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大概是中國人最忌諱的話題了,但這裡竟有一本通篇在談死亡的書,而且對死亡過程描寫得如此詳細。
《西藏生死書》在佛教語境裡談生命意義,大概有些內容會讓人覺得有些玄乎,不太科學,但我覺得,雖然不至於信奉,也可作為世界面向的另一個參考。老是動不動講科學,那世界豈不是少了許多有趣的多樣性和搞不定就存在的可能性?
本書開篇所說的一段話,很有意思:大家平時都閉口不談死亡,認為它晦氣、恐怖、不吉利,但當死亡真的到來時,人卻一下子就沒了,完全沒有準備,匆然就離去,剩下身邊的親人一片失措悲傷。
像走在投胎路上……(王大安/攝)
死,有沒可能並不是可怖的,大家對它的刻板印象也會是一種標籤式偏見呢?
一 對死的理解
從人一生的維度看,生是起點,死是終點;生意味著創造,死意味著消亡。以前一直站在這個維度去理解死,所以,很少會去想和死亡相關的話題,因為它是人生終點,按照人類平均壽命,終點離我還有點距離。
但《生死書》站在了一個更宏大的視角。一個是從佛教輪迴觀來看,生死並不會使「業」消亡,且會隨著你不斷輪迴,不斷生死;另外,我們活著時感受到的「心」,在死亡時也會感受到,生死並無差別。生不是開始,死也不是結束,這不是一場單機遊戲,每個個體都和宇宙、時空、萬物皆有關聯,也許死了還真不能一了百了,在茫茫宇宙洪荒中,它只是一個小小部分。
「從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存在分成四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①生 ②臨終和死亡 ③死後 ④轉世。它們可以稱為四種中陰:①此生的自然中陰 ②臨終的痛苦中陰 ③法性的光明中陰 ④受生的業力中陰」
中陰,來自《中陰聞教得度》(一部死亡指南),它把生命看成循環不息的四個階段。
死對我而言,除了是個遙遠的終結者外,並無其他意義,而《生死書》卻十分看重死的價值。佛教終極理想是證得心性,消除業力,步入極樂,脫離輪迴控制。而死,對於證悟心性是極其關鍵的一環。
雖然讀起來,感覺像出門辦事一樣,我拿著一張心性的照片,然後記得在死時,認出它的模樣,就此回到本覺光明中。但,書中說,就像在夢中一樣,你很難做到如白天那般的清醒覺察,更何況在彌留之際?
書中也有講到一些高僧或平凡人在覺察中接受死亡的故事,他們對身體的痛苦坦然接受,沒有恐慌和憂慮,無需撫慰,反而是照顧者在他們身上感受到祥和氛圍,無需麻醉,他們便走得安寧而又稀鬆平常。
他們不是接納了死亡,而是有所明白,該如何和自己的心相處,死帶不走身,但心會一直跟隨。拋掉身體所帶來的頭銜、角色、責任,我們是否還擁有一些死也可以帶走的東西呢?
或者說,死不是終結者,讓心性蒙塵的心念(七情六慾)才是一切的終結和開始,讓我們於存在中循環不息。
「中陰教法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所了解的心,只是我們死亡時消散的心,我們就會對死後的事情一無所知,也無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實相所呈現的新面向。因此,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心性。惟有如此,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刻,當它強有力地自然顯露時,我們才能夠有恃無恐,才能夠視之為『自然』,就像中陰教法所說的『有如孩子投向母親的懷抱』;而且還可以借著安住在那個狀態中,終得解脫。」
二 死和心性
「請不要誤以為心性只有我們的心才有,事實上,它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我們要一再強調,體悟心性,就是體悟萬事萬物的本質。歷史上的聖人和神秘家,用了不同的名詞來修飾他們的開悟境界,給予不同的面目和詮釋,但基本上,他們都是在經驗根本的心性。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稱為『上帝』;印度教徒稱為『我』、『溼婆』、『婆羅門』、『毗溼奴』;蘇菲教徒稱為『隱藏的性質』;佛教徒則稱為『佛性』。所有宗教的核心,都肯定有一個基本的真理,而這一生就是演化和體悟這個真理的神聖機會。」
我一再推薦《西藏生死書》對朋友來講,又是生死,坤哥你能不能聊點別的?
也許朋友們更關心有趣的話題,很欣賞你們輕鬆的態度。不過,在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佔據我青春大部分時間的事情,是思考一個嚴肅的命題:
我怎麼才能不懼怕死亡。
我人生的第一課,是從認識死亡開始。
那年我七歲,第一次面對了死亡,外公因直腸癌去世了。
在外公最後的時刻,家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大人們的焦慮讓人不敢大聲說話,連平時愛吵鬧的弟弟也被這氣氛影響變得安靜。我卻自始至終記住了,當「死亡」從身邊冷冷地掠過的那種感受。
我清楚地記得,外公躺在火葬場的鐵板上。當火化爐打開門時,熊熊的火苗從爐中猛然躥出。伴隨著家人慘烈的哭聲,外公的鐵板越來越接近爐門。我眼睜睜地看著火苗撲向外公,聽見爐門關上後的撞擊聲,接著我就聽不見了,也忘記了是怎樣回家的。
之後連續十多天我不能講話,也不怎麼吃東西。我被死亡的恐懼包圍了,只記得我坐在家門口的槐樹下,想著我們什麼時候會死,被燒時痛不痛。還有媽媽的哭聲。
從七歲時的悲傷中,慢慢浮現出一種深沉的接受。從此,這個七歲的男孩就開始被生命中最大的命題所困擾。這個命題叫「死亡」。
小時候總是僥倖地認為死亡不會來,覺得外公死了好可憐,我可不可以不死?因為寄希望於自己不死,所以對死亡的恐懼越來越大。
那個時候我並不明白,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不管你是偉大還是卑微,富有還是貧窮,在那個時刻,我們都是一樣的,都是脫光了衣服,死掉。
在死亡面前我們是平等的。這本就是世上最公平的一件事。
那時候我不懂這個道理,我只是非常恐懼死亡的到來。
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我有一次瀕臨死亡的經驗,那是我七八歲的時候。外婆住的房子下面是嘉陵江,我經常跟小夥伴去那兒玩。有一次岸邊的大石頭太滑了,我不小心滑倒掉進了水裡,不會遊泳,感覺自己快死了。迷糊間感覺有人來救我,我完全不知道那個人是從哪個方向遊過來的,等他遊到我身邊,我一伸手就緊緊地抓住了他。這就是直覺,也是求生的本能。
很恐懼。之後很長時間不能碰水,也不能看水。
多年以後回頭看,應該感謝幼年時經歷的那幾次觸摸死亡的經驗。那種恐懼和面對死亡的無力感,教會我升起另一種內心的力量:我應該怎樣去面對死亡的恐懼!
後來人生的行走,無不是在面對和克服由死亡而產生的對生命的恐懼。
多年之後,我看了一本書——《西藏生死書》。它裡面講到一個小故事。
一個婦人的兒子病逝了,她傷心欲絕,求佛陀讓她的兒子復活。佛陀說:「你到城裡去,問一戶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給我。」婦人很高興地去了,但沮喪地回來。佛陀問她:「你帶回芥菜子了嗎?」婦人說:「我問了很多家,可是每戶人家都有親人過世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它告訴我,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
很感恩能在年輕的時候遇見這本書,《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精神導師與哲人之一。
這本書教會我三件事:
死亡不知何時會來;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從「死亡」這面鏡子裡看見人生。
死亡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誰也逃不過,所以你必須去接受它。我從這本書裡學會正視死亡,並且從對死亡的敬畏裡重新理解生命。對於一個演員來講,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實相,是格外有意義的,能讓我在浮躁的環境中保持清醒。
也許有時,我們會突然對自己的處境感到難過,懷疑「我是怎麼過日子的」,但我們的恐懼持續不了多久,生活本身的軌道又把我們拉了進去。
一輩子都忙得身不由己,以至沒有時間面對真正的問題,這其實是人類的另一種惰性。我們迷失在虛假的希望、夢想和野心之中,好像這些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實際上,他們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就像我們跋涉在無邊無際的沙漠裡,被焦躁乾渴折磨,而現代生活許諾的夢境,就仿佛一杯鹽水,讓我們變得更加饑渴。
當你懷著一顆正面的心,把正面的能量傳給他人,你就不會「死」。因為愛,生生不息。
需要用生命去閱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