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家寶藏》節目的火熱讓很多朋友對文物產生了興趣,文物也成了青年人熱議的話題。很多文物出土後會有破損以及不完整,需要文物修復師對其進行修復。一器一物思來之不易,一刀一筆飽蘸苦辣酸甜。歷史對於旁觀者是一段故事,對於親歷者是切身的喜悅和情感。
一直身處幕後的文物修復師們如何妙手回春,復原文物?他們的工作室是怎樣的?3月21日上午10點,問吧君帶大家來到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器物修復研究室,參觀文物修復師張珮琛在上博修文物的過程。觀眾們可以登錄澎湃新聞客戶端、澎湃新聞網、澎湃新聞官方微博進行觀看,並和文物修復師交流互動。
先來看下張珮琛做客澎湃問吧與網友的精彩問答。
我是張珮琛,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器物修復研究室文物修復師,主要做青銅器文物修復工作。青銅器石化是不是不可改變的?為什麼要修復青銅器,有些鏽跡反而漂亮啊?
張珮琛:對一件青銅器採取修復計劃,就如同給一個病人採取治療措施一樣。修復是要消除青銅器基體的病害。有的病害是可見的,而有的是隱藏的。「最少幹預性」原則使得修復不會改變青銅器本身攜帶的信息與外觀,即便是清洗去鏽,也只是去除一些帶有病害隱患以及遮擋重要文字、紋飾信息的鏽層。
鬲斝:有一種觀點認為,青銅器不應該被過度的修復,通過現代的方法使一件銅器「復原」,比如焊接、補缺等已使一件青銅器成了古今結合的一件「非真品」。請問您對些怎麼看?謝謝!
張珮琛:"最少幹預性與可逆性"是文物修復的原則。文物修復不單是拼接與整形,而是要消除青銅器本身的病害以及隱患。拼接與補缺用的材料和方法也具有可逆性,可以隨時拆解恢復原狀,以便日後有更好的材質和方法替代。因此文物修復並不是復原,不可逆或改變器物本身信息的「過度修復」是不提倡的。
晨曦:如何清除青銅器上的有害鏽?
張珮琛:青銅器上的「有害鏽」一般是指含有氯化物的鏽蝕,它會與空氣和水分相互作用而循環腐蝕,在這個不斷的腐蝕循環過程中,青銅器基體會逐步粉化,最終造成銅器大面積酥粉和剝落。根據銅器上「有害鏽」程度可以採取不同的方法。去除「有害鏽」的過程比較複雜,我這裡只能做一個簡單介紹一個機械除鏽和化學除鏽的結合的方法。
第一步 對已爆發的「有害鏽」部位進行機械除鏽。由於「有害鏽」較為酥鬆,可以採用手術刀和醫用打磨機去除表面明顯的粉綠色鏽層。
第二步 進行針對「有害鏽」中氯化物的化學除鏽。一般常用的方法可以採用5%倍半碳酸鈉即碳酸氫二鈉(Na2CO3·NaHCO3·H2O)溶液,對「有害鏽」內部的氯化亞銅進行置換,該溶液是一種弱鹼性緩衝溶液,PH值在9-10之間,它的碳酸根(CO32)可和氯化亞銅的氯離子(Cl)置換,生成穩定的鹼式碳酸銅,是青銅器除鏽上一種安全、可靠的方法。然後為了進一步更有效徹底地進行去氯除鏽,還需採用了過氧化氫(H2O2)氧化去氯除鏽法。可採用0.5%的過氧化氫、1.1%的碳酸氫鈉和1.5%的醋酸依次塗刷病害部位,並用電吹風加熱,控制反應的速度和進程。
兩種方法結合既避免了倍半碳酸納法的浸泡而由此引來的器物外觀的變化,又較單純的雙氧水法除氯徹底,不失為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
第三步 緩蝕封護。目的在於封閉的銅器表面,以免同空氣中的氧、氯離子、水分繼續接觸,引起再次腐蝕,可以採用目前比較成熟的苯並三氮唑BTA法,它能與銅的一價、二價離子(Cu+、Cu2+)結合,形成緻密的化合物膜,這種膜覆蓋性好,緊貼金屬外部,把金屬與腐蝕介質隔開,起到保護金屬的作用。而且這層膜厚度僅為50 ,不會影響文物外觀。
隻字片語只能講一個大概,具體操作還需看具體「病況」。總而言之,青銅器保護以預防為主,搶救為輔。
kkk777:請問張老師,成對出現的失蠟法製作的青銅器需要兩個相同的模具吧,古代工匠是如何保證模具的一致性的?另外,青銅器修復工作中最重要和最困難的步驟是什麼?
張珮琛:古代青銅器裡任何兩件看似相似的青銅器都是有區別的,即便是同一件模具翻出的二套器物鑄造外模,在修整和鑄造時候都會有細微的差別。
青銅器修復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重要,去鏽、整形、拼接、配缺、作色環環相扣,每一個步驟都會直接影響最後的修復效果的成敗。
越Ariel:您好!請問如果青銅器破缺了某一部分,那麼您們是不是還要自己配比好青銅進行冶煉鑄造來修復?
張珮琛:殘缺青銅器的補配用材料要根據器物實際情況與修復要求而定,不同的材料各有其特點。通過對原件成分分析得到的數據,再自行採用相同配比的青銅成分鑄造缺損部位進行配缺修復,也是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並不是每一件青銅器都留有銘文竹子:每件青銅器上都有製造者的名字嗎?葉家山獸面紋青銅器製造者是誰呢?
張珮琛:不是很清楚您問題裡」製造者「的含義,是器的主人?還是負責製造器物的匠人名字?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銘文,不是每一件青銅器都留有銘文,即便有銘文也不一定是器主的名字。到了晚期也有器物上特意留下「物勒工名」。物勒工名的銘文格式常見的包括器主,鑄造作坊的職官、工師、工匠名字,一少部分還有器物置放地點、容量和重量等情況。
湖北葉家山出土青銅器的製作者還請參閱當地發布的隨州葉家山墓地和文峰塔墓地發掘報告等相關資料。
塗亞飛:請問夏商春秋青銅器的製造者是誰?是奴隸嗎?
張珮琛:目前並沒有明確文獻記載商周青銅器製造者的具體社會身份,但鑄造青銅器是當時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工作。
《呂氏春秋》上首次提到了「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研究者由此推斷:秦國的軍工管理制度分為四級。從相邦、工師、丞到一個個工匠,層層負責,任何一個質量問題都可以通過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責任人。可見青銅器製作者應該是具有掌握這些技能的工匠。
顧老師:請問青銅為什麼叫青銅?青銅器材質與製作年代有什麼關係嗎?
張珮琛:青銅是早期鉛錫銅合金的總稱,按其加入的其他金屬成分又可以分為二元合金、三元合金,比如錫青銅、鉛青銅、鉛錫青銅等等。其目的都在於增加強度、降低熔點,化學性質穩定,耐磨等優點。受礦源與冶煉工藝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區與時期的青銅成分存在差別;受不同器型的功能性不同成分也有明顯差別。具體數據可以參見「六齊」。
文物修復既是一門傳統技藝,又是一門綜合學科平常心:怎麼才能當文物修復師,需要學什麼專業知識?
張珮琛:文物修復既是一門傳統技藝,又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鑑定學、化學、美術鑑賞學等。文物修復師按不同的門類需要掌握金屬加工、漆藝、陶瓷工藝、造紙、焊接、石刻、色彩等針對不同類型文物的專業技能。
Yang:平時工作有沒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是如何防護的?
張珮琛:文物修復會接觸各種化學品、黴菌、粉塵等,有些對人體會有不同程度的傷害,特別是比較敏感的體質。一般修復工作室都有集中排氣吸塵、排汙過濾等設備,以保護修復師的人身健康。 當然修復師也需做好自身防護措施,比如:過濾口罩、防護眼鏡、隔離手套等等。
足不出戶知天下:您好,請問張老師歷史學專業可以當文物修復師嗎?考研想跨專業考歷史學。
張珮琛:文物修復師並沒有對學科有特殊要求,不同的學科反而會為文物修復這個傳統技藝帶來新的理念與促進。
蟋蟀:手抖的是不是幹不了這活兒?
張珮琛:可以啊,腦不要抖就行。哈哈
塗亞飛:請問下如何辨別修復過的青銅器,不用X光的話。
張珮琛:無他,唯手熟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