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小蜜蜂坐飛機去全國採蜜 蜂農稱還想去俄羅斯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

圖為:湖北蜂農將蜜蜂託運上飛機 (記者鄧偉 通訊員尹樂雯攝)

  楚天金報訊(記者鄧偉 通訊員尹樂雯)4月以來,天河機場連續不斷地發送著一批特殊的旅客——蜜蜂。它們的主人,是兩名蜂農——老張和小王。

  老張名叫張世元,是黑龍江省南北籠蜂研究所的所長,在武漢通過南航發運蜜蜂已有20餘年。小王名叫王義兵,湖北人,經營著仙桃市九頭鳥養蜂專業合作社。小王養了快20年的蜜蜂,但以往都是像普通的蜂農一樣,用卡車拉著蜂箱全國跑。從2010年後,小王也像老張一樣,讓自己的蜜蜂坐上飛機,搭著航班滿天飛。

  陽春三月的湖北,油菜花金黃奪目,不僅引來大批遊客,也吸引著老張這樣的蜂農和他們的蜜蜂過來採蜜。一年幾度的遷徙,蜜蜂跟著花期從海南到廣州到湖北再到北方。老張告訴記者,除了湖北湖南採油菜花以外,全國各地有不同的花蜜可以採,比如:黑龍江吉林的椴樹蜜、山東的槐蜜和棗花蜜、遼寧的椴樹和槐樹蜜、北京的荊條蜜、烏魯木齊的棉花蜜和葵花蜜、廣州海南福建地區的龍眼蜜和荔枝蜜。

  一個月來,小王的700多箱蜜蜂已經乘坐飛機抵達黑龍江伊春。接下來,他還有1600箱蜜蜂要發過去。「每個蜂箱裡有1.8萬隻蜜蜂,2300箱就是四千多萬隻,簡直就像蜜蜂的春運一樣。」5年來,生意越做越紅火,小王顯得很得意。

  相比以前用汽車拉著跑的時候,蜜蜂坐飛機可以降低損耗率。以前用汽車拉遠路,蜜蜂會死掉近20%。「而坐飛機,運費也不貴,2300箱蜜蜂,加起來也就5000多塊錢吧。」

  另外,將蜜蜂發到黑龍江去採蜜,還有一個任務是去聯姻。小王解釋說,每年冬天,北方氣溫達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時候,當地蜂農會把蜜蜂放到地窖裡保護起來,就像「冬眠」一樣。由於缺少活動,很多蜜蜂缺乏活力。而這時,南方的蜜蜂剛採完油菜花,活力充沛,也很年輕,運到北方聯姻,可以幫助提高北方蜂群的活力。

  作為新一代的養蜂人,小王還有一個想法,把蜜蜂交流到國外去,做大自有品牌的蜂蜜產業。小王說,去年,他得知武漢開通了直飛莫斯科的航線,「只要聯繫到俄羅斯的蜂農,我就把蜜蜂空運到俄羅斯去,採採外國的花蜜。」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流浪的蜂農猶如辛勤的蜜蜂,精湛的採蜜技藝讓人間留香、生活甜蜜
    流浪的蜂農猶如辛勤的蜜蜂,精湛的採蜜技藝讓人間留香、生活甜蜜椴樹蜂蜜不管從地理位置的特殊,還是椴樹花本身的花期短暫的特點,它都是蜂農幸苦勞作後的收穫,蜂農在進行製作蜂蜜的整個過程都可體現出這款椴樹蜂蜜與眾不同的獨特,
  • 蜜蜂採蜜的過程,蜜蜂是怎麼採蜜的?
    你見過小蜜蜂採蜜嗎我們人類是靠鼻子聞到氣味的但是蜜蜂沒有鼻子,要怎麼追香溯源呢 雖然沒有鼻子但是蜜蜂有一對觸角,嗅覺非常靈敏可以聞到空氣中的氣味偵查蜂找到蜜源所在和頭部角度將蜜源地信息告訴同伴除此之外蜜蜂還會分泌出一種香氣停留在飛過的地方後面的大部隊就會沿著香氣去採蜜
  • 描寫蜜蜂採蜜的作文
    蜂每天都在採蜜,每天都不辭辛勞地出去採蜜,每天又疲倦萬分地回家,十分辛苦。  蜜蜂為了採蜜,它每天飛行的路程都可以繞上地球一整圈。我想:這下可好了,我能看蜜蜂是怎樣採蜜了!於是,我急忙跑到陽臺上去觀看。  只見蜜蜂提著一個小小的桶,三五成群地飛向我家的陽臺,便開始忙了起來。它們有一些專採開得旺盛的花,而有一部分採那些還沒完全開好的花。有一、兩隻蜜蜂很傻,有些才開了一點點花,它們就硬往裡面爬,有時還出不來哩!必須費很大的勁兒才「脫離危險」。要是很多人見了,保證會被笑「死」。
  • 老工蜂採蜜會去多遠?
    至於工蜂採蜜會去多遠,由於蜂種和地理條件的限制,距離是有差別的。蜜蜂採集距離的測定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定的。蜜蜂採集距離養蜂人會關心,但是真正想測量出來並不容易,一般人是沒有辦法跟蹤工蜂測量距離的。蜜蜂專家做過這樣的測量試驗,在平直距離,外界環境沒有多大影響的情況下,中蜂能飛1.5公裡左右,意蜂能飛3公裡左右。
  • 今天為我們採蜜的小蜜蜂來自國外:有關蜂蜜的9個問題
    《三國志》記載,袁術稱帝後敗亡,臨死前想喝蜜汁,侍從說,只有麥麩粥。袁術嘆息良久,吐血身亡。蜜成了對欲望的諷刺。▍1,蜂蜜是怎麼來的?花蜜的含水量約為80%,蜜蜂採集花蜜後,在體內第二個胃中與轉化酶混合,隨後帶回蜂房的巢格中。
  • 人們把蜂蜜吃了地蜂吃什麼活?蜜蜂為何要不停地釀蜜?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蜂農取蜜的時候取多少要視情況而定,不會將蜂蜜全部取走。在大流蜜期蜜蜂不斷地外出採集蜂蜜釀蜜,這時是餓不到蜜蜂的,會大量的取蜜,然而在花蜜比較少的時候,蜂農會先考慮讓蜜蜂吃飽,然後再適量取蜜,一般取蜜的時候都是天氣晴朗,蜜蜂外出採蜜的時候,這樣會更加方便。
  • 蜂農採蜜不怕蜂叮 洪秀柱期勉像蜂農一樣
    頭份市青年蜂農劉國科從小跟著阿公與父親劉福明採集蜂蜜,整天與蜜蜂為伍,早已不怕蜜蜂叮咬,日前自創「蜂之釀」品牌,自製純蜂蜜販賣。    洪秀柱傍晚到劉國科店面訪視,好奇詢問採蜜過程,劉國科說,每年3月中下旬帶著100多個活動蜂箱到高雄、南投等地的龍眼樹林地採蜜,到定點處將蜜蜂放出工作一整天,視採蜜氣候,蜂蜜年產量約5000至7500斤。
  • 【班班風味】小蜂齊心攜手 共創美麗未來——305小蜜蜂班
    三(5)小蜜蜂中隊是一個積極、團結的紅領巾團隊,每一個「紅領巾」宛如小蜜蜂一般勤勞、勇敢、活潑、團結。37顆童心,正迸發出無盡的朝氣與熱情。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第一個集體榮譽。也正是這份榮譽,讓我們越發積極向前。隊員爭做小蜜蜂,學習優秀精神。
  • 小蜜蜂採蜜很常見,蜜蜂築巢卻不易碰上,我們有幸在昆明西郊遇見
    桃花、李子花、櫻桃花、梨花、菜花……每年春天,都會去賞花,卻是看它千遍也不厭倦。周末時光,去了昆明西郊團結鄉朋友的山林莊園裡,那裡的果樹品種多、數量也不少,還有不少觀賞花卉、蔬菜田園,春天裡就是一個色彩繽紛、花開成海的大花園,雖沒有公園裡成片成片花海的規模,卻也是一個踏青賞花的好地方。
  • 蜂農養蜂餵白糖,這是行業秘密?還是要保證蜂蜜質量?
    蜂農養蜂餵白糖,這是行業秘密?還是要保證蜂蜜質量?近期,有一個行業「秘密」引起了爭議,是什麼「秘密」呢?那就是蜂農給蜜蜂飼餵白糖。如今,養殖技術已經逐步得到發展,白糖也因此成為養殖代用飼料的必需物品,所以,這個行業的「秘密」已不算是秘密了。
  • 「小蜜蜂」讓巴塘縣老百姓日子越來越甜蜜
    當地栽種的梨、蘋果、毛桃、李、杏等樹木和菊花、海棠、蕎麥花等各色花卉給蜜蜂提供了充足的蜜源,成為蜜蜂採蜜的生態王國。 巴塘有著較悠久的養蜂歷史,當地蜂農習慣用木桶作為養殖蜜蜂的蜂巢,採蜜時用煙把蜜蜂燻走,直接從蜂巢裡取出蜂蜜。
  • 冒烈日去山上採蜂蜜,去一次就不想再去,蜂農不易
    從縣城開車40分鐘左右終於到了目的地,進入蜂場現場蜜蜂「嗡嗡嗡」的叫著,蜂農叔叔正在刮蜜,搖蜜,我這不敢亂靠近,上次被蜜蜂叮過一次,雖然有煙燻筒,但也有些膽怯。蜂場周圍長滿了了荊條樹,樹上開滿了花,花的周圍一隻小蜜蜂正盡情的採著蜜。
  • 養蜂人自殺的第30天,百萬蜂農的處境如何?
    現實中,很多蜂農辛辛苦苦幹了一年,收入卻沒增加。孩子該交學費了,老人病了既沒錢也沒時間照顧,在生計都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更不用提房子,甚至常年無法與家人團圓。2月13日,四川西昌的養蜂人劉德成用上吊自縊的方式,結束了自己44歲的生命。他原本擁有176箱蜜蜂,但卻因為疫情封路、中毒,導致蜜蜂大量死亡,只合成36個殘弱的蜂群。
  • 秦嶺山內的養蜂人 蜂蜜被稱業界良心
    原標題:秦嶺山內的養蜂人 蜂蜜被稱業界良心 秦嶺山內的養蜂人  養蜂人,這個神秘的職業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部裡展露頭角便得到了大家的關注,人們再次把目光轉向了秦嶺山內的養蜂人夏天就在陝西境內的秦嶺山裡養蜂,到了冬季就會把蜜蜂運到雲南去採蜜。而最讓人高興的是,當「意外魅力」提出能不能現場取蜂蜜時,鄭師傅答應了。  取蜜全程:  鄭師傅先讓「意外魅力」戴好了專用帽子,臉部有紗罩著。
  • 連綿雨天氣蜜蜂無法採蜜,會對蜜蜂造成滅頂之災嗎?
    在養殖蜜蜂的時候,連綿的陰雨天氣確實是會影響到蜜蜂的採蜜活動,但是不會造成蜜蜂的滅頂之災。首先來講這種連綿的陰雨天氣應該多數是在南方地區吧,反正我們北方這邊這種天氣很少,尤其是今年我們這邊農村很多河都已經幹了,別說什麼陰雨天氣了。
  • 文明實踐:愛心助農,受疫情影響,通挽鎮蜂農2000斤土蜂蜜急售,快...
    文明實踐:愛心助農,受疫情影響,通挽鎮蜂農2000斤土蜂蜜急售,快出手!! 在武宣縣通挽鎮伏柳村蓮花山,連片20畝的山上,種滿桃樹、李子樹、楊梅樹,枇杷樹,果樹下,星星點點的放著一些木箱,木箱裡裝的是中華蜂。
  • 「百萬蜂軍」高山採蜜 桂陽「蜂司令」直播「甜蜜事業」
    桂陽縣荷葉鎮,蜂蜜基地裡的蜜蜂正在採蜜。取蜜。土蜂蜜。紅網時刻記者 姜姿 通訊員 譚明豔 邱郭瑋瑤 桂陽報導初夏來臨,正是蜜蜂採蜜的時節。桂陽縣荷葉鎮的「蜂司令」譚湘平、譚華英夫婦帶著他們的「百萬蜂軍」回到了家鄉,搶抓時節採摘家鄉甜蜜。
  • 小蜜蜂「改行」授粉 青島一老蜂農靠往外租蜜蜂掙11萬
    「今年5畝大棚總共用了10箱蜂,一箱蜂就要450塊錢!」任秀英介紹,這些蜜蜂是租來的,使用結束後,要將蜂箱還給養蜂戶;使用過程中,若發現飛出蜂箱的蜜蜂較少,就可以聯繫養蜂戶前來查看情況。因為草莓花上無法採到蜜,所以養蜂戶要給蜜蜂餵糖和花粉、加水等,引導蜜蜂「吃飽喝足」出來「採蜜」。
  • 中蜂個頭只有意蜂三分之二,每天比意蜂早出工一小時,晚收工一小時
    快七十歲的馬朝益,是村裡遠近聞名的養蜂人,個頭瘦小,耳朵有一點背,還缺了幾顆牙,笑聲響亮。他利索地帶我們走到坡下的老屋。    五十多隻蜂箱擺放在門前,空中飛著無數小蜜蜂,一片嗡嗡。它們看似混亂的飛舞,實則暗含著精確的秩序。老馬的兒子總在提醒我們不要被蜇了,他自己一邊臉孔腫得發亮,是幾天前被蜇的,「明明蜇的那邊耳朵,不曉得怎麼搞的,這邊臉倒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