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浙江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被傳到網上,引發極大爭議。這篇作文用詞艱澀,引據眾多,又以哲學思考為立意,非一般人能讀懂。
因此,這篇文章在改卷的過程中也多經波折。從39分,到55分,最終閱卷組長拍板,給了滿分。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難道不好好說話、一個勁兒地掉書袋,就是好作文嗎?隨後有人發現,閱卷組長陳建新主編的《高考作文實戰實訓》一書正在銷售,這篇滿分作文和其中的一篇例文極其相似,無論是文風、語氣,就連引用的名人名言風格都如出一轍。
種種質疑下,有群眾對閱卷組長陳建新提出了實名舉報,提請調查。目前,陳建新老師因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評卷細節而被停止工作,但出書、開講座等商業活動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
這篇滿分作文是否真的能達到滿分,暫且按下不表,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各方評價褒貶不一,實屬正常現象。但是,陳建新老師作為閱卷組長,其種種行為是否妥當呢?
陳建新老師前幾年從浙大退休,擔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已有20年之久,甚至有很多媒體將他稱為「浙江高考作文之父」。20年間,陳建新從未停止過與高考作文相關的商業化活動。以高考作文閱卷大組長的身份出書、開講座、出售付費課程,他的意見和想法往往馬上就會成為各大中學作文指導的風向標。
國家有相關規定,高考命題者嚴禁在一定期限內嚴禁出書、開講座,就是為了防止商業的利益關聯,會有損高考的公平性。那麼,高考閱卷者就不用遵守這項規定了嗎?
當年,歐陽修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考考官,看到蘇軾的文章覺得非常滿意,但懷疑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給了他第二名。古人尚且如此,更何況當下?放眼其他行業,也沒有「既當教練員,又當裁判」的道理。
並不是說只要是老師,就不能從事知識付費行業,而是要與自身的身份避嫌。肖秀榮、張宇等名師,做考研教學做得全國知名,可他們能從事閱卷嗎?不能,至少不能同時從事。如果是以「曾任」的身份去出書、開講座,那麼頂多就是為考生們提供經驗和方向,要不要付費都是學生的自由;可作為「現任」,你的喜好和想法都關係著考生的身家分數,你就算給參考書定個天價,依然有學生家長願意掏錢。
此外,陳建新老師為何能連任20年的高考作文閱卷組長,也值得討論。
不像數學,1就是1,2就是2,無論時代怎麼變化,考試的考綱和解題方法不會有大的改變。可作文就大不同了,在越來越提倡應用化的當下,作文的命題和閱卷都嚴重地受到時事的影響。因此,閱卷老師的想法和喜好就尤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麼語文總是第一門考的原因,因為閱卷組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試改、討論,來定一個最合適的標準。
閱卷老師每年都從不同的中學隨機抽人,可閱卷組長卻連任了20年,這怎麼想都是一件不妥的事。固然,要有一定資歷和經驗的人才能挑得起這大梁,可一挑就是20年,也是時候換換人了。只有讓新鮮的血液流動起來,才能保證閱卷的質量和文學的多樣性,促進不同觀點的碰撞。
高考滿分作文不僅是一種展示,更是一種導向。想當年,一篇《赤兔之死》開啟了文言體的高考滿分作文之門,此後每年都有一批文言體的文章出現,有些甚至佶屈聱牙得讓古漢語專業的老師都目瞪口呆。不難想像,明年又會有多少哲學系的遺珠寫出《生活在地上》《生活在天上》《生活在水上》了。
群眾的擔心並非是對高考評卷系統的質疑,而是對「既當教練,又當裁判」這一模式的隱憂。為了保證高考的公平性,群眾要求一定程度的避嫌,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