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六朝八百年
首博《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系列之二
無極齋分享
前 言
浙江古稱「越」,大江之南,山林氤氳靈秀,江河清澈鏗然。穿過延綿起伏的山脈,跨越繁星般的海島,浙江的歷史已走過千萬年。
腳踏先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聆聽浙江故事娓娓道來。良渚文化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交響曲;古越國的鳥蟲書定格了歷史,《越人歌》傳唱至今;殘唐五代四方沸騰,獨吳越國以豐物厚產安居東南;宋室南渡,芳景猶自如故,南宋憑藉半壁江山殷富更甚於前;明州古港更成為了古代中國放眼世界的一扇窗口。
第三單元 空山新雨(秦漢六朝時期)
秦漢六朝八百年間,越地經歷了從蕭條、復甦到繁榮的漫長過程,最終南方被吸納進入北方的龐大組織當中。在秦漢大帝國的制度下,這片土地上終於建立了「天下國家」的體制。雖然在政治上定於一尊,但人們的生活方式依然多元並存,不論日常起居,還是歲時節慶,仍然保持著更多本地的面貌。不斷南遷的北人,從暫住到久居,帶來了新的生活習俗、思想信仰,猶如潤物新雨,潛移默化地令古老的越地煥發出新的模樣。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
漢·灰陶奉琴俑和五弦琴
長興縣博物館藏
撫琴俑
越窯青瓷堆塑罐
西晉(265-316年)
通高45.5,底徑14釐米
紹興市柯橋區公安局移交柯橋區博物館藏
甌窯青釉點彩牛形燈盞
東晉
溫州東晉昇平三年紀年墓出土
越窯青釉胡人俑/仕女俑
西晉(265-317年)
杭州市蕭山區城南鄉採集
武士俑高28.9釐米,仕女俑高26.3釐米
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藏
武士俑頭戴尖頂翻蓋帽,帽簷外突,後有系帶。武士身著斜襟交領寬袖大袍,右手持環首刀,左手持盾。該俑五官有胡人特徵,尖頂帽為胡人風格,但穿著的衣服卻是典型的漢人服飾,顯示了西晉時期漢胡文化的融合。
仕女俑頭挽造型優美、錯落有致的裝飾狀髮髻,並用陰線刻出髮絲。身著斜襟交領長袍。右手握扇,左手懷抱幼兒。幼兒頭挽雙髻,左手抱一瓜稜球形物。
兩件人俑的身體和頭部中空。耳部和帽沿處有對稱小孔,應是為了防止焙燒時炸裂而做的出氣孔,可見當時越窯技術水平已達到一定高度。西晉瓷俑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遊地區,製作精細。
第四單元 東南樂土(五代吳越國時期)
唐末五代政權更迭、戰火連綿,吳越國錢王審時度勢,以戰為器、以器得和,為吳越一地的繁榮穩定打下了最紮實的基礎。吳越國漸成東南翹楚,非其他兵亂不斷的都會可以比擬。時至北宋,更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之說,為後世南宋定都杭州埋下伏筆,成為真正的「國之所恃」之樂土。
對吳越王室而言,滿足於割據雖然暫時獲得了分裂時期的相對安全,但歸於一尊的統一者也必定不會出自他們當中。但是歷史倘若再來一次,對於吳越國,恐怕也不會出現比「納土歸宋」更加完美的結局。
五代吳越銀質投龍簡
五代 錢元瓘53歲告水府文銀簡
1955年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五代 錢鏐62歲告水府文銀簡
1975年紹興望仙橋出土
紹興博物館藏
發願銘文磚
「吳越國萬歲」磚
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藏
定窯白釉執壺
唐 光化三年錢寬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定窯白釉海棠杯 花口盤
唐 光化三年錢寬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定窯白釉「官「款 花口盤
唐 光化三年錢寬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越窯青瓷蟠龍罌
唐乾符元年(879)
上虞豐惠鎮廟山南坡唐乾符元年(879)墓出土
高41釐米
上虞博物館藏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