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制上講,閱卷結果也需要在「閱卷組共識」和「組長權威」之間尋求平衡,如果有人既當教練又當裁判,那顯然並不合適。
全文1334字,閱讀約需2分鐘
文/思凝(媒體人)編輯 胡博陽 校對 吳興發
▲資料圖。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所引發的爭議還在繼續。從最初對文風文字的討論,如今已經演變成「如此充滿爭議的滿分作文如何出爐」的追問。而當初力排眾議給出滿分的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組長陳建新,則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8月9日,有網友曬出陳建新主編的《高考作文實戰實訓》一書正在銷售,同時陳建新還在各處講課輔導高考作文。故而網友質疑:既當閱卷組長,又出書授課「一條龍」,恐有不妥。澎湃新聞就此事致電陳建新本人,其表示對參與編著高考作文書一事不清楚,隨即掛斷了電話。
在這本上架銷售的高考作文書中,網友還發現《生活在樹上》與去年的一篇滿分例文與文風接近、語氣類似、引用名人的路數也非常相似。
說實話,當初我看到這篇作文的時候,第一感覺是——「我大學和研究生的哲學怕是白讀了,為啥這些名言我在原著裡沒看到過?」再讀又覺得,這篇作文簡直比海德格爾、維根斯坦的原著還要晦澀。
古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篇文章的優劣往往見仁見智,優中選優更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給高考作文打分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章評析,公平公正是其永恆的底色。如何克服內心的主觀偏好,從立意、審題、文字、思想等各個角度對文章進行客觀評價、公正打分,是每一位閱卷老師的崗前必修課。
而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則是諸多裁判中的「裁判長」,往往掌握著對作文題目的解析權、評分標準制定權以及滿分作文的審判權。責任之重,無須諱言。保持客觀中立,尤為重要。否則,便不能杜絕個別考生鑽研組長的喜好來搞投機。從機制上講,閱卷結果也需要在「閱卷組共識」和「組長權威」之間尋求平衡。
從這個角度看,雖然陳建新被質疑講課賣書一事還有待繼續調查,但一個應該被承認的常識是,無論是誰,頂著「閱卷組長」的名頭各處授課,解讀高考作文打分規則,這種「既當教練又當裁判」的做法,並不合適。也因此,無論是陳建新個人,還是當地相關部門,都應該主動站出來,回應輿論質疑。
正如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所指出的:「高考閱卷評分應當有保密性,所有參與閱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閱卷情況,這是紀律。這次浙江滿分作文第一時間在刊物上披露,是違規的。」陳建新主持浙江高考作文閱卷工作長達20年,不可能不知道閱卷的規矩及其背後的利害。
說到底,教育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而比起客觀性較強的其他科目來說,作文又是保證高考閱卷公平公正的「壓艙石」。「作文閱卷組長」與其說是一種頭銜,不如說是一種責任。
處在這一位置上,自然需要豐富的經驗,通過群策群力,去維繫高考閱卷公平。在閱卷完成之後,則需功成身退,甘當「無名英雄」;同時也要進一步開拓眼界、追尋寫作上的多種可能,以求讓評價體系更加多元、更加科學、更加貼近時代、貼近教育的初心。
而回到參與編著高考作文輔導書一事,陳建新本人稱「不清楚」。但在白紙鉛字的證據之下,這樣的回應未免太過單薄。因此,從澄清事實和遵守規範的角度來說,也希望陳建新能夠站出來回應輿論的關切。此外,當地相關部門也不妨介入調查,並且以此為契機,釐清並且完善相關的倫理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