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2020-08-03 昕姐育兒之道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昨天,有跟同事老趙聊到各自的育兒方法,老趙也向我吐露了自己的擔心:學校裡的很多事情明明都是孩子造成的,但孩子卻總是怪別人,還把問題全部推給了同學。就比如有次上課太吵,老師都點名批評了,可孩子還嘴犟,說都是同學小明引起的。像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孩子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老趙擔心會有不好的結果產生。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其實,孩子遇事總推脫,可能是習慣性的擺脫責罰,孩子壓根就不明白自己的過錯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而是性格&34;,而父母不在此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適當引導的話,孩子將來犯了大錯,可能就沒辦法推卸了。

為什麼孩子喜歡推卸責任?

正如培根所說:&34;

這也說明責任心的重要性,孩子所有的幸福源泉都將來自於自己勇於承擔的底氣。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1、 環境的影響。

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家長就要開始反思了,是不是在孩子的生活過程中給到孩子不一樣的價值觀。孩子喜歡推卸,喜歡抱怨,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家長沒有給到孩子跟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會覺得世界是多麼的不公平,內心也極度不願意承擔責任。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2、 希望被同情。

孩子不願意承擔責任,總是會向家長示弱,如:我不行,這個太難了,大家都做不到等消極負面詞彙來佐證自己的無能和害怕。孩子往往是希望被安慰,被同情,就是希望在推卸責任的時候受到家長的呵護,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喜歡逃避,不願意面對困難。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3、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在作祟。

通常情況下,孩子為了進行自我保護,會習慣性的推脫責任,因為害怕承擔,也害怕自己將要獨自面對的後果。這就會使孩子想到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搪塞家長的責怪或者建議,就是不願意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所承擔。

其實,推卸責任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孩子不受到傷害,但同樣也是阻礙了孩子&34;的能力,孩子是需要風雨才能成長的樹苗,不是溫室裡飽受滋潤的花朵。否則,孩子總是推卸責任的行為必定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孩子總是推卸責任會產生什麼不良影響?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1、 對未知事物的排斥。

不喜歡承擔責任的孩子總是表現出情緒低迷的狀態,對陌生事物的不積極不熱情,都會降低孩子做事的積極主動性,只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活動。成就感也長時間得不到滿足,失去挑戰困難的興趣,推卸責任也就成了孩子家常便飯的事情。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2、 無法獨自面對困難。

這類孩子的心態多半是保守的,因為不敢去冒險,不敢去嘗試,孩子也因此錯失了很多鍛鍊自己的機會。對待陌生事物的反應能力也變得神經麻木,考慮的不周全,久而久之,孩子一直處於安逸的環境,個人的成長將變得非常困難,很多問題都會選擇逃避。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3、患得患失,內心極度脆弱。

推卸責任的孩子其實也表明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相信自己可以戰勝困難的。再加上青春敏感期的到來,孩子容易變得患得患失,意志極不堅定。更喜歡重複沒有挑戰性的事情,當難題降臨,孩子就會顯得非常緊張。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所以,針對以上的這些問題,家長要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改善推卸責任的壞毛病,我們在一定的程度上要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慢慢的幫助孩子撫平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教育,才能幫助孩子改變推卸責任的壞毛病呢?

著名教育家說:&34;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首先,父母要言傳身教,有錯並罰。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怎麼樣孩子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家長在家庭中犯了錯,就應該正視自己的問題,坦然接受懲罰,避免無視自己的錯誤,給孩子樹立錯誤的榜樣。

因為當家長主動承擔責任的行為,其實也向孩子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逃避推卸不是辦法,勇於面對才是最佳的答案,孩子也會學習到這樣的人生態度。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其次,耐心聆聽,了解起因。

人無完人,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又在犯同樣的錯誤,在孩子不斷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犯錯是一件最基本的嘗試。當孩子犯錯了,家長也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大罵,更應該給孩子訴求內心的機會,耐心聆聽,在孩子說完之際給出自己的建議,包括解決方法,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

孩子遇事總推脫,家長應關注其情緒變化,分清情況對症下藥

最後,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後果。

就拿孩子課堂上吵鬧並責怪同學的例子來說,孩子一方面是受到了老師的點名批評,另一方面責怪同學的行為會使周圍的朋友遠離他,覺得孩子很不靠譜,不想和他做朋友。這樣的情形對於孩子的學習環境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家長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吵鬧行為造成了什麼影響,自己責怪同學的舉動又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深思熟慮之後的孩子,已然明白自己的錯誤,也願意承擔其責任來彌補同學之間的友誼。

總之,育兒育的是思想,是心性,而不是強勢打壓孩子的錯誤行為,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罷了,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責罵孩子,要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對大家都有什麼影響,養成孩子刨根問底的精神,也因此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孩子未來要走的路很長,可千萬不要讓推卸責任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絆腳石,教會孩子懂得珍惜所有事物,那麼孩子才會考慮到方方面面。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

相關焦點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分清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吃,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其實做了父母之後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不容易,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面對他們莫名其妙的亂發脾氣;有些急躁的父母直接就會更加兇,被孩子的哭鬧點燃了內心的火藥桶。卻總忽略了孩子為什麼生氣,生氣又是怎麼樣的。
  • 孩子負面情緒太多?家長要及時疏導,讓不抱怨成為孩子的人生態度
    其實很多情況下,孩子都會表現出消極情緒,這種情況並不罕見。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發展,孩子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問題,負面情緒也開始增多,家長不要視而不見,應該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意見。其實現代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多半是&34;,家長也從來不會吝嗇對孩子的愛,但殊不知,家長自以為是的關注到孩子的所有,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很多孩子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變得內心彷徨,很多時候就會以抱怨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情緒。
  • 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何總服從權威?應對症下藥!
    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何總服從權威?應對症下藥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更乖巧懂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在家長眼中,孩子就是不懂事的個體,這麼小就應該聽從家長的安排,於是他們把「好孩子」的標準固定成了--聽話。
  • 孩子遇事總往壞處想,可以試試這樣引導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作者:川媽總以為孩子是最天真浪漫、樂觀向上的,但事實上,孩子悲觀起來,比我們大人還消極,一想就想到最壞的極端哪裡去了很多孩子都會這樣,遇到點問題就愛往最糟糕的情況想,有時還會陷在悲觀情緒裡出不來,活活把自己困住了。
  • 孩子遇事愛哭,針對「愛哭體質」的孩子,家長用這種方法很奏效
    孩子哭的原因多種多樣,有時候因為一點點小事就能哭個不停,家長怎麼哄都哄不好。作為家長,肯定都不希望自家孩子總是愛哭,是&34;。想幫助孩子改變這樣的體質,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孩子之所以愛哭,其實可以分為三大原因:1、父母平時太寵孩子,孩子在無盡的寵愛下變得特別嬌氣;2、孩子對於表達內心的方式還不熟練,只好用&34;來表達情緒;3、父母平時不夠關注自家孩子,孩子缺少應有的安全感,想借&34;得到父母的關注。
  • 寶寶總愛吸手指該怎麼辦?家長們要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2、 影響孩子心理孩子到了三歲以上還在吸手指,家長就要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了。三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在吸手指,有可能是因為太過於孤單、無聊、情緒緊張等等的心理狀態下,他們只能通過吸手指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撫慰。
  • 當自閉症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在自閉症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讓家長感到頭疼的,除了孩子的語言問題之外,就是他們的情緒問題了。當孩子突然情緒失控,出現大哭或大笑的情況時,你會怎麼做呢?今天星空半步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給大家分享一下,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應該如何進行正確的幹預!
  • 11歲女生遇事愛讓家長代勞 媽媽憂其自理能力差
    11歲女生遇事愛讓家長代勞 媽媽憂其自理能力差     在魚洞二小記者 任思聰 攝   越來越多的孩子生活在父母與老人的包圍下,這樣的「4+1」家庭模式雖然能將孩子照顧得很好,但也可能讓娃娃形成凡事依賴家長的習慣。最近一段時間,彭女士就特別擔心,已經11歲的女兒不僅不會梳頭,遇事還總愛讓爺爺奶奶代勞,自己想引導女兒學習獨立,可她就是百般不樂意。今日,華龍網記者就此採訪了一線教師。
  • 父母期望過高,孩子害怕學習,如何及時處理「厭學」情緒?
    小明沉默不語,班主任通知了家長,小明的媽媽沒有問原因,就一個勁讓孩子道歉,說麻煩老師了。回家後媽媽也沒有問小明什麼原因,小明想向媽媽解釋今天發生的事的念頭也因為媽媽的舉動打消了。之後的日子,小明各種推脫不去學校,甚至為了不去學校特意感冒。家長實在沒辦法,不理解孩子為什麼害怕去學校。只能暫時辦理休學。
  •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總是磨蹭?家長分清3種情況再對症下藥
    昨天,積木育兒後臺收到了一位家長的私信,這位媽媽說孩子寫作業太慢了,總是不能按時完成,一動筆就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讓人頭疼。就算坐在孩子邊上,盯著他寫,他也還是寫一會就停筆了。孩子寫作業慢,其實是很多原因引起的,家長們要找到真正引起孩子寫作業慢的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 家長應怎樣關注孩子的分數
    為了讓孩子提高成績,不少家長不惜花血本請名師,擇名校,可是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沒有功勞,只有苦勞和疲勞,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換來的是家長與孩子的身心憔悴,家庭的幸福指數沒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   家長應怎樣關注孩子的分數?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用平常心對待孩子分數   家長要擺正心態。
  • 我家孩子總說謊,怎麼辦?先分清孩子「說謊」類型,再教育孩子
    璐璐這種其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說謊,孩子6歲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觀,所以他們對真假、實話和謊言並不能真的分清楚。因而咱們做爹媽的,先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籤,這孩子怎麼愛說謊,一點都不老實。」其實璐璐身上出現的這個問題,很多孩子身上也會出現。而且我們大人對於孩子的「說謊」行為,似乎特別介意,總覺得說謊的孩子就是品德敗壞,所以一定要儘早糾正過來。
  • 應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正面管教,讓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不分青紅皂白先打一頓。長期受到父母打罵的孩子,要麼性格自卑懦弱,非常害怕權威,遇事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要麼性格暴躁易怒,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既不要一味縱容,又不要簡單粗暴甚至打罵,那麼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究竟該怎樣應對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孩子究竟為何要發脾氣,只有知道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更好地幫孩子處理情緒,進而控制情緒。 二、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
  • 孩子老是愛抱怨負面情緒太多?學會這4個方法,幫孩子養成好性格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很多家長有發現,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們的負面情緒也開始增多,遇到稍有不順心的時候,孩子就會抱怨。這種情況家長們可千萬別認為這是孩子有了獨立思維,或許是因為他們不自信的表現。
  • 孩子情緒不穩定,家長要及時做出心理疏導,避免孩子形成心理障礙
    而很多家長接受不了孩子的這種改變,會失去耐心,通過不正確的溝通方式去教育批評孩子,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孩子情緒不穩定,家長只有了解不穩定的前因後果,才能對症下藥。為什麼孩子的情緒不穩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 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導讀: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孩子上幼兒園總生病?別總找老師「茬」,家長要好好反思
    孩子上幼兒園總生病的原因1、分離焦慮(情緒病)作為情緒病的一種,分離焦慮是常見的兒童類疾病。當孩子與家長分開後,都會產生一個情緒的過度時刻。而這種情緒多為負面情緒,當負面情緒引起孩子的緊張、害怕時,孩子就會從身體反應上表現出來,這就導致了孩子總這疼或那生病的情況出現。2、體質較弱(身體病)除了情緒病外,身體疾病也是孩子總生病的原因之一。而造成孩子身體不好的主要責任人就是父母。
  • 書評 | 孩子遇事就知道哭?害怕孩子情商低?《寫給孩子的第一堂情商課:情緒認知》幫你完成兒童情緒管理
    孩子遇事就知道哭?害怕孩子情商低,《寫給孩子的第一堂情商課:情緒認知》幫家長完成兒童情緒管理。 幼兒園的老師聯繫說,兒子都挺好的,就是愛哭。玩的時候別人碰倒他的玩具了會哭,寫作業寫的慢會哭,犯錯誤了剛說了一句又哭,在幼兒園,每天至少哭兩三次,這麼愛哭,以後可咋整? 情緒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
  • 遇事不順,孩子就備受打擊?家長用好「ABC法則」,養出樂觀孩子
    ,甚至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產生了消極的情緒,越來越悲觀。悲觀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心理防禦,對於孩子來說,悲觀並不利於成長,家長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悲觀,對症下藥才更有效果。樂觀也能夠傳給孩子,所以很多孩子的悲觀情緒都是由家長所傳遞給孩子的。2、環境影響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處於一種消極的環境。身邊的人和事物總是不積極,面對問題和困難第一時間是放棄。這種消極的環境直接影響孩子的觀念,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變得更加悲觀。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文章/熊二編輯/老花有的父母會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缺少信心,羨慕其他家庭中的孩子能夠大膽地站在舞臺上、自信地解決問題,認為自己的孩子遇事總是會退縮,一有困難的事情就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很少有能夠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