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升級,過去簡單粗暴的營銷已經無法留住消費者了,他們渴望擁有更加有代入感、互動性強的消費體驗。
而近年來,一談到購物體驗,場景似乎已經成為了繞不開的話題。那是因為優質的購物場景,可以通過營造具有凝聚力、將消費者全方位包圍的體驗,來創建前所未有的親密度和聯繫感。
2015年,日本經典女裝品牌IéNA在品牌成立25周年之際,在東京自由之丘開了一家大型旗艦店Maison IéNA。Ta把商品品類以女性16種生活場景進行分配,不僅深受當地女性消費者歡迎,而且還成為國內商業精英競相考察的打卡勝地。
16個消費場景
對應女性「16件想做的事」
Maison IéNA是一座佔地面積約990平方米的三層建築。
旗艦店以居住在巴黎16區女性的「16件想做的事」為主題,分成16個個性鮮明的區域。除了品牌自身服飾的展示空間以外,店內還規劃了不少「店中店」。從早上起床、烘培蛋糕、煮咖啡、白天交友,到晚上看電影、約會、沐浴更衣,與此有關的商品,都能在店內找到。
一層:
這裡包含了BAKERY、BASIC WEAR、FLOWER SHOP、FRAGEANCE四個場景。
BAKERY方面,有首次登陸日本的麵包店,這是由法國著名的麵包達人Christophe Vasseur研發的新品牌,不僅售賣可頌和法式甜點,還有日本限量銷售的蝸牛麵包;而BASIC WEAR主打「只穿想穿的衣服」,售賣品牌IéNA的服飾;FLOWER SHOP部分,則是僑居巴黎的日本花藝設計師濱村純的花店;FRAGEANCE場景是以「傳遞謝意」為主題的「木村硝子店」為代表,主營高腳杯等餐具之餘,也售賣JMO(約翰大師)、 澳洲有機Grown Alchemist等化妝品及香水、文具、刀具等小禮品。
二層:
此處包含了LITTLE BLACKDRESS、TRAVEL、BASQUE SHOP、POP-UP / NEWS、GIFT、STATIONARY六個場景。
這層樓主要經營基本款及流行款式的服裝:有RED VALENTINO、KAREN WALKER、Repetto、BRANDMAIR等陳列的黑色小禮服,還有SAINT JAMES、Le minor、WEAR THE PHILOSOPHY、KORAL、Levi's等服飾類物品。
除此之外,有小禮品售賣之餘,不少著名服飾品牌還選擇在POP-UP / NEWS開設快閃區域,進行市場試水。
三層:
SPORTS WEAR、BAG,SHOES ACCESSORY、TRED WEAR、DEMIN BAR、ROOMWEAR INTERIOR、KIDS WEAR六個場景包含再這裡。
三層主要經營以進口商品為主的休閒居家服飾、運動服飾、兒童服飾以及現有的店裡沒有陳列出來的新品。在這裡不僅有擺放Adidas和Nike純白色運動鞋的櫃檯,還有日本童裝品牌arch & line,還有像SWAP MEET MARKET等二手市場的衣服等服飾。
當然,較為搶眼的當屬baycrews首次推出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為主題的兒童櫃檯。
為了體現功能的多樣化,三層還設有開放的露天陽臺。在這裡,顧客可以一邊拿著在一樓買的麵包,一邊拿著飲料,和家人、朋友聊天,放鬆身心。
消費者使用的是產品
但看中的是品牌所傳達的生活方式
從前,消費者到線下實體店消費,認為貨品豐富,店內多大牌加持,就是有好的購物體驗。如今,隨著消費升級,「挑剔」的消費者們認為優質的購物體驗會從品質好、到有沒有更適合我、有沒有屬於我的風格、有沒有一個很好的體驗的方向轉變。
在東京自由之丘,這個地區所對應的消費群,他們自身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十分高。因此選擇在這裡開店,不僅僅是賣貨,還需要貼近這類型消費群體更好地傳達品牌理念。畢竟,這類消費群體不僅有經濟能力,還有一定的人生閱歷,選擇產品更遵從自己的內心判斷。他們一旦認可品牌所傳遞的理念,就會與品牌建立長期的溝通和高粘性。
再加上,在日本,IéNA這個品牌成立時間比較長,一開始Ta只是一個為白領服務的服飾品牌,其後,品牌的「鐵粉」很多都結婚生子。在這一背景下,IéNA認為只針對單身白領群體,會讓品牌銷售增長空間受限,而且品牌形象也難以拓展,繼而開設了這家集合店,把聚焦點放在結婚生子的白領女性,藉此希望品牌的忠實粉絲在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仍能繼續追隨品牌。
地理因素和品牌所面對的困境,使Maison IéNA不僅成為了以販賣生活方式為主的體驗店,還是針對白領女性結婚生娃後還能繼續成為IéNA粉絲的集合店。
而且,不同於無印良品所主張的泛生活方式,Maison IéNA把所販賣的生活方式「收窄」,把重點放在女性身上,圍繞"女性每日的實際生活場景"形成主題及產品體驗,讓消費者對生活方式的體驗變得更為專注和日常。
Maison IéNA這類型重視場景體驗的集合店,通過16個場景設定,致力於在情景構建中為目標受眾群體提供距交互性的消費體驗,一方面這種消費體驗,比單純賣貨更能給消費者留下難忘的記憶;另一方面,這可以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刻的連接。
總結:
場景與體驗,已經成為當代商業內在需求。
像Maison IéNA這類型的集合店,不僅僅只考慮產品的功能和特點,而且還考慮顧客的需求,考慮顧客從消費產品和服務的經歷中所獲得的切身體驗,考慮顧客對與產品相關的整個生活方式的感受。
IéNA所派生出來的新店型,以及所傳播的生活方式,成為了體驗營銷的一大典範。
反觀國內,大家似乎都在通過文化、風格、打發時間等所謂的「生活方式」去打造集合店,但出來的結果卻是千篇一律的「四不像」。究其原因,對目標消費群以及品牌自身,沒有精準定位。當下的消費群,他們未必會喜歡奢侈大牌,因為他們更關心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風格,更在乎的是產品的質感,背後的文化。
因此,只有真正從目標消費群的消費場景出發,多層次構建消費體驗,才能在眾多主打「生活方式」的門店裡突出重圍。否則,未來的發展路將會步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