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粉絲在後臺私信我:孩子孤僻自卑,不喜歡與人交往怎麼辦?
其實,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絕不是朝夕之間養成的,而是在點滴生活中慢慢積累出來的。
眾所周知,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部分是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經常打擊、否定孩子
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有一個詞叫「優秀的自卑者」,這樣的人,在別人眼裡無疑是優秀的,但其實他們自己清楚,隱藏於內心的自卑情緒一直都在,並時不時地「發作」,經常自我否定。
姜文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自卑者」。
金雞、百花雙料影帝、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在外人看來,姜文無疑是人生贏家,然而他在做客「十三邀」節目時直言自己是一個很不自信的人。
主持人不解地問:「你的人生有過失敗嗎?」
姜文說:「有啊,我跟我媽的關係,怎麼都處不好。」
採訪中,姜文提到自己和母親的相處,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苦惱——
我很想讓他高興,比如拿到戲劇學院通知書的時候,我告訴她,覺得她該高興了吧,可是她卻說你那一籮筐衣服還沒洗呢,別和我說這個。
後來又給她買房子,覺得她該高興了吧,可她還是不高興。
從小到大,姜文一直努力討好母親,希望得到她的認可。可直到母親去世,兩人始終沒有機會達成和解,這也成了姜文一輩子的遺憾。
打擊式教育就像一枚釘子釘在孩子的心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傷口會慢慢癒合,但釘子上的鏽跡永遠無法消失。
如果連父母都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只會打擊、否定他,那麼孩子怎麼能夠樹立自信心呢?
適時的鼓勵孩子孩子
才有可能變得樂觀自信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其性格底色往往來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
洪荒少女傅園慧在參加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的時候,直言自己的父母從小就經常告訴她: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個天才。
傅園慧深有感觸地說到:「這些話聽起來傻乎乎的,但在我遇到很多困難、別人不相信我,甚至遭遇委屈承受不公的時候,這三句話卻能成為支撐我的最重要的源泉。」
的確如此,來自家庭的肯定比什麼都重要。一個家長能夠合理控制好情緒,不拿孩子的事情作為宣洩口,經常給予孩子最溫暖的教育,孩子才能正向成長,變得樂觀自信。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卑困境
相信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姜文的母親如是,傅園慧的父母亦如此。
只不過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罷了,但正是這種「差異」才導致了不一樣的性格底色以及令無數家長倍感頭疼的自卑感。
回顧過往的諮詢案例,我就曾遇到過類似情況,而且不在少數——
我家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總說自己不行,一定幹不好;
孩子喜歡唱歌,但就是不敢上臺表演,怕自己唱不好被人嘲笑;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從來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總是被其他人呼來喚去;
孩子成績優異,但上了重點中學之後,班裡聚集了更多優秀的孩子,現在越來越不自信,都有點厭學了……
眼看著孩子懦弱、膽小、退縮、不善交際,自己倍感焦慮卻又無能為力,家長們的心情,我太能理解了。所以,我整理了一些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家長都能從中得到啟發,幫助孩子儘早脫離自卑的困境。
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還能幫助孩子從書中獲取安全感,使孩子變得「心明眼亮」,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勇敢面對未知的世界,不再因迷茫而感到自卑,無所適從。
通過姜文、傅園慧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出適當地鼓勵和讚美真的能夠給予一個人無盡的力量。
當然讚美不是一味地表揚,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要尋找一個值得讚許的理由,然後通過每一件小事來表揚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在點滴中增加自信,遠離自卑。
自卑的孩子都一顆脆弱的心,他們最害怕的就是父母拿別人來和自己比較。或許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想通過榜樣的力量激勵孩子上進,當往往事與願違,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我不行,我就是很笨」的想法。
面對選擇的時候,孩子通常會有自己的想法,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否定和忽視,學會尊重孩子內心的想法,認真聆聽孩子的聲音,與孩子平等相處。否則,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不被重視的錯覺,從而失去信心,變得越來越自卑。
寫在最後
每個自卑的孩子,他們都是散落在人間的天使,他們只是暫時迷失了方向。
父母溫情地教育、愛的智慧和力量,是點亮他們自信的明燈,是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推手。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在家長的耐心引導、精心呵護下,自信、陽光、樂觀並堅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