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社會性官僚政治:中國官本位傳統之源

2021-01-07 人民網

破除官本位的途徑

王亞南研究中國官僚政治的基本結論是:其一,「官僚政治得從技術的社會的兩方面去說明,而當作一種社會體系來研究的官僚政治,寧是重視它的社會的方面,雖然我們同時沒有理由不注意它的技術的方面。」其二,「一旦官僚政治在社會方面有了存在的依據,它在技術上的官僚作風,就會更加厲害;反之,如果官僚不可能把政府權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並按照自己的利益而擺布,則屬於事務的技術的官場流弊,自然是可能逐漸設法糾正的。」⑨王亞南的結論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指明了治理官本位弊病的方向,即要從技術層面和社會層面兩方面入手。

在技術層面上,必須重構法治框架下的現代官僚制。在技術層面,就是要按照理性的要求,構建法治框架下的現代官僚制,並將其嚴格限定在官場內部,避免其向社會範圍擴張。

現代官僚制通常是韋伯式的,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技術理性。韋伯指出了官僚組織的幾個最顯著特徵:等級結構;分工;規章制度取向;行政權與立法權分離;行政人員經過特殊訓練,有特殊才能;非人格化管理。韋伯接著談到了官員的職位,在他看來,文官是一種職業,要求有嚴格規定的訓練過程,勝任工作的能力,僱傭必須經過一般和專門的考試;典型的官僚制機構的官僚是由上級任命的,由民眾選舉產生的官員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官僚制機構的官員;官員的職位是終身的,它可以保護官員的獨立性,是一種保障;官員拿固定薪水和養老金;等級制為官員設置的職業,有一個從高到低的地位等級。⑩儘管今天官僚制在西方遭到了強烈批評,也有人力圖以後官僚制來取代它,但與工業社會相吻合的官僚制,對一個尚處於發展中的中國社會來說,其整體的優勢顯然還是超越它的劣勢,因為官僚制強調的理性在中國還是比較缺乏的,中國的幹部制度看來還是要經歷現代官僚制的過程。

應該說,官本位是官僚制固有的弊病之一,用王亞南的話來說,「屬於事務的技術的官場流弊,自然是可能逐漸設法糾正的」,也就是說,糾正這一弊病屬於「技術活兒」。但要幹好這技術活兒,也還是不那麼容易的。

要建立法治框架下的現代官僚制,首先,要理順黨政關係。黨政不分一直是困擾中國政治發展的一個難解之題。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要實現現代官僚制的轉型,我們黨就要改變領導方式,堅持將自己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而不再以黨的規章規則等形式出現的直接幹預)體現,黨對國家事務的管理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官僚管理擺脫政治的歪曲,為從技術層面治理官本位弊病騰出足夠的空間。

其次,從「官員」的角度看,要優化幹部人事制度。治理「官本位」,選人用人是突破口,因此必須優化和完善幹部人事制度,從根本上防止「官本位」現象出現。具體而言,在幹部選拔任用上,要加大競爭性選拔工作力度,把競爭貫穿於幹部選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促使競爭擇優制度化、常態化。在幹部考核評價上,要健全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考核評價機制,完善考核指標,改進考核方法,增強考核的科學性;堅持執政效果問民意,將幹部的崗位職責、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轉化為群眾最關心、可感知、易判斷的指標,用群眾滿意度來評價幹部,引導幹部關注民生、以民為本。在幹部管理監督上,規範權力運行和監督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防止公權私化、異化;改變簡單地以行政級別論輕重的管理監督辦法,加強對關鍵崗位幹部的重點管理監督;嚴格執行問責制和幹部職務任期制,完善幹部退出機制,使幹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此外,還要加快推進幹部分類管理改革,著眼於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領導能力強的政務類公務員隊伍和一支專業素質好、執行能力強的事務類公務員隊伍,進一步加快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健全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管理辦法,並建立按年功和業績晉升職級和工資的辦法,讓當官不再成為公務員的唯一追求,從而從源頭上防止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第三,從「官職」的角度看,要規範政府權力,構建服務型政府。譬如,要推行職位管理制度,根據幹部崗位的性質和任務,健全崗位職責規範,嚴明能力素質要求,使幹部工作有清晰目標、組織評價有明確標準、群眾監督有充分依據。要規範各種行政行為特別是行政執法、行政決策等行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幹預,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推動權力行使朝著更加規範有序、公開透明的方向發展。此外,還要規範職務消費,大幅削減「三公」消費,限制官員特權。

相關焦點

  • 中國政治思想史|07官僚帝國
    嚴格講來,鄉官不是官僚體系中的正式官吏,只是這個體系的補充和延伸,鄉官雖然也有俸祿,但十分微薄,主要還是靠在鄉間的產業為生。劉邦在秦朝曾為亭長,但自家謀生尚有困難,需靠兄長接濟,因此他父親怪他不會「治生」。(張鳴:《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 夫鳥飛千仞之上,獸走叢薄之中,禍猶及之,又況編戶齊民乎?
  • 官本位帶來的種種危害
    只是因為文化傳統或哲學思想的差異,在精神內涵與生成路徑上有所不同。中國著力建構了等級制度及其等級文化,大致算作先賢在自己哲學思想基礎上為這個民族設計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動力之源。        等級文化主要以官本位和官階設計為顯著特點,延伸開來還有宗祖等級、財富等級,等等。這些已經融入民族精神血脈、核心價值和行為規範,也可以說化作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
  • 《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有感
    在這裡我主要對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來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本書於1948年初版,我看的這一版是1981年6月第一版。本書首先提出什麼是官僚政治,然後根據這個邏輯來論述。在我看來這本書最好的一點是,他雖然是論述中國的官僚政治,但是在本書的第二章中論述了一些世界各國的官僚政治的,說明了官僚政治在任何歷史時代都能存在。從而與中國的官僚政治相比較,既說明了其普遍性又說明了其特殊性,具有特殊性、包容性、貫徹性。
  • 朱光潛: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倫理觀
    道家反對社會,所以反對適用於社會的一切美德如仁義禮智之類,他們的理想是「遺世獨立」,「超然物表」。儒家與道家徹底不同的地方在淑世心切,極重有為,要把世界由「自然狀態」提升到「文化狀態」。但是儒家雖不倡個人主義,而論道德,說仁義,卻全從個人本位出發。修身誠意,克己復禮,是基本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是修身以後的效用。政治只是一種教育,而教育又只是人格感化。
  • 淡化官本位六策
    一是官本位意識同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同中國共產黨所主張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公僕意識、以人為本意識,同當代社會所倡導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公平競爭意識、開拓創新意識等存在著深刻矛盾。
  • 論中國官僚體制中的非正式制度(上)
    (一)雙軌政治費孝通筆下的「雙軌政治」可以說是傳統中國中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關係的集中體現。費孝通指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國家治理的實際運行表現為「雙軌」結構。一個軌道可被稱為官僚之軌,它建立在皇權邏輯之上,貫穿於官僚體制內部運行過程的組織邏輯,即政府各層次間指令傳遞,自上而下的決策、執行過程,以及檢查、考核、激勵等一系列機制。
  • 論文推介 ‖ 「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 ——「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餘論
    所以該文既不是對中國的政治傳統作全面性的論斷,更不是對儒、道、法三家思想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下任何「定評」。讀者千萬不要誤會我輕率地用「反智」兩個字來概括了一部中國的政治史和思想史(尤其是儒、道兩家)。以今天中國知識分子在全國範圍內的遭際來說,反智的政治實已發展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現代中國的反智政治當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近代極權主義的世界潮流,並不能盡歸咎於本土的傳統。
  • 隋唐儘可能地實現了官僚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平衡
    因為垣官(言諫)只有批評權,沒有決策權 ;臺官(監察)也只有彈劾權,沒有處分權,典型的君子動口不動手。何況臺垣的規模也有限。御史臺固然無法與尚書臺相比,諫垣更是連一個像樣的辦公地點都沒有。然而高明之處也正在這裡,因為言諫與監察的作用就像秤砣。秤砣叫權,秤桿叫衡。秤桿必須長,秤砣則要小。唯其如此,才能夠權衡,也才能夠制衡。這就叫「以小制大」。三省同樣如此。三省中,唯獨尚書省有都省。
  • 18世紀官僚政治與民間社會:內捲化的救災政治
    德國學者安德烈·揚庫曾在分析一系列事件後得出結論:如果一個政權沒有行之有效的賑災政策,便會直接影響其政權的合法性和持久性。然而,這首先就意味著人們要對政府抱有這樣的期望,而在很多傳統社會,普通百姓大抵都是以宿命論的態度來對待降臨到自己頭上的災荒。
  • 汪丁丁:官僚政治是企業家精神的死敵
    我很熟悉中國延續了至少兩千年的官僚政治以及在毛澤東與黃炎培對話之後聞名於世的「黃炎培定律」,我很熟悉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結尾時寫下的「費正清預言」,我更熟悉最近二十年如毒霧般籠罩中國社會並扼殺創新精神的官僚化趨勢。二十五年前,我在香港大學經濟系(當時張五常是系主任)研究社會演化與企業家行為,並確認了一項對我的政治學說有深遠影響的命題:「官僚政治是企業家精神的死敵」。
  • 袁剛:官僚體系「簡」與「繁」的千年博弈
    中央政府行政分六大部,從西周一直到清末1906年,古代中國三千年的中央行政系統都是六部,這在全世界獨一無二。可以說中國自古就搞「大部制」,從西周一直到清朝,行政主幹都是六部。前面我講了簡政放權是中國傳統行政智慧,從政府組織體制看,中國古代中央政府設官分職很簡單清楚,六官一直是行政主幹,雖經歷多次變革,但「大部制」的六官行政一直保持,其特色就是「簡」。
  • 中國官本位理念解讀:權力至上、官員至上、唯上是從
    由此,在民眾的眼裡官本位現象不僅僅與中國文化傳統相關,更與現實利益相關。為此,在推進社會改革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轉型時,政府提出對於權力進行制約的目標,甚至提出「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的口號。這些主張和政策導向與中國社會發展現階段所面臨的問題相適應。由此,我們要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對官本位制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
  • 歷史的角落(十七)———啥叫「官僚」
    舉例說明:以歷史教材必修一第一單元中國古代政治史為例:官僚與官僚政治,就是兩個需要理清的概念。而官僚政治與士大夫政治,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官僚,隨著國家的形成,就有了官僚。《說文解字》曰:「官者,管也;官,治眾之意也」,「同官為寮」。
  • 本位規律—新中國
    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石—權力制衡,就要站在本位高度去理解權力。 人類歷史幾千年,有兩點從來就沒有變過:1、  都是少數人統治絕大多數人;2、  一個朝代(政權)的過程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爛人驅逐好人。
  • 「官僚體系封建化」概念辨析(修改稿)——一個耳光引發的思考
    九年前的西南某市市委書記怒摑一位副市長的耳光,引發了中國政壇的劇烈震動。為什麼在中國的現今官場,仍一再發生摑耳光這樣的事件?晚飯時和一師兄微信聊天談起這一現象,他說出了「官僚體系封建化」這一概念,並列舉了其他一些社會政治現象,來說明這一概念。深受啟發,飯後沿著他的思路,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多說幾句,且當給這一概念作詮釋。
  • 解析中國地方政治家族:造社會不公 損公權體系
    家族政治是中國相沿成習的歷史傳統,其生成與演變是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結構、民眾生存方式、國家治理模式交互作用的產物。對於當代中國而言,家族政治對地方治理具有直接而顯著的影響,研究家族政治的生成邏輯與運作機理,對於改進地方治理,進而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歷史傳統:地方治理與家族政治的融合農耕文明與家族本位。
  • 一個耳光引發的思考——兼「官僚體系封建化」概念辨析
    九年前的西南某市市委書記怒煽一位副市長的耳光,引發了中國政壇的劇烈震動。為什麼在中國的現今官場,仍一再發生這樣的事件?晚飯時和一師兄微信聊天談起這事,他說出了「官僚體系封建化」這一概念,並列舉了其他一些社會政治現象的事例,來說明這一概念。深受啟發,飯後沿著他的思路,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多說幾句,權當給這一概念作注釋。
  • 日本官僚政治暴露弊端遭指責 民主黨將向其宣戰
    日本官僚政治由來已久,先前被認為推動日本經濟發展而受到推崇,但近年來因暴露出種種弊端遭到詬病。以壓倒性優勢贏得眾議院選舉的日本民主黨高級官員1日宣布,將兌現選前終結官僚政治的承諾。按照松原仁的觀點,官僚們專注於他們所在領域的工作和所在部門的利益,往往缺乏造福公眾的意願。  自19世紀晚期日本打開國門開始,至今仍在盛行的「官僚政治」堪稱日本政治的特色。在日本,「官僚」一詞廣義上是指所有的國家公務員,通常指佔據要職、能影響決策的國家公務員。相比之下,「政治家」、「政界」不包括公務員,專指政黨成員、議員等從政人員。
  • 中國價值觀變革四趨勢:由國家本位走向公民本位
    中國價值觀變革四趨勢:由國家本位走向公民本位 2008年05月12日 09:43 來源:北京日報 、政治的深刻變革,作為文化的核心內容的價值觀也相應地發生著深刻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