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智能秒批(核)首批事項發布及上線啟動」活動。該區在全國率先推出100個政務服務事項智能秒批清單,事項涵蓋業務範圍之廣,目前為全國之最。
首批100項智能秒批(核)事項清單,在遍布全區各街鎮、社區、園區、政郵便民服務點等37個場所共42臺政務智能一體機同步上線。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政務服務事項審批正式迎來「智能秒批」時代。無人工參與的智能審批服務能實現「智能申報、自動審核、網上發證」,為人工審批「解絆」,為辦事企業群眾「鬆綁」。
據悉,智能秒批(核)平臺集成在該區自主研發的功能高度集成的政務智能一體機上,這種依託單一智能終端設備集成多個部門業務,實現多個法人和個人事項「智能秒批(核)」的自助申辦服務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
「機器代人」完成審批和審核
當天,廣州奈瑞兒美容科技有限公司經辦人李女士現場辦理了「公共衛生許可證延續」業務。只見她將身份證放至識別處,通過刷臉識別、親筆籤名完成身份核實,系統隨即進入業務辦理頁面。系統自動抓取了該企業的歷史辦事信息,回填到申請表中,並自動上傳關聯的電子證照材料,待相關材料上傳完成,系統即刻進行智能審核。數秒後,標註當天日期的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便列印出件。
「功能很強大,很有科技感。要填的材料更少了,遇到問題也可以一鍵連通部門,有人遠程視頻指導、修改甚至代為操作,辦事更高效、讓人更放心。」一通操作下來,李女士由衷點讚道。
「『智能秒批(核)』服務具有智能化高、實用性強、適用面廣、風險可控等特點。」黃埔區行政服務管理中心主任單寧偉介紹,「藉助政務大數據、審批規則、智能研判,由智能終端設備作出材料受理、結果批覆等行為。通俗來講,就是通過『機器代人』『機器助人』完成審批和審核。」
四大優勢打造智能秒批
據介紹,通過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事項申請材料結構化、業務流程標準化、審查規則指標化、數據對比自動化,實現審批事項智能「秒批、秒核」和「無差別辦理」,能破解以往人工審批程序繁瑣、審核工作量大、流程不透明、自由裁量權大小不一等痛點、難點,最大限度減少企業和群眾跑腿次數,切實提升政務服務效能。
據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副局長洪森介紹,該區智能秒批有四大優勢——
其一是適用範圍廣,首批100個智能秒批(核)事項清單涵蓋了包括衛健、安檢、食藥、特種設備、檔案、文化、住建、交管、水務、教育、環保、農業等12個行業,涉及年業務量約10萬件。因關切了風險防控,比「無人批」只適用於材料簡單、無風險或通過事後監管進行風險控制的事項範圍更廣泛。
其二是風險可控。引入了8種風控手段,兼顧了材料非標準化的實際情況以及部門行政許可時風險防控在法律方面的客觀要求,融入遠程視頻+電子白板技術進行人工核驗,以人機結合的方式解除了單純依靠技術審批給部門帶來的後顧之憂。
其三是實用性強。部門可根據政策調整、改革進展等情況靈活配置核驗條件,實用性強。審核要素配置越多,機器代人工作就越多,人越輕鬆。
其四是智能化高。融入遠程視頻、電子白板、OCR、IOCR技術,接入電子證照庫、統一身份認證等系統,數據更安全、可靠、全面;智能核驗身份、智能回填信息、智能關聯材料復用、智能核驗、智能制證,且一個系統申辦多部門業務,智能程度高,體驗更好。
「人工秒批」向「智能秒批」跨越
2018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在全國首推「秒批」政務服務並發布了第一批223項「秒批」事項清單,2019年又發布了第二批162項「秒批」事項清單,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極大反響。在前期「秒批」政務服務基礎上,該區推出新一批「智能秒批(核)」事項,綜合運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優勢資源,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大膽闖、大膽試,實現從「人工秒批」向「智能秒批」的新跨越。
據悉,首批100個智能秒批(核)事項清單中,其中24項為智能秒批事項,76項為智能秒核事項;服務企業的事項30項,服務個人的事項43項,共同服務企業和個人的事項27項。
相比目前多數自助服務一體機「無人批」事項僅限於事項查詢、極簡單事項辦理以及查詢結果列印等服務事項,記者留意到,「智能秒批」可辦理事項範圍還包括一些相對複雜的事項。例如,在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負責審批的較為複雜社會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中,就有4個事項納入智能秒核清單中。
「我局事項涉及企業建設,相對複雜。藉助科技力量推動行政審批標準化、智能化、無紙化、無人化,用實際行動推動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鄭為中表示,下一步將逐步把「智能秒批」可辦理事項的範圍擴展至政務服務大數據平臺絕大多數事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何瑞琪 繆璟 通訊員 範敏玲 陳嘉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