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關於生和死的思考

2020-12-20 活萬遍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剛開始我有點看不下去,覺得事情瑣碎且沒什麼值得一看的地方。但是越往後看越不想放下這本書。

這本書講了很多關於愛情的思考,平淡的喜歡陪伴以及努力的向愛人靠近。

最讓我壓抑的是這裡面關於生和死的思考,剛開始直子和渡邊一起在心裡壓抑關於木月的死。然後直子每每都和渡邊去散步,與其說他們相互喜歡,不如說他們共同守候著一段生者的回憶。

這段回憶,既讓他們痛苦又將他們彼此連結在一起。他們更盼著深層次的肉體交融來讓他們更擁有彼此離得更近一些。像兩個人都很冷的人想緊緊靠著火源一樣。

木月和直子想靠著渡邊來連結世界,而綠子卻不一樣,綠子每每都把渡邊從一個孤獨的世界拽出來,與其說綠子需要渡邊不如說綠子才是渡邊的希望,是他在人群中的光點。

在剛對玲子坦白了他對綠子的愛意,結果就收到了直子死的消息。即使跟渡邊毫無關係,卻讓渡邊陷入了困境,因為他曾想要放棄直子,在直子最後最後的生命中他想放棄關於直子沉重的責任,自己走向新的生活。

當他困頓了一個月之後玲子來了,現在換玲子和渡邊一起在心裡承擔關於直子死亡的痛苦,最後的最後,從肉體的交融後一切都可以放下了。

都渴望彼此的靠近吧,分不清責任喜歡又不能去選擇放下。

當木月死了渡邊覺得: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當直子死了渡邊覺得: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

生和死本身就是共同體,我們要做的是怎麼樣看待它對待它。死的人固然重要,但是生的人更值得珍惜。

如果陽光正好,請給你身邊的人一個溫柔的吻。

相關焦點

  • 《挪威的森林》: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
    死亡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讓人感到恐怖和深沉,但是卻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獨特見解,讓我們對死亡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生。這本書始終瀰漫著孤獨和寂寞,也不乏對性的描寫和解讀,但我並不認為這很低俗。
  • 挪威的森林中說過,所有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
    作家塞林格曾說過,不成熟男人的表現才是有為了他所謂的視野前去赴死,而成熟的男人則是會為了它努力的或者。塞林格是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書《麥田裡的守望者》曾兩次客串村上春樹的代表作《挪威森林》。事實上,在整個挪威森林中,它講述了一些不成熟的人如何掙扎著死去,而另一些人在痛苦的生存中逐漸成熟的故事。成熟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逝者雖已逝去,但活著的人卻要活得長久。死亡不是亡者的話題,而是活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 成年後再讀《挪威的森林》:關於生與死、愛與性、孤獨與救贖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巨大的原始森林,一旦進入就會迷路。紅極一時的甲殼蟲樂隊唱了一首《Norwegian Wood》,「海潮的清香,遙遠的距離,女孩的香氣,洗髮香波的味道,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這些細碎的片段,生動又凌亂,縹緲又具體。
  • 死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提起《挪威的森林》我們或許會想起,很有名的幾句話,比如: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The 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這首歌在書中被反覆提到,從開篇到結尾。37歲的渡邊在機場聽到The Beatles(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想起1969年的秋天,快滿20歲的自己。
  • 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挪威的森林》的精神分析法解讀
    題記:1987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一經出版便轟動文壇,至今仍然熱度不減。在小說中,幾位主人公均涉及到了自殺: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都是自殺身亡,玲子曾經自殺未遂。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其中貫穿著村上對生與死這一人類終極命題的嚴肅思考。
  • 臥談會:《挪威的森林》中的死與性
    這不是我第一次讀《挪威的森林》,不論是作為初中時對於黃色片段的專門標註與傳遞,還是高中時期未分科時,作為理科的「課本」;還是上大學時對於枯燥技術課的消遣,直至爾今對於公式的運用中陰差陽錯般再次選擇了這本書,究其原因,當是我覺得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深入的地方,不僅僅停留在之前的膚見謭識的桎梏裡。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村上春樹的行文風格和他小說的故事背景,有種插上翅膀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神奇魅力,這也是他的書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很暢銷的原因。小說裡面的人物不管是衣著,服飾,食物,所讀的書和所聽的音樂,都是西方流行文化中為各國人民所熟悉的部分,比如披頭四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李斯特的巡禮之年。
  • 再看《挪威的森林》,發現很多人都誤讀了
    日本文學史上有這樣一本書,即使你沒有讀過,也必然聽過它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最負盛名的長篇小說,書名取自甲殼蟲樂隊的同名歌曲《Norwegian Wood》,首版於1987年。
  • 《挪威的森林》:生的對立面不是死,更好地活著才是最大的挑戰
    讀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時,晨光微露,露水欲滴。四周靜謐無聲,此時我的內心卻波濤洶湧。以往困擾我許久的問題在這一刻也豁然開朗。透過薄薄的晨霧,我仿佛看到直子、木月、玲子、綠子、永澤、初美一一從我面前走過。他們面容平靜,他們欲語還休。
  • 挪威的森林,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字,才能描述出如此深刻的世界?
    說起《挪威的森林》,很多人都會想到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溶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伍佰獨具風格的嗓音,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說這首歌就是伍佰看了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才創作的。
  • 人到中年才讀懂《挪威的森林》,男人的性和愛是可以分離的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充斥著孤獨和死亡的影子。正如扉頁上寫著,「先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書中服下毒藥的人永遠定格,但飲下解藥的人,繼續樂觀生活。當孤獨與你如影隨形,或許《挪威的森林》可以是你的解藥。時過境遷,待到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之後,我開始重新定義《挪威的森林》,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小說,不如說這是一部描寫人格的成長小說,它帶領我們重新走進所有人都曾有過的青春期迷茫,以及可能已經忘卻的情感悸動。
  • 有限人生裡的無限選擇:《挪威的森林》愛情、生命與未來的隱喻
    選擇與愛情《挪威的森林》作為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主要講述了四段感情糾葛:第一段,渡邊、木月、直子三人間的感情糾葛;第二段,渡邊和綠子的你情我願;第三段,渡邊和直子的室友玲子間糾結的欲望;第四段,永澤和初美的愛情悲劇。
  • 《挪威的森林》所表達的
    其中《挪威的森林》無疑是作者自傲最為成功的一部書,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獨具標識度,他以紀實的手法和平述的語言寫出了少男少女在步入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純真的愛情和個性發展的雙重追求,在一系列事件中從懵懂走向成熟,不斷成長,明白人生的意義的故事。
  • 侃侃《挪威的森林》
    在這個挪威式的小木屋。    歌詞說的什麼呢?「我」在以前的一個女朋友房中過了一夜,卻沒有上床,第二天就放了把火把房子燒了?深夜裡,在我決定關於《揚威的森林》寫點什麼時,我的WINAMP反覆的放著這首歌。清新的木吉它、純真的嗓音,BEATLES的歌聲迴蕩在我那並不溫暖,也絕非挪威式的簡陋的小房間裡,一遍又一遍。
  • 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過嗎?
    我說專注小說的小九,今天的話題是:和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的作家,他的《挪威的森林》你看過嗎?第一次接觸挪威的森林是在高中,當時他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的心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平靜,完全想不到小說居然還可以這樣寫,在這之前,平時見不到的,我也讀過不少作品,想到兒時看的兒童文學,再到後來的文學名著,甚至連鬼吹燈盜墓筆記這樣的流行小說也是來者不拒,但這些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內核主要的是講述一個故事。
  • 《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生者的墓志銘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融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挪威的森林》在寫之前,我推薦這首由伍佰看過村上春樹所寫小說《挪威的森林》後創作的曲子,伍佰也由此將它命名為《挪威的森林》。
  • 挪威的森林|愛為何總是生死相隨?
    聽很多人說起《挪威的森林》的時候,總是與愛情綁在一起。年少的人總讀不懂其中的深意,於是沒有絲毫閱讀這本書的欲望的人們,便將這本書放在了高高的書架上束之高閣,那時的人們更喜歡《杜拉斯的情人》。無意間翻開了《挪威的森林》,第一眼除了晦澀難懂的語言外,很難引起讀者的共鳴。
  • 經典《挪威的森林》:性格和孤獨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關係?
    作者|走心巷子曾經花一個月的時間,研讀了小說《挪威的森林》。從一開始的莫名其妙到之後的痛徹心扉,這就是這部小說給我的感受。作者村上春樹的知名度很高,書寫的作品也都非常的感人和真摯。在《挪威的森林》當中,村上春樹有這樣一句知名的名言:「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關於生死,村上春樹的解釋真的足夠深刻,在這部小說當中,木葉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直子的姐姐也死了。
  • 《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困惑與倫理思考
    《挪威的森林》發表於1987年,是村上春樹的經典之作,在日發行量達近千萬冊,先後被譯介到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與小說熱銷相呼應,學界也表現出高度關注,認為它是「考察村上春樹時不可不論及的對象」。那麼,促使小說被廣泛接受及批評的緣由是什麼? 有觀點認為,是小說中洋溢著的孤獨感、喪失感、無力感引起了全世界讀者的普遍共鳴;還有觀點認為,這與小說的語言及文體特色不無關係。
  • 為了女兒的「挪威森林」[組圖]
    舒平為女兒在曲阜市九仙山建設的「挪威森林」公益林(3月29日攝)。清明將至,哀思愈濃。在女兒生前校友的提議下,舒平決定將公益林命名為「挪威森林」,因為女兒留學挪威時,有個科研項目和挪威的森林相關;種植楷樹,因為楷木質地堅韌、生生不息,與笑對病魔、樂觀堅強的女兒很像。於是,舒平趕赴陝西寶雞,購買了40萬株楷樹苗,開始了耕耘。楷木栽了死,死了再栽……舒平從未放棄。堅韌、執著的舒平感動了附近村民,他們在農閒之餘,開始自發跟著舒平到山上打理樹苗。村民們明白,舒平是在做一件造福子孫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