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昨天,有跟同事老趙聊到各自的育兒方法,老趙也向我吐露了自己的擔心:學校裡的很多事情明明都是孩子造成的,但孩子卻總是怪別人,還把問題全部推給了同學。就比如有次上課太吵,老師都點名批評了,可孩子還嘴犟,說都是同學小明引起的。像這樣的事情有很多,孩子總是把責任推給別人,老趙擔心會有不好的結果產生。
其實,孩子遇事總推脫,可能是習慣性的擺脫責罰,孩子壓根就不明白自己的過錯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而是性格&34;,而父母不在此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適當引導的話,孩子將來犯了大錯,可能就沒辦法推卸了。
正如培根所說:&34;
這也說明責任心的重要性,孩子所有的幸福源泉都將來自於自己勇於承擔的底氣。
1、 環境的影響。
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家長就要開始反思了,是不是在孩子的生活過程中給到孩子不一樣的價值觀。孩子喜歡推卸,喜歡抱怨,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家長沒有給到孩子跟更多的安全感,孩子會覺得世界是多麼的不公平,內心也極度不願意承擔責任。
2、 希望被同情。
孩子不願意承擔責任,總是會向家長示弱,如:我不行,這個太難了,大家都做不到等消極負面詞彙來佐證自己的無能和害怕。孩子往往是希望被安慰,被同情,就是希望在推卸責任的時候受到家長的呵護,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喜歡逃避,不願意面對困難。
3、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在作祟。
通常情況下,孩子為了進行自我保護,會習慣性的推脫責任,因為害怕承擔,也害怕自己將要獨自面對的後果。這就會使孩子想到各種各樣的理由來搪塞家長的責怪或者建議,就是不願意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所承擔。
其實,推卸責任這樣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孩子不受到傷害,但同樣也是阻礙了孩子&34;的能力,孩子是需要風雨才能成長的樹苗,不是溫室裡飽受滋潤的花朵。否則,孩子總是推卸責任的行為必定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1、 對未知事物的排斥。
不喜歡承擔責任的孩子總是表現出情緒低迷的狀態,對陌生事物的不積極不熱情,都會降低孩子做事的積極主動性,只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活動。成就感也長時間得不到滿足,失去挑戰困難的興趣,推卸責任也就成了孩子家常便飯的事情。
2、 無法獨自面對困難。
這類孩子的心態多半是保守的,因為不敢去冒險,不敢去嘗試,孩子也因此錯失了很多鍛鍊自己的機會。對待陌生事物的反應能力也變得神經麻木,考慮的不周全,久而久之,孩子一直處於安逸的環境,個人的成長將變得非常困難,很多問題都會選擇逃避。
3、患得患失,內心極度脆弱。
推卸責任的孩子其實也表明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相信自己可以戰勝困難的。再加上青春敏感期的到來,孩子容易變得患得患失,意志極不堅定。更喜歡重複沒有挑戰性的事情,當難題降臨,孩子就會顯得非常緊張。
所以,針對以上的這些問題,家長要以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改善推卸責任的壞毛病,我們在一定的程度上要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慢慢的幫助孩子撫平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著名教育家說:&34;
首先,父母要言傳身教,有錯並罰。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是怎麼樣孩子同樣也是如此,如果家長在家庭中犯了錯,就應該正視自己的問題,坦然接受懲罰,避免無視自己的錯誤,給孩子樹立錯誤的榜樣。
因為當家長主動承擔責任的行為,其實也向孩子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逃避推卸不是辦法,勇於面對才是最佳的答案,孩子也會學習到這樣的人生態度。
其次,耐心聆聽,了解起因。
人無完人,家長不要覺得孩子又在犯同樣的錯誤,在孩子不斷認知世界的過程中,犯錯是一件最基本的嘗試。當孩子犯錯了,家長也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大罵,更應該給孩子訴求內心的機會,耐心聆聽,在孩子說完之際給出自己的建議,包括解決方法,讓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
最後,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的後果。
就拿孩子課堂上吵鬧並責怪同學的例子來說,孩子一方面是受到了老師的點名批評,另一方面責怪同學的行為會使周圍的朋友遠離他,覺得孩子很不靠譜,不想和他做朋友。這樣的情形對於孩子的學習環境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家長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吵鬧行為造成了什麼影響,自己責怪同學的舉動又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深思熟慮之後的孩子,已然明白自己的錯誤,也願意承擔其責任來彌補同學之間的友誼。
總之,育兒育的是思想,是心性,而不是強勢打壓孩子的錯誤行為,得不到想要的結果罷了,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責罵孩子,要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對大家都有什麼影響,養成孩子刨根問底的精神,也因此深刻反思自己的行為。孩子未來要走的路很長,可千萬不要讓推卸責任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絆腳石,教會孩子懂得珍惜所有事物,那麼孩子才會考慮到方方面面。
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關注@昕姐育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