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悅讀國學

老子《道德經》第71章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逐句解讀

知不知,上。意思是,能夠清楚自己認知有限,並非什麼都懂,什麼都在行,也就不至於魯莽行事,這樣的人,無疑是高明的。

能夠清楚自己有很多不了解的東西,這是一種境界。

事實上,人的認知太有限了,就算不停的學習,還是跟不上變化的節奏。客觀世界總在不斷的變化著,日新月異,而我們的認知,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就好像你前幾年學的軟體操作技巧,現在很多已經用不上了或者失效了,因為軟體不停的升級,所以操作方法也在不斷的優化,同時,客觀世界的改變,不斷的顛覆著我們的認知,一個人如果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自己絕非全能,這個世界有許多問題是自己解決不了,有許多事情是自己改變不了,有許多領域是自己無法勝任,那麼就應該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行事,草草做決定,卻因能力不足而危機四伏,進退維谷。

老子說,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本章,老子進一步闡述,當一個人了解自己優勢特長並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就可以避免誤打誤撞,最好最快的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呢,知道自己有哪些長處,也就應該知道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這些不足,是毫不在意的放任,還是諱疾忌醫的掩飾呢?顯然如此對待不是聖人之所為,因為那樣就如同姑息自己的疾病,終有一天會拖延成大病而難以醫治。所以,老子說,知不知,上,意思是,能夠清楚自己認知有限,並非什麼都懂,什麼都在行,也就不至於魯莽行事,這樣的人,無疑是高明的。

接下來,不知知,病。病,毛病。

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是一種缺點,不把自己的缺點當缺點,這是一種病態。一個人只有揚長避短,才可以走得更順,站得更久。

不知道自身的局限性,總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本來對事物不了解,也不在行,卻總覺得自己很能耐,很行,盲目自信,剛愎自用,就容易讓自己付出代價,損失慘重,顯然,如此行為,是大錯特錯的,對自己的這種態度,是一種病,是病就要治,不然後果很嚴重。

趙括,本來紙上談兵還可以,理論的的確確很在行,但是一丁點實戰經驗也沒有,偏偏他不清楚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是曠世奇才,領兵打仗不在話下,結果怎麼樣,長平之戰,趙括自己被亂箭射殺,四十餘萬趙兵因他而慘死。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第一個病是動詞,患病,第二個病,動詞,意思是防病,第三個是名詞,病患。

聖人幾乎沒有缺點,是因為他們不斷地發現自身的缺點,當成毛病看待並積極改正,正因為把缺點當作缺點而不會加以掩飾或者放任,所以他們不會陷入危機。

聖人不會像尋常人一樣,總喜歡姑息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陷入困境,因為他們能夠把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局限性當作隱患,並且加以預防,防患於未然,像防治疾病一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病,是動詞,治病,第二個病是名詞,疾病,第三個病是名詞,病痛

此句意即,正因為有道之人能夠改正自身錯誤,清楚自身的不足,糾正自己的缺點,所以他們能夠避免讓自己面臨損傷。

老子在道德經第50章裡面說: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有道之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猛獸襲擊,徵戰沙場不會受到武器傷害,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地帶。

這個世界究其根本就是一個能量場,人不在正能量場,就會進入負能量場,自身的缺點錯誤,就是一種負能量,負能量過多的人,一定諸事不順。

懂得遵循規律,遵守法則的人,能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然後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停止執著妄想,不自以為是,不膽大妄為,一切以客觀規律和事實為依據,提升自己,而不與別人攀比爭鬥,能做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樣就可以與大道同在,可以不入死地。

結束語——易經通篇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若想過得幸福美滿,就必須懂得趨吉避兇,避開危險因素而不是等到處於險境之後才想辦法擺脫。而揚長避短,知道自己的短板並加以規避,清楚自己的缺點並加以糾正,就是最好的趨吉避兇之法,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能夠把自己的缺陷當成風險一樣去預防的人,即便逢兇可以化吉,雖遇艱難,可以呈祥。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三句話讀懂《道德經》,告訴你不一樣的道家思想
    因為《道德經》的先秦產物,那時的記載工具是竹簡,為了節省空間記錄的時候是沒有斷句的,我們現在的看到的斷句,是不同時期的研究者根據全文意思推斷出來的結果。但是時間久遠,誰也不能保證,流傳最廣的斷句就是原文的斷句,這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而現代人讀這類古文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斷句,不同的斷句會產生不同的意思。
  •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欲言又止,何嘗不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莊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議而不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的莊子都承認六合之外是不可知的,是不可說的,那已是超出人類思維極限的世界。對於六合之內的事情,也只是小心論證,不敢懷疑不敢造次。經世聖言,心生敬畏,可以討論,但不可以輕易定是非。
  • 男孩名:10個《道德經》100分的男孩名字,個個清雅怡然
    滿堂  出自《道德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意思是金錢再多,也難以守住;富貴了就驕傲,會招致禍患。  3. 銘智  出自《道德經》:「知己者明(銘),知人者智」。 能夠清楚的看清自己的人才是明白清醒的人,能夠清楚的看清周圍的人才是擁有智慧的人。  4.
  • 道德經名句起名:10個氣質清純的小孩名,太美了
    一、《道德經》中氣質清純的小孩名1. 聖唯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解釋: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安德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解釋: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下殘餘的怨恨;用德來報答怨恨,這怎麼可以算是妥善的辦法呢?5.
  •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麼意思?
    《道德經》開篇就來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千百年來,對於這句話的解讀,各執一詞莫衷一是。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與全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關係?「道可道非常道」一詞共有三個「道」字,它們有相同的含義嗎?我們都知道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語境、語氣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甚至意義相反。
  •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
    100句老子名言名句,老子《道德經》語錄集錦。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道德經》| 十大自然法則
    所以,《道德經》被誤解的情況很嚴重,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玄學。然而,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以其精煉的八十一章,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寫出了世間萬物的博大精深。從社會中的政治,談到經濟,有時又涉及到教育,從中又寫了軍事,用這些實際中的事物來體現老子的哲學思想。
  • 老子《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是什麼意思?
    句解《道德經》: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首先,要知道這裡的道,是大道,天道、正道,不要簡單從字面上理解成道路,同樣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不是名稱,就好像道德經的「」與現代漢語中的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
  • 老子《道德經》裡的「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之前,從甲骨文的角度,還原了老子《道德經》中的「無」字、「有」字。從還原的字義來看,更符合老子《道德經》的內涵邏輯,而且,在表現上,讓《道德經》變得更為形象了。今天,我們再來還原《道德經》中一個很重要的字「不」字,上圖,是「不」字從甲骨文至今的演變過程。下面,我們重點來看一下甲骨文「不」字,請看下圖:上圖這兩個甲骨文都是「不」字,意思是相同的。我們先來看左邊這個「不」字。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從竹簡上出現的「孝景元年」字樣,可以大致推出竹簡的年代大約在西漢中期,其中多數可能抄於漢武帝時代。在竹書《老子》中,首次發現了《老子上經》和《老子下經》的篇題,這分別對應的是《德經》和《道經》,而且每章前均有分章符號,文字內容和篇章結構也與以往所見各種版本有所不同,可以說是目前探討《老子》分章問題最原始、最齊全的資料,對《老子》一書的整理校勘極有幫助。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翻譯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德經》:老子三寶中的「儉」指的是什麼
    我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講過,《道德經》中所有的內容都是圍繞著道和德這個中心的。所以,要想讀懂《道德經》就得先悟透道和德的真諦,然後才能讀懂老子的文章。就老子三寶中的「儉」而言,老子究竟節儉了什麼才有如此大的成就?通過老子這句「儉,故能廣」就能得出合理地結論。老子的「儉」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有形資源的節儉;二是對無形能量的節儉。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