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遂記】「不乖」校長的故事和意義

2021-02-10 刀說話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話,幾乎所有校長都耳熟能詳。但是若要問,怎樣的校長才是好校長,可能很多人會語焉不詳——「好」不像「優秀」,可以定量評價,有明確的條款、清晰的表徵。「好」更多是一種民間的認可和認定,是一種語義含糊的定性描述;或者說,「好」有更豐富的取向和指向,每個人都能夠羅列出自己所認為的「好」。

個人認為,好校長的「好」,至少可以從「想」和「做」兩方面來定位。

我曾說過,校長的思想,才是學校的靈魂。這話受啟於蘇霍姆林斯基。談到校長的職責,他曾說:「領導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一個好校長,首先應該是「有思想的」:對學校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對師生發展,有自己的認定和主張。

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才不會輕信盲從,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認定和主張,才不會見風使舵,飄浮不定。思想,既是一個校長的「金箍棒」,也是一所學校的「定海神針」。好校長總能通過自己的思想觀念,去影響師生,改變師生,引領學校不斷前進。

其次,一個好校長,應該是「能夢想的」。一所學校應當有美好的前景,一個團隊應當有美好的願景。這兩個「景」要能落地生根,必須依託於校長的夢想:對美好學校的追求,對美好教育的嚮往。

一個無夢想的校長,容易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一個能夢想的校長,才可能凝聚學校的「精氣神」,不斷開拓,不斷進取——在這樣的校長領導下,學校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在這樣的校長引導下,師生才可能有更好的成長。

再次,一個好校長,應該是「敢創想的」。創想就是打破常規,革故鼎新;創想就是反叛傳統,出奇制勝。創想就是不因循守舊,不墨守陳規。創想的核心是創造,有創想才可能有創造。

教育是立足今天、面向明天的事業,既需要堅守常識,遵循規律,也需要破除禁錮,勇闖困局。校長的膽識,既體現為對學校優秀傳統的堅守和承續,也體現為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催生和助長——這就不只是純粹的「想」,它還包含著「做」。

在我看來,一個好校長,既不能是只會談玄的「空想家」,也不能是只管埋頭的「苦幹家」,而應當是敢想敢做、能想能做、會想會做的「實幹家」。只有用「想」來指導「做」、用「做」來證實「想」的校長,才是我所認為的好校長。

但是,在一個奉行中庸卻滿目平庸、以「無過即是功、平安就是福」為生存法則的社會,那些具有思想、夢想、創想能力的校長,那些敢想敢做、能想能做、會想會做的校長,往往可能成為「不乖」的校長,或者說,被社會主流認為「不乖」的校長。

我曾感嘆,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最痛苦的,往往是那些有思想的老師,是那些真正熱愛教育、想有所作為的「好教師」:他們清楚教育是怎樣的,知道真教育應該怎樣做,但是囿於客觀現實和艱困環境,他們不得不做著一些「反教育」甚至「反人性」的事。這樣的內心和行為的分裂,理想和現實的悖逆,構成了他們生存的困境,讓他們始終處於「應對」和「逃離」的糾結中。

基於這樣的理解,2013年,我和臺灣的陳香吟老師合作,編選了《「不乖」教師的正能量——海峽兩岸30位教師的修煉之道》一書;由「大夏書系」推出後,短期內4次印刷,並先後入選《中國教師報》2013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在基礎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喚醒了很多教師「做原創的自己」的意識和衝動——有句話說:「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原創的,但漸漸地很多人就活成了盜版。」其所以如此,便是因為,我們太乖,太順從,太聽話,活得太沒有自己。

現在編選的這本《「不乖」校長的正能量》,也是基於我的一個樸素的判斷:在今天的教育生態裡,一個好校長,往往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質規律,更敏銳地捕捉教育的發展趨勢,更深切地覺知社會對教育的期望和需求,更透徹地體悟到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艱困。基於內心的焦慮和內在的良知,他們往往不願苟且平庸,混天度日,而更渴望有所行動、有所作為,或者在無路處尋路,或者踏坎坷為大道——這勢必引發他們與現實環境的矛盾,與上級領導的「衝突」,與學校教師的「鬥爭」,碰撞出「事故」,或生發出「故事」。

因此我願意相信,一個好校長,或者說一個「不乖」的校長,往往是「有故事」的校長。好校長的「好」,不是用各種榮譽稱號、獲獎證書堆砌起來的,也不是用多少新聞版面渲染出來的;好校長往往是能夠給學校留下很多「故事」的人——這些故事,既是校長之於學校管理的歷史見證,也必將構成一所學校的文化遺產。

事實上,這也正是本書的立意和追求:通過這些「不乖」校長的故事的記錄,呈現他們與所負責的學校曾經發生的種種——他們與眾不同、充滿創造的奇思妙想、教育個性和領導風格,充分體現在這些有情節、有細節、有心跳、有激情的敘事中,體現在某個特定時刻,他們與特定的師生相處時的言行舉止裡。

這本書所呈現的30位校長(包括3位臺灣校長),肯定不是中國教育的全部,但一定是中國教育的局部。他們或者在「困境中」突圍,或者在「邊界上」守望,或者因改變而成功,或者因挑戰而碰壁,但無一例外地,他們都對學校及師生有所影響和改變,他們自己也因此有所收穫和成長。

在他們的「不乖」經歷裡,在他們的「不乖」故事中,充分體現著他們對自身現狀的「不滿」,對教育現實的「不安」。而這種「不滿」和「不安」,其實正意味著他們的挑戰和創造,用心和努力。正如我在《「不乖」教師的正能量》序裡所說:

「『不乖』這一看似不恭敬之詞、不和諧之音,其實質,是指向於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指向於不斷的挑戰、持續的反叛,指向於勇敢的創造、不息的創新。」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今天的教育格局下,學校的生存境遇需要校長去改善,學校的發展空間需要校長去拓展。作為校長,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需要有所堅持,有所發展,在上級要求和教育規律之間,需要有所取捨,有所平衡,在「乖」與「不乖」之間,既需要分寸的控制,也需要尺度的把握。

以我的理解:「不乖」,並非完全的「不聽話」,也並非一味的消極抵抗,或公然對抗,而是基於對教育規律的尊重,對教育事業的虔敬,最終作出的權衡和抉擇。

畢竟,對今天的教育,我們需要和期許的,不是那種摧枯拉朽或暴風驟雨的革命,而是一點一滴的改變,是「得寸進寸、得尺進尺」的改變。

這樣的改變,只可能從一所又一所具體的學校開始,從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校長開始。

 

2014年12月3日於綿陽綠島

相關焦點

  • 行走的思想和意義 ——記陳玉娟名校長工作室校長論壇
    像以往的每一次學習一樣,我享受聆聽和記錄過程中思考的感覺。陳玉娟名校長工作室走到今天,她的意義在哪裡?我應該記錄下一個怎樣的教育過程?按照陳玉娟名校長工作室一貫的工作思路,本次邀請黃志煊校長和徐潔博士坐鎮,和坡頭區慕名而來的校長們一起,共同探討學校管理工作。陳玉娟校長嚴格規定每位校長提出問題或發表看法的時間不超過三分鐘,以騰出更多的時間給專家。
  • 【傻傻分不清系列】幫助犯未遂?未遂的幫助犯?未遂的教唆?教唆犯未遂?
    【結論】幫助犯未遂或未遂的幫助犯,是針對同一事實的不同稱呼。該事實就是,第一,故意提供了可能有用的幫助行為,第二,該幫助行為的作用維持到著手實行階段,但對既遂結果沒有貢獻。 【注意】有觀點認為,未遂的幫助犯,是指故意提供一種不可能有用、不可能促使實行犯既遂的行為。然而,如上文所述,如果故意提供一種不可能有用的行為,是不構成幫助犯的,不構成犯罪。
  •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麼?
    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最本質的區別在於發生階段的不同。犯罪預備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前,而犯罪未遂發生在犯罪行為著手之後既遂之前。法妞網友諮詢: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區別是什麼?起意階段是一種思想的流露,他沒有任何的刑法意義,所以起意階段不構成犯罪。起意階段與預備階段的臨界點是是否出現危害行為。預備階段與實施階段的臨界點是是否著手。實施階段與實施後階段的臨界點是犯罪是否已經結束。
  • 教育現場:跳樓未遂的孩子,他,不一樣
    教育現場:跳樓未遂的孩子,他,不一樣(本文摘自《不怕輸,就怕放棄:仙女老師教你說自己的故事,走出你要的結局》,以下為摘文。)「你趕快過來,阿明出事了。」一聽到阿明的名字,我火速衝到教室,班上學生七嘴八舌的要跟我說話。
  • 【音頻故事】悟空,乖
    為了能和同學們一起玩,他找到很「乖」的兔子黑黑。他把自己的「力氣、膽子、金箍棒」,與黑黑的「乖」互換後,重新回到了學校。一個乖乖寶的悟空還是悟空嗎?回到學校後,悟空真得就能得到同學們的喜愛嗎?接下來,學校裡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和悟空互換的兔子黑黑,又會怎麼樣呢?
  • 乖,摸摸頭——大冰
    ,這是《乖,摸摸頭》這本書扉頁上的一句話。我喜歡寫真實故事的作者。是的,我要給你介紹的這本書正是有多重身份標籤的大冰童鞋給你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12個真實的故事。大冰,主持人,背包客,作家,歌手,酒吧老闆,遊牧民謠創始人之一,油畫畫師,手鼓藝人,禪宗弟子。
  • 關於教唆未遂的思考
    第三種觀點認為未遂教唆等同於陷害教唆:未遂的教唆就是陷阱教唆這類情況,即教唆者教唆他人實施不可能既遂的犯罪行為。具體是指,教唆者在實施教唆行為時就認識到,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決意後實行犯罪,只能是未遂,不可能達到既遂。[5]  第四種觀點區分未遂教唆和陷害教唆,認為,教唆者以預期中不會實現終了的行為實施教唆的場合,稱為陷害教唆。
  • 聽聽校長的教子故事
    想起了老校長曾經講的幾個故事,我講給那位姐妹聽,她說很受益,今天也在這裡跟朋友們講講。 故事是在十年前聽到的,當時寫了隨筆,轉發如下: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間距離中考只有月餘了。 下午,學校領導召集畢業班老師開了中考預備會,會議結束後,全體與會人員照例去大東海酒店享受了學校安排的加油晚餐。
  • 「校長的校長」陳玉琨:和鄰居家的小孩去比,意義不大
    陳玉琨教授以此說明,物質、能量是守恆的,但知識、信息不守恆,會產生外溢效益。所以通過科學和技術來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是解決時代矛盾的最重要手段。陳玉琨教授在直播現場   圖 | WLF獨家陳玉琨教授表示,在這一過程中,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非常重要。科學創造知識、教育傳授知識,尤其基礎教育,主要是傳授知識的。
  • 也論結果加重犯中的未遂形態
    筆者認為,結果加重犯只存在成立與否的問題,不存在既遂未遂問題。就該文中的案例而言,成立結果加重犯是毫無疑問的,但不能說構成結果加重犯的既遂繼而推出構成強姦罪的既遂,更不構成結果加重犯的未遂。第三,不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發生加重結果而基本犯未遂時,其社會危害性比基本犯或加重犯社會危害性小。例如本案中,雖然被告人鄒某已致被害人死亡,但其沒有實施姦淫行為,決不能認為與已經實施姦淫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同,更不能認為『被害人都已經死了,認定姦淫行為是既遂還是未遂沒有任何意義』。」  筆者認為,作者擔心的這三點弊害都是不存在的。
  • 「不乖」讓他們如此美麗
    似乎可以說,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地域,「乖」都是永恆而統一的主題。從小,我們就被要求聽話,順從,作一個乖孩子,因為乖孩子更招人喜歡。上學後,我們被要求聽話,順從,做一個乖學生,因為乖學生更逗人喜愛。到我們登上講臺,作了教師,無論在哪裡教學,無論執教哪門學科,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努力爭取做一個乖老師,因為沒有哪個校長會真正喜歡「刺頭兒」教師。
  • 硬核考點:教唆未遂與未遂的教唆
    1、教唆未遂,是指《刑法》第29條第2款規定的「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確切的說是指教唆此罪犯彼罪。未遂的教唆,則是指教唆他人實施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犯罪行為。【例1】老蔡教唆A殺人,A卻強姦。本案中,老蔡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教唆未遂。
  • 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的異同
    如何區分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論界似乎已成定局,而在司法實踐中關於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溯及理論上的爭議有悖於法治的基本精神。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作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並不具備刑法所規定的某一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因而如何正確區分犯罪未遂與犯罪中止,對行為進行正確地定性和量刑,在司法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區別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區別 2020-06-06 03: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乖,摸摸頭語錄十三
    不管是欠別人,還是欠自己,你曾欠下過多少個「對不起」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杯酒火上澆油增三分狂意這種老單身漢的小委屈就可以和小姑娘們的大姨媽痛相提並論。乖,摸摸頭——大冰我不反對你們的支教行為,但是如果可以的話,沉下心來在那些學校最起碼教滿一個學期如何?只去蜻蜓點水地待上一兩個星期或一個假期,你和孩子們誰的收穫更大?你倒是完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了,人生得到了升華,可那些孩子呢?他們收穫了什麼?你匆匆來匆匆走,他們的感受會如何?
  • 【域外學習】反面推論與不能未遂和幻想犯的區分
    反面推論(Umkehrschluss)由德國帝國法院發展出來,特別在錯誤理論中能夠對於未遂和幻覺犯的區分以及構成要件錯誤和涵攝錯誤的區分提供邏輯論證。同時,利用這一邏輯推論,也可以證明錯誤理論中的嚴格責任理論和主觀不法要素理論間存在矛盾。
  • 《乖,摸摸頭》|不羈而善良的靈魂
    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應翻刻成你的故事。知道嗎?有時候你需要親自去撞南牆,別人的經驗與你的人生無關。同理,看我筆下的故事,與你腳下的人生也無關。——大冰《乖,摸摸頭》是由主持人大冰所著,這是一本記錄了大冰十餘年的江湖遊歷,以及他和他朋友們的愛與溫暖的傳奇故事的書籍。
  •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如何界定?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如何界定?判斷嫌疑人的犯罪行為未造成法益侵害結果的形態有未遂和中止,其標準應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從造成行為人未得逞的原因是出於意志以外還是意志以內加以判斷。如果犯意為得逞系因外部因素的介入而導致行為人目的不能得逞既為犯罪未遂;反之,如果行為人系因為主動放棄犯意,中止犯罪行為既構成犯罪中止。依照刑法規定,綜合行為人觸犯的法意及主觀目的和社會危害性,對該行為人在罪責刑相一致範圍內給予刑罰評價。未遂是想而不能,中止是能而不想。未遂,行為人是積極追求並希望發生危害結果的,但是因為客觀原因無法進一步實施犯罪。
  • 《乖,摸摸頭》:12個真實卻又傳奇的故事,讓我流著淚看完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乖,摸摸頭》這本書想要講給你聽的是發生在拉薩、麗江、大理的12個傳奇故事,讓你捨不得一口氣讀完。這是個未完待續的故事,裡面有金三角的連綿雨水,孟定的香蕉園,新千年的建築工地.....故事裡有窮苦窘迫、顛沛流離、渺茫的希望、忽晴忽雨的前路,還有一把紅棉吉他和一個很想唱歌的孩子。
  • 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馴兔記:努力聽話、變成兔子 童話大王鄭淵潔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故事,叫《馴兔記》。 後來,這個故事改編成一部奇幻短片,豆瓣評分8.3。故事講的雖然是孩子,但是父母們倒很值得一看。 皮皮魯上小學了。他聰明,不循規蹈矩,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