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喜歡吃糖果。生活困難的時候,小孩子吃到糖果的機會並不多。如果能得到一顆糖的話,他們捨不得一下子吃掉,要分成幾小塊去吃。為了嘗到甜味,小夥伴們會結伴去玉米地裡,尋找一些玉米秸稈嚼起來,津津有味地吮吸裡面的汁水,大家稱之為「甜棒秸」。直到有一天,小夥伴們吃到外形酷似「甜棒秸」的甘蔗時,才忽然發覺,甘蔗的甜味才是真正的「甜」,「甜棒秸」比起甘蔗來,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甘蔗上市一般是在冬天,暖陽高照的日子裡,咬一口脆甜的甘蔗,頓時汁液溢出,甘甜滿口。甘蔗不僅可以直接鮮吃,還可以榨汁、做菜、煲湯。甘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特別是鐵元素含量豐富,被稱為「補血果」。食用甘蔗可以補氣血、益脾胃,清熱解毒。甘蔗主要用來榨糖,還可以製造酒精,工廠下腳料可以用來造紙、做飼料、肥料,製作各種無公害複合板。由於甘蔗對環境的適應性,氣候等原因,我國北方種植較少,一般只在南方種植。
由於甘蔗的品種、種植時間不同,甘蔗成熟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吃綠皮的甘蔗,容易咬,吃起來比較方便。有的人卻喜歡吃紫黑色皮的甘蔗,說是又硬又甜,不同人有不同的喜好,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正因為甘蔗好吃又有營養,在北方,紫皮甘蔗即使賣20塊錢一根,人們也會爭相購買。北方人只知道甘蔗是甜美的,可是南方種蔗農民心裡的苦澀,誰有誰能了解呢?在甘蔗產地,一斤5毛錢,還得農民自己送到商販那裡,人手不夠或沒有車輛的人家還得出一份僱人、僱車的錢。榨糖廠給農民發放砍蔗證,讓他們按計劃分片收割。農民想儘快把甘蔗出手,價格再低也得賣。
甘蔗低價賣,農民有自己的苦衷。甘蔗過了霜降不收割的話,水分流失,品質會變差。有時為了更好地保存甘蔗,農民會把它砍下來,埋在土裡,防止水分過快流失。相對於大面積的蔗田來說,榨糖廠的規模太小了,對甘蔗的消化及其緩慢。甘蔗如果不及時砍收,會影響下一輪的種植。農民急於賣甘蔗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農村年輕勞動力外輸,大量田地無人種,早日處理完本茬甘蔗,他們好騰出精力抓緊搶種新茬。如果下一輪甘蔗生長期短,含糖量和口感等方面就會大打折扣。那麼,在甘蔗產區擴大糖廠規模,或者增加一些甘蔗就地轉化的加工廠,真的很有必要。但願通過各方面的努力,蔗農心裡的憂愁會早日煙消雲散。
關於種植與收購的關係,這是個亙古討論的話題,作為農民朋友,希望能夠有個好價錢,一次性把農產品都賣出去,而作為收購商希望能夠低價收購,高價售出,消費者們又希望能夠直接從農民手上買到一手的好產品,價格也實惠。關於甘蔗的供銷產關係,希望有平臺能夠幫助解決,各位朋友,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幫助農民朋友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