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教會三件事:死何時來;如何面對死;從「死」鏡子裡看人生

2020-12-23 歷史知心人

死,大概是中國人最忌諱的話題了,但這裡竟有一本通篇在談死亡的書,而且對死亡過程描寫得如此詳細。

《西藏生死書》在佛教語境裡談生命意義,大概有些內容會讓人覺得有些玄乎,不太科學,但我覺得,雖然不至於信奉,也可作為世界面向的另一個參考。老是動不動講科學,那世界豈不是少了許多有趣的多樣性和搞不定就存在的可能性?

本書開篇所說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大家平時都閉口不談死亡,認為它晦氣、恐怖、不吉利,但當死亡真的到來時,人卻一下子就沒了,完全沒有準備,匆然就離去,剩下身邊的親人一片失措悲傷。

像走在投胎路上……(王大安/攝)

死,有沒可能並不是可怖的,大家對它的刻板印象也會是一種標籤式偏見呢?

一 對死的理解

從人一生的維度看,生是起點,死是終點;生意味著創造,死意味著消亡。以前一直站在這個維度去理解死,所以,很少會去想和死亡相關的話題,因為它是人生終點,按照人類平均壽命,終點離我還有點距離。

但《生死書》站在了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一個是從佛教輪迴觀來看,生死並不會使「業」消亡,且會隨著你不斷輪迴,不斷生死;另外,我們活著時感受到的「心」,在死亡時也會感受到,生死並無差別。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這不是一場單機遊戲,每個個體都和宇宙、時空、萬物皆有關聯,也許死了還真不能一了百了,在茫茫宇宙洪荒中,它只是一個小小部分。

「從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存在分成四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①生 ②臨終和死亡 ③死後 ④轉世。它們可以稱為四種中陰:①此生的自然中陰 ②臨終的痛苦中陰 ③法性的光明中陰 ④受生的業力中陰」

中陰,來自《中陰聞教得度》(一部死亡指南),它把生命看成循環不息的四個階段。

死對我而言,除了是個遙遠的終結者外,並無其他意義,而《生死書》卻十分看重死的價值。佛教終極理想是證得心性,消除業力,步入極樂,脫離輪迴控制。而死,對於證悟心性是極其關鍵的一環。

雖然讀起來,感覺像出門辦事一樣,我拿著一張心性的照片,然後記得在死時,認出它的模樣,就此回到本覺光明中。但,書中說,就像在夢中一樣,你很難做到如白天那般的清醒覺察,更何況在彌留之際?

書中也有講到一些高僧或平凡人在覺察中接受死亡的故事,他們對身體的痛苦坦然接受,沒有恐慌和憂慮,無需撫慰,反而是照顧者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祥和氛圍,無需麻醉,他們便走得安寧而又稀鬆平常。

他們不是接納了死亡,而是有所明白,該如何和自己的心相處,死帶不走身,但心會一直跟隨。拋掉身體所帶來的頭銜、角色、責任,我們是否還擁有一些死也可以帶走的東西呢?

或者說,死不是終結者,讓心性蒙塵的心念(七情六慾)才是一切的終結和開始,讓我們於存在中循環不息。

「中陰教法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所了解的心,只是我們死亡時消散的心,我們就會對死後的事情一無所知,也無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實相所呈現的新面向。因此,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心性。惟有如此,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刻,當它強有力地自然顯露時,我們才能夠有恃無恐,才能夠視之為『自然』,就像中陰教法所說的『有如孩子投向母親的懷抱』;而且還可以借著安住在那個狀態中,終得解脫。」

二 死和心性

「請不要誤以為心性只有我們的心才有,事實上,它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我們要一再強調,體悟心性,就是體悟萬事萬物的本質歷史上的聖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詞來修飾他們的開悟境界,給予不同的面目和詮釋,但基本上,他們都是在經驗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稱為『上帝』;印度教徒稱為『我』、『溼婆』、『婆羅門』、『毗溼奴』;蘇菲教徒稱為『隱藏的性質』;佛教徒則稱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個基本的真理,而這一生就是演化和體悟這個真理的神聖機會。」

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朋友來講,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點別的?

也許朋友們更關心有趣的話題,很欣賞你們輕鬆的態度。不過,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佔據我青春大部分時間的事情,是思考一個嚴肅的命題:

我怎麼才能不懼怕死亡。

我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

那年我七歲,第一次面對了死亡,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後的時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大人們的焦慮讓人不敢大聲說話,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被這氣氛影響變得安靜。我卻自始至終記住了,當「死亡」從身邊冷冷地掠過的那種感受。

我清楚地記得,外公躺在火葬場的鐵板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我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接著我就聽不見了,也忘記了是怎樣回家的。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我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只記得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從七歲時的悲傷中,慢慢浮現出一種深沉的接受。從此,這個七歲的男孩就開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題所困擾。這個命題叫「死亡」

小時候總是僥倖地認為死亡不會來,覺得外公死了好可憐,我可不可以不死?因為寄希望於自己不死,所以對死亡的恐懼越來越大。

那個時候我並不明白,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不管你是偉大還是卑微,富有還是貧窮,在那個時刻,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脫光了衣服,死掉。

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平等的。這本就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那時候我不懂這個道理,我只是非常恐懼死亡的到來。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我有一次瀕臨死亡的經驗,那是我七八歲的時候。外婆住的房子下面是嘉陵江,我經常跟小夥伴去那兒玩。有一次岸邊的大石頭太滑了,我不小心滑倒掉進了水裡,不會遊泳,感覺自己快死了。迷糊間感覺有人來救我,我完全不知道那個人是從哪個方向遊過來的,等他遊到我身邊,我一伸手就緊緊地抓住了他。這就是直覺,也是求生的本能。

很恐懼。之後很長時間不能碰水,也不能看水。

多年以後回頭看,應該感謝幼年時經歷的那幾次觸摸死亡的經驗。那種恐懼和面對死亡的無力感,教會我升起另一種內心的力量:我應該怎樣去面對死亡的恐懼!

後來人生的行走,無不是在面對和克服由死亡而產生的對生命的恐懼。

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佛陀說:「你到城裡去,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給我。」婦人很高興地去了,但沮喪地回來。佛陀問她:「你帶回芥菜子了嗎?」婦人說:「我問了很多家,可是每戶人家都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

陳坤

很感恩能在年輕的時候遇見這本書,《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精神導師與哲人之一。

這本書教會我三件事:

死亡不知何時會來;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對於一個演員來講,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實相,是格外有意義的,能讓我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

也許有時,我們會突然對自己的處境感到難過,懷疑「我是怎麼過日子的」,但我們的恐懼持續不了多久,生活本身的軌道又把我們拉了進去。

一輩子都忙得身不由己,以至沒有時間面對真正的問題,這其實是人類的另一種惰性。我們迷失在虛假的希望、夢想和野心之中,好像這些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實際上,他們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就像我們跋涉在無邊無際的沙漠裡,被焦躁乾渴折磨,而現代生活許諾的夢境,就仿佛一杯鹽水,讓我們變得更加饑渴。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

相關焦點

  • 《高興死了》:教會孩子知識之前,我們應該先教會他們如何去快樂
    最近讀了曾經在美國鼓勵了數百萬人的珍妮•羅森寫的《高興死了》這本書。它讓我意識到了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會導致抑鬱的因素,孩子也不例外。我們應該去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抑鬱,去擺脫抑鬱,去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而這些,遠比學習要重要的多。
  • 「死線」又來了!如何治療拖延症?
    閱美君按:同時做著幾件事,事亂麻難以理清,時間再充裕,仍然不夠用。
  • 佛說:人生最苦的不是生、老、病、死,而是這四件事!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種種痛苦,可有四件事,在佛教中,被稱為人生四苦,這四件事就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每一件事,都是讓人痛苦的,但還有四件事,要比生老病死,更為痛苦,那就是,不知生,不知老,不知病,不知死。
  • 人生「三死」與「三不朽」
    早上行山聽金剛經,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想到三死之說有其局限。三心之說深不可測,也許可牽強附會加上三生,母親生我為一生,兒女出生為二生,身死轉生為三生,生生不已。生生之為大德。人固有一死,三生有幸,「三死」難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反求諸己,佛祖說三心不可得,若能生些許不生不滅之心也算難得。兒女在,母親永生!
  • 現代人該如何對待生與死?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生與死」。「生與死」連在一起的,但我們今天主要不是談「生」,而是談怎麼面對「死亡」。死亡,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宿命,除了神,沒有人是可以逃脫的。我們怎麼來面對它、克服它、戰勝它呢?只有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我們才真正明白我們應該怎麼活著。我們先從一個最感性的話題切入,請三位嘉賓談談自己經歷過的與死亡有關的人生,先請張文江教授。
  •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
    從李開復「向死而生」看人生的生老病死 資訊標籤: 淋巴癌 李開復 向死而生
  • 《天道》講述者就說:我死了!死了怎麼講故事?
    正常來講,主人公開頭死了,書就爛尾了,但事實上《遙遠的救世主》反而升華了;因為死固然是規律如來,不可思議,但向死而生亦是一種選擇。回不到的過去,走不到的未來,不必執著結果,也許你看到的結果,也僅僅是另一件事的因而已。芮小丹死了嗎?
  • 媽媽你會死嗎?」這樣的問題怎麼回答
    可是面對孩子,要如何和他們解釋「死亡」這件事?是躲躲閃閃的迴避,還是抓住機會給孩子進行一次關於生命的重要教育?你可能還不知道,看起來諱莫如深的「死亡教育」,對於孩子是一堂意義非凡的人生課程。5歲的安安稀奇古怪的問題越來越多。有天安安問她奶奶:「奶奶你有媽媽嗎?你媽媽呢?」奶奶說:「有啊。」安安又問:「那你媽媽呢?」
  •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比性教育更難以啟齒的事,父母該談談了
    這種對死亡的片面認識,多是父母沒有正視死亡,或想當然用逃避來保護孩子造成的。相信很多家長都帶自己的孩子看過《尋夢環遊記》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墨西哥一戶家庭圍繞「亡靈節」展開的一系列溫情故事。它向我們很好地傳達了一個觀念:人這輩子一共會經歷三次死亡。
  • 鄧布利多為什麼不告訴斯內普:伏地魔不死哈利也不會死?
    但在第七部死亡聖器中,鄧布利多在告知斯內普哈利也是魂器的一部分,哈利只有死才能消滅伏地魔時,並沒有告訴他伏地魔不死哈利也不會死,這是為什麼?個人認為西弗勒斯知道哈利不會死的真相後,可以更好地執行任務,也不會認為莉莉的兒子必須赴死從而過於難過。
  • 「爸爸媽媽會死嗎?」用10本繪本,來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
    這段時間,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孩子的一個又一個提問:「人為什麼會死?爸爸媽媽你們會死嗎?我會死嗎?」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你會不會慌張地脫口而出:「別亂說,我們都很健康,不會的。」他已經很老了,老到幾乎無所不知,老到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有一天,獾真的死了。他留下了一封給朋友們的信,信寫得很簡單:「我去下面的長隧道了,再見。獾。」 朋友們都很傷心,他們難過了整個冬天,當春天快要來的時候,他們相互串門,說起獾還活著時的那些日子。
  • 其實,在20多歲「死一死」是件好事兒
    他曾在20歲短暫「死」過,墮落後又重新站起。於是寫下這首歌,送給很多仍然迷茫的人,也送給過去的自己。裡面的每一句歌詞,觸動了很多20多歲的年輕人,替我們發出了不甘平庸的吶喊。如果可以,看完這篇文章。你會知道,在20多歲的年紀「死一死」, 或許是件好事。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20歲,我們都曾發誓過,要混出個人樣。
  • 「你不要死」「我會死」,孩子愛說「死」,大人該怎麼做
    嘟嘟從三歲多時,多多少少都接觸到一些關於「死」的概念了。嘟嘟經常問大人「死是什麼啊?」「你什麼時候死啊?」「我也會死嗎?」「我明天就死了!」菲菲的婆婆很忌諱「死」字,聽嘟嘟對「死」問來問去的,那真是渾身不舒服。如果嘟嘟跟她提問跟「死」相關的問題,她會直接打斷孩子的問題,或者呵斥孩子不要說這樣的話。有一次,嘟嘟玩著玩具,突然說:「哈哈,死了。」
  • 逍遙看詩經:葛生蒙楚,事死如生
    這些古老的思考模式,體現在各種喪葬文化裡,有各種表現形式。比如古埃及的靈魂善惡,死後升天。法老的金字塔,就是法老王必然升天的證據。秦始皇陵,漢的黃腸題湊,陵邑制度等等,又都體現了「事死如生」的觀念。這個魂魄觀是有區別的,「事死如生」,可不是死後升天,而是活著什麼樣,死了還要照舊。所以「祭如在」,我們曾經無比認真地營造著墓室,陵闕,豐碑,金冊玉冊,牌位,祖先畫像……無比虔誠地歲祭,節祭,家祭,建廬守制,齋戒沐浴……就是認為,死去的人們,靈魂不滅,在另一個世界裡,延續著世俗的一切。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本月底就要回到學校了,這次因疫情在家長時間的停留,面對了許多問題,同時也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比如家庭關係、愛情、友情、學業、學習、人生意義、對生與死的看法……感謝那些會和我交流這些看似很虛,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靈魂拷問的問題。在合肥時,偶爾帶帶家教,一來喜歡老師這個職業,二來掙點錢。
  • 《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人生下半場,我們拼什麼?
    褪去所有的虛名與成就,你的人生還剩下些什麼?這句話被李開復先生寫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這本書的扉頁上,是他在患病時期對自己生命的質問。《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講述了李開復先生自2013年9月得知罹患淋巴癌以來,治療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和心路歷程以及死亡線上回來的人生思考。整本書與其說是自傳,不如說是懺悔錄來得貼切。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孩子說這句話時,你的反應很重要!
    但世事無常,我們無法守護在孩子身邊一輩子,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呢?或許,該是和孩子好好聊聊死亡這件事了。這就造就了孩子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空白,他們對死亡毫無概念。記得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孩子問她:「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啊?」朋友聽見十分生氣,不由分說地揍了他一頓。後來她才知道,原來娃看見好朋友家的小貓咪死了,十分傷心。繼而聯想到她也會死去,想要做些什麼來避免這件事的發生。
  • 人生自古誰無死?人死之後到底有沒有來世?孔子為什麼不說?
    人生自古誰無死,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個禁忌的話題,好死不如賴活著,如果能長生,誰又願意去死呢?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無論上到帝王將相,還是下到平民百姓,都會視死如歸!認為,人死了可以投胎轉世!於是他們不管生前如何的錦衣玉食,還是衣不蔽體,但是他們有個共同點,喜歡厚葬!那麼人到底有沒有來世?沒有人知道,有人說有,諸天生死皆輪迴,有人說沒有,人死如燈滅!中國的孔聖人對這件事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但是,他卻不說,有一天子貢問孔子,老師:「你說人到底有沒有來世」?孔子對子貢說,這事,不能說,不能說!
  • 漫威「小事死吞星,大事死永恆,翻天死法庭」咋來的?原因在這!
    其實對於「小事死吞星,大事死永恆,翻天死法庭」這句話,是很多不漫威粉絲對於這三位漫威經常被「劇情殺」的神明的一種調侃。因為,在漫威諸多的主線、支線乃至是大事件中,吞叔、永恆以及生命法庭雖然在實力上按理來說不應該很容易就被送盒飯,但是,在「劇情殺」面前,一切都是浮雲。
  •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孩子說這句話時,你的反應很重要
    但世事無常,我們無法守護在孩子身邊一輩子,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呢?或許,該是和孩子好好聊聊死亡這件事了。這就造就了孩子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空白,他們對死亡毫無概念。記得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件事:孩子問她:「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啊?」朋友聽見十分生氣,不由分說地揍了他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