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每個特殊兒童最合適的教育

2020-12-17 齊魯晚報網

  ◥孩子們在學校操場上快樂地玩耍。

  商河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石道剛。

     近年來,商河縣特殊教育學校堅持目標引領發展、搶抓機遇借勢發展、積極改革創新發展、周密規劃科學發展、強化內功持續發展,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為每一位特殊兒童提供了最合適的教育。
  文/片 本報記者 李云云
通訊員 王新剛

  科學評估、精心設計,為每一位學生打造個性化課程
  齊魯晚報記者:石校長,您好!特殊教育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基於學生個體情況各不相同,學校如何針對特殊兒童提供特殊教育呢?
  石道剛:目前,人們對於特殊兒童的態度正在從慈善救濟、幫助到注重潛能發展和個性需求的轉變。這也為我們辦好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情況千差萬別,學校以「隨班就讀、集中就讀、隨班走讀和送教上門」四種形式來滿足適齡特殊兒童的入學需求,使每個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
  學校樹立了「讓每個孩子最大限度地獲得發展」的教學理念,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實現課程從知識中心向能力為中心的轉變,將課堂教學與個人訓練相結合,知識學習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努力實現課程「智能發展、社會適應、生活實踐」的三大目標。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為每個學生量身打造適合本身特點的個性化課程。由於學生個體差異較大,特殊教育更加注重課程的靈活性、多樣性、有效性,讓課程標準與每個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相聯結,讓課程適應學生。
  學校還經常開展「快樂購物」、「我是環保小衛士」、「遵守交通規則」、「工藝品義賣」、「乘坐公交車」等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使學生慢慢熟悉社會,適應社會。這些活動貼近學生認知,促進學生與社會的融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康教結合,既要「救小救早」又要「科學全面」
  齊魯晚報記者:石校長,剛剛在學校裡我看到了學生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在功能室進行康復訓練,針對於康教結合工作,學校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石道剛:康教結合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對學生的康復訓練儘量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把握孩子的最佳康復期,也就是「救早救小」的原則,因此我們學校在全省較早地開展了學前教育,2012年7月我們學校成立了殘疾兒童學前康復中心,重點承擔學前殘疾兒童的康復救助任務。中心自成立以來,開設了生活語言、生活數學、奧爾夫音樂、親子遊戲等11門課程,形成了「制定和實施個別化訓練計劃-康復訓練-中期評估-調整個訓計劃-康復訓練-年度評估與總結-轉介和跟蹤服務」的一套獨特有效的康復訓練流程。真正做到了由機構康復向社區、家庭康復延伸。幾年來,先後承擔國家及省市搶救性康復救助任務100多人,培訓家長200多人次,學生康復有效率保持在95%以上,成為集教育、康復、教研於一體的綜合性專業智力障礙兒童康復機構。
  2016年,學校又成為山東省康教結合項目試驗學校。為此,學校在義務教育段設立康教結合實驗班,大力開展「康教結合」研究,為在我省縣級特殊教育學校推廣「康教結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提供可借鑑的研究實例或實踐經驗,輻射帶動更多的特殊教育學校在「康教結合」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造福更多的殘疾兒童。
  老師送教上門,在全省較早開展「送教」服務
  齊魯晚報記者:石校長,您剛剛談到了「康教結合」,使學生身體機能最大限度改善、代償和替代,並最大限度回歸了社會。但有些孩子由於身體機能,沒辦法來到學校享受正常的教育,針對這些孩子,您覺得應該怎麼做?
  石道剛:因為存在癲癇、心臟病或其他機能缺陷離不開家長的監護,商河縣有一部分殘疾兒童得不到應有的教育和康復訓練。為了避免殘疾兒童不能及時到特殊學校就學,耽誤康復最佳時機,我們學校一直堅持「送教上門」,讓他們足不出戶就可接受專業的教育和康復。
  例如,殷巷鎮有一個先天性智障兒童、不能穩定站立、說話也有困難。由於平日裡很少出門,家長缺乏康復知識又疏於照顧,時間一長,孩子的肌肉出現了萎縮,幾乎不能行走。在得知情況後,我們主動「送教上門」,給孩子送去了分指板幫他練習分開手指,給孩子小腿綁上沙袋,鍛鍊下肢力量,還藉助識字卡訓練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漸漸地,孩子慢慢學會了行走,開始和家人簡單交流,在實現基本自理後經評估順利進入學校集中就讀。
  目前,送教服務對象109人,其中重點送教41人,非重點送教68人,人員涵蓋轄區所有適齡殘疾兒童,使每一名重度殘疾兒童、少年能夠平等地接受適合其需要和發展的教育。
  把每一位老師,都當做「人才」培養
  齊魯晚報記者:相較於其他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承擔著更多的壓力,需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您剛剛提到的「個別化教學」「康教結合」「送教上門」等都離不開每一位老師的努力。學校是如何打造教師隊伍的呢?
  石道剛:在我們學校當老師,壓力大,同樣動力也大,看到孩子一點一滴變化,這種幸福感、成就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我覺得,我們學校的每一位老師很辛苦但也很快樂。
  從建校開始,學校特別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把每一位老師當做「優秀教師」來看待,把每個教師都作為人才來培養,把培訓提高作為最大福利,大力實施教師培養培訓工程。學校以「博愛無聲、擇善敦行」為師訓理念,成功打造了以「博愛和行動」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品牌,形成了「敬業奉獻、爭創一流、和諧團隊、追求卓越」的團隊精神和「愛心、責任心、耐心、細心、恆心」的專業素養。
  學校基於學生需求採取針對性教師培訓,通過外引內培的形式實施「專家工程」「名師工程」,優化教師隊伍,先後派遣390多人次到省內外參加培訓交流,聘請省市特教專家到校進行專業指導,先後與華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濰坊學院等建立師資合作協議,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目前已經有13人取得感統康復訓練師、心理諮詢師、語言康復師等國家級證書;16人次在國家及省市康復技能大賽及優質課評選中獲獎等等。
  健全服務體系,為特殊兒童終身發展著想,讓家長看到希望
  齊魯晚報記者:黨的十七大提出關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發展再到十九大辦好特殊教育,黨的特殊教育政策不斷深入,全社會對於特殊教育也越來越關注。作為學校管理者,您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呢?
  石道剛:目前,我們國家的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義務教育之後,學生能不能自食其力地生活,一直是我們在思考的問題。很多家長對於孩子失去信心,很重要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擔憂和無奈,孩子不能照顧自己,如果沒有家長的監護孩子應該怎麼辦?而我們的目標,就是希望通過學前的搶救性康復、義務階段內的個別化教學以及初步的職業化嘗試,讓更多的家長看到希望。
  為此,我們在做好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工作後,2017年上半年又在全省較早開展了職業教育的探索,開設大棚種植、穿珠、洗車等職教課程,讓孩子既要學會走、學會說,將來還要學會做事,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為實現特殊兒童自食其力的全人發展要求奠定基礎。
  關注學生發展,提升特殊兒童的生命質量,讓每一位學生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殷實是我們不懈的追求。我們決心進一步發揮特殊教育學校的資源和師資優勢,深度研究特殊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完善特殊教育管理體制,面向農村實際,為更多的殘疾人提供教育康復服務,把黨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送到更多的殘疾人家庭,全力把學校打造成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殘疾人社會化服務於一體,康教結合、學段銜接、普職融合的綜合性特殊教育學校,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農村特殊兒童教育康復的發展之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

齊魯晚報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相關焦點

  • 一個也不能少 讓每個特殊孩子享有合適的優質教育
    在這裡,隨班就讀的特殊學生享受「穀雨計劃」幫扶,接受動作康復訓練、注意力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等,每個學期下來在運動、感知、語言、認知、生活自理、社會適應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據悉,2013年,樂清全面鋪開輕度特殊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而資源教室是普通學校專門為特殊學生提供適合其特殊需求的個別化教育場所。
  • 家庭經濟因素對特殊兒童教育安置需求影響較大
    所謂「教育安置」是指根據學生的障礙類型和程度及其在學習的特殊性,將學生安置在最適當的學校或其他合適的教育、康復環境中接受教育。而現實環境是這種安置需求由於每個家庭年收入不同而產生巨大的影響。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接收殘疾人入學,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規模。發展到今天,特殊兒童教育安置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特殊學校②普通學校特殊班③普通學校普通班④公辦康復中心⑤私立康復機構⑥在家。
  • 融合教育,特需兒童不特殊
    畫作作者是患有自閉症、智力障礙、腦癱等病症的特需兒童。這是一次現象級的傳播,一天之內,讓全社會認識到有那麼多的特需兒童,認識到特需兒童經過合適的康復教育,也能找到自己的特長。特殊教育需要兒童(child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是指因個體差異而有各種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兒童。
  • 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機構
    秉著對特殊兒童的熱愛初心,迪普教育誕生了!迪普教育匯集了國內外先進的兒童教育理念,團隊由國內外特教領域知名專家和專業精英組成,充分與國際特殊兒童教育理念接軌,結合醫學、教育學、認知神經、兒童心理等交叉學科的專業力量,致力於打造複合型的以特殊兒童教育為核心的社會融合教育。
  • 關愛特殊兒童:了解學齡前自閉症兒童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在美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融合教育有不同期待的人來說,融合教育的含義是不盡相同的。  融合教育是指在普通學校適合兒童年齡特徵的教育環境裡教育所有的兒童,它更關心的是特殊兒童的權利而非學校校長、教師及心理學工作者的專業判斷與建議。
  • 融合教育:讓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一起成長
    幼兒園孩子和特殊兒童在一起。「融合教育就是將心智障礙的孩子(自閉症、腦癱、唐氏症候群、精神障礙、發育遲緩等)安置在普通幼兒園,使特殊幼兒和普通幼兒在一起接受教育。幼兒園會根據特殊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採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保證讓特殊幼兒最大限度、有效地參與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許昌博愛兒童康健園園長俎書歌向記者解釋道。
  • 【兩會來了】俞敏洪:建立特殊兒童信息系統,保障適齡殘障兒童享受...
    此外,因為進入普校後配套資源不足,殘障兒童不能得到適合的教育支持,面臨主動或被動退學的風險。為此俞敏洪建議:各地教育部門和衛生計生部門應協同建立「特殊兒童信息系統」,每年通過這個系統進行入學登記和入學核查;通過入學評估確保每個殘障兒童得到合理的、匹配其能力基礎和教育需求的個別化教育支持計劃;在普通學校配備充足的特殊教育師資資源,切實保障殘障兒童獲得合適的、有質量的義務教育。
  • 我國超智兒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構建探析
    在學界,超智兒童指智商明顯超過同齡常態兒童的發展水平或者具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兒童,西方國家一般以智商130作為參照標準;特殊精英教育是針對超智兒童採取的適合他們身心特點的、特殊的、優質的教育。特殊精英教育在形式、內容、水平、要求上與天才教育、資優教育等可能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在理解這個概念時需「淡化形式、注重實質」,認識到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種特殊教育。
  • 特殊兒童評估書籍:《特殊兒童教育診斷與評估》第3版
    王輝老師近年來在特殊兒童康復,特別是教育診斷和評估方面,為工作在一線的特殊教育教師提供了很多極具參考價值的論文和書籍。《特殊兒童教育診斷與評估》(第3版)是特殊教育領域專享一本全面介紹特殊兒童評估理論與方法、技術的專業書籍。
  • 呵護特殊兒童健康成長,海納特教集團官網正式上線啦!
    讓心智障礙者在他們生命中的每個年齡段,得到相應的支持和服務,讓他們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價值,是每個海納人矢志不渝的堅持和希望。為此,海納開發的全生涯課程體系,覆蓋了特殊兒童學習的各個年齡階段。1、康復教育(2-6歲)對特殊兒童來說,最好的康復時間是六歲之前,海納有經驗豐富的專業特教老師,會根據孩子的情況開設幹預課程,給孩子最合適的康復支持。
  • 融合教育突圍 讓特殊兒童看得見曙光,摸得著未來
    給特殊兒童提供平等交流的環境  「他們缺的就是一個平等交流的機會。」甘肅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幼兒園負責人王元芬說,融合教育正是教育公平真正落地的地方,會幫助特殊兒童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自信,覺得社會是包容自己的。
  • 融合教育突圍:讓特殊兒童看得見曙光,摸得著未來
    給特殊兒童提供平等交流的環境「他們缺的就是一個平等交流的機會。」甘肅省聽力語言康復中心幼兒園負責人王元芬說,融合教育正是教育公平真正落地的地方,會幫助特殊兒童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自信,覺得社會是包容自己的。
  • 自閉兒隨班就讀荊棘滿路 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憂思
    所謂隨班就讀,即指特殊兒童在普通學校和普通兒童一起接受適合其需要的教育,是發達國家特殊兒童最主要的教育方式。  對於這種現實與需求之間的落差,張女士感受得極為深刻,她告訴記者,這次的被退學事件,並不是孟星在求學道路上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從7歲開始,孟星便輾轉於武漢與深圳讀書,在深圳讀完三年級後,校方便以孩子不適合普校為由,勸孩子不要再來了。
  • 特殊兒童學前到小學的轉銜教育,你知道嗎?
    每個學生到了一定年齡,按照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的規定,就要進入相應機構接受教育。學前、小學、初中和高中甚至大學等這些學段對學生各方面的要求都會有所不同,如果學生沒有為下一階段的學習、生活、交友等做好準備,他們將在適應方面遇到較多的問題。
  • 這裡的特殊兒童有了「新家」
    揚子晚報網9月19日訊(通訊員 楊燕 記者 劉麗媛)日前,南京江北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揭牌,填補了新區特殊教育的空白,新區的特殊兒童有了「新家」。面對學生不同的障礙類型,學校老師會根據其各自特點進行個別化教學,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合適的教育。明智班年齡層次為10-14歲,障礙類型有聽視障、智力障礙、精神障礙等。每間教室都進行隔斷設計,劃分區域,老師們既有獨立教學空間,又能隨時觀測到孩子的表現,對他們進行更貼心的教育。校對 徐珩
  • 是什麼阻斷了特殊兒童上學路?
    他們內心覺得,如果能在普通學校跟其他孩子一起接受融合教育,才是最適合小禾成長的教育方式。 於是,小禾的父母想辦法送小禾去了一所價格不菲的私立小學。然而在這所小學小禾也很難適應和融入,半年後就只好主動退學在家。後來,小禾的父母又找到一個私立託管中心,然而託管中心也無法提供這個年齡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最後,小禾的父母只好讓孩子進入當地的特殊學校讀書。
  • 特殊兒童隨班就讀需要「平等和諧」的理念
    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特殊教育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隨班就讀己是我國特殊教育重要的教學形式,更是一種最基本的教育安置方式。隨班就讀是我國特殊教育非常重要的政策,目的是為了保證特殊兒童受教育的權利。然而由於特殊兒童種類多,且差異化巨大,造成隨班就讀質量不高,特殊兒童同伴關係發展不良。
  • 我們為什麼要注重特殊兒童的生活教育?
    特殊教育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狹義的特殊教育是殘障兒童的教育;廣義的特殊教育還包括超常兒童及有情緒問題、行為問題、社會適應等問題的兒童教育。我國的特殊教育主要指狹義的。特殊教育的目的特殊教育的目的和普通教育一樣,也是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 針對目前中國特殊兒童教育的一點感觸
    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以及特殊教育自身的發展,特殊兒童隨班就讀已經成為我國特殊兒童享受公平教育的有力措施。主要一些行為問題作為這類兒童的主要障礙影響了隨班就讀的真正意義,並且各個兒童行為問題紛繁蕪雜,類型多種多樣,一種主要障礙又伴隨其他許多亞型問題,所以這些孩子並不能去普通學校就讀就能獲得很好的提升,目前應該還是以特殊學校教育為主。隨班就讀作為我國保證特殊兒童受公平教育的有力措施,但目前來看還處於中下遊水平。
  • 「學前融合教育」:給特殊兒童一個完整童年
    全國230萬名幼兒教師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職前特殊教育課程培訓,這導致許多幼兒園不敢收特殊兒童入園,即使收進來也不會教,只能「晾」在一旁。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共有幼兒園22.37萬所,入園兒童2008.85萬人,其中特殊兒童佔不到20%。「社會有責任給特殊兒童一個完整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