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讓他們如此美麗

2021-02-10 刀說話

「不乖」讓他們如此美麗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編者序

近年來,在關注和思考教師發展的時候,我越來越明晰地感覺到,教師的成長,首先應是心靈的成長,精神的強健——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教師的心靈和精神則是教育的核心。沒有心靈滋潤的教育是無根的,沒有精神支撐的教育是無魂的。因此,作為教師,關注心靈和精神成長,使之始終保持豐富和強大,獨立和堅韌,就是為教育持守著根,傳承著魂

基於這樣的理解,2012年7月5日,在「廈臺中小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及心靈成長研討會」上交流時,我從「心靈」入手,言說「成長」,在肯定專業成長的基礎上,特別強調「生命成長」(包括心靈和精神),以表達我的主張:讓教師在精神(心靈)共同體中成長。

這一話題,後來在年輕美麗的陳香吟老師那裡,得到了美妙的回應。香吟當時是臺灣課程與教學諮詢輔導團隊的執行秘書。她的分享,以「課程美學」為切入點,關注教師的心靈成長,關注「感性的教與學」。她從自身經歷中梳理和凸現出的關鍵詞「不乖」,莫名其妙地喚醒了我和朱永通兄的感覺,並因為這個詞語,生發了美妙的碰撞,擊濺出創意的火花——那個時刻,我們便擬定做這樣一本集合兩岸「不乖」教師、不羈靈魂的書。後來,與香吟談及此一想法,她幾乎毫不猶豫地應承下在臺灣組稿的工作。

現在,按《聖經》裡的說法,「事就這樣成了」。

似乎可以說,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地域,「乖」都是永恆而統一的主題。從小,我們就被要求聽話,順從,作一個乖孩子,因為乖孩子更招人喜歡。上學後,我們被要求聽話,順從,做一個乖學生,因為乖學生更逗人喜愛。到我們登上講臺,作了教師,無論在哪裡教學,無論執教哪門學科,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努力爭取做一個乖老師,因為沒有哪個校長會真正喜歡「刺頭兒」教師。甚至,我們還會有意無意地要求自己的孩子,以「乖」的標準,有意無意地要求我們的學生,以「乖」的條件——習慣於「乖」的我們,在要求和約束乖孩子方面,我們自會有種種辦法和策略。

事實上,當「乖」意味著溫順和討巧的時候,當「乖」意味著被喜歡和得利益的時候,沒有誰不願意當乖孩子、成乖學生、做乖老師——「乖孩子有糖吃」,為了「糖」字所暗示和意味的東西,我們總是喜歡猜測別人的用意,違逆自己的心思;我們總是願意壓抑內心的想法,克制靈魂的衝動;我們總是習慣裝出平和與中庸,讓自己見風使舵,八面玲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看似簡單的「錢學森之問」,對中國教育事業來說,卻是艱深難解的揪心命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我們「太乖」、我們的孩子「太乖」,應該是題中之義:「乖」總是伴隨著被束縛和限制,被捆綁和桎梏。就像跟永通兄商議此書時,我隨手寫下的兩句話——

太乖只知道順從,不乖意味著創造!


因此,我更願意認為,「不乖」這一看似不恭敬之詞、不和諧之音,其實質,是指向於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指向於不斷的挑戰、持續的反叛,指向於勇敢的創造、不息的創新——所謂的「不乖」,並非真的不乖,也不是想要撒嬌,而只是為了有所創造。

而當這一「集結」完成後,我們也終於發現——對教育來說,「不乖」的老師,往往是能夠堅守常識的人(楊林柯「柵欄後的突圍」), 往往是能夠堅持自己的人(王木春「第九條跑道」),往往是真正熱愛教育的人(廖學軍「只是因為真愛」),往往是更盡職盡責的人(紀現梅「其實,我只想盡一個老師的本分」),往往是更願意不斷開拓創新的人(夏昆「上課了,請關燈」)……

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不乖」的老師,其實是一群富有思想、勇於實踐、敢於進取、樂於奉獻的人,比起那些唯唯諾諾、庸庸碌碌的「乖老師」,他們更有識見、更有個性、更有胸懷,也更有激情和擔當。他們對教育,看得更重,愛得更深,做得更實,想得更遠——他們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他們發現和創生;他們不只是給予學生結論,而是讓他們形成識見和智慧,他們鼓勵學生懷疑和超越,而不僅是培養聽話、順從的「愚民」和「奴才」……

這是非常可貴的清醒,也是非常勇敢的堅持。

當陳香吟說出「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的時候,當邱磊說出「不妨作個『少數派』」的時候,當李明萱說出「有些人寧願凝視自己的命運」的時候,當嚴中慧說出「讓睜眼看著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他們的碰壁和受傷,感受到了他們的疼痛和傷楚,觸撫到了他們真切的體驗和深切的思考。當然,也還有矢志不渝的探索和追尋——這一切,用許麗芬老師的話說:「既艱難,又美好」。

許麗芬老師道出的,其實正是教育的意味——教育從來就是艱難而複雜的。尤其是在今天,在功利主義盛行、物質主義至上的今天,能夠始終關注內心需要、始終注重精神提升的人,既需要更多的艱辛付出,也需要更多的痛苦修煉。但是,教育的美好也在這裡:當他們以其「野火」的心靈、不乖的「人味」,向學生們傳遞著美好的發現時,他們其實已經把「人」字的大旗、「人性」的大旗,樹立在他們的教室裡,飄揚在他們的課堂上了!

很多時候我都不免感嘆,正是因為他們的「不乖」,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教育對於我們,才沒有完全失去指望,才沒有讓人徹底絕望——雖然某些時候,他們行走得很艱難,堅持得很孤寂,但正是這艱難讓他們成長得更加美好,正是這孤寂讓他們出落得更加美麗。

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不懈堅持和不息探索裡,傳遞著教育人最重要的「正能量」——教育,應該是引人求真、向善、向美的,應該是立足當下、關注長遠的,應該有一種明朗、敞闊的氣象。但是今天,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背景下,身為教師,很容易陷入暗漫無邊的自怨自艾和自暴自棄中:總是感嘆身不逢時,總是哀憐懷才不遇,總是計較待遇不好,總是指責世事不公,總是抱怨空間逼仄。這些年來,我所接觸的不少老師,在多年的教育生涯後,無論男女,似乎都有這樣的「怨婦」情結——所以我曾多次說過:對今天的教師而言,最缺乏的是教育情懷,一種溫潤和明媚,一種責任和擔當,一種堅信和堅定。

或許,這便是我們吹響「集結號」的意義之所在——既分享他們的美好,也分擔他們的艱難。而在與他們的分享和分擔中,呼應著他們的心跳,沾濡著他們的激情,親近著他們的身影,我們,或許也可以讓自己變得稍微勇敢一些,堅強一些,「個性」一些,「不乖」一些——不再一味地小心翼翼,一味地中規中矩,一味地按部就班,一味地因循守舊。

這樣的變化,或許簡單,細小,但我們應當相信,很多時候,我們自身的些微改變,都可能造成教育面目的大為改觀。就像,只有教師的不斷成長,才能有教育的不斷發展。

教育,只有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得寸進寸、得尺進尺」的不懈努力下,才能緩慢向前。

2012年12月7日於溫江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修煉之道》,由我和臺灣的陳香吟老師聯合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2013年9月出版。入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中國教師報》2013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明明媽媽不在的時候,寶寶就非常獨立,自己玩的很開心,但是只要媽媽一出現,寶寶就會變得非常嬌氣,粘人,男寶寶也是如此。不僅如此,家裡人還會指責媽媽,寶寶不乖,都是你慣的...那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呢?
  • 孩子不乖沒有錯,孩子太乖要小心!
    每次欣欣媽媽帶欣欣去參加媽媽聚會都特別驕傲,別的媽媽都會羨慕自己有個乖女兒,省心又懂事。但是最近欣欣媽媽憂心忡忡,因為她聽了一位幼教專家說,孩子3歲時會經歷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逆反調皮好動是正常的,相反太乖更應該要注意。恰好老師也反映欣欣在幼兒園很乖,很聽老師的話,但是沒什麼主見,做事都很被動,而且不愛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欣欣媽媽糊塗了,難道孩子乖不是好事嗎?
  • 被愛泡大的孩子,才不需要乖
    原來,閨蜜聽說她的一個小學同學得了抑鬱症在鬧自殺,才如此感嘆。  那個同學曾經是個聽話懂事,從來不用父母操心的乖女兒。  小時候的她,每天早晨會自己起床,然後關掉鬧鐘喊弟弟起床。每天晚上,她會輔導弟弟完成作業。  上下學總是很準時,從來不會遲到早退,也不做任何出格的事。
  • 【未遂記】「不乖」校長的故事和意義
    但是,在一個奉行中庸卻滿目平庸、以「無過即是功、平安就是福」為生存法則的社會,那些具有思想、夢想、創想能力的校長,那些敢想敢做、能想能做、會想會做的校長,往往可能成為「不乖」的校長,或者說,被社會主流認為「不乖」的校長。
  • 媽媽,因為你在,我才不乖
    其實寶寶的這種反常行為,正是其尋找安全感的一種表現,他的「不乖」,是因為安全感受到了威脅。而這種情況多見於3歲前的寶寶。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寶寶還是一見到媽媽就變得磨人呢?正是因為媽媽是讓寶寶最有安全感的人。對寶寶來說,最愛的人就是他的安全地帶,只有在媽媽身邊才會肆無忌憚,因為愛媽媽,才想讓媽媽多陪伴自己。當媽媽不在的時候,表現得像個天使,很可能是寶寶對其他人信任不足,無法完全釋放自己。兒童心理學家認為,3~4歲是兒童情感表達的敏感期。
  • 為什麼李開復說不培養「乖」孩子?
    袁遠在自殺後留給媽媽黃侃女士的遺書中寫道:「親愛的媽媽:我知道我沒有資格鼓勵你要堅強不要為我哭泣之類……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來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靈,而當它再一次崩塌時我又無能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尋找調整的機會,而現實的事務又被耽擱著,現實的美好被破壞著,我真的厭倦了……」作為南京一中的優秀教師的媽媽黃侃如論無何也想不到,外表活潑開朗的女兒竟會背負如此大的痛苦
  • 別再教你的孩子乖!他:太「乖」的孩子,出社會可慘了
    偶然聽到某教授稱讚學生乖,覺得不可思議,怎會稱讚一個成年人乖?怎會在該養成獨立批判思考的學術殿堂中,出現乖這樣讚美詞?我其實很厭惡聽到人家稱讚我乖,倒不是我生性叛逆,而是我開始工讀接觸社會後,我發現成人世界中的乖跟小時候我想的乖截然不同,完全兩碼事。
  •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真相讓人心疼…
    ,孩子乖得像個小天使,只要一在家,孩子就變成了「混世小魔王」。是不是我對她的愛與關注不夠多,讓她對我如此依戀?她這樣的行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這將來會不會影響性格?他們不是故意使壞,只是為了表達某種需求。就比如孩子「磨娘」行為的背後,也是他們複雜的內心世界。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孩子不乖、黏媽媽的時候,是不是這幾種情況?
  • 流浪的青春《乖,摸摸頭》
    「短暫的青春像是一根煙,不知何時不小心被點燃;美麗的青春就像一杯酒,喝醉再醒來我已經白頭。」記得童年的時光裡,山村老屋的那臺19寸的電視機裡只能看兩個節目,身為山東人的自己,山東臺自然佔滿了我所有的童年記憶。也就是從那時起,大冰的臉龐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腦海裡,23年後的今天,我竟然在離家八千裡的西北小鎮重新給了那個當年的陽光男孩一個新的定義,流浪歌手。
  • 美麗人生:人生是如此美麗,影片如現實
    《美麗人生》便是如此。影片開頭,居然在德國法西斯屠殺猶太人這一恐怖的歷史背景下,描述了主角與妻子相識相知的童話般美麗的愛情故事。年輕的圭多和朋友因為生計,來到妻子多拉居住的地方。兩人在一處草屋相識,多拉正在為村民燒馬蜂窩,結果自己從屋頂掉了下來,正巧圭多經過一把接住了多拉。兩人因此結緣,圭多也從此深深愛上了多拉。
  • 孩子,你不可以學壞,但是可以不太乖
    在心底,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那麼「乖」。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這是大多數「乖孩子」的成長模式。一網友說:「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商店,心裡明明非常想要買一個玩具,卻不敢說出來,甚至還主動說自己一點都不想要玩具,這樣奶奶就會誇自己『乖』了。」
  • 為什麼孩子和媽媽在一起就不乖?
    情緒變得很激動,一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哭鬧。一步都不離開媽媽,甚至媽媽去上廁所她也要站在旁邊等著。媽媽被孩子的各種作弄得很疲憊,但是最讓這位媽媽煩心的是來自家人的指責。婆婆說孩子和她在一起的時候都很好,只要媽媽一回來就把孩子的好習慣全部破壞了,原因就是媽媽根本不會帶孩子。這些話讓這位媽媽感覺既生氣又有些自責,她不明白孩子為什麼只要見到她就會表現出不乖?
  • 孩子真的越乖越好麼?真的不見得
    這種懂得謙讓的「乖」,是以壓抑天性為代價的。很多父母都會跟孩子說:寶寶要乖,爸爸媽媽才喜歡寶寶。那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是不是,寶寶不乖,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了呢?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喜歡,就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天性,表現出「乖」,「懂事」的樣子去討好父母。加藤諦三在《不乖》中說:遭遇挫折的「乖孩子」,心靈支柱就是「獲得父母的喜愛」,正因如此,就必須壓抑自己的實際情感。
  • 好乖之痛
    他們又找學校理論,學校態度也不好,這事在家裡和學校間傳來傳去,最後孩子受了刺激,崩潰了.媽媽說那個學校校風不好、打官司艱辛,她們家裡家風很好,孩子從小就特別規矩懂事的,被學校害了.我卻在想,是怎樣的教育,讓一個孩子,能把一次被偷看,這樣一件並不大的事情,就當成天大的恥辱而崩潰!聽著媽媽說家風的嚴格,我的心裡就在打冷戰。這悲劇,怕早是在家庭教育裡埋下伏筆了。
  • 大冰系列《乖,摸摸頭》忽雨忽晴的江湖,祝你有夢為馬,隨處可棲
    作者大冰是一個多重身份的人,作家,某衛視首席主持人,某高校導師,民謠歌手,老背包客,不敬業的酒吧掌柜,科班油畫畫師,手鼓藝人等等身份角色在他身上毫不衝突的結合體現。《乖,摸摸頭》是由主持人大冰所著,記錄了大冰十餘年的江湖遊歷,以及他和他朋友們的愛與溫暖的傳奇故事的書籍。一共有12個傳奇故事,每一個都讓人捨不得讀完,每一個都讓讀者熱淚盈眶。
  •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但之後每次回去奶奶就會說:她不在家的時候孩子特別乖,只要她一回來孩子就特別不聽話。後來,帶孩子回娘家,孩子依然如此,只要媽媽一回去,孩子就特別煩人。原來她不在的夜裡,婆婆為了哄女兒睡覺,故意對她說:你再不乖,媽媽就回不來了。女兒無休止的鬧,原來只不過是不希望她離開罷了。
  • 沒有哪一種生活是天生帶有原罪的·《乖摸摸頭》·四
    ———《乖摸摸頭》大冰美麗的雪鄉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其固有屬性,我們不能僅僅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就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城市人有時候去鄉村,看到村莊上處處好風光,住了兩天後,回到城市裡,再也沒有回來,從此他的記憶裡面全都是農村的美麗景象。我就試著問一下,讓城市人在農村定居他願意嗎?一次兩次是調節,長期更多是考驗一個人對一種生活方式的承受力。
  • 為什麼孩子會兩面派,其他人帶挺好的,媽媽在帶就不乖了
    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了因為孩子在「懲罰」我們的離開。媽媽產假結束回去上班,一開始不少孩子都會有不適應,慢慢地,孩子開始適應了,不再哭鬧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再想念我們了。在他們心底深處,他們還是很想念很想念我們的。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無法很好地表達思念,他們就會用這些「不乖」的行動來表現。
  • 《蒙面舞王》「小兔子不乖」安崎:小身體裡蘊藏大能量
    上周播出的《蒙面舞王》終於迎來巔峰之夜,節目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較量中,「鋼鐵美男」和「小兔子不乖」展開生死一舞,能量爆炸、魅力與實力兼具的「小兔子不乖」安崎將最後一支金面具收入囊中。能量滿滿,驚喜不斷在與「鋼鐵美男」的鬥舞中,「小兔子不乖」The9安崎不管是力量、專業素質還是整個舞臺的表現力……都讓在場觀眾直呼太!帥!了!安崎小小的身體裡防毒蘊藏著無限的能量,只要音樂一響,她就能馬上燃炸全場!
  • 七月與安生,你可以不乖
    之後的很多年,安生帶著乖巧的七月,做著她不去做的事情,兩個人踩著彼此的影子,像一個人的正反兩面,直到遇到家明。在那個廟宇,當家明抓住安生,七月明白這個自己愛著的男人可能沒那麼喜歡自己,她把自己偽裝起來,裝作一切都沒發生的樣子。安生選擇了離開,而七月為自己不夠愛安生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