將達到3000億立方米,將超過天然氣。

  根據2020氫能產業發展創新峰會發布的《中國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20》,到2050年,預計氫能會佔終端能源消費比例達10%,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3000萬輛,氫氣需求量6000萬噸,進入氫能社會。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介紹,當前全球能源轉型、汽車轉型共同聚焦低碳化和綠色化,氫能是實現這兩大轉型共同的支撐。一方面,世界主要的汽車公司在發展燃料電池汽車上都制定了自己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一些重大技術突破的速度超出了產業的預期。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氫能作為重要的未來替代性的能源,紛紛制定了氫能源、氫產業、氫經濟、氫社會發展的戰略和路線圖。現在看來,我們已距離氫的全面應用越來越近。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常務副秘書長劉小詩表示:「氫能產業現在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氫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能源媒介。」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也表示,當前氫能已經成為國際能源一個熱門話題,但我國發展氫能源要合理務實規劃設計和標準,要明確方向防止盲目性。李毅中還認為,廢氫回收是最現實的,儘可能回收。發展氫能源在技術上需要抓緊建設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發攻關特別是產業化。要開展工業含氫尾氣中氫的回收、提純和利用。同時嚴格控制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黃河流域等煤化工大省更要注重節約用水。

  不管氫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否挑起大梁,今後油氣將與新能源儲能融合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推動大規模儲能技術發展及成本下降,為風光電儲能和傳統油氣的多能互補、多網融合、協同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形成多元供應體系,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促進清潔低碳發展。

  「新技術、新模式促使交通、能源、通信三大產業交叉融合,改變了傳統能源生產端與消費端各自分立局面,大幅提升了能源系統效率,推動形成了新型能源生態系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在2020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致辭中說,中國正站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徵程的歷史交會點,統籌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與能源安全,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能源綠色轉型。

高層視點

  高端技術成競爭制高點 創新需快人一步高人一籌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 李壽生

  「十四五」時期,將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由大國向強國跨越的最關鍵五年,將是產業結構由量變到質變提升、創新能力由起飛到領航、行業綠色發展和數位化兩大轉型發生根本變化、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走向更高市場化水平的關鍵五年。我們面臨形勢的不確定和挑戰性極其嚴峻、極其複雜。輕烴與芳烴產業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性產業,既是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又是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面臨著艱巨的發展任務,又面臨著複雜的發展形勢,既有市場需求的高端缺口,又有低端過剩的現實隱憂,它的發展是石化行業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和生動體現。

  對「十四五」期間輕烴與芳烴的發展有四點原則性建議。一是要深入研究並制定有指導意義的發展規劃。二是要加大行業創新力度,力爭在高端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要加大領頭羊企業的培育,儘快形成一批有創新力和影響力的企業集群。四是要在合成樹脂綠色發展技術上,努力做出我們中國的貢獻。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乙烯產量2628萬噸,當量消費量達到5436萬噸;丙烯產量3288萬噸,當量消費量達到4230萬噸,芳烴(苯、甲苯和對二甲苯)產量3594萬噸,消費量5308萬噸,其中,對二甲苯是國內消費量最大的芳烴品種,也是市場缺口最大的品種。總體上看,我國輕烴和芳烴市場仍然供不應求,供需差距較大。輕烴和芳烴供需雙方不僅數量差距較大,結構性矛盾也十分突出。高端產品缺口很大,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技術短板的矛盾十分突出。從市場長遠發展分析,我國輕烴和芳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十四五」期間,下遊加工產業對高端輕烴、芳烴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業內部競爭的焦點也主要集中在高端輕烴、芳烴產品上,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也都瞄準了中高端新材料市場。如何在如此錯綜複雜的供需環境下,制定好輕烴、芳烴的發展規劃,引導好全行業項目導向、投資方向,對於推動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輕烴和芳烴行業要下大功夫,切實按照市場需求,按照行業發展基礎和條件,把這一指導全行業發展的規劃切實編制好。

  「十四五」期間,化工新材料將是行業技術競爭的一個制高點,而高端輕烴、芳烴產品的技術創新將會是制高點中的一個焦點。輕烴和芳烴的創新,既有產品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的總體要求,又有不同市場、不同需求、不同技術的特殊性能,既有輕烴、芳烴工藝技術和設備裝置的創新,又有催化劑技術的不斷改進,既有茂金屬、α烯烴、芳烴等高端產品的激烈競爭,又有煤制輕烴、芳烴新技術的同臺競爭,既有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又有跨國公司的比肩較量。因此,「十四五」期間,行業創新一定要加大組織力度,將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有生力量組織起來,圍繞行業發展中的一些重大、關鍵技術,力爭取得一批高端技術突破,形成一批有水平、有影響力的研發平臺和研發團隊,為全行業高端化、差異化、綠色化發展取得「快人一步、高人一籌」的領先優勢。

  在「十四五」發展中,加快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領頭羊企業,是我們行業由大國向強國跨越的一項緊迫戰略任務,在輕烴、芳烴產業的發展中,我們也要下大功夫,加快培育一批有產品優勢,有技術特色,有成本水平的領頭羊企業,特別是要下功夫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煙臺萬華、恆力集團、金髮集團等一批有實力、有基礎的企業,在高端技術、特色技術和專有技術水平上再上一個臺階,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小型企業上,在產業鏈的上下遊結合中,形成一批新的優勢,增加一批新的增長點。

  今年正值中國「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啟動之年。「十三五」期間,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緊緊圍繞產業結構優化、創新能力提升、綠色安全發展、企業競爭力培育和經濟效益升級等行業核心競爭力五大重點,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全行業高質量發展,在極其嚴峻複雜的條件下,取得了一系列新發展,行業銷售收入和增長質量取得了新的提升,石油化工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行業創新能力不斷取得新的進步,一批領先世界水平的技術得以突破,一系列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行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的步伐明顯加快,高端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快速成長;行業體制改革沿著市場化方向不斷邁進,改革開放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企業活力顯著增強。據初步統計,儘管2020年受疫情影響,行業經濟運行產生較大波動,但「十三五」期間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仍將達到3.19%。從三季度末的數據看,國內石油和化工行業各項經濟效益指標回升明顯加快,國內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層出不窮。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石油和化工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何應對疫情既是對我們全行業和企業的一次大考,也是對行業和企業的「市場免疫力」和「危機管理」能力的一次全新考驗,更是對全行業和企業戰略創新能力、應變組織能力和產品結構調整能力的一次重大機遇。在這次大考和重大機遇面前,全行業都面臨著要麼「逆勢而上」,要麼「順勢倒下」重新洗牌的考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的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建設化工強國 必須走好自主創新之路

  (中國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 何盛寶

  近年,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石化行業新增產能集中釋放等因素影響,全球化工行業利潤下滑,形勢嚴峻。全球石化行業採取多元化、高端化、差異化策略,採取行業整合、基地化布局、跨行業融合等措施,積極應對發展所面臨的新挑戰。

  我國是世界化工品生產和消費大國,2019年我國合成樹脂產能8595萬噸,合成橡膠產能643萬噸,合成纖維產能6553萬噸,三大合成材料產能均居世界第一。乙烯產能從2000年的445.2萬噸增至2019年的2837.0萬噸。單套規模達到80噸/年以上的蒸汽裂解乙烯裝置有13套。2019年聚乙烯消費量達到3020萬噸,佔世界總消費量的30%左右。乙二醇消費量1647萬噸,佔世界總消費量的54.9%。聚丙烯消費量2571萬噸,佔世界總消費量的32.6%。同時,中國是世界化工產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國家:未來全球化工產品需求增長絕大部分來自於發展中國家,其中2/3來自亞太地區,中國佔到了全球增量的50%以上。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進口國,以乙烯產業鏈為例,當量乙烯進口量佔全球當量乙烯貿易量(3100萬噸)的80%左右。

  目前,我國化工行業發展面臨幾大新挑戰:產能快速增長,競爭主體多元化趨勢更加顯著。隨著浙江石化等民營企業和未來幾年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外商獨資企業新建項目投產,我國化工市場將逐步形成國有大型石化企業、煤化工企業、民營石化企業、地方石化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合資企業和進口產品多主體互動競爭的供應格局。同時,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新增產能集中釋放等因素影響,我國化工行業將面臨產能過剩、利潤下滑的嚴峻形勢;產品同質化嚴重,高端石化產品嚴重依賴進口;以乙烷為原料低成本進口乙烯下遊產品對化工市場的衝擊仍將繼續;部分技術依賴引進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安全環保法律法規逐步完善、執法監管趨嚴,企業生產壓力持續加大;中美貿易摩擦的長期性、複雜性以及不確定性帶來深遠影響;疫情的全球蔓延對化工市場影響日益顯現……

  我國化工企業生存環境將日益嚴苛,但我國不僅是世界石化產品生產大國,也是石化產品進口大國,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品消費市場這個基本判斷不會變。進口多既有產不足需的原因,更是進口產品性價比高或無法替代的無奈。在市場化全球化的時代,若想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技術創新支持能力至關重要。擺脫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出路只有依靠技術創新,通過創新,推動我國化工產品走向高端化、差異化、特色化,提供滿足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高端化工產品仍將是化工的出路希望所在;圍繞產業轉型升級所需,加快短板化工產品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圍繞5G等新基建所需,推進化工新材料研發和應用;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市場供應量的增加、經濟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環保意識的日益提高,市場對產品的質量、品種和功能都將有更高、更新和更個性化的要求,需要研發更多特色化、高端化、功能化新材料。

  在市場全球化時代,如果不能夠順應環境變化,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而適應環境需要的新競爭力是速度、創新、高品質和低成本。若想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技術創新支持能力至關重要。我國化工行業必須向由大到強、由技術依賴引進向技術實現自主、由資源深加工的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由管理的粗放階段向精細階段發展。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要更加重視化工行業發展面臨的若干重大難題,行業企業充分響應國家政策法規要求,把創新作為我國化工行業未來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加速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助力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化工大國向化工強國的轉變。

相關焦點

  • 碳中和目標下石油石化企業的實踐路徑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我國明確提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碳中和目標,對能源系統是一個巨大的改變,甚至是一次徹底的革命。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在巴黎協定之後第一個長期氣候目標,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 綠電如何助力企業碳中和?金風售電給你支幾招
    近幾天,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小馬哥」在轉發自己的這一重大決定時還補充說道:預計未來最大佔比的是原生清潔能源支持的數據中心的實現。很難,但總要努力。  不僅僅是騰訊,在氣候變化危機影響下,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行動。
  • 中海石油氣電集團與殼牌達成中國大陸首船碳中和LNG交易
    6月21日,澎湃新聞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獲悉,其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氣電集團)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LNG資源購銷協議,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碳信用也被稱為碳權,是在經過聯合國或聯合國認可的減排組織認證的條件下,以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汙染或減少開發等方式減少碳排放,因此得到可以進入碳交易市場的碳排放計量單位。近年來,因高耗能而飽受環保組織非議的跨國科技公司十分熱衷於通過採購清潔能源電力、投資清潔能源項目、力促供應鏈夥伴使用清潔能源,或是碳購買等方式實現碳中和目標。
  • 中國碳中和目標下儲能關鍵支撐作用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2020年歲末,「30·60」碳目標成為能源界無可置疑的第一「熱詞」。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鄭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碳中和」目標如何實現?日本先制定了兩個「小目標」
    資源匱乏的日本將如何實現擺脫汙染性化石燃料的目標?10月中旬,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在首次施政演說中,就勾勒了日本在碳排放領域的新目標:日本將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當時,他對日本國會議員表示:「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這將改變我們的工業結構、經濟和社會情況,並帶來重大增長。」
  • 「碳中和」雄心下,全球格局會發生哪些變化?
    版圖 隨著中國將「碳中和」目標量化,英國等繼續加碼推進本國清潔能源發展,日本、韓國陸續明確「碳中和」目標或時間表。據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機構統計,目前已有歐盟及27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或者明確提出「碳中和」,包括2個已實現、6個已立法、6個處於立法狀態、14個發布政策目標。另外,還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討論「碳中和」目標。
  • 實現碳中和目標?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九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我國在未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CCUS 技術不可或缺。而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也給CCUS這一重大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未來能源系統依靠誰?
    來自全球多家智庫的專家,就我國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系統設計與路徑選擇、國際能源地緣政治的新變化展開深入研討。今年9月,我國對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12-13 18:17 來源
  • 王志軒:碳中和目標下中國電力轉型戰略思考
    顯然,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與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是遞進關係,從發展的一般規律看,碳達峰的時間越提前、峰值越低,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就越有利,所以應促進峰值目標儘快達到和儘可能降低峰值。但是,這種「促進」也是有限度和需要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碳中和像是讓中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跑一場40年的「馬拉松」。
  •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路徑、機遇與挑戰
    可以將「碳中和」路徑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I(2020年-2030年)。主要目標為碳排放達峰。在2030年達峰目標的基本任務下,主要任務是降低能源消費強度,降低碳排放強度,控制煤炭消費,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繼續推進電動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倡導節能(提高工業和居民的能源使用效率)和引導消費者行為。
  • 「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邵敏介紹,「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在此背景下,銀行作為經濟社會系統中的重要金融中介機構,同時也是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的主要金融機構,需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國家碳中和目標。「碳中和」目標意味著什麼?「碳中和」目標對銀行意味著什麼?1、碳中和目標下銀行金融業務發展的重點領域面臨調整首先,商業銀行金融業務支持的行業結構面臨調整。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也將進一步深化,銀行的信貸業務也需要進一步向低碳產業傾斜,加強對綠色產業的支持。
  • 推進碳中和 行業責無旁貸——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下)
    石油和化工行業作為消耗化石能源的主要行業,在國家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實現碳中和目標,是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國歷來言必行,行必果。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9年實際下降達到48.6%。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財經翻譯官】面向未來40年 碳中和起跑
    當中國對碳中和這一目標作出更細緻的承諾時,還有不少小夥伴對於碳中和這個概念感到陌生,究竟什麼是碳中和,如何實現它,又為何需要我們去實現這個目標?新華社 羅曉光 攝)  以石油為例,除了車、船、飛機等交通工具需要它作為燃料來源之外,石化產品的原材料也是石油。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化纖紡織材料、塑料、建材、化肥等,基本都離不開石油。  這導致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離不開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原本讓生活更美好的化工技術導致的溫室效應,最終讓人類面臨一個更難生存的環境。
  • 解答丨「碳達峰」和「碳中和」都是啥?一起來了解下
    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院長邵敏介紹,「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採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 國內首個碳中和標誌在滬頒發
    國內首個碳中和標誌在滬頒發 此前,上海濟豐包裝於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全交易所(TCX)完成一筆國內基於自願減排機制(VER)下的碳中和交易,抵消該公司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的6266噸碳排放(碳足跡),成為國內首個碳中和(CarbonNeutral)包裝企業。
  • 啥是碳中和?全球首家研究院在南京揭牌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什麼是碳中和? 南京為何能在低碳轉型發展中「領先一步」? 應對氣候變化會不會影響經濟發展? 南京下一步將如何推進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