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開展「送教上門」活動現場。學校供圖
儋州推行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門」活動 讓適齡兒童在教育路上一個不落
「早出晚歸連續奮鬥三天,去最遠的鄉鎮,見到還沒有入學的小小少年們,感觸最深的屬中間這個13歲的小男生……問他:你想上學嗎?沒有片刻停留,用最透徹響亮的聲音堅定地喊出一個字:『想』……」8月14日,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陳曉靜等老師結束為期三天的送教上門活動,她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記錄下三天來的心情和感受。
「送教上門」活動就是把教育送到孩子家門口,記者從儋州市教育局了解到,近幾年來,儋州積極推行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門」活動,把教育送到特殊孩子的家裡,讓適齡兒童在教育路上一個不落,而開展「送教上門」活動的教師,正是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們。
融合教育讓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在我們周邊會有一小群人,他們有點「特殊」,有的智力發育不全,有的身體有殘缺,有的失聰失明,因為這些原因,他們無法融入正常群體,無法到學校接受正常的教育,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正是在這些基礎上建立的。
如何讓特殊孩子不特殊?如何讓特殊孩子融入正常群體?一直是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乃至儋州市教育局需要深入研究課題。
「只要是6周歲到16周歲的適齡孩子,學校就有義務讓孩子享受平等教育。」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邢瓊傑說,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是學校的辦學理念。特殊教育學校從2013年建校至今,學生也從最開始的幾十名學生發展到現在上百名學生。2015年有9名學生從學校走出去,考上海口職業學校,還有兩名學生在儋州一家酒店從事客房工作。
從2017年開始,儋州市教育局結合儋州實際,以各鎮中心校為中心,在全市推行融合教育,由鎮中心校負責吸納周邊有輕度殘疾孩子到校讀書,讓特殊孩子隨班就讀,和普通孩子一起在一個班級裡學習生活。當前,儋州全市隨班就讀的特殊孩子共有200多人,分布在儋州各鎮的中小學校。
此外,儋州教育部門推動資源教室建設,在儋州蘭洋中心學校裡就有一間資源教室,主要是用於在蘭洋中心學校裡讀書的特殊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心理輔導、個別化教學等。目前,蘭洋中心學校已有多名特殊孩子從學校畢業,到儋州那大城區和蘭洋鎮中學就讀。
2019年,儋州市教育局依託市特教學校成立儋州市融合教育資源與指導中心,主要指導各普通學校開展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工作。「融合教育是未來特殊的發展方向,隨班就讀也是特殊孩子們要優先選擇的教育安置方式。」邢瓊傑介紹,特殊孩子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接受合適的教育,和普通孩子一起成長,融入大集體生活,這樣特殊孩子才不再「特殊」。
送教上門讓適齡孩子享受陽光教育
「我們在和家長溝通時,那名13歲的孩子就在邊上掰著手指數一、二、三,像是要向我們證明他有能力去上學似的。」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老師陳曉靜告訴記者,每個適齡孩子都有享受平等、陽光教育的機會,開展「送教上門」活動,就是讓每一個孩子能夠接觸新事物,接觸外面的世界,接受新的知識。
邢瓊傑說,儋州推行融合教育和「送教上門」活動,就是為了全面貫徹國務院《殘疾人教育條例》要求,落實《海南省特殊教育二期提升計劃(2017-2020年)》和儋州的特殊教育實施方案,切實保障儋州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提高儋州特殊教育質量,助力教育脫貧攻堅。
當前,「送教上門」活動實現儋州全覆蓋,涉及儋州15個鎮及2個農場一共73名需要送教上門的學生。儋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將26名教師分成7個小組,開展一對一或多對一送教活動,每月對幫扶學生開展1次送教上門服務,每次講課3課時(每課時30分鐘)。其中,5月份以愛國主義教育、防疫知識宣傳和健康教育為主要任務,開展送教上門工作;6月份、7月份按正常教學和康復訓練開展正常送教上門工作及建立學生「 一生一檔」的材料。
邢瓊傑表示,「送教上門」活動主要是要求教師教會孩子生活語文、生活數學和生活適應等知識與技能。目前難點在於學生的康復訓練方面,學校會組織老師學習基礎的醫學康復知識,並計劃和當地衛生部門溝通一起開展個別化的送康復上門活動,讓老師可以教會學生家長一些健康知識、康復知識和注意事項,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020年春季學期的送教上門工作雖然受疫情開展得較晚,但仍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開展送教上門的過程,老師們積極地給特殊需要的學生送去防疫物資和及時的防疫知識及相關訓練。」邢瓊傑說,下一步,學校將繼續按照《殘疾人教育條例》要求及相關文件通知要求,努力做好送教上門的相關細節工作,讓特殊兒童少年在送教過程中感到更多的關愛和快樂,讓家長感到黨和政府的真切關懷;同時進一步助力儋州市脫貧攻堅工作。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李紹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