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烏比拉哈拉!

2020-12-23 中國科學技術館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這種被稱為烏比拉哈拉(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意為「長矛之王」)的恐龍,其內部骨架與上一個侏羅紀時期的許多小恐龍無異,但其外形擁有豔麗的鬃毛,同時還具有從肩部突出的兩個完全獨特的、堅硬的緞帶狀結構

科學家研究了博物館保存的化石記錄,從兩塊石板上挖出了標本,通過使用X射線發現了以前隱藏的骨骼元素和軟組織,包括沿著動物背部延伸的一段幾乎完整保留的長而濃密的鬃毛,以及被皮毛覆蓋到手部的臂膀。

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藝術渲染照

圖片來源:Paleocreations.com

烏比拉哈拉的鬃毛長而厚,而不是好萊塢同類動物的綠色鱗片狀皮膚,毛茸茸的細絲覆蓋了手臂。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動物可以使鬃毛隨意站立,就像狗在受到威脅時可以舉起其腳背一樣。在較平靜的時期,它可以使鬃毛平放在皮膚上,以防止鬃毛亂舞的情況。

但是鬃毛並不是它最引人入勝的特徵,榮譽屬於從其側面戳出來的怪異結構。它們是長而平坦的硬質緞帶狀結構,中間有一條小脊。它們不是完全的羽毛,而是由角蛋白製成的,角蛋白是構成羽毛、鱗片和頭髮的物質。它們放在肩膀上的位置意味著可以根據需要將它們升高或降低。與骨骼的生長和維持相比,角蛋白的生產成本較低,而且重量輕、柔韌性好,如果損壞可以定期更換。

研究人員表示,為什麼烏比拉哈拉以一種使自己對獵物和潛在掠食者更明顯的方式裝飾自己?

答案或許是用作展示來吸引伴侶,超越對手,嚇跑掠食者。對於許多動物來說,成功的進化不僅僅是生存,要想將基因傳給下一代,還必須表現出色。現代鳥類以其精巧的羽毛吸引伴侶而聞名,孔雀的尾巴和雄性天堂鳥就是教科書式的例子。烏比拉哈拉展示了這種炫耀的趨勢並非禽類的獨特特徵,而是鳥類從其恐龍祖先那裡繼承下來的。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據報導,近日,在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上,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記錄,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恐龍物種,這種恐龍生活在如今的巴西地區,它們的大小和雞差不多,兩足行走,主要的食物來源,是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和昆蟲。
  • 科學家發現新恐龍物種:或是孔雀天堂鳥的祖先
    這種被稱為烏比拉哈拉(Ubirajara,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意為「長矛之王」)的恐龍,其內部骨架與上一個侏羅紀時期的許多小恐龍無異,但其外形擁有豔麗的鬃毛,同時還具有從肩部突出的兩個完全獨特的、堅硬的緞帶狀結構。烏比拉哈拉是一種小型恐龍,大概也就小雞大小。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為自貢第161個恐龍化石發現點
    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哎呀!這好像一根恐龍的腿骨化石喲!」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正是一塊恐龍化石。據專家事後考證,這確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前往現場進行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歷史: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小恐龍,在中國發現的化石!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小編又是和大家一起見面了有人說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對著鏡子笑一笑你們都做到了嗎?微笑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哦!有這麼可愛的小編每天都為你們帶來不同的文章應該也是非常的開心的。歷史: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小恐龍,在中國發現的化石!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紅星新聞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 當地博物館已派專家赴現場勘查)。  稀奇: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腿骨化石  李先生名叫李飛,今年38歲,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古生物專業,曾連續15年從事古生物研究工作,其中也包括恐龍化石。  李飛家住自貢市大山鋪,距離自貢恐龍博物館約1公裡。12月21日下午2時許,他和家人外出散步,來到住家附近的一工地。
  • 大山鋪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出山」了
    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12月21日,自貢又發現一處恐龍化石點,這也是本地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23日傍晚,這塊恐龍化石被成功挖掘,安全運回自貢恐龍博物館。12月21日下午,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多年的市民李飛在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散步,經過一處因施工被鑿開的巖壁時,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似乎是恐龍化石。隨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在現場確認這是一塊蜥腳類恐龍化石,長約1.1米,距今約1億6千萬年。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對研究恐龍動物群有重要價值
    新華網福州1月12日電(肖和勇 劉默涵 蔣巧玲)福建省政府新聞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龍巖市上杭縣發現的恐龍足跡群化石有關情況。  龍巖市副市長黃慶輝說,此次在上杭縣發現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對福建省的恐龍資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從化石的形態上看,其應該屬於一隻體長在7至8米之間的鴨嘴龍類恐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直到2013年的7月,鵡川町立穂別博物館才與堀田良幸召開了正式的發布會,向媒體公布了自己的發現,發布會的標題為「鵡川町發現恐龍的骨骼化石、可能屬於植食性的鴨嘴龍科(町穂別恐竜化石発見 草食系)」。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系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 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  「哎呀!這好像是一塊恐龍腿骨化石。」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的石頭正是一塊恐龍化石。事後據專家考證,這確實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進行現場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卡羅來納州發現恐龍糞便化石,有人說它沒有用,其實研究價值很大
    世界上發現的化石千千萬萬,有動物骨骼化石,也有昆蟲肢體化石,還有植物根莖化石,但您聽說過糞便化石嗎?在美國地區,一位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一塊糞便化石,雖然有人說毫無用處,但他卻表示價值巨大。究竟是什麼動物的糞便化石呢?又有什麼巨大價值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
  • 河南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這個黑鍋背的冤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3月份就去挖掘化石,這並不多見,當時天兒還挺冷的。」
  • 北美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體積大小如同一隻雞
    北美發現最小恐龍化石 體積大小如同一隻雞 2008年09月25日 09: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9月25日電 加拿大研究員最近發現了北美最小的恐龍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東南網1月12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距今1.2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兩隻小恐龍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間,地動山搖,洞穴瞬間塌方,小恐龍還沒有來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屍骨會變成化石,並且被人類發現,成為2020年被命名的中國新恐龍。
  • 加拿大科學家發現北美最小恐龍化石 以昆蟲為食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 加拿大研究人員日前發現了北美最小恐龍的化石,這種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恐龍只有小雞大小,以昆蟲為食。據路透社23日報導,這種被命名為亞伯達爪龍的恐龍外形與鳥相似,有細細的腿、鉗形的頜、粗短的臂和巨大的爪子。
  • 「恐龍」來了!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 騰訊新聞
    本報訊(通訊員 侯小龍 記者 李星棋)1月11日,記者從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獲悉,該廠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了恐龍足跡化石,近日被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查證實,這一發現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白堊紀恐龍化石中 發現血液寄生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華社訊 (記者趙焱 陳威華)巴西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恐龍化石中發現了一種血液寄生蟲的微小化石。此前,科學界僅在琥珀中的昆蟲身上或者動物糞便化石中發現過史前寄生蟲化石,這是首次在宿主體內發現。 巴西北裡奧格蘭德聯邦大學、聖卡洛斯聯邦大學和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隻泰坦巨龍(白堊紀的一種草食恐龍)的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寄生蟲化石,它可能與恐龍生前所患骨髓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