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他攻克了最大技術難題,楊利偉點讚:讓...

2020-12-27 新民晚報

「2989」,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裝組長王曙群的工號,意思是第2989個入廠的職工。王曙群的工作服胸前繡著一面五星紅旗,這是王曙群最驕傲的「國旗裝」。到今年王曙群已經在航天一線工作了31個年頭。11月24日,王曙群榮獲「最美職工」稱號。熟悉他的人都說,老王就是我們身邊的最美職工。

王曙群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高光時刻的背後,是世人無法知曉的堅持和努力。王曙群最早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完美對接之後。當時王曙群是總裝工人代表。

31年前,立志做個好工人

王曙群是老閔行人,1989年技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廠裡做工人。剛來廠裡時效益平平,一撥人做型號任務,另一撥人造冰箱。當時廠裡靠著生產航天冰箱紅火了幾年,隨後又陷入沉寂。很多人選擇了離開,但王曙群選擇留下。擰好每一個螺釘,裝配好每一件產品,做一個好工人,這是王曙群的目標。

機會在1996年出現。當時,單位舉辦高級工培訓班,規定工齡在10年以上的職工才能參加,當時王曙群才工作7年,但他中級工考試獲得全廠第二名的好成績,單位破格讓他參加培訓班,在培訓過程中正好趕上對接機構產品研製。

王曙群說,「新的任務、新的技術,一下子激發了我的激情。」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1998年,對接機構進入初樣產品研製階段。很多問題出現得措手不及,有的甚至覺得無解。他說:「當時遇到的問題都是從未遇到過的,有時出了問題歸零都不知從何入手,甚至懷疑,到底能不能做出來?」在最困難的時刻,王曙群選擇了堅持。

為了提高裝配的可靠性,他牽頭研發了50多臺(套)專用裝備。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

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帶領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光做單機試驗的工作量尚且如此,整個對接機構試驗的工作量就更不用說了。

型號研製是國家秘密,不能說。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王曙群就給兒子講石匠敲石頭的故事:「石匠一連敲了100次,石頭紋絲不動。但當他敲第101次的時候,石頭裂為兩半。讓石頭裂開的不是那最後一擊,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擊的結果。」

16年的堅持,王曙群和班組終於敲開了石頭。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

2013年12月,「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堅持工作了 972 天。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順利進入天宮二號實驗艙。

無數次捶打與叩問終於有了回音。

楊利偉評價他們:「讓航天員放心」

兩個重達8噸的飛行器要在太空實現對接,最主要的部件就是對接機構中的12把對接鎖,這12把鎖的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對接、分離時不但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也要「天衣無縫」,而且對接時必須保持平穩、牢固,不能劇烈晃動。

對接鎖系的同步性裝調質量決定了航天員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會對接任務中的重中之重。可經過多次試驗王曙群仍然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嚴重偏差,而且這種偏差又無規律可尋。

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王曙群發現鎖鉤採用鋼索傳動在大載荷下鋼索會變長,張力會下降,這就導致了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

他提出了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同時調整判斷鎖鉤同步性的測量方法,一舉解決了困擾對接機構團隊近兩年的難題。

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於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背後

在運載火箭、載人航天、探月等深空探測重大工程的研製中,航天超細直徑導管類產品的製造一直是關鍵技術和工藝難點之一。在對接機構研製初期,採用熔焊技術製造的產品合格率僅為20%。通過各項試驗,反覆對比數據,王曙群和團隊終於找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藝參數,新材料的潤溼性能大大提高,焊接後的焊縫氣孔少、均勻性好,不僅各項指標達到了航天標準,還形成了企業標準《焊接質量控制辦法》。

在管路清洗方面,王曙群成立專項項目組,通過數百次的清洗方案和工藝流程的改進,他們提出了一種採用高壓、高純度氮氣驅動高分子聚氨酯材料在超細導管內多次高速往復摩擦的工藝方法,優化確定了「三步走」的清洗技術路徑。同時,結合新發明的一種分解油汙能力強、自身易揮發的專用清洗劑,提高幹燥時間和溫度從而確保了清洗劑的完全揮發。

運用這項技術後,導管內殘留顆粒度檢測合格率達到100%,這個項目榮獲了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6年,王曙群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最年輕特級技師,「921」工程總裝線上的首席技師領軍人物。他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技術能手、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工匠、全國道德模範等榮譽稱號。但是您問王曙群,「您覺得哪個頭銜最合適?」他肯定回答,「對接機構總裝組長。」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魯哲

編輯 | 黃佳琪 施雨

相關焦點

  • 楊利偉向中國郵政交接神舟十一號太空信
    中新社南寧12月2日電 (記者 楊陳)12月2日,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將太空郵袋交至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負責人手中,搭載著神舟十一號飛船,曾在太空遨遊33天的51萬封太空信正式完成落地交接儀式,即日起將分送至用戶手中。當天,中國2016亞洲國際集郵展覽在廣西南寧舉行。
  • 2017考研英語拓展閱讀:神十一與天宮二號對接成功
    考研英語閱讀能力提升需要不斷地積累練習,通過閱讀來積累詞彙量,提升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暑期強化複習,閱讀強度要加大,新東方網考研頻道繼續分享一些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體育、科技等方面的文章,大家要多多拓展。下面一篇文章是關於神十一與天宮二號對接成功。
  • 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首張合影圖像傳回到地面
    京華時報訊(記者潘珊菊)昨天,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首張合影圖像傳回到地面。10月23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搭載的一顆伴隨衛星在太空中成功釋放,並且對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組合體進行了第一次拍照。  據了解,伴隨衛星回傳的首批圖像共有300多幅,全部來自衛星上搭載的一臺紅外魚眼相機。
  • 神舟一號到十號發射時間地點、返回時間著陸點和航天員匯總
    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發射著陸時間和地點  下面一起來回顧一下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發射時間、發射地點、著陸地點和航天員。  評論反應: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臺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 天宮二號為啥帶這本書帶上天?聽楊利偉講端詳
    2016年11月22日,楊利偉向西城區教育工會主席任颺交接「天宮二號」搭載物品《家風》。 人民網北京1月18日電(記者申寧)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發射升空。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隨「天宮二號」一起飛天的,還有一本書——《家風》,在太空翱翔了兩個月後,這本書由神舟十一號任務乘組航天員帶回地面。為什麼會選擇《家風》?今天,航天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北京市第八中學校長王俊成,北京市西城區教育工會主席任颺博士做客人民網,暢談這背後的故事。
  • 天宮二號完美謝幕,謝謝你為我們指明去往星辰大海的道路!
    據「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消息,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在軌運行1036天後,天宮二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天宮二號,一次在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任務,獻上華麗終章,就此完美謝幕。今天,回頭看它的每一幕,依然感到震撼無比。
  • 天宮2號、神舟11號都來了
    飛行期間,將驗證貨物運輸和推進劑在軌補加,以及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建造與運營的關鍵技術,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和應用試驗。為實現上述任務目標,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新研製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和貨運飛船,新建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需要組織實施4次發射飛行任務。目前,空間實驗室任務各項準備工作正按計劃抓緊開展。
  • 「新中國的第一」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平臺「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升空32天後,迎來第一個來訪者「神舟八號」,兩個七八噸重的太空飛行器,從相距上萬公裡的不同軌道,以每秒7.8公裡的速度趕赴約會。對接時,相對速度不能超過每秒0.2米,橫向偏差不能超過18釐米。交會對接技術是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攻克的基礎技術,是航天大國秘而不宣的核心技術,只能自主創新,自我突破。
  • 天宮二號已做好準備 將在393公裡近圓軌道對接
    天宮二號已做好準備 將在393公裡近圓軌道對接發稿時間:2016-10-16 10:05:48 來源: 新華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表示,天宮二號目前已做好交會對接準備,將在393公裡近圓軌道與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
  • 神舟十一號17日發射 整流罩將墜落榆陽神木境內
    榆林市人民政府  2016年10月15日  相關報導:綜合《京華時報》、央視網、中國證券網  神舟十一號擬17日發射!  搭載兩航天員駐留30天  最消息,據悉,神舟十一號飛船擬在10月17日發射,主要承擔航天員運送和空間站技術驗證兩大核心任務。
  • 神舟九號安全歸來後,楊利偉眼中的「小老弟」,跪倒在母親懷裡哭
    神舟九號飛船是中國航天計劃中的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升空,並於6月29日安全返回。這次登上天的太空人有三人,分別是劉洋、劉旺、景海鵬。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太空人劉旺。
  • 科技日曆|三年前,「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航天邁入重要階段
    但是,這次任務加上1個月前的「天宮二號」上天,又引發了一波關注,因為這意味著,我國的空間探索即將進入下一個階段。2016年10月17日7:30,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 天宮二號發射成功 標誌著我國將邁入空間站時代
    起飛後約10分鐘器箭分離進入初始軌道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起飛後約10分鐘器箭分離,進入近地點200公裡、遠地點350公裡的初始軌道,之後變軌進入高度約393公裡的軌道,進行在軌測試。  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後,將開展平臺和空間應用載荷測試,並於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前,做好與神舟十一號飛船交會對接的準備。
  • 天宮二號成功釋放伴隨衛星 將為「天神」組合飛行拍照
    中國科學院研製的伴隨衛星於9月15日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入軌,經過約40天在軌貯存,於昨天早晨7點31分從天宮二號上成功釋放。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在釋放過程中,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利用手持攝像機從艙內拍攝到了伴隨衛星從天宮二號下方百米之外掠過的視頻。
  • 揭秘天宮二號內部結構:22.3立方米的人性化宜居環境
    科研人員連夜召開故障分析會,成立了十多個工藝技術攻關小組。  經過攻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科研人員找到了新的絕熱材料和成型工藝,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關。1998年10月19日,在全面考核神舟飛船應急救生系統綜合能力的「0-0」高度逃逸救生試驗中,4種型號10臺發動機均按指令次第點火工作。
  • 天宮二號即將發射 先看它如何"坐上"火箭直立行走
    神舟十一號今年升空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後,2016年第四季度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並搭乘2名航天員與天宮二號對接,進行航天員在太空中期駐留實驗(2013年的在軌實驗時間是15天)。在此之前,還將在文昌發射場進行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實驗,通過考核後將於2017年上半年,用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開展推進劑補加等相關實驗。
  • 天宮二號成功實施兩次軌道控制:順利入軌-天宮二號,空間站,航天...
    據最新消息,15日晚成功發射的天宮二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精確控制下,於16日成功實施了兩次軌道控制,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據悉,和之前的天宮一號相比,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的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和飛船返回,開展軌道高度與未來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基本相同,不過飛行任務的軌道控制策略與測控模式更加接近未來空間站要求。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體室主任陳險峰說:「天宮二號目前狀態良好,各分系統工作正常。」
  • 參考日曆 | 「神舟號」發射成功後,境外媒體這些預言都成為現實
    4年後的2003年,神舟五號做到了。1999年至2003年的短短幾年間,中國還陸續發射了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而2003年發射的神舟五號格外受境外媒體關注。德新社預言:神舟六號的成功為中國航天雄心勃勃的太空行走、空間飛行器對接計劃鋪平道路。而這些預測,隨後接連被神舟七號、神舟八號實現。2008年神舟七號成功完成「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的飛行任務,對此當時的《日本經濟新聞》表示,中國此舉旨在穩固自身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航天大國的地位,同時向全世界顯示其不斷上升的國際地位。
  • 空間更敞亮噪音更小了天宮二號將成為航天員的太空之家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劍介紹,相對此前,這次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的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和飛船返回,開展軌道高度與未來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基本相同,飛行任務的軌道控制策略與測控模式更加接近未來空間站要求。
  • 戚發軔:天宮三號2015年發射 或有兩對接裝置
    天宮一號升空之前,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採訪了原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他透露,天宮一號兩年使用期限過去後,我國將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別發射天宮二號和正在徵名的天宮三號空間實驗室,相比實驗性質的天宮一號,他們這兩個小兄弟才是真正的空間實驗室,並且天宮三號的直徑有望達到5米,搭載大推力的長徵5號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