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主要對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本書於1948年初版,我看的這一版是1981年6月第一版。
本書首先提出什麼是官僚政治,然後根據這個邏輯來論述。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好的一點是,他雖然是論述中國的官僚政治,但是在本書的第二章中論述了一些世界各國的官僚政治的,說明了官僚政治在任何歷史時代都能存在。從而與中國的官僚政治相比較,既說明了其普遍性又說明了其特殊性,具有特殊性、包容性、貫徹性。
在這裡我就不詳細的敘述本書的內容了,我在這裡有一些疑問想要討論:首先,這本書成書與1948年,這個年份其實是很敏感的,它處於解放戰爭時期,也可以說是後期,那麼意識形態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當時,很多批評中國官僚政治制度的聲音,我認為王先生對於官僚政治也是出於一種批判的態度的,具有強烈的主觀感情。他認為:官僚政治是專制政治的副產物和補充物。尤其是本書的後半部分,這種主觀色彩更加的濃厚了。
其次,本書對於中國官僚政治的產生駁斥了魏特夫的治水社會、拉狄克的外敵壓力、吳保安的士大夫創造力。而提出自己的觀點:真正決定中國官僚政治產生的根本因素是中國的地主經濟。在這本書的序言裡說過,這本書最有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地方,就在於以歷史和經濟分析為基礎,對官僚政治作了獨具慧眼地剖析。誠然,王先生用經濟因素來分析政治,是獨到的。但是在這個地方,王先生對於官僚政治產生論述有點片面和淺薄,從本文中我無法非常明確的得出為何地主經濟決定了官僚政治的產生,他的產生是經濟、政治、社會等各種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此外,我認為王先生應該是認同「西周封建說」的。再者,本文以時間順序布局,來說明中國的官僚政治為何在中國長期存在。在第九篇說了科舉制對於支持官僚政治的發展的作用,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時代的科舉制,是官僚政治適應社會發展的結果。王先生認為:把仕途向庶人開放,絕不是基於什麼平等或民主的觀念,到了唐代那個歷史階段,是不能不採取一種比較稍有融通性的官人辦法的。由此看出,他認為科舉制只是一種鞏固皇權統治的政治手段,強調科舉制的不足,而忽視了其階級流動的作用。也忽略了其對社會的發展的推動作用,他對於科舉制也是起著批評作用的。正如書中所說,我們不否認科舉制也希望能達到選賢任能的目的,但他的更大目的,卻在於把人的思想拘囚於一定的範式中;在於使人的意志集中到一定的目標上;在於以形式平等的文化手段,模糊知識水準逐漸提高了的一般人士的種族或階級意識。
最後,我認為作者應該也要關注一下自耕農,本書中主要講的是地主對於佃農的壓迫,而缺少自耕農這一主體的論述;還有就是作者在書中提出「它始終是農民的,而不是市民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市民這一階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