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2020年深圳市一模作文題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中國早已成為競技體育強國。與之不相稱的是:中小學體育課,經常被佔用;強度稍高的運動項目,被移出了校運會;中國青少年的體質連續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項指標下滑……
這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電視臺為此舉辦「體育強國:少年何以強」主題論壇,請嘉賓們各抒己見。應邀嘉賓有:朱女士(女排隊員),林先生(體育專欄記者),方女士(學生家長),王老師(高中班主任),康同學(高三學生)。觀眾席上有學生、家長和其他感興趣的市民。
請你以其中一位嘉賓的身份,寫一篇發言稿。要求:結合材料,切合身份,貼合情境;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下水作文】
《在已有世界冠軍之後——在「體育強國:少年何以強」論壇上的發言》
作者葛福安,中學高級教師,深圳市教科院高中語文教研員
【精細點評】
點評嘉賓徐曉花 ,深圳羅湖外國語學校高三語文老師
在已有世界冠軍之後
——在「體育強國:少年何以強」論壇上的發言(標題有來頭,需讀萬卷書才有靈感;又暗合材料「體育強國背後我們該怎麼做」)
各位嘉賓,觀眾朋友:
大家好!
我是體育專欄林記者。今天論壇以「體育強國:少年何以強?」為主題,我平時關注較多前半句;從今以後,我會多關注後半句:「少年何以強?」(開門見山,直接點明身份、主題。同時指出行文重心在「少年何以強」。一個「?」引人思索。)
「少年何以強?」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一篇演講《未有天才之前》。這是九十六年前先生針對中國人的諾貝爾獎焦慮來講的。這個焦慮,因莫言先生的獲獎而消除。其實,中國還曾有過奧運金牌焦慮,這種焦慮因幾代中國體育健兒的拼搏奮鬥而消除。在此,我們要向小朱這樣的中國體育健兒致敬。(承接上文,由「少年何以強?」問題引出標題的來由,將魯迅先生的演講《未有天才之前》放入文中,用心良苦,不禁讓人遙想先生的風骨和筆劍,拓展文章內涵,體現格局。通過類比,從諾貝爾獎焦慮的消除引出奧運金牌焦慮的消除,目的是點出「幾代中國體育健兒的拼搏奮鬥」,暗扣主旨。至此,又巧妙回應現場的小朱,體現論壇的現場性,互動性。)
魯迅先生說,在未有天才之前,我們要做土壤。這已被證明是真知灼見。那麼,在有了世界冠軍之後,我們的校園體育應該如何發展?我們的少年何以強?我覺得,我們仍然要做土壤。(魯迅先生之文中心是我們要做土壤培育天才,本文便順理成章,提出中心:我們仍然要做土壤,發展校園體育,培養強的少年。如此嚴絲合縫,巧妙回應,實在高明!)
這裡說的「我們」,臺上的主要是我、小朱和家長方女士,再加上臺下的熱心市民。因為,康同學和王老師是這個論壇論題的中心。我們做土壤,就是為他們做土壤。(接著解讀「我們」,就是臺上嘉賓們,體現論壇這類談話類節目的特點。作者熟練駕馭文體,語言看似平淡,其實頗有匠心,自然隨和,讓人親近。段尾再次強調中心:我們都要做土壤,為了青少年們。主題情境意識很強,切合身份,貼合情境!)
做土壤,首先是做一方乾淨的土壤。體育課被佔用,高強度運動項目被移等等事實的背後,很多都有校園安全的影子。主要原因是社會幹涉過度。與校園體育有關的安全事故處理,應該責任明晰,不能全由學校擔責,那樣的話,學校自然是有難以承受之重。其實,我們可進行社會責任承擔制度,比如校園體育事故法規和保險制度等等。對此,我們媒體者有責任。今後,我會把目光更多投向校園,我們的專欄,會多一些同學們的身影。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校園體育有好的發展土壤,讓校園體育回複本該有的樣子。(我們怎麼做土壤?本段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做土壤,首先是做一方乾淨的土壤。針對材料中提出的體育課被佔用和高強度運動項目被移的現狀,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辦法的提出又要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體現記者的身份,於是我們看到「責任明晰、社會責任承擔制度、媒體者責任意識、關注校園」等措施,十分實際有效。最後回到觀點:「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校園體育有好的發展土壤,讓校園體育回複本該有的樣子」,回應分論點。此段非常好地結合材料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材料對話的意識很強。)
做土壤,還要讓自己成為土壤中的一粒。比如,小朱,你可以組團去校園,和同學們體育互動,那樣,你們既可以在校園圈粉,又能激發校園體育熱情,讓競技精神在校園裡流淌,讓校園體育產生新動能。再有,方女士,作為家長,你可以做好社區體育和校園體育的融合,比如,教給同學們大媽街舞。臺下的熱心市民,你可能是桌球高手,是高爾夫健將,或者是西洋棋高段選手,你可以放下身段,走進校園,成為校園體育課堂的一分子,那樣,自己的體育專長自然會在校園裡生長,這便是做土壤的幸福。(沿著文脈,本段繼續提出了第二個分論點:做土壤,還要讓自己成為土壤中的一粒。之後的舉例實在巧妙:把小朱、方女士、觀眾和自己放入其中,方法既實在又靈活。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葛老師關照材料、關照主題,關照情境,關照身份的高超布局,輕鬆地營造出論壇各抒己見的談話氛圍,同時又十分理性地把控主題和節奏,將視線引向競技體育、社區體育、民間體育和和校園體育的有機融合,讓人驚喜叢生。)
是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好花從泥土裡長出來,這便是泥土的報酬。」做土壤,讓校園體育的土壤健康;做土壤,成為其中一分子,校園體育才能獲得健康發展的外環境。有了土壤環境,我們期待的少年身體康健,精神俊郎,才更會成為可能。少年強,則中國強,才可能成為事實。(從何處來,回何處去。本段以魯迅文章結尾的句子「好花從泥土裡長出來,這便是泥土的報酬」引出自己觀點:「做土壤,讓校園體育的土壤健康;做土壤,成為其中一分子,校園體育才能獲得健康發展的外環境」,懇切又理性精,闢而又警醒。最後提出希望:少年身體康健,精神俊郎,少年強,則中國強,結束文章。此處將文章格局提升到最高。)
讓我們做土壤。(此句簡短而有力,肯定而執著,似有回音,久久不去!)
謝謝大家,我的發言結束。(標準格式收尾)
總評:一篇極具示範性的下水文
每次看葛老師的下水文,都有很多收穫。一是源於文章的示範性,二是源於葛老師讀書萬卷的儒雅氣質,三是源於葛老師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自我的精神。作為後輩,點評高手的文章,心有怯焉。但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就鬥膽冒昧點評。
首先是標題的擬定,煞費苦心。能由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化用為《在已有世界冠軍之後》,仿是天然巧合,實則苦心孤詣。不但要了解二者的主旨內涵,寫作背景,還須有「為天下憂」的大胸襟,才可定下此標題。我看到此文後,擬的題是:《我們要做培育……土壤》,自有高下區別。所以在點評標題的時候我說「需讀萬卷書才有靈感」。
第二段「起」:承接上文,由「少年何以強?」問題引出標題的來由,將魯迅先生的演講《未有天才之前》放入文中,用心良苦,不禁讓人遙想先生的風骨和筆劍,拓展文章內涵,體現格局。通過類比,從諾貝爾獎焦慮的消除引出奧運金牌焦慮的消除,目的是點出「幾代中國體育健兒的拼搏奮鬥」,暗扣主旨。至此,又巧妙回應現場的小朱,體現論壇的現場性,互動性。此段體現與「主題情境對話」的意識。
第三段「承」:由魯迅先生之文的中心「我們要做土壤培育天才」,便順理成章,提出中心:我們仍然要做土壤,發展校園體育,培養強的少年。如此嚴絲合縫,巧妙回應,實在高明!
第四段接著解讀「我們」,就是臺上嘉賓們,體現論壇這類談話類節目的特點。作者熟練駕馭文體,語言看似平淡,其實頗有匠心,自然隨和,讓人親近。段尾再次強調中心:我們都要做土壤,為了青少年們。主題情境意識很強,切合身份,貼合情境!
第五段「轉」:談我們怎麼做土壤。本段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做土壤,首先是做一方乾淨的土壤。針對材料中提出的體育課被佔用和高強度運動項目被移的現狀,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辦法的提出又要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體現記者的身份,於是我們看到「責任明晰、社會責任承擔制度、媒體者責任意識、關注校園」等措施,十分實際有效。最後回到觀點:「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校園體育有好的發展土壤,讓校園體育回複本該有的樣子」,回應分論點。此段非常好地結合材料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與材料對話的意識很強。
第六段沿著文脈,繼續提出了第二個分論點:做土壤,還要讓自己成為土壤中的一粒。之後的舉例實在巧妙:把小朱、方女士、觀眾和自己放入其中,方法既實在又靈活。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葛老師關照材料、關照主題,關照情境,關照身份的高超布局,輕鬆地營造出論壇各抒己見的談話氛圍,同時又十分理性地把控主題和節奏,將視線引向競技體育、社區體育、民間體育和和校園體育的有機融合,讓人驚喜叢生。
第七段「合」:從何處來,回何處去。以魯迅文章結尾的句子「好花從泥土裡長出來,這便是泥土的報酬」引出自己觀點:「做土壤,讓校園體育的土壤健康;做土壤,成為其中一分子,校園體育才能獲得健康發展的外環境」,懇切又理性精,闢而又警醒。最後提出希望:少年身體康健,精神俊郎,少年強,則中國強,結束文章。此處將文章格局提升到最高。
第八段一句話,簡短而有力,肯定而執著,似有回音,久久不去!最後「致謝詞」結尾。
整篇文章「起承轉合」做的很好,是一篇極具示範性的下水文,做到「結合材料,切合身份,貼合情境」,與主題情境對話,與寫作身份對話,與社會時代對話,為後期高考作文備考作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引導,讓人獲益匪淺。
附:
在未有天才之前
魯 迅
我自己覺得我的講話不能使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為我實在不知道什麼事,但推託拖延得太長久了,所以終於不能不到這裡來說幾句。
我看現在許多人對於文藝界的要求的呼聲之中,要求天才的產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這顯然可以反證兩件事:一是中國現在沒有一個天才,二是大家對於現在的藝術的厭薄。天才究竟有沒有?也許有著罷,然而我們和別人都沒有見。倘使據了見聞,就可以說沒有;不但天才,還有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眾。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裡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有一回拿破崙過Alps 山,說,「我比Alps山還要高!」這何等英偉,然而不要忘記他後面跟著許多兵;倘沒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敵人捉住或者趕回,他的舉動,言語,都離了英雄的界線,要歸入瘋子一類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然而現在社會上的論調和趨勢,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卻要他滅亡,連預備的土也想掃盡。舉出幾樣來說:
其一就是「整理國故」。自從新思潮來到中國以後,其實何嘗有力,而一群老頭子,還有少年,卻已喪魂失魄的來講國故了,他們說,「中國自有許多好東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棄祖宗遺產一樣不肖。」抬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淨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就現狀而言,做事本來還隨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國故,當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讀死書,至於青年,卻自有他們的活學問和新藝術,各幹各事,也還沒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這面旗子來號召,那就是要中國永遠與世界隔絕了。倘以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謬絕倫!我們和古董商人談天,他自然總稱讚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決不痛罵畫家,農夫,工匠等類,說是忘記了祖宗:他實在比許多國學家聰明得遠。
其一是「崇拜創作」。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這和要求天才的步調很相合,其實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來思想,異域情調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國和世界潮流隔絕的。許多人對於託爾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的名字,已經厭聽了,然而他們的著作,有什麼譯到中國來?眼光囚在一國裡,聽談彼得和約翰就生厭,定須張三李四才行,於是創作家出來了,從實說,好的也離不了刺取點外國作品的技術和神情,文筆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趕不上翻譯品,甚者還要加上些傳統思想,使他適合於中國人的老脾氣,而讀者卻已為他所牢籠了,於是眼界便漸漸的狹小,幾乎要縮進舊圈套裡去。作者和讀者互相為因果,排斥異流,抬上國粹,那裡會有天才產生?即使產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這樣的風氣的民眾是灰塵,不是泥土,在他這裡長不出好花和喬木來!
還有一樣是惡意的批評。大家的要求批評家的出現,也由來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許多批評家。可惜他們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評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寫出很高明的結論道,「唉,幼稚得很。中國要天才!」到後來,連並非批評家也這樣叫喊了,他是聽來的。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的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因為幼稚,當頭加以戕賊,也可以萎死的。我親見幾個作者,都被他們罵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約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著。
惡意的批評家在嫩苗的地上馳馬,那當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對於老成,有如孩子對於老人,決沒有什麼恥辱;作品也一樣,起初幼稚,不算恥辱的。因為倘不遭了戕賊,他就會生長,成熟,老成;獨有老衰和腐敗,倒是無藥可救的事!我以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說幼稚的話,只為自己要說而說,說出之後,至多到印出之後,自己的事就完了,對於無論打著什麼旗子的批評,都可以置之下理的!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願有天才的產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做土要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閒都可以。以文藝來消閒,說來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較勝於戕賊他。
泥土和天才比,當然是不足齒數的,然而不是堅苦卓絕者,也怕不容易做;不過事在人為,比空等天賦的天才有把握。這一點,是泥土的偉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報酬,譬如好花從泥土裡出來,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賞鑑,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賞鑑,正不必花卉自身,這才心曠神怡的——假如當作泥土也有靈魂的說。
備戰2020年高考
大考臨門①丨近年作文命題分析及2020年備考6大策略
大考臨門②丨任海林:上好高三返校語文第一課
大考臨門③丨2020年1月太原市期末考試高三漫畫題和大作文題分析
大考臨門④丨高嵐:論述類文本閱讀需注意這6個方面
大考臨門⑤丨高嵐:疫情作文之將心比心的真誠
大考臨門⑥丨王麗:疫情下考場作文的五個立意點
大考臨門⑦|一分鐘內,如何讓你的作文看上去結構有序
大考臨門⑧|高嵐:2020年太原市一模作文分析
高考衝刺50天——13套提分學案及3套押題卷這裡有
葛福安:是檔案,更在檔案之上——《新時代中國高考作文改革檔案》閱讀觀察
範文快遞,品質領讀:《2019-2020高考範文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