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六朝八百年:無極齋分享首博《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之二

2020-12-13 樂藝會

秦漢六朝八百年

首博《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系列之二

無極齋分享

前 言

浙江古稱「越」,大江之南,山林氤氳靈秀,江河清澈鏗然。穿過延綿起伏的山脈,跨越繁星般的海島,浙江的歷史已走過千萬年。

腳踏先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聆聽浙江故事娓娓道來。良渚文化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史詩交響曲;古越國的鳥蟲書定格了歷史,《越人歌》傳唱至今;殘唐五代四方沸騰,獨吳越國以豐物厚產安居東南;宋室南渡,芳景猶自如故,南宋憑藉半壁江山殷富更甚於前;明州古港更成為了古代中國放眼世界的一扇窗口。

第三單元 空山新雨(秦漢六朝時期)

秦漢六朝八百年間,越地經歷了從蕭條、復甦到繁榮的漫長過程,最終南方被吸納進入北方的龐大組織當中。在秦漢大帝國的制度下,這片土地上終於建立了「天下國家」的體制。雖然在政治上定於一尊,但人們的生活方式依然多元並存,不論日常起居,還是歲時節慶,仍然保持著更多本地的面貌。不斷南遷的北人,從暫住到久居,帶來了新的生活習俗、思想信仰,猶如潤物新雨,潛移默化地令古老的越地煥發出新的模樣。

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

漢·灰陶奉琴俑和五弦琴

長興縣博物館藏

撫琴俑

越窯青瓷堆塑罐

西晉(265-316年)

通高45.5,底徑14釐米

紹興市柯橋區公安局移交柯橋區博物館藏

甌窯青釉點彩牛形燈盞

東晉

溫州東晉昇平三年紀年墓出土

越窯青釉胡人俑/仕女俑

西晉(265-317年)

杭州市蕭山區城南鄉採集

武士俑高28.9釐米,仕女俑高26.3釐米

杭州市蕭山區博物館藏

武士俑頭戴尖頂翻蓋帽,帽簷外突,後有系帶。武士身著斜襟交領寬袖大袍,右手持環首刀,左手持盾。該俑五官有胡人特徵,尖頂帽為胡人風格,但穿著的衣服卻是典型的漢人服飾,顯示了西晉時期漢胡文化的融合。

仕女俑頭挽造型優美、錯落有致的裝飾狀髮髻,並用陰線刻出髮絲。身著斜襟交領長袍。右手握扇,左手懷抱幼兒。幼兒頭挽雙髻,左手抱一瓜稜球形物。

兩件人俑的身體和頭部中空。耳部和帽沿處有對稱小孔,應是為了防止焙燒時炸裂而做的出氣孔,可見當時越窯技術水平已達到一定高度。西晉瓷俑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遊地區,製作精細。

第四單元 東南樂土(五代吳越國時期)

唐末五代政權更迭、戰火連綿,吳越國錢王審時度勢,以戰為器、以器得和,為吳越一地的繁榮穩定打下了最紮實的基礎。吳越國漸成東南翹楚,非其他兵亂不斷的都會可以比擬。時至北宋,更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之說,為後世南宋定都杭州埋下伏筆,成為真正的「國之所恃」之樂土。

對吳越王室而言,滿足於割據雖然暫時獲得了分裂時期的相對安全,但歸於一尊的統一者也必定不會出自他們當中。但是歷史倘若再來一次,對於吳越國,恐怕也不會出現比「納土歸宋」更加完美的結局。

五代吳越銀質投龍簡

五代 錢元瓘53歲告水府文銀簡

1955年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館藏

五代 錢鏐62歲告水府文銀簡

1975年紹興望仙橋出土

紹興博物館藏

發願銘文磚

「吳越國萬歲」磚

台州市黃巖區博物館藏

定窯白釉執壺

唐 光化三年錢寬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定窯白釉海棠杯 花口盤

唐 光化三年錢寬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定窯白釉「官「款 花口盤

唐 光化三年錢寬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越窯青瓷蟠龍罌

唐乾符元年(879)

上虞豐惠鎮廟山南坡唐乾符元年(879)墓出土

高41釐米

上虞博物館藏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布

相關焦點

  • 無極齋分享: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精品展上篇
    無極齋分享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遊》,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學發展及青銅器傳拓(全形拓)精品展".
  • 探訪首博開館首日:展廳「進一出一」,熱門展排起長隊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穿越』展是浙江文物精華展,這個展覽非常好看,有很多一級品以前都沒出過浙江。現在正在樓上展廳展出,但是提醒一下,可能需要排一下隊。」今天(5月1日)中午,首都博物館講解員劉楓在博物館大廳的展牌附近向觀眾介紹。
  • 國博邀您雲看展|虛擬遨遊「秦漢文明」「絲綢之路」「大唐風華」
    漢代鎏金「中國大寧」神獸紋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曾在「秦漢文明」展覽中作為壓軸展品展出現展於「瑞彩平安——2020新春展」支持一線抗擊疫情>館藏國寶送祝福中國大寧今日雲看展我們邀大家足不出戶重溫三大重量級展覽它們均曾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是否也曾留住您許多回憶↓大唐風華
  • 首博2020年重點展覽公布 開年特展「出圈」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7日電(記者 上官雲)17日,首都博物館(以下簡稱「首博」)公布了2020年度重點展覽概況,同時宣布2020年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正式拉開大幕。開年特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引關注在展廳認真參觀的人們。首都博物館攝影師 張京虎 攝「1420:從南京到北京」展是首博的開年特展,十分受關注。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總館共同主辦,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等共同協辦。
  • 回憶中的首博 「北京中軸線」展
    不知道這一期的讀城又會給我們講述北京這座歷史文化璀璨古都的什麼內容呢?揣著滿腔好奇,2020年1月約了朋友一起去觀賞。(幸運的我們選擇了在疫情暴發,所有博物館關閉之前去觀展。)首博運用了各種靈活生動的方式來布展。 在講述中軸線的概念、紫禁城的形成等內容時,展方採用了文字展板加圖形的布展方式,簡單直接,讓觀者一看即懂,瞭然在心。
  • 三千年歷史看西安 西安市內遊之陝西歷史博物館看國家寶藏
    ——餘秋雨三千年歷史看西安,西安的歷史凝固於各種文物之中,所以陝西歷史博物館是必去的,2月7日行程的重點,我們安排了陝歷博!注意,「陝西歷史博物館」簡稱「陝歷博」,它不是省博,它是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37萬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 陝西歷史博物館給你講故事
    三彩載樂駱駝俑  來源:陝歷博官方微信「這件獸首瑪瑙杯1970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唐代窖藏中,它自從出土以來便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你看它由一整塊珍貴的紅瑪瑙雕琢成一支號角的形狀,遠遠看上去好像穿了一身玫瑰色的外衣。」
  • 穿越歷史感受文化……「中國近現代學人手跡展」昨天在寶山開幕
    中國近現代史上文心燦爛,湧現了許多優秀的學人,他們繼承傳統、開拓創造,為中國文化變革帶來了嶄新氣象。寶山圖書館昨天開幕的「文心燦爛——中國近現代學人手跡展」上,匯聚了40位學人手跡原件,有魯迅、巴金、沈雁冰、黃炎培、張元濟、張充和、羅家倫等。
  • CDM論壇二|新文化設計中的現代與傳統
    在全國眾多知名藏家和相關博物館的支持下,展覽從1000餘件候選展品中遴選出近600件原作參加展出,本次展覽內容分為五個版塊,一、奔流與萌發;二、格致與科學;三、民主與啟蒙;四、良友與摩登;五、美育與生活;展覽期間還將舉行學術研討會、論壇及新文化運動著名詩歌朗誦、歌曲清唱等系列活動。本展獲得「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入選項目」。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用筆如刀——林劍丹篆刻展」浙江美術館開幕
    這是一位老先生,大半生都奉獻於書法篆刻事業,方寸見寬的溫潤之玉,片雲舒捲的玉版之紙,便是他的舞臺。四十年一路走來心無旁騖,直至年近八十才首次舉辦個展。他就是林劍丹先生。2018年9月28日下午,「用筆如刀——林劍丹篆刻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展。
  • 國際博物館日 360件考古珍品出庫入展首博[圖]
    原標題:360件考古珍品出庫入展首博   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從史前到明清,360件文物珍品橫跨5000年文明史。
  • 黃樸民: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
    秦漢時期的最高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為了維繫「大一統」的政治局面,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範、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這在秦代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在西漢初年是尊崇黃老「新道家」,自漢武帝時代起,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思想上的整齊統一直接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規定著文化發展的方向。其次是制度文化上的統一。
  •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抗疫物證捐贈展、市民捐贈展開幕
    它見證了自己在這場全民抗疫中沒有『掉隊』,盡了一點綿薄之力。」昨天,82歲的劇作家、原長寧滬劇團團長張東平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西館三樓,指著櫥窗內展陳的滬劇《白衣長城》劇本手稿對記者說。  當天,《眾志成城 抗疫必勝――上海市抗疫物證捐贈展》和《市民記憶——上歷博(上革博)市民捐贈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同期開展。
  • 國家博物館:中國歷史文化的坐標
    目前,國博正以其豐富的收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規範龐大的展陳體系,梳理歷史文脈,展現中國輝煌歷史和當代文化,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最高殿堂和中國文化的新坐標。    傳承百年底蘊  目標世界一流    搭乘地鐵或者公交車,在天安門東這一站下車,往南看,就是國博的恢弘建築。
  • 展訊|「海之歌」主題創作展即將於浙江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23日–2021年1月6日 | 23rdDecember 2020–6thJanuary 2021 地點 | Venue 浙江美術館1號展廳 | The No.1 Exhibition Hall, Zhejiang Art Museum
  • 首次完整解讀三千年希臘文明 今年首博四大展覽不可錯過
    1月17日至6月28日,《1420:從南京到北京》首先在首博拉開帷幕。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11月,北京宮殿建成,永樂皇帝朱棣以之昭告天下,並於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年初)在奉天殿接受朝賀。明代北京遺存,是現代北京保存的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文化遺產,為北京成為世界著名古都奠定了最堅實的實物與實證基礎。
  • 北京:首博新展解讀北京中軸線
    展覽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為青少年量身定製學習性和互動性強的社教活動,展出文物22件套,通過「溯·前世傳奇」「探·大國意蘊」「話·今生新姿」三個篇章,講述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蘊和多彩故事。「媽媽,正陽門的俗稱叫什麼?」「現在的永定門和原來一樣嗎?」在「讀城問不停」問題牆前,聚集了不少好奇發問的孩子。問題牆由多個寫著問題的方塊組成,翻轉方塊便能看到答案。
  • 中國考古20年首博開展
    (記者劉冕)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精絕古國,有一雙勾花皮鞋一直保存至今,這雙漢晉時期的鞋,也許曾踏上過古絲綢之路;山西晉侯墓出土的銅鼎布滿鱗紋,春秋時匠人的審美與路易威登的經典造型異曲同工……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市民可免費觀賞從全國各地趕來的360
  • 首博營建記:吳晗、鄭振鐸提議創建首博(圖)
    從1953年吳晗、鄭振鐸提議創建首都博物館,到1979年在孔廟掛牌,再到2006年新首博出現在長安街畔成為北京新標誌性文化建築……半個世紀裡,首都博物館建設的起起落落,折射著北京的發展,銘刻著時代的足跡。首博中數以萬計的精美文物是歷史與文化的永恆印記,而首博自身的建設歷程則濃縮著北京人對文明的執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