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過程無疑是枯燥與乏味的,特別是外語類學習,它又是更加痛苦的;因為缺乏一定的語言環境,它需要學習者不斷的模仿與重複,挑戰自己的信心與恆心,大多數成功的外語學習者,都應該經歷過這樣的不斷模仿與重複的痛苦階段。
只是失敗者在這種枯燥無味的模仿與重複面前止步了,而成功者卻跨越了這一階段!
成功者是如何跨越這一痛苦階段,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學習方法的呢?
首先,應該是信心,相信自己能行,這種發自內心的對自我的認可,是促進持續學習的源動力!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成某項事的人,他會以什麼樣的狀態與態度去做這件事,而結果也一定不會樂觀!
有了堅強的信念(相信我能行)後,付出持續的行動才可能使我們達成目標!
達成目標的方式方法會有多種,但恆心一定是每種方式方法都不可缺失的真諦!
關於恆心,我想用下面這幾幅圖來表示,相信大家都能很好的體會:
大家有了信心與恆心、毅力後,我們再來看幾個英語學習中的姣姣者,以便我們作為學習的榜樣:
1、馬雲說,自己一直學習不好,但仍有得意之處,那就是英語。 在中學時期馬雲常常清晨跑到西湖邊找老外「聊天」;大學幾年他幾乎每天都一個人跑到賓館門口跟老外「對話」。馬雲說,自己學的雖是「山寨」英文,卻為以後創業創造了機會。英語好,他才能念杭州師範大學外語系,才能做英語老師,才有機會到美國接觸網際網路,也才有了後來的阿里巴巴。
2、鄧亞萍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後,她從26個英文字母學起。當鄧亞萍以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身份初進清華時,她的英文幾乎是一張白紙,既沒有英文的底子,更別說有口語交流的能力了;後來,在英國劍橋讀書時,開始的一兩個月之內,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麼,我把老師所有寫在黑板上的東西照抄一遍。回到家裡以後,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較單調,上課時間是四個半小時。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我來說好像都很費事,中午休息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帶去的三明治,然後看一會兒書。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晚上12點才能睡覺。最後終於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3、大學期間,英語不好的李陽為了學英語考過四級,於是他就天天跑到校園的空曠處去大喊英語。為了防止自己半途而廢,李陽約了他們班學習最刻苦的一個同學每天中午一起去喊英語。在蘭州大學的烈士亭,李陽和他的同學頂著凜冽的寒風,從1987年冬一直喊到1988年春。4個月的時間裡,李陽複述了10多本英文原版書,背熟了大量四級考題。每天,李陽的口袋裡裝滿了抄著各種英語句子的紙條,一有空就掏出來念叨一番,從宿舍到教室,從教室到食堂,李陽的嘴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4個月下來,李陽的舌頭不再僵硬,耳朵不再失靈,反應不再遲鈍。在當年的英語四級考試中,李陽只用50分鐘,就答完了試卷,並且成績高居全校第二名(第一名半年後參加了李陽親自教授的 口語培訓 班)。一個考試總不及格的李陽突然成為一個英語高手,這一消息轟動了蘭州大學。
最後,想要在學習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朋友,如果你已經有了自信,能夠持之以恆,相信在上面幾位榜樣的帶領下,你們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最後的最後,送給大家的就只有鼓勵了!
未來,我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