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了學習能力,還怕什麼學不會呢?
雷軍在一次演講中分享道:
他人生第一次講座,在武漢大學化學系舉辦迎新講座上,一個老教授,剛從國外回來,給新生講應該怎麼上大學。
老教授說:「現在同學們經常抱怨學習分配不對口,學的東西沒有用,你們知道大學到底教什麼?怎麼叫學會上大學?大學裡面最重要的是教你怎麼學習,教你一種學習的能力,上研究生院是教的做研究、做工作的一種能力,如果學習到了這種學習能力,你還有什麼學不會的呢,還有什麼專業不對口呢?」
這就是雷軍聽的第一次講座,聽完了以後,對他的啟發特別大,於是自己花了很長時間去琢磨,怎麼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在小米,第一次去融資,雷軍還找了一個自己認為對他非常了解的基金,為此專門去了趟上海,在人家的辦公室裡坐了兩個小時,那些問題問得雷軍衣服都溼了。他們就問「你從來沒有做過硬體,怎麼證明你可以把硬體做好?」這個問題我當時真的回答不了。
最後雷軍不知道怎麼回答,只好說,學習能力強。
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小米已經做了100多種產品。
一個從來沒有做過硬體的人,是怎麼把硬體做到這個水平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雷軍的學習能力。
2
聰明,恰恰是你前進的絆腳石
「國之重器」殲-20的總設計師——楊偉,在《百家講壇》裡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主題是「我的大學」。
楊偉15歲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是那一屆空氣動力學專業年紀最小的學生。
剛中考兩個星期後他就參加了高考。
「我正好是初中畢業考試6門課,5門100、1門99,差1分就是(總成績)滿分。
這樣我就試著申請破格參加高考……也沒什麼準備,北大、清華一填……再後來成績下來了,還挺好,離北大清華和科大少年班的錄取線也就差個一兩分。」
這種人是極少極少數,至少比例上來說是極少的。
這種天才很多早早的就通過各種渠道被大學錄取了,
值得慶幸的事情是,生活中你身邊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智商上相差不會太大。
但是什麼人會學不好呢?
* 以為自己很聰明,就不認真努力的人。
* 以為自己不夠聰明,就對學習不上心的人。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
當聽說某人年紀輕輕就賺到錢,有人會說:「肯定假的,怎麼可能」,或者是,「那是因為他家裡的關係吧。」
當你說:做你害怕的事,你會發現不過如此。有人回道:「我怕死,怎麼辦?」
聽說抖音能賺錢時,有人反駁說:「要是能賺到錢,別人早就做了,還會等你?」
這是一種心理學現象,叫習慣性防衛。
當我們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時,我們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這麼說是否合理,而是直接反駁他。
《第五項修煉》這本書也提到: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害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後的思維。
因為我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錯誤,這會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的機會。
我們覺得自己非常懂,覺得自己才是對的。遇到不同的觀點,就喜歡反駁、否定。
無論看書、學習,還是和別人溝通,都離不開思維層面的交流。
不會的可以學,不懂的可以問,但這些都是建立思維交流的基礎上。假如自己故步自封,無法接受別人的觀點,談何學習進步呢?
因為思維受限,不願做出嘗試。進步的非常慢,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在職場上很危險,在生活上也很貧困。
而且,很難抓住機會,因為覺得自己很懂。最後,看著機會白白從自己身邊溜走,這樣的人,會一直處於社會的底層。
3
是感謝,還是後悔?
你的樣子裡,包含你走過的路,你讀過的書,還有你愛過的人,受過的傷。
同樣,你現在有多厲害,並不是你現在的努力,而是過去的3個月、6個月、1年、3年……一直持續、不斷、精進的結果。
有句雞湯的話說的是:
「未來的你肯定會感謝現在努力奮鬥的自己」
但是,還有下半句你可能沒聽過
現在的你肯定會後悔過去放縱任性的自己
或許,是感謝還是後悔,只有你自己。
你的現在,是你過去所有的總和,而你的未來,就是你現在所做的一切。
學習力,是讓你擁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這個才是你一直不停努力、上進、奔波、成長的終極理由。
關注朝華讀書,驗證:學習力,擁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期待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