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層次
今年暑假的桌頭,堆著竇桂梅的《回歸教育》,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雷夫的《56號教室的奇蹟》3—說給教師的真心話,還有美國莫提默和查爾斯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原看書時有做批註的習慣,想到什麼就寫下幾句,多是批判和質疑,這種讀書的方式總感覺有失偏頗。
恰逢學校開展的課題「三鏡式閱讀」,我最先開始讀的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對「閱讀的層次」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一層次稱之為基礎閱讀,一般指小孩子首先接觸的層次,指「這個句子說什麼」;第二層次稱之為「檢視閱讀」,強調在規定時間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典型問題為「這本書在談什麼」;第三層次稱之為「分析閱讀」,或稱之為「優質閱讀」,特別在於追尋理解,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第四層次稱之為「主題閱讀」,是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也可以簡單的說是「比較閱讀」。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都沒有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這四種閱讀的層次,我想自己處於第三與第四之間吧。由主題閱讀我想到了現在的「群文閱讀」。「群文閱讀」這個詞兒從去年就一直在我耳邊響起,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卻不甚了了。上個學期熊老師帶著青教會的老師們開出了四堂精彩的群文閱讀課,讓我耳目一新。如果我們的課堂以主題閱讀為線索,你會發現中國的愛情故事和外國的愛情故事的異同,中國古代的四大愛情故事,(織女,白蛇,孟姜女,祝英臺)男主無一不是屌絲,女主基本是白富美,幾經磨難,結局都是令人扼腕嘆息。而外國的愛情故事,男主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王子,女主都是公主,(白雪公主 野天鵝 睡美人等等)雖也是遇到層層阻撓,但結局都是幸福美滿;你會發現一組古詩的學習《示兒》《題臨安邸》《過零丁洋》,雖然作者不同,但別具匠心地組合到一起後,反映了詩人的憂國憂民,諷刺了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表現了愛國者的一片丹心,非常巧妙地呈現了當時南宋的社會現狀,感嘆之餘,衷心點讚;你會發現很多的民間故事,都是「三個兒子故事多」,不管國內還是國外,第三個兒子都最終取得了成功;你會發現同樣是畢淑敏的三篇文章《學會看病》《剝豆》《孩子,我為什麼打你?》,不但體現了濃濃的母愛,更絲絲縷縷反映了母親對孩子愛的矛盾心理,當主題閱讀立足於「人文內涵」,你會發現「主題閱讀」讓課堂充滿了語文味和文化內涵。
同樣由主題閱讀我想到「三鏡式」閱讀的方式,通過範霖先生的講座我了解到,可以用望遠鏡式的思維方式看一本書,看社會歷史背景來明白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流行的原因和環境,如《弟子規》,其實算不上是國學經典,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髒亂差」,統治者要求民眾聽話而流行開來,現在來看,裡面很多內容不太人性化;用望遠鏡式的方式來讀一本書,就可以知道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
用透視鏡式的方式看書的框架:如語錄體式的《論語》,邏輯性不強,但有理論知識;標題式歸類古詩等等,這樣可以更好地消化書本的知識。
用顯微鏡式的方式來深挖書本,用批判式的思維來讀一本書,能夠讓人提高閱讀的興趣、拓展閱讀的寬度、挖掘閱讀的深度,這不正與我平時的閱讀態度一致嗎?由此我想到紅樓專家——劉心武,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可以說家喻戶曉,學生時期,我看《紅樓夢》不下5遍,雖為書中人物命運惋惜嘆息,卻從未有過與眾不同的思考。直到聽過劉心武老師在《百家講壇》講述——秦可卿身世之謎。諸位可想過,秦可卿,《紅樓夢》裡的一位神秘女性,卻牽引出康雍乾風雲突變的時局。她是養生堂裡抱來的野嬰,卻成了堂堂寧國府三代單傳的孫兒媳婦。她死後,寧國府大力操辦葬禮,極盡奢華與浪費,秦可卿究竟是誰?這就是「主題閱讀」中的主題分析,在以前的紅樓專家的研究中從未提出過的話題。
我們知道《紅樓夢》裡面所寫的賈府,是在社會上很有地位的一個貴族。賈府分兩支,寧國府的地位更高於榮國府的,賈蓉是寧國府這個個封建貴族家庭的三代單傳,在娶媳婦上就應該非常重視。可是在《紅樓夢》第八回的末尾對秦可卿的出身的交代,卻非常古怪,說「秦可卿的父親秦業現任營繕郎」,一個很小的官;「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當年無兒無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並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只說「有點瓜葛」,就把這麼一個「野種」拿來當賈蓉的媳婦,這是很古怪的一筆,很奇怪。
還有,第五回寧國府尤氏、秦可卿,請榮國府的賈母、王夫人、鳳姐到寧府來散悶,賞梅花,賈寶玉也跟著來了。大中午的,賈寶玉要午睡,就由秦可卿來安排。「賈母素知秦氏是個極妥當的人,生得嫋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賈母認為秦可卿是個極妥當的人。如果是一個養生堂抱來的「野種」,怎麼會極妥當?就算她後來到了寧府以後變得妥當了,她怎麼又會成為賈母眼中第一得意之人?賈母得的什麼意?在一個封建社會裡面,一個老祖宗對自己的兒媳婦、孫媳婦、重孫媳婦,最引以得意的就是血統。
這倒也罷了,說秦可卿的屋子,「案上設著武則天當日鏡室中設的寶鏡」,「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盤內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設著壽昌公主與含章殿下臥的榻,懸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聯珠帳」。全是帝王家庭的氣象,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描寫。文學藝術就需要誇張,根據一個生活原型升華為藝術形象,或根據生活中一個場景升華為藝術的一個想像空間,是可以使用誇張手法的。那曹雪芹為什麼要這樣誇張?他在暗示什麼?他提醒什麼?他就是在提醒,賈母之所以認為秦可卿是重孫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就是因為秦可卿出身極為高貴。高貴到什麼程度?請看這些象徵性的符碼,此乃帝王家的遺血。
主題閱讀就是如此顯微鏡式的挖掘,才會有這麼多與眾不同的發現,也讓人嘆為觀止。
閱讀的思考
回到我暑假讀的三本書,在匆匆瀏覽式閱讀後,我發現李希貴校長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這本書出版的年代有些久遠了,記錄的是二十年前的事情,裡面陳述的李希貴校長從教以來的心路歷程,由於他所教的學生是高中部的,我的感觸並不深,倒是對書本後面的《人生感言》部分印象深刻——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李希貴校長堅持看望每一位生病的老師或家屬,不以任何理由耽誤過一次;堅持聽課後一定評課,教研水平自然穩步提升;每年春節給教職工家屬發一張慰問卡,讓人感受真誠……我聯想想到我做事的準則:認真做事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能把事情做好。每天早上,我總是7:30以前到校,按時進入教室組織早讀,學生從而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生的作業,我堅持每天遴選出精彩或有特色的拍成照片,在群裡展示;與家長的溝通,不管多晚,不管多忙,總是一一回復……這也算是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於是成就了現在的班級特色。
再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已是第三本了,說給老師的真心話。說實話,在讀之前,我不認為一個美國的老師能夠對中國的老師說出什麼共同語言。可讀過之後,才發現每句話都說到了心坎裡:跟成千上萬的老師一樣,雷夫每天都在勤勤懇懇地工作,但他也注意勞逸結合;雖然經常周末假期加班加點,也不忘每周和妻子共進燭光晚餐;今天的問題解決不了,可以等到明天;假如自己有時喘口氣、醒醒腦時感到羞愧,覺得自己不是好老師,他就會想想莎士比亞《亨利五世》中的臺詞:父王啊,與奮不顧身相比,愛惜自己的生命算不上什麼罪過。這樣的推心置腹,讓我感到雷夫真把心掏給我們了,他哪裡是遠在天邊的美國教師,他分明就是和我住在同一小區的鄰家大哥嘛!所以,我在努力工作之餘,一直堅持每天健身一個半小時,就是為了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當中;辛苦之餘,總不忘品嘗美食犒勞自己;周末休閒時,漂亮的時裝也是我的最愛……
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閱讀,我希望閱讀就像呼吸一樣自由:從一本書中有所斬獲;從一段文字中獲得靈感;從一句話中有所啟迪……正如我近日閱讀的一篇人物傳記——劉文典,他是典型的中國傳統的狷介狂生,恃才傲物,敢打蔣介石,特別是對於那些高官顯貴,有著孟子所說的「見大人則藐之」的風範。這樣的人,民國之後,已經絕跡……劉文典時有妙語,他教學生寫文章,僅授以「觀世音菩薩」五字。諸生不明所指,他解釋說:「觀」乃多多觀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講究音韻,「菩薩」,則是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諸生恍然大悟。
劉氏在西南聯大開《文選》課,不拘常規,常常乘興隨意,別開生面。上課前,先由校役提一壺茶,外帶一根兩尺來長的竹製旱菸袋,講到得意處,就一邊吸著旱菸,一邊解說文章精義,下課鈴響也不理會。有一次,他卻只上了半小時的課,就忽然宣布說,今天提前下課,改在下星期三晚飯後七時半繼續上課。原來,那天是陰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講《月賦》一篇。有學生追憶:屆時,在校園裡月光下擺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間,當著一輪皓月大講其《月賦》,「儼如《世說新語》中的魏晉人物。」
魏晉風骨之隨心所欲,讓人心嚮往之!我願意追求這樣一種讀書教書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