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該如何對待生與死?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為什麼要活下去?生命的意義何在?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如何安身立命?

雙十一購物的瘋狂、物質生活的豐裕,依然無法遮蔽現代人內心世界的精神空虛。為什麼要活下去?生命的意義何在?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如何安身立命?這些心靈世界的苦惱困擾著許多不甘平庸、不願在縱慾與虛無中彷徨的都市年輕一代人。

騰訊思享會·海上文化談第5期邀請了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張文江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黃劍波教授、上海大學歷史系的成慶博士,他們分別從儒道、基督教和佛教層面談及「如何對待生與死」的各種智慧,讓年輕的聽眾在多元文明與宗教的對話中得到心靈的啟示,選擇適合自我的真諦與信仰。騰訊文化整理現場對談,與讀者分享,以下為第一篇。

活動現場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今天的中國,特別是上海,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但是人的心靈似乎越來越空虛。上海不少有錢的人感嘆說:「我現在窮得只剩下錢了。」你再如何在世俗當得到快樂和滿足,但是有一個你是無法避免的,那就是死亡。面對死亡,人們總是有或多或少的恐懼,即使我們自己還年輕,但是面對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死亡,依然讓我們悲傷、讓我們難過。那麼我們怎麼來面對、對待死亡?在今天這樣一個稍微有點暖和的冬日,我們卻談一個沉重的話題。今天讓我比較意外的是,來的更多的是年輕人,我本來以為中老年居多,可見不管是誰,我們都會面臨死亡的問題。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生與死」。「生與死」連在一起的,但我們今天主要不是談「生」,而是談怎麼面對「死亡」。死亡,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宿命,除了神,沒有人是可以逃脫的。我們怎麼來面對它、克服它、戰勝它呢?只有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我們才真正明白我們應該怎麼活著。我們先從一個最感性的話題切入,請三位嘉賓談談自己經歷過的與死亡有關的人生,先請張文江教授。

好的家庭應該儘可能地交流生死話題

張文江(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當初被邀請談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有些猶豫,很擔心談不好。生死是極度嚴肅的事情,涉及內心最真實、最隱蔽的想法,對家裡人都很難談。儘管我主張好的家庭應該儘可能地交流這個話題,甚至認為能不能討論死亡是檢驗是否好的家庭的標準之一。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尤其在健康的時候,不應該迴避這個話題。不過,即使做到了這些,最後的最後,內心深處對於死亡的想法,依然只適合於自修自證,對此很難說清楚,甚至一旦說出來,往往就變膚淺了。

德國詩人席勒有一句詩:「當靈魂說話時,說話的已經不是靈魂了。」即使很真誠地談說,聽的人依然要打個折扣,因為最深刻的內容,表達時很難完全不走樣。但是,討論這個話題還可能是有益的,在這個場合和這個時候,讓我們有機會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到底怎樣看待死亡。

有一點我覺得是可以公開說的,而且很容易說清楚: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死後如何、或者彼岸世界如何,我們不知道。但是,是否思考過這個問題,以及思考後的結論如何,對待這個問題的真實態度,決定我們的人生如何行事。也就是說,你對待死亡的真實想法,無形中會指導你的現實人生,它涉及道德、涉及世界觀、甚至我認為涉及人生的幸福程度。

回到學術上來,我是研究古典的,中國認識生死的態度,過去有三個方向:儒、道、佛。儒家對於生死的態度,可以概括為孔子的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佛家的態度,如果允許不確切的表達,正好可以看成反過來:「未知死,焉知生。」當然,這不是佛經的原話,更精確的定義,等會兒請成慶博士解說。而道家的態度呢,可以用上莊子的話:「以死生為一條。」這句話出於《德充符》,「一條」注家解釋不詳,根據《大宗師》等其他篇章,可以認為「一條」就是一體,以死生存亡為一體。這就是中國三教的基本態度,和我們個人的生命體驗相結合。

死亡不那麼遙遠,不得不面對

黃劍波(華東師範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接著剛剛張老師說的,這是一個嚴肅而且重要的話題,本質上是沒有辦法言說的問題。沒有辦法言說,還是得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在這裡來分享。我理解剛剛許老師的意思,先講講個人對這個問題的體會、看法,不會馬上進入到學理性的討論。

首先,其實說這個問題我沒有資格多講,還沒有到白髮蒼蒼的年紀,對生命、對生活的體會沒有關於這方面的足夠深的積澱。第二個,更重要的是,我沒有死過,所以死亡是一個好像在未來的事情。雖然這個未來可能比較長,也可能比較短,但是畢竟沒有死過,怎麼可能來講呢?當我們講經驗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是一種想像當中的經驗。但我想說的是,我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幾件事情確確實實讓我對這個話題有一點個人的感知。

第一個,我想到的一件事情,應該說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一個事件,就是我高中三年級要預備高考的時候,我爺爺去世。當時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講,這是一個大事,親人的離世,尤其是你生命當中很重要的一個人。更為重要的是在哪呢?因為我是家裡的長子長孫,所以我第一次有機會親自的觸摸屍體,要為他穿衣、要為他預備後事。這件事情對我的衝擊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從那時候,我真正地開始思考這個嚴肅的、重要的問題。雖然當時想得不是那麼的深刻,但是我後來所有的思考,甚至包括我的研究,都與這件事情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係。

第二件事情是最近一點的,大概在2011年的時候,我與三位朋友,我們從重慶開車去雲南,在路上發生一起車禍。後來我向當地的公安部門了解,那天晚上同時發生了好幾起車禍,因為那天下雨,山裡的高速公路非常的危險。這件事情其實也是對我衝擊比較大的。在我自己覺得好像還年輕力壯的時候,甚至覺得將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時候,正在奮鬥拼搏的時候,這樣一件事情會在一瞬間把你的生命畫上句號。這件事最近幾年來對我的影響比較深。

從我自己這兩件個人生活當中的經驗,我看到:第一,確確實實死亡不是那麼遙遠,可能就在你身邊。第二,死亡是一個你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你不想討論,但是你還是必須要面對、討論的問題。謝謝!

死亡代表消失,但消失意味著什麼?

成慶(上海大學歷史系博士):首先說一個核心概念,如果說佛教對生死有什麼徹底的看法,有四個字——「生死一如」。但如果從體驗說起,按照佛教的講法,我們其實已經生死過很多次了,所以不是說這一輩子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已經有無數次的生死,但這僅僅從佛教的角度來說。當然,這無數次生死我們其實看不到,但沒有關係,我們是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觀察。

我自己為什麼對佛教產生興趣,是因為我雖然沒有經歷過死亡,但是卻看到過太多死亡,有時候感覺簡直就是「死神」化身。為什麼?我的鄰居是因為車禍死亡;我初中的女同桌也是車禍往生;我大學12個人的寢室,有兩位比較親近的同學都相繼因病去世。

我們通常說,老年人才會去思考死亡,這或許不對。因為當我們看到年輕人死亡的時候,那才真正可怕。為什麼呢?老人們畢竟能夠活到七八十歲,可是我小學五年級時,曾看見三樓隔壁班的一個小朋友,從欄杆翻下去,最後我只看到樓下的血跡,也聽大人告知這位同學死了。但是當時我頭腦裡的一個想法是,這代表什麼意思?死亡代表消失了,但消失意味著什麼?然後我開始問我自己,是否是我死了就代表著你再也不會在這個世界裡出現。因而我也開始常常思考一個新的問題,我為什麼沒有生在過去、沒有生在未來,偏偏生在現在?

這些問題一旦聯繫起來,便會發覺死亡好像是一個可以不斷思考的問題。最後慢慢的,當你接觸到越來越多這些方面得問題時,你會開始反觀自身。

幾年前,我的父親曾經又一次中風的經驗。我的母親告訴我,你快回來。在我的想像當中,中風意味著各種壞的結果,比如偏癱什麼的,但回去之後發覺我父親正在有條不紊地安排各種事情,甚至談到後事,但事實上,他的身體比較健康,見到我非常情緒也非常不錯。在我守護的過程中發覺,我發覺半夜他上廁所時,其實不大需要有人去陪護幫忙,他的手腳有時候比我還快,也就是說,我父親的狀態糟糕不是因為他的身體狀態,而是他對死亡的某種恐懼感。

從那個時候我就想,死亡可能在某個程度上更涉及到我們精神認知上面的問題。我想開場白我不要說太多,當然這方方面我還有更多的一些經驗,暫時不表。當你看夠了足夠的死,你才會真正的去理解,佛教為什麼要探究死亡問題。

心理學足以應對死亡恐懼嗎?

許紀霖:我談談我的記憶。關於最早和最近所感受過的關於死亡的經歷。我最早的記憶,竟然與死亡相關。那時我僅僅只有一歲,我的姑父去世了,母親帶我與我的姐姐到殯儀館參加告別儀式。那個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我站在凳子上,與我的姐姐很奇怪第看著家裡裡很悲傷第圍在死者的身邊。一個小孩最早的記憶竟然不是別的,竟然與死亡有關的告別儀式,可見死亡對心靈的衝擊有多麼之大!

最近的一次與死亡有關的記憶,是去年元旦的除夕之夜,上海的外灘發生了踩踏悲劇,36位年輕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一位是我任教的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學生。雖然我沒有直接教過她,但這個事件給我的衝擊依然很強烈,那幾天我總是感覺到一種說不清楚的壓抑,我在給她的同學們上課時,可以感覺到她們的恐懼感。我特地去參加這個學生的遺體告別會,她的父母雖然很悲傷,但將整個告別儀式辦成一個為女兒送行的婚禮,她就像新娘一樣美麗,大家送她去天堂。每位參加者胸前佩戴著粉紅色小花,大屏幕上放著她從出生到成長的一張張照片,就像上海人舉行的婚禮一樣。她喜歡遠行,但這次買的是單程車票,再也不會回來。一個年輕的、活生生的生命,昨天還在你的身邊,驟然遠去,照理說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但學生走在老師的前面,這個太令人悲傷。

死亡是令人恐懼的,我們怎麼來應對這個恐懼?事件發生之後,她班級的其他同學都非常害怕,學校馬上組織心理諮詢的老師進行心理幹預,幫助她們克服恐懼。心理學那套科學的方法可以讓人暫時獲得心理的平衡,來克服恐懼。但我心理學這套科學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如何治本?我想恐怕還得要從高級的宗教和文明那裡尋找智慧。只有你對何為死亡有明晰的理解了,你才能終極性的戰勝恐懼,實現對死亡的超越。

張文江:我剛才說的觀點,表達得還不夠清楚。大家都提到,我們普通人都會體驗到類似的經歷,幾乎和死亡擦肩而過,或者身邊有人死亡,每個人都會產生感情上的衝擊,甚至很嚴重的衝擊。怎麼認識這個衝擊?我們通常會讓它趕快過去,把它作為負面的情緒,趕快從悲哀裡走出來。至少在我們的先人中,有一部分人不肯在這裡止步,而是由此繼續深入,直面死亡,探索死亡。這樣做,對於研究人本身不可或缺,甚至可能有益於我們的人生。人怎麼看待他的死亡?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以及想過的結果如何,不管對和錯,因為對和錯很難判定,都會影響他的實際人生。

剛才許老師說起恐懼,我覺得心理學幹預的效果不好,而對宗教的一般了解,也有點夠不上。因為在真正恐懼發生的時候,並不是無足輕重的語詞。真有死亡恐懼的話,是從一個人骨子裡發出來的,不是你平常想像得到的。如果這個時候還是淡定從容,那就是真有修養的人,他一定在平時對此有所準備。這個真實發生的恐懼,用佛教的話來解釋,根源就在於「業力」。

為什麼先秦的理論,有一部分支持我的講法呢?在《易經》和《論語》、《莊子》中,「生死」這個詞被表述為「死生」,以後在《荀子》裡才出現「生死」(見《禮論》)。在《老子》、《孟子》中,沒有這樣的並列詞組,後來佛教流行了,「生死」的用法才多了起來。在《易經》、《論語》、《莊子》中,反覆出現的是「死生」,先死後生,向死而生,只有死襯託著生,才可以不輕薄,才可以有質量,才可以綻放它的花朵。現代西方哲學中,海德格爾所謂「先行到死亡之中」,也可以作為參照。

人類學如何看待死亡?

黃劍波:我先回應一下許老師剛剛關於死亡問題的表述,說到高級宗教對於死亡這個問題的回應。我自己做人類學的,順便做一個廣告,人類學,在座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是至少在我們人類學的宗教研究來說,我們一般不太願意用高級、低級宗教這種詞彙。因為覺得所有的宗教都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這個角度來講,雖然我個人有基督教的背景,但我覺得先可以從談談人類學整體上對死亡的看法。

我覺得死亡的問題首先有幾個層面:我們很多時候談論的是作為一個事件的死亡,死了,就是一個瞬間。但實際上,死亡,你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過程。好比剛剛成慶老師也提到,按佛教的說法,可能每天都在經歷的事情。即使我們不用佛教的說法,其實我們每天可以經歷到這一點也是一樣的,每天在掉頭髮,你的細胞都有死亡、再生,這個事情其實本身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一次性的。因此,現在我們往往僅僅關注於死亡那一件事,還需要看到其實死亡是一個更長的過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死亡按我看來,有一個個體和群體的問題。我們今天很多時候討論個體的死亡,說這個人,單獨的個體要死了,快死了,已經死了。實際上就算是一個個體的死亡,會發現也有很多不同的鑑定方式,怎麼算死了?我們最簡單的說,沒氣了,叫做呼吸上面的死亡。我們還有更高級一點說,心死亡、腦死亡。談論這些所有的東西,你發現還是在生理、機理層面上面談的死亡。這個層面之上還要把宗教和人文的東西納入進來,當我們討論死亡的時候,不僅僅是個體,不僅僅是生理的,還應該是一個群體的、社會的、儀式的。就像剛剛成慶老師講自己家裡面故事的時候,會有一套的設置。包括剛剛許老師講的例子,作為年輕的學生去世以後他家人會給他一套的儀式,按照特定的理念來操辦一套儀式,而這個儀式,我覺得也是我們需要探討的一個死亡的維度。換句話說,死亡有一個儀式性的宣告和儀式性來處理的問題。

基督教對死亡的理解:「我信身體復活」

所以如果進一步談到基督教的理解,也稍微做一個說明,我並沒有代表基督教說話,因為無法代表,只能說我個人的理解和經驗。

本身基督教對死亡的看法,我覺得需要有一個背景的了解是什麼呢?就是說基督教談到死的時候,就是剛剛所講的意義繼續延伸的話,不僅僅在講身體和肉體的死亡。基督教層面上面的死亡,其實更核心的一個概念是隔絕的意思。我們一般所討論的死亡,身體的死亡指身體與靈魂隔絕。而在基督教的層面上面談的死亡,另外一個層面是說靈魂的死亡,這個靈魂的死亡,就是亞當夏娃的故事。當亞當、夏娃犯罪以後,談到他們罪所帶來的死亡,當時其實亞當、夏娃並沒有直接的身體上的死亡,活了很多年,當然最後還是死了。

靈魂的死亡表示的是什麼呢?表示的是一個人的靈魂與基督教所相信的上帝之間的這樣一個隔絕,所以我們看到隔絕才是基督教理解死亡的更核心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對基督教來說,當一個人恢復和上帝的關係或者成為基督徒,就意味著肉體的死亡只是暫時性的事情,或者說是一個逗號,而不是一個句號。換句話說,這個死亡,雖然是肉體與靈魂的分離,是短時間的分離,但是信徒在等候,在進入「阿爸父」的懷抱,安息、等候之後,會有身體的復活。這是在基督教最核心的一個信仰的宣告當中,《使徒信經》裡面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講「我信身體復活」。

基督教對於死亡的處理,確實也會提到現在的死。如果參加基督徒的葬禮,會寫上這樣一個對聯或者唱這些詩歌,說「息了勞苦」。所謂「息了勞苦」,世上勞苦,現在安息可以睡覺了,這也是在《聖經》裡面多次用的一個詞彙,描述信徒的死。信徒雖然死了,不過是睡著了,在等候被喚醒,身體復活,以至於可以永遠活在與上帝的同在和愛當中,這是基督教的理解。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講,從神學上面不僅僅處理身體的死亡,還處理儀式性的死亡或者永恆的問題。所以這是我一個有限的,對基督教關於死亡問題簡單的介紹。

死亡的原因是你生了,恐懼的原因是「無明」

成慶:佛陀談論死亡的時候有一個問題,他會問死亡的原因是什麼?你們可以問問自己,死亡的原因是什麼?佛陀給的回答很奇怪,他說死亡的原因是因為你生了。這個話其實很有邏輯,如果沒有生,一定會沒有死亡。因此,佛教從一開始就認為,如果從生死兩端的二元角度去追尋死亡的答案,是有問題的。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從一般的角度來說,當你這一期生命結束了,甚至不要等你這一期生命結束,每天你的身體細胞就在不斷的生滅當中,你的生理組織無時無刻不在在變化當中,乃至你的心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這對於佛教而言就是生死,就是輪迴。只是你會覺得,一定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我的身體全部毀壞了,那才叫做死亡。不是的,佛陀不是這樣介紹死亡的。佛陀說,你現在當下的這一刻,你的腦子裡的那一念的生起和消失,這就是生死。

在這麼微觀的層面去解釋生死,馬上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這樣的生死我看不到,甚至我體會不到,只是到了臨終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認為的,一般人認為的生死的關口的時候,我們才會去面對死亡,那要怎麼辦?其實需要認識的是:第一,要讓你了解你的這期生命結束之後有一個東西沒有死,沒有消失。那個東西並不是生出來的,也就沒有滅,也就是《心經》講的不生不滅。

講到這裡,我沒有辦法給大家展開,但是我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人的觀念會直接影響你對死亡的態度。我家位於鄂西南地區,有一位親戚在農村去世了,無病無恙的在夢中就去世了。我們過去參加他的葬禮,發覺他們在安排葬禮的過程很有趣,全家人都很開心,親朋好友都圍著棺材跳舞,有一點像道家講的「鼓盆而歌」。什麼時候哭呢?要埋的時候打開棺材「裝模作樣」哭一下就埋掉了。現在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通常不是僅僅指當事人面對死亡的恐懼,還有旁觀者的態度,比如父親、母親要死了,我好恐懼。也就是說,本質上不是這個死本身有多恐懼,而是你對它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事情恐懼與否。這也是佛教講的,有了正確的觀念(智慧),生死才並不足以讓你感覺恐懼,令人恐懼的是什麼呢?就是那一念不清楚,叫做無明,這是佛教的講法。

本文系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騰訊思享會微信ThinkerBig,分享思想之美。

相關焦點

  • 現代人是如何把字寫死、寫成平板「印刷體」的?
    照這樣的解釋去臨寫,只會是寫死字。當連卻斷,點畫之間人為強制斷開,字勢就沒了,哪裡還會「活」呢?更別提氣韻了。(此處可參閱黃簡《書法要講筆勢,點畫之間如何呼應?》)這是歐陽詢《張翰帖》選字,該文說:「歷代書家字法基本一致。
  • 缺 失 的 生 死 教 育
    缺 失 的 生 死 教 育佛學是關乎生命的學問,而且涵蓋了生命的全部過程,從生到死,只是一半,還有死亡之後
  • 教娃讀論語|04 未知生焉知死
    」「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錢穆先生的翻譯是:子路問:「如何奉事鬼神?」先生說:「不能奉事人,哪能奉事鬼呀?」子路又問:「人死後如何?」既然生在人間,活在人間,又怎能只把思想聚在死亡上。趙樸初曾是太虛法師的秘書。太虛法師最早提倡「人生佛教」,曾寫《生活與生死》一文,認為佛教的本義是解決生活,在生活問題的解決中,死的問題也就跟著解決了。這種見底,和孔子何其相似。死並非僅僅是生的終點,而是生的另一面。人們一天天地過著生,也就一天天地走向死。
  • 生了二寶後,該如何對待大寶?其實,做到這4點便不會有顧慮
    導讀:生了二寶後,該如何對待大寶?其實,做到這4點便不會有顧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生了二寶後,該如何對待大寶?其實,做到這4點便不會有顧慮!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現代人該如何對抗荒誕和虛無?
    他們是如何看待和定義荒誕的呢?我們是不是像他們所說的「現代人不得不活在荒誕之中這是我們的命運」那樣呢?一起來跟隨哲學詩畫進入——什麼是荒誕?現代人是否活在荒誕之中?什麼是荒誕?「人必有一死」是絕對的、永恆的、本質性的,它成為人類共同的遭遇、集體的命運。死亡讓人意識到生命脆弱、人生痛苦,它毀滅了生命中任何「基本的確定性」。在荒誕主義看來,死亡並非是通向來世的大門,而是一扇關閉了的、毫無希望的門。其四,人產生了被遺棄於一個異己世界的感覺,即世界與人是陌生的,人與世界是斷裂的。
  • 高考美術生如何正確對待聯考
    高考美術生如何正確對待聯考2020年部分本科院校取消高考美術生設計類校考,說明越來越多的院校認可聯考成績;聯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高考美術生如何正確對待聯考對參加美術高考的同學而言,聯考是必須經過的門檻,特別是教育部要求全國各省(區、市)均應為本行政區內報考美術類專業(特指繪畫、造型設計及對美術技能有專業考核要求的藝術專業
  • 現代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易學,現代人對的看法褒貶不一,部分人深信不疑,部分人認為是值得研究,部分人覺得是迷信;風水學,雖然人們沒有明確發言,但都抱有默認態度,現代建築大多都有遵循風水學一說。我個人是一名易學愛好者,因此,通過此文,來講述佔卜的起源和發展,大家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佔卜,僅供參考。通過甲骨文,金文中的「巫」字,可以推測從上古時期,就有巫師這個職業。
  • 品讀《存在與時間》: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生」與「死」,一個代表希望,一個代表沉重,但不管你如何喜歡「生」的希望,活著總是一個不斷向死靠近的過程;不管你如何畏懼「死」,人最終都是逃不脫宿命的輪迴。所以,我就想跟你聊聊,如何向死而生。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死和亡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概念。
  • 【律師手記】我們該如何對待打官司
    我們該如何對待打官司?在今天這個社會裡,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俗語講:「來說是非事,必是是非人」,可見人們對打官司是持否定的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討論我們該如何對待打官司,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打官司是一種社會消耗。對於個人來說,打官司費時費力費心,絕非好事。因而,對待打官司最好的態度就是以預防為主。孫子兵法講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管是說人生如戰場,還是商場如戰場,兵法的智慧都有其用武之地。
  • 爸爸對兒女的態度差別太大,父母該如何對待孩子?兒女公平對待
    爸爸對女兒和對兒子的差別,父母該如何對待兒女們?愛不愛看爸爸的態度?很多人都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平等的,但是在這個爸爸眼裡,兒子跟女兒的對待是千差萬別。在有兒有女的家庭,父母該如何對待兒女們呢?1、公平對待,讓孩子更自信。對於多個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都有偏心的情況。作為家長來說,不能因為個人的情緒和感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在父母眼裡是不受重視的。對孩子公平對待,能讓孩子更加自信和勇敢,更加對家人有感情。
  • 《天道》芮小丹的死該怎樣解釋?當生則生,當死則死
    關於設定芮小丹(左小青飾演)的死,本心來講,真的不想是這樣的命運安排。作為女主角,芮小丹的死讓人真心意難平,不管是原著的自殺還是劇中的犧牲。當然,以她刑警職業以及個性所展示出的文化屬性來看待她的犧牲,倒也合乎邏輯。畢竟,這是個絕對高危的職業。
  • 錯過了生的時機,我只剩下死的方式
    我們的生,我們的死,可我們能決定什麼?生死面前,我查不清字數了……01最近,瓊瑤阿姨的日子過得似乎不太順心,一次次地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之前的小三上位,聖母瑪麗蘇之心,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新聞在一夜之間全部被翻了出來。
  • 現代人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易學,現代人對的看法褒貶不一,部分人深信不疑,部分人認為是值得研究,部分人覺得是迷信;風水學,雖然人們沒有明確發言,但都抱有默認態度,現代建築大多都有遵循風水學一說。我個人是一名易學愛好者,因此,通過此文,來講述佔卜的起源和發展,大家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佔卜,僅供參考。
  • 恆昌利通恆易融:新手小白該如何對待投資理財
    恆昌利通:新手小白應如何對待投資理財?投資理財對於人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投資理財真的可以幫助人們賺錢的。俗話說的好,人賺錢不如錢賺錢,要知道讓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那麼,新手應該怎麼做投資理財呢?對於一個小白的投資者,該如何學習投資理財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新手到底該怎樣做投資理財吧。
  • 落葉歸根與向死而生
    本月底就要回到學校了,這次因疫情在家長時間的停留,面對了許多問題,同時也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比如家庭關係、愛情、友情、學業、學習、人生意義、對生與死的看法……感謝那些會和我交流這些看似很虛,但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靈魂拷問的問題。在合肥時,偶爾帶帶家教,一來喜歡老師這個職業,二來掙點錢。
  • 《荷馬史詩》中的生與死
    牛津大學古典文學教授加斯帕•格裡芬所著的《荷馬史詩中的生與死》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是荷馬專題研究中尤為精彩的一部,從生與死的主題切入勾勒了一個充滿知識、象徵和觀念的荷馬世界。下文是摘自《荷馬史詩中的生與死》的作者引言。
  • 向死而生: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死亡,始終是橫在我們頭頂的一個難關,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死亡呢?在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埃及,古埃及對於死亡的態度就特別有意思,可以說是對死亡抱有一種熱切的渴望。去過埃及旅遊的人就知道,有名的景點都是金字塔,還有就是什麼神廟,都是為死人準備的,都是死人住的地方。
  • 挪威的森林關於生和死的思考
    最讓我壓抑的是這裡面關於生和死的思考,剛開始直子和渡邊一起在心裡壓抑關於木月的死。然後直子每每都和渡邊去散步,與其說他們相互喜歡,不如說他們共同守候著一段生者的回憶。這段回憶,既讓他們痛苦又將他們彼此連結在一起。他們更盼著深層次的肉體交融來讓他們更擁有彼此離得更近一些。像兩個人都很冷的人想緊緊靠著火源一樣。
  • 活著看不到希望,絕望到死該怎麼辦?
    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問這個問題,總覺得自己死路一條了,或是想去死,可是我在想究竟有多絕望才能讓人放棄所有,不害怕死呀。其實真的沒有誰會想死,也沒有誰會敢去死,如果真這樣做的誰不是逼不得已,有苦難言,對生活充滿絕望,一片灰暗。
  • 二胎全面開放,以為「猛生」卻紛紛不生,現代人都不想生娃了嗎?
    幾年前,為了能夠重新迎來人口爆發的"小高峰",國家全面開放了二胎政策,可是生二胎的人並沒有想像中的變多,這是為什麼?現代人都不想生娃了嗎?01二胎開放不管用,以為"猛生"卻紛紛不生,這幾點原因很現實曉涵是一位年輕媽媽,和老公一起在一個小公司上班,前幾年生下了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