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參觀《穿越》特展。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穿越』展是浙江文物精華展,這個展覽非常好看,有很多一級品以前都沒出過浙江。現在正在樓上展廳展出,但是提醒一下,可能需要排一下隊。」今天(5月1日)中午,首都博物館講解員劉楓在博物館大廳的展牌附近向觀眾介紹。
首都博物館今天在閉館三個多月後恢復開放,開放首日,展廳迎來1000名觀眾。防疫期間,首博將每日參觀量限定在1000人,上下午各500人,今天下午,2日、3日門票已經預約完畢。
《從南京到北京》特展限流參觀,觀眾在門口排隊。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展廳嚴格限流 瞬時客流不超70人
在首博三樓,記者進入「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之前,在門外的長椅上稍微等待了幾分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展廳瞬時人流已經達到規定的70人,需要限制流量。幾分鐘後,記者獲準進館參觀,從展廳走出後,出口工作人員立刻用對講機與入口同事溝通,可以放行一人。
首博目前僅開放方形展廳一層至五層所有展廳,可以參觀首博部分常設展,以及兩個熱門的臨時展:「1420:從南京到北京」「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 「1420:從南京到北京」今年1月剛開幕,用267件文物回望明北京城建城史,紀念明北京城建成六百年。去年秋天開幕的「穿越——浙江歷史文化展」,原計劃今年2月撤展,首博新聞發言人楊丹丹透露,受疫情影響,這項展覽預計延期至5月底,整個5月,觀眾仍可欣賞這批來自浙江的精美文物。
「1420:從南京到北京」是首博目前客流量最大的展覽,展廳門口一直有近10位觀眾間隔一米排隊。
「這個展覽是年前剛開幕的,沒過幾天就到了過年,然後就閉館了,一直沒有機會見到。」從事軟體工程的觀眾林先生說,他熱衷於研究北京城市史,首博是他最常參觀的博物館,今天開館首日,就迫不及待一覽這項為紀念明北京城建成600年策劃的大展。
劉楓說,今天來的觀眾很多人帶著目的來,就像林先生這樣,奔著某個展或者某件文物而來。另一些觀眾則是以休閒為主,有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來逛,回歸了日常生活。
市民在看展。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講解隊變身導覽員向觀眾推薦熱門展覽
限流之後,觀眾大幅減少,但首博工作人員並沒有減少。楊丹丹告訴記者,保證每個崗位都與以前一樣有人在崗。
劉楓是首博「芳華講解隊」的成員之一,這支特殊的講解隊由20多名退休市民組成,平常承擔講解任務,每周工作4個半天。疫情期間雖然首博暫時取消了人工講解服務,但隊員們也來到首博,為觀眾提供引導服務。
她今天的任務主要是提醒大廳裡觀眾一些防疫事項,並回答觀眾的問題。「防疫期間博物館有了很多新要求,比如我們要提醒觀眾保持相互距離。還有小孩子玩興奮了就摘了口罩,會提醒他們戴好。另外,現在直梯不開,但行動不便的觀眾如果有需求,我們也會幫忙定向開啟。」她說,絕大部分的觀眾都能謹手各項要求,只有極個別觀眾不太理解,例如對排隊有所埋怨。
不過,劉楓也給自己增加了新的任務。由於服務點位是在展覽海報展板前,當觀眾在海報前停留的時候,她會主動上前介紹展覽情況。「什麼叫『從南京到北京』?『穿越』是什麼意思?能看到什麼東西?因為我們對展覽很熟悉,在沒有人工講解的情況下,希望為觀眾多提供一點信息,相當於把一部分講解搬到了展廳之外。」
觀眾進展廳參觀。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展櫃每天消毒6次 導覽器用完即消毒
目前首博有限開放,在限流的同時,消毒是每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為了留出更多的消毒時間,首博調整開放安排,每天縮短兩小時,用於消毒等工作。
由於目前取消了人工講解,觀眾需要借用自助語音導覽器獲得講解服務。據介紹,這些自助語音導覽器都經過紫外線消毒,每用過一次就返回消毒櫃裡消毒。
展廳中的展櫃,每天也會進行定時消毒,平均2小時一次,加上開館前和閉館後,每天要進行6次消毒。
首博採取預約參觀,上下午各500個名額。截至1日下午,2日、3日門票已經預約一空。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