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讓他們如此美麗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編者序
近年來,在關注和思考教師發展的時候,我越來越明晰地感覺到,教師的成長,首先應是心靈的成長,精神的強健——教師是教育的基礎,教師的心靈和精神則是教育的核心。沒有心靈滋潤的教育是無根的,沒有精神支撐的教育是無魂的。因此,作為教師,關注心靈和精神成長,使之始終保持豐富和強大,獨立和堅韌,就是為教育持守著根,傳承著魂。
基於這樣的理解,2012年7月5日,在「廈臺中小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及心靈成長研討會」上交流時,我從「心靈」入手,言說「成長」,在肯定專業成長的基礎上,特別強調「生命成長」(包括心靈和精神),以表達我的主張:讓教師在精神(心靈)共同體中成長。
這一話題,後來在年輕美麗的陳香吟老師那裡,得到了美妙的回應。香吟當時是臺灣課程與教學諮詢輔導團隊的執行秘書。她的分享,以「課程美學」為切入點,關注教師的心靈成長,關注「感性的教與學」。她從自身經歷中梳理和凸現出的關鍵詞「不乖」,莫名其妙地喚醒了我和朱永通兄的感覺,並因為這個詞語,生發了美妙的碰撞,擊濺出創意的火花——那個時刻,我們便擬定做這樣一本集合兩岸「不乖」教師、不羈靈魂的書。後來,與香吟談及此一想法,她幾乎毫不猶豫地應承下在臺灣組稿的工作。
現在,按《聖經》裡的說法,「事就這樣成了」。
似乎可以說,無論哪個時代,哪個地域,「乖」都是永恆而統一的主題。從小,我們就被要求聽話,順從,作一個乖孩子,因為乖孩子更招人喜歡。上學後,我們被要求聽話,順從,做一個乖學生,因為乖學生更逗人喜愛。到我們登上講臺,作了教師,無論在哪裡教學,無論執教哪門學科,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努力爭取做一個乖老師,因為沒有哪個校長會真正喜歡「刺頭兒」教師。甚至,我們還會有意無意地要求自己的孩子,以「乖」的標準,有意無意地要求我們的學生,以「乖」的條件——習慣於「乖」的我們,在要求和約束乖孩子方面,我們自會有種種辦法和策略。
事實上,當「乖」意味著溫順和討巧的時候,當「乖」意味著被喜歡和得利益的時候,沒有誰不願意當乖孩子、成乖學生、做乖老師——「乖孩子有糖吃」,為了「糖」字所暗示和意味的東西,我們總是喜歡猜測別人的用意,違逆自己的心思;我們總是願意壓抑內心的想法,克制靈魂的衝動;我們總是習慣裝出平和與中庸,讓自己見風使舵,八面玲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看似簡單的「錢學森之問」,對中國教育事業來說,卻是艱深難解的揪心命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是,我們「太乖」、我們的孩子「太乖」,應該是題中之義:「乖」總是伴隨著被束縛和限制,被捆綁和桎梏。就像跟永通兄商議此書時,我隨手寫下的兩句話——
太乖只知道順從,不乖意味著創造!
因此,我更願意認為,「不乖」這一看似不恭敬之詞、不和諧之音,其實質,是指向於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指向於不斷的挑戰、持續的反叛,指向於勇敢的創造、不息的創新——所謂的「不乖」,並非真的不乖,也不是想要撒嬌,而只是為了有所創造。
而當這一「集結」完成後,我們也終於發現——對教育來說,「不乖」的老師,往往是能夠堅守常識的人(楊林柯「柵欄後的突圍」), 往往是能夠堅持自己的人(王木春「第九條跑道」),往往是真正熱愛教育的人(廖學軍「只是因為真愛」),往往是更盡職盡責的人(紀現梅「其實,我只想盡一個老師的本分」),往往是更願意不斷開拓創新的人(夏昆「上課了,請關燈」)……
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不乖」的老師,其實是一群富有思想、勇於實踐、敢於進取、樂於奉獻的人,比起那些唯唯諾諾、庸庸碌碌的「乖老師」,他們更有識見、更有個性、更有胸懷,也更有激情和擔當。他們對教育,看得更重,愛得更深,做得更實,想得更遠——他們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他們發現和創生;他們不只是給予學生結論,而是讓他們形成識見和智慧,他們鼓勵學生懷疑和超越,而不僅是培養聽話、順從的「愚民」和「奴才」……
這是非常可貴的清醒,也是非常勇敢的堅持。
當陳香吟說出「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的時候,當邱磊說出「不妨作個『少數派』」的時候,當李明萱說出「有些人寧願凝視自己的命運」的時候,當嚴中慧說出「讓睜眼看著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他們的碰壁和受傷,感受到了他們的疼痛和傷楚,觸撫到了他們真切的體驗和深切的思考。當然,也還有矢志不渝的探索和追尋——這一切,用許麗芬老師的話說:「既艱難,又美好」。
許麗芬老師道出的,其實正是教育的意味——教育從來就是艱難而複雜的。尤其是在今天,在功利主義盛行、物質主義至上的今天,能夠始終關注內心需要、始終注重精神提升的人,既需要更多的艱辛付出,也需要更多的痛苦修煉。但是,教育的美好也在這裡:當他們以其「野火」的心靈、不乖的「人味」,向學生們傳遞著美好的發現時,他們其實已經把「人」字的大旗、「人性」的大旗,樹立在他們的教室裡,飄揚在他們的課堂上了!
很多時候我都不免感嘆,正是因為他們的「不乖」,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教育對於我們,才沒有完全失去指望,才沒有讓人徹底絕望——雖然某些時候,他們行走得很艱難,堅持得很孤寂,但正是這艱難讓他們成長得更加美好,正是這孤寂讓他們出落得更加美麗。
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不懈堅持和不息探索裡,傳遞著教育人最重要的「正能量」——教育,應該是引人求真、向善、向美的,應該是立足當下、關注長遠的,應該有一種明朗、敞闊的氣象。但是今天,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背景下,身為教師,很容易陷入暗漫無邊的自怨自艾和自暴自棄中:總是感嘆身不逢時,總是哀憐懷才不遇,總是計較待遇不好,總是指責世事不公,總是抱怨空間逼仄。這些年來,我所接觸的不少老師,在多年的教育生涯後,無論男女,似乎都有這樣的「怨婦」情結——所以我曾多次說過:對今天的教師而言,最缺乏的是教育情懷,一種溫潤和明媚,一種責任和擔當,一種堅信和堅定。
或許,這便是我們吹響「集結號」的意義之所在——既分享他們的美好,也分擔他們的艱難。而在與他們的分享和分擔中,呼應著他們的心跳,沾濡著他們的激情,親近著他們的身影,我們,或許也可以讓自己變得稍微勇敢一些,堅強一些,「個性」一些,「不乖」一些——不再一味地小心翼翼,一味地中規中矩,一味地按部就班,一味地因循守舊。
這樣的變化,或許簡單,細小,但我們應當相信,很多時候,我們自身的些微改變,都可能造成教育面目的大為改觀。就像,只有教師的不斷成長,才能有教育的不斷發展。
教育,只有在越來越多的教師「得寸進寸、得尺進尺」的不懈努力下,才能緩慢向前。
2012年12月7日於溫江
(《「不乖」教師的正能量——海峽兩岸30位優秀教師的修煉之道》,由我和臺灣的陳香吟老師聯合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2013年9月出版。入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中國教師報》2013年度「影響教師的100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