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卻忙碌的父母,和貧窮卻顧家的父母,孩子做出的選擇引人深思

2020-09-26 金櫻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養孩子的時候,父母總是要面臨工作和顧家之間的抉擇。有的父母忙於工作、應酬,沒時間顧及孩子;也有的父母放棄工作,選擇好好陪伴孩子長大。

那麼在孩子眼中,有錢卻忙碌的父母,和貧窮卻顧家的父母,會如何選擇呢?

曾看過一檔韓國綜藝,主持人讓幾位小嘉賓從這兩種父母之間,做一個選擇。結果很令人意外,幾個小朋友誠實地選擇了「有錢卻忙碌的父母」,這是為什麼呢?

一個小朋友解釋說:「如果父母沒錢,即便再顧家,因為窮,所以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憶。」

還有一個小朋友直白地說:「我可不願意住只有鼻子大的房子!」

這幾位小朋友做出的選擇以及背後的原因,令人驚訝之餘也引人深思。

聽到小朋友們的回答,比起親情關係,似乎更注重物質條件,像是有錢人家被慣壞了的孩子。很難相信,那麼小的孩子們,沒有經歷過太多人情世故,就有如此現實的想法。

不過這也只是個別例子,如果換做一些從小缺少父母愛的孩子,回答可能就不一樣了。

這些孩子畢竟是在這個假設前提下做出選擇,在現實生活中,這兩種父母很常見,但也存在有錢又顧家父母,貧窮也忙碌的父母。

但不得不承認,在當今社會,家庭收入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孩子「重物質輕感情」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

孩子「重物質輕感情」的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呢?

▶有錢人家父母溺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比以前幸福多了,擁有更好的物質條件。很多父母小時候是苦日子過來的,於是便想著補償在孩子身上,孩子想要什麼都滿足他。孩子從小在溺愛中長大,輕而易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容易變得嬌生慣養、喜新厭舊、不知感恩。

▶父母忙於工作缺少陪伴

還有的父母忙於工作或者迫於生計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老人帶,每次父母回家看孩子的時候,都會買禮物和玩具給孩子,卻沒有真正花時間去陪伴孩子做遊戲、聊聊天。於是,孩子得到的只是物質,而非父母的愛,造成親子關係冷淡的現象。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太多或者太少造成的。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比起花錢,更應該花時間陪伴孩子。

無論家庭富裕與否,父母要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跟自己「不親」,但是你有沒有計算過自己每周陪伴孩子的時間有多少呢?

父母陪伴孩子並不是24小時不離身,而是通過積極的交流和互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反觀一些父母一邊陪孩子一邊玩手機,就算一整天待在家也只是「無效陪伴」。

父母可以利用這幾個時間段來「有效陪伴」孩子:

①放學路上

我下班會路過一個小學,經常看到一排排的家長在等著孩子放學。當孩子坐上父母的車後座,父母便開始發問:「今天作業多不多?」「老師說你上課不聽話,是怎麼回事?」 ……

父母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同學和學習的情況,很多孩子都會興致勃勃地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分享給父母。但是父母也要注意語氣溫和一些,耐心地聽孩子說。

②在飯桌上

有資料統計,大約有3 成的中國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飯。晚飯本來是一段很溫馨的時光,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和孩子增進感情,但很多父母都將其變成了「訓話時間」。

一到吃飯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問成績、檢查功課、拿別人家的孩子來作比較等等,令孩子處於緊張壓抑的狀態,影響食慾,消化不良等。父母最好不要在吃飯的時候教訓、責罵孩子。

③睡覺之前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在睡覺之前給孩子講故事,度過一段美好的親子時光。但是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愛聽這些童話故事了,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時間也逐漸被手機取代。

父母應該早點放下手機和工作,睡覺之前和孩子聊聊天,可以一起回顧一整天發生的事情,或者複習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思考明天的計劃等。不僅有助於睡眠,還能增強記憶力。

④空閒時間

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些空閒時間陪伴孩子,一起玩遊戲、做手工、看動畫片、閱讀書籍、去戶外運動等等。父母在與孩子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假期還可以安排和孩子出遊,帶孩子去增長見識,適應不同的環境,接觸不同地域的人和文化,能培養孩子外向積極的性格,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孩子今後的發展大有幫助。

說給父母聽:

想必很多父母都心裡有數,從小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性格叛逆、行為暴力、放棄學業等問題。錢是掙不完的,但是孩子卻在不知不覺間長大,父母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時間,將來用再多的金錢也彌補不了缺失的陪伴。

今日話題:作為父母,你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有多少?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如果孩子問,父母不要「謙虛」
    許多孩子常常好奇地問父母:「我們的家庭經歷如何?我們有錢嗎?」。因為傳統的中文教育強調低調謙遜而不是高調宣傳,所以許多父母說:「不要考慮這一點。」我們的家庭非常貧窮,我們的家庭沒有錢,我們的家庭非常貧窮。 「孩子們聽到這些消息後會非常沮喪,但他們的父母卻不這麼認為。實際上,要解決這種情況,請嘗試這樣回答孩子們。
  • 面對有錢父母「認親」,女博士毅然選擇貧窮養父
    但是後來,女孩的親生父母跑來認親,想補償對她的愧疚,而且,她的親生父母十分有錢,可是,這位女博士卻毅然決然的選擇守護養父,拒絕親生父母。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面對這個哇哇大哭的孩子,肖崇陽的內心也充滿著觸動,因為作為一個退伍軍人,她一直期待著有一個孩子,但是因為妻子先天殘疾,所以無法生育。這個孩子的到來,似乎是上天對於他們的饋贈,夫妻倆決定要收養這個孩子,並且給孩子取名為晶晶。
  • 值得借鑑:俄羅斯父母經常犯的5個錯誤,使孩子長大後變得貧窮
    正如我們所說,貧窮不是罪惡。但是我真的希望我們的後代不要經歷缺乏物質財富和需求的情況。今天,我們將重點介紹父母造成的幾個典型錯誤,這些錯誤導致後代一生仍然貧窮。回到蘇聯學校時,就把想法強加給我們,如果您貧窮,那麼您會自動被認為是誠實和純正的社會成員。金錢是通過辛勤工作而付出的,而擁有大量金錢的人完全是不誠實,貪婪和愚蠢的人。避免這樣誇誇其談,因為那些有錢的人應該對自己進行大量投資,並珍惜他們的工作和時間。通過我們的陳述,我們使孩子明白了有必要花一分錢給他的工作,但我會認為你對此無私。結束這些陳述後,孩子會為財富感到羞恥並下意識地拒絕財富。
  • 貧窮讓孩子自卑,父母的冷漠卻能「殺」死一個孩子
    我們再回到小李自殺這件事情上來,她面臨著中考,當下正是學習最要勁時候,卻因沒有手機無法順利上網課,她面臨的是學業和貧窮的雙重壓力,又因為無法順利地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被同學看不起,這是第三、四重壓力——同伴壓力、老師的壓力,在重重壓力之下,小李不堪重負,最終選擇了輕生。
  • 再有錢也別給女兒買房買車,60歲父母道出原因,引人深思
    然而,那些從小沐浴在愛中的女孩,特別是優秀的原生家庭的獨生女,因為父母充足的愛的滋養和完全不缺乏的物質條件,內心豐盈強大,經濟寬裕無憂,一般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身條件不差,長大後也不會願意委屈自己,因此,對婚姻的願望和欲望就會大大降低。同事的表妹莉莉(化名),便是這樣一位女生。
  • 因為窮,我覺得對不起孩子
    泰國一部短片講述了三位窮人父母的故事:他們分別是曾坐過牢找不到工作的摩的司機、縫一顆紐扣只能賺1.5泰銖的女工和腿部有殘疾的收銀員。承受著生活摧殘,鉚勁全力活著……孩子在貧窮中自卑、怯懦,窮人父母其實心知肚明,他們無法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只能儘快可能地將最好的給孩子,小心翼翼地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體面。能力就那麼多,哪怕是最好,也不過爾爾……生活各有各的苦,他們卻有個共同點:覺得對不起孩子。「我怕我的兒子覺得很丟臉。」「我很對不起孩子,害他過得那麼辛苦。」
  • 父母該不該和孩子說家裡非常窮?
    很多父母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難題,到底應不應該跟孩子說家裡很窮?這樣會不會對孩子的思想和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會不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卑?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在印度做過一個關於貧窮和智商之間關係的研究,他們隨機選取了一個村子,然後在他們春耕忙碌,沒有收入的時候,做了一次智商的檢測,結果智商都普遍低於正常水平。
  • 洪欣和兒女故地重遊,張鎬濂博文引人深思,父母婚姻狀態呼之欲出
    曾幾何時,洪欣和張丹峰也是備受網友羨慕的一對。如今兩人的婚姻狀態卻成了謎,讓人捉摸不透也無處可猜。起因僅是源於一張合影,照片裡的張丹峰和經紀人站位過於顯眼,導致了各路網友窮追不捨得深扒,這才引起了網絡上的張丹峰婚姻危機。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兩年,但外界對於洪欣感情狀況依然好奇。
  • 當你貧窮的時候,你的父母都瞧不起你,這是六國宰相蘇秦說的
    可是蘇秦的事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蘇秦曾經說過一句話:「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你貧窮的時候,你父母都不把你當兒子;你富貴的時候,親戚都害怕你。人生在世,富貴權勢,怎麼能忽略呢?」
  • 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即使父母不明白具體的教育方法,或者不會講多麼高深的道理,但是你的人格魅力和偉大的思想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教育。
  • 萌娃擔心媽媽沒晚飯,跟老師要剩菜打包回家,老師:孩子真顧家
    孩子說:「老師說我真顧家。,這位媽媽做得好極了孩子帶回家的是剩菜,媽媽沒有馬上表達自己的嫌棄,而是先問了孩子菜是哪裡來的,之後和寶寶表達了自己的感謝和愛意。,和被動讓孩子感恩是兩個概念。花錢供孩子上學,是身為父母的責任,以這件事「威脅」孩子好好學習,會讓孩子心理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2)自己都吃不上飯了,錢都給你了,將來要報答我這種「哭窮」式要求孩子感恩,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過於重視金錢的價值,忽略本身的感受。
  • 孩子的成才,對父母是一場災難
    但是,「孩子開始學」也慢慢的成為有些人害怕的事情。沒有成為父母的年輕人對此不太感覺,有孩子上學的家長對此更有感受。從小學開始,接孩子上學和放學總會有出現家長的身影。對於孩子家庭實力和背景,總有人格外關心。除了一部分老師,還有一部分同為家長的孩子父母。
  • 湖南父母課堂|選擇努力掙錢為孩子買房?還是花錢教育輔導孩子?
    父母選擇努力掙錢為孩子買房,還是選擇好好教育孩子更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還是給孩子更好的陪伴,金錢or陪伴,是一個永恆的辯題。現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孩子的教育拼的不僅僅是實力,還有物力和財力。拋開上層社會不談,中產階層也是如此,你越有錢就能給孩子提供越優質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資源。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 父母是孩子的世界觀
    限制孩子發展的是什麼常常說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然而這句話我覺得並不對。尤其是對于越來越年輕代的父母而言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言傳身教做孩子的老師。但是父母真的是孩子發展的上限。父母所生活的世界也正是孩子所能看到的世界。做買賣家的孩子想著怎麼查缺補漏多加個一兩分。對於並非天賦卓然的孩子而言,他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在修改錯誤和學更難的大題多得分而言,這些孩子更願意修改錯誤來提升分數。出苦力家的孩子,他更願意起早貪黑的多學些基礎強化自己的成績。
  • 《小婦人》|以貧為師,貧窮的父母照樣能夠富養女兒
    就像對待初學走路的孩子一樣,馬奇太太沒有領著女兒梅格,告訴她一定要往哪邊走才是對的,她只是站在女兒身後,大膽的放開了孩子的雙手,讓女兒自己去嘗試,去選擇,去試錯。然後在女兒需要她的時候,給她指點和安慰。
  • 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錢,是父母和孩子的聊天方式
    在孩子聽故事的時候,大腦語言相關區域就活動的更強,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學者們發現孩子是否聰明跟閱讀的多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跟他們所聽到了多少語言,與父母進行多少次交流有關係。無論是有錢的家庭還是貧困家庭,如果從小開始父母就不跟孩子聊天的話,孩子的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如何向孩子解釋家裡是否有錢?父母的不同回答,或將影響他的一生
    相信很多家長都聽孩子問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家有錢嗎?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通常會有兩種回答。第一是有錢,第二是沒錢。回答有錢是希望孩子能夠在同齡人中足夠有自信,不至於為了物質而整日發愁,能更專心的將注意力放在學習方面。
  • 被「哭窮」長大的孩子,性格易有這些缺陷,多數父母常忽略一點
    父母的哭窮只會加重孩子內心的愧疚感,他們會選擇性壓抑自身的需求,每一次當內心有所渴望時,都害怕給父母增加負擔,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一味替別人考慮的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4、愛慕虛榮 如果父母以哭窮的方式頻繁拒絕孩子的需求,他們會誤以為是一切不開心和欲望得不到滿足都是源於金錢
  •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既然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來說,孩子不是父母的孩子,那麼按照同樣的邏輯來說,站在父母的立場和角度,父母也不是孩子的父母咯?當今社會,人們談論家庭教育的時候常常單獨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審視有些父母的種種美中不足,評論有些父母的錯誤言行,批判有些父母的道德敗壞。
  • 父母越「高」、越有錢,孩子可能越無法享福
    有些人也覺得如果父母有錢,自己生活會怎麼樣。但是,其實,父母越「高」,孩子可能越無法享福。這首先是因為這樣的父母忙於賺錢,就在某方面缺乏對孩子的影響。從而使得孩子越加自私。這種自私反過來也反饋到了父母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