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kepubolan)消息,2019年7月19日21時06分,在軌運行1036天後,天宮二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天宮二號,一次在中國載人航天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任務,獻上華麗終章,就此完美謝幕。今天,回頭看它的每一幕,依然感到震撼無比。
天宮二號(圖源:中國載人航天)
第一幕: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中國載人航天逆襲之旅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9月21日正式開始,又叫做921工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最重要的科技工程之一,最終目標與國際同行完全一致:建立一個能多人長期駐留的大型空間站。
在那個年代,能做到這個地步的僅有繼承蘇聯遺產的俄羅斯「和平號」——當時人類唯一在軌的空間站。美國則專注於龐大而昂貴的太空梭計劃,平均一次任務花費高達近15億美元(2000億/135次),最後選擇了跟俄羅斯合作共建國際空間站。歐洲、中國、印度、日本等則提出了各自的載人航天計劃。如今看,很顯然,世界範圍內有且只有中國做成了,還一舉打破了蘇聯/俄羅斯和美國自1960年代起在載人航天領域內的壟斷,直到今天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空間站也不是一天就能上天的。要想把空間站送上天,需要成熟的載人運載火箭系統、載人飛船系統、貨運飛船系統、地面發射系統、長期在軌空間站、航天員訓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著陸場回收系統、空間應用系統等多個系統全方面的支撐,缺一不可。
因為適用於載人航天這個龐大系統工程的從來都不是「木桶短板」理論,而是「木桶桶底」理論: 有一個環節弱了,它就直接變成桶底,結果將是木桶連一滴水都裝不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全面航天技術封鎖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條艱辛無比但又堅持不懈的逆襲之路,啃下了一個接一個硬骨頭。在天宮二號之前,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發射,此時已經獨立自主研發了7年時間,主要實現兩個突破:載人火箭長徵2F和實驗性質的飛船測試,僅飛行21小時。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飛船大幅改進和長時間穩定的飛船導航制導與控制。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經過兩次測試後,正式將飛船定型。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全面檢測飛船的逃逸系統、生命維持系統和返回系統,最後一次全面檢驗載人航天技術。
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劃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圖源: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楊利偉升空,中國打破蘇美壟斷,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實現獨立自主載人航天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多人多天任務,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停留了5天,遠超楊利偉的21小時。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出艙行走,由翟志剛完成,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突破。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實現一個重大突破:中國首個空間站/實驗室,它超期服役了兩倍壽命。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突破:無人情況下對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
中國兩位最美航天員王亞平和劉洋(圖源: 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主要實現兩個重大突破:載人情況下與天宮一號兩次對接,中國第一位女性航天員劉洋。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主要實現一個重大突破:對接天宮一號,多人次短期在空間實驗室生存。
上述任務每一個都是大的技術突破,也沒有任何兩次任務是重複的,且實現之後立即攻克更難的下一步。如果技術難就多花幾年,技術相對簡單就快一些,從時間軸上就能看出來絕對是獨立自主發展,一步一個腳印。
而總體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實現航天員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六號已實現;第二步全面突破發展空間站的核心技術,如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空間實驗室、貨運補給、多人中長期生存;第三步,建立大規模長期載人駐留的空間站。
神舟十號任務之後,中國載人航天迎來了最重要的節點:到底能不能研製出可以長期在軌的空間站?是否能實現多人次長期在軌生存?如果長期生存,如何解決貨運補給問題?在完成基本工程任務之後,能不能用空間站做世界級科學研究?能不能給載人航天第二步做一個總結,開始進入第三步?
帶著這些疑問,天宮二號應運而生!
(下頁,第二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