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
孕育一個生命,就要為他負責,給他力所能及最好的一切。傾其所有,說得就是對孩子無私的付出吧!
讓孩子過得不好,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原罪?
那些想為孩子傾其所有,卻無能無力的窮人,他們是怎麼想的?
泰國一部短片講述了三位窮人父母的故事:他們分別是曾坐過牢找不到工作的摩的司機、縫一顆紐扣只能賺1.5泰銖的女工和腿部有殘疾的收銀員。
人生疾苦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承受著生活摧殘,鉚勁全力活著……
孩子在貧窮中自卑、怯懦,窮人父母其實心知肚明,他們無法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只能儘快可能地將最好的給孩子,小心翼翼地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體面。
能力就那麼多,哪怕是最好,也不過爾爾……
生活各有各的苦,他們卻有個共同點:覺得對不起孩子。
「我怕我的兒子覺得很丟臉。」
「我很對不起孩子,害他過得那麼辛苦。」
「想跟我女兒說聲抱歉,如果她出生在別人家,會生活的比較好。」
因為「對不起」,他們心懷愧疚。
「同學們都有」就像魔咒,窮人父母哪怕飯都吃不上,也要擠出錢來給孩子。因為他們不想孩子低人一等,這樣的滋味並不好受。
孩子的自卑被無限放大,窮人父母的心酸無人問津。
電視劇《少年派》中有一幕戳痛了無數父母的心。林妙妙因爸爸在殯儀館工作而覺得丟人,怒吼道:你知道他在外面幹的活有多瘮人?他掙得是死人的錢!你知道我同學都怎麼看我嗎!
戲劇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跟生活比狗血,電視劇還是輸了。
韓國一綜藝裡,主持人問孩子們一個問題:富有但忙碌的父母VS貧窮但顧家的父母,你會選誰?
這些孩子居然全部選擇有錢父母。不能說這些孩子「物質」,畢竟他們本身生活在物質裡。
他們本身是富人家庭或者有一定經濟水平的工薪階級,並沒有窮人父母。
如果是窮人父母被孩子如此嫌棄該是多難過啊!父母窮真的是令人丟臉嗎?
綜藝《少年說》中,一男孩當著全班的面說:「我的媽媽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穿梭,她就是一名外賣配送員,但她也是我爸爸捧在手裡的小公主。」
他沒有嫌棄媽媽是配送員,也願意表達對媽媽的愛。
不點媽看過這樣一則視頻,有一位媽媽被女兒同學嫌棄:「你媽媽是掃垃圾的!」
女兒則霸氣回應:「我媽媽不掃,你們能有乾淨的路嗎?」
這位女兒沒有嫌棄媽媽掃地,還會維護媽媽的自尊。
韓國綜藝中選擇忙碌但有錢的父母的孩子們,他們既有物質基礎又有父母的愛和陪伴,自然不知道陪伴的價值。
窮,不是影響孩子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不讓孩子因為經濟自卑,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01姿態平等
人生而平等,無論貧富貴賤。讓孩子明白這一點,需要家長以身作則,在面對孩子時就要將他當做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同時自己也不要因為自己的經濟自卑。窮有窮的過法,富有富的過法。
02和諧的家庭環境
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孩子獲得幸福感的基礎。孩子對父母的情緒有非常敏銳的感知,父母如果因為錢而發生爭吵,孩子也容易因為錢而自卑。
03別對著孩子哭窮
為了孩子懂事節儉,而故意在孩子面前哭窮,這種匱乏感將伴隨孩子成長。面對孩子並不過分的物質請求時,能答應的情況儘可能答應,超出經濟實力的就明確告知家庭狀況即可。
04不要將改變經濟狀況的壓力傳遞給孩子
窮人父母最可怕的不是窮,而是窮人思維,他們總對孩子說:「你要努力、要懂事,這樣才能擺脫窮人身份,改變全家人的經濟狀況。」
將自己的經濟壓力傳遞給孩子,逼著孩子去拼搏,一旦他達不到預期,就會產生愧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