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故又稱「瘟疫」,吳又可《溫疫論》言「非風、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雜氣所感」。
當下,正處在抗疫攻堅戰階段,灸界傳媒特邀國際灸法大會會長紀凱,就當前艾草在防疫方面可做哪些貢獻,進行專訪。
紀凱會長對歷代瘟疫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整理後,就古人用艾草預防瘟疫(外用為主),提供如下參考:
01
艾葉燒燻
中藥燒燻是歷代瘟疫預防運用最廣泛,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特點是起效快,範圍廣。
古人燒燻防疫單味藥常用艾葉、降香、蒼朮、紅棗、茵陳、大黃等為代表。以艾燒燻防疫,古籍有很多論述:
「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不得令知之,佳也。斷溫病,令不相染著。」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
「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勿令人知,不染。」
——清·王世雄《重訂霍亂論》
「天時潮蒸,室中宜焚大黃、茵陳之類,亦可以解穢氣,或以艾搓為繩點之,亦佳。」
——清·王世雄《重訂霍亂論》
古人「以艾搓為繩點之」,在今日換作艾條,則是最好不過!
除了艾草,從明代開始,降香也被歷代醫家一致認為是燒燻防疫的最佳藥物。蒼朮、木香、茵陳等芳香藥物均在使用之列。《本草綱目》認為丁香、檀香、降香等藥物都有闢邪惡氣的作用。
清·劉奎在治疫病過程中還自定「蒼降反魂香」,方為:「蒼朮、降真香(各等分),共末,揉入艾葉內,綿紙捲筒,燒之,除穢祛疫。」
此法照今日來說,可用市場上添加芳香類中藥的艾條來代替,如灸道堂的雷火灸艾條等。
綜上,以艾葉等芳香類藥物在燒燻防疫的應用歷史悠久,並一直為歷代醫家所青睞,為祛邪防疫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傳統沿襲至今,在疫情發生之際,全國眾多中醫門診部均以燻艾煙來除穢祛疫。
02
艾葉煎飲
「幹艾煎:幹艾葉(三升),水一鬥,煮一升,頓服取汗」,認為此法可「治瘟疫頭痛,壯熱脈盛」。
——清·劉松峰《松峰說疫》
古人劑量太大,今日,艾草行業常見的則是艾草茶了。此外,「艾葉湯」、「艾葉粥」等皆可嘗試。
03
艾絨灸瘡
「炒鹽,一包,熨其心腹,令氣透,又以一包熨其背,待手足暖……蓋被臥少頃,腹中熱,有上蓋蒜片,艾灸二七壯。危甚者,再灸臍兩旁各開二寸之天樞二穴,臍上四寸中脘一穴,臍下寸半氣海一穴。」
——清·王世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
當下,艾灸界常用的肚臍隔蒜灸,則可參照於此。只不過施灸前,將鹽包加熱放於小腹和後背,先溫經開穴,再施灸。此法「主霍亂轉筋,乾霍亂之屬寒者」。
「凡入吳蜀地遊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這裡的「勿令瘡暫瘥」,是指不要讓化膿的部位癒合,古人皆以艾絨直接灸(化膿灸)為主。當下,對重疾皆可採取化膿灸,普通人可用艾條懸灸。
疫情發生時,中科院仝小林院士就強調,該病為溼邪,艾灸可防。
04
艾煙消毒
「人在氣交之中,如魚在水。一毫渣滓混雜不得,設川澤潑灰、池塘入油,魚鮮有得生者,人受疫氣何以異此?」
——清·劉奎《疫痧二證合編》
「其毒率由口鼻入,口氣通地、鼻氣通天,口鼻受邪,直幹肺胃,稽留氣道,蘊蓄軀殼,病發為疫」。
——清·朱增藉《疫證治例》
上述之意是指:當瘟疫來臨,天地生物之氣,從口鼻而入,直犯臟腑。正氣閉塞、邪氣充斥,頃刻雲亡。此謂「疫」者,民皆病也。
所以古人對空氣消毒預防瘟疫尤其重視。晉唐和明清醫家,空氣消毒主要採用祛邪闢穢藥物燒燻的方式進行。
如《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均載,以艾葉、蒼朮、茵陳、雄黃丸等,燒燻以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惡病及時疫」。
有丁香醫生等媒體說艾煙可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實則以偏概全!當然,也只能說他們不懂艾灸。相關媒體對艾煙的錯誤解讀,國際灸法大會平臺已特刊文糾正。
05
艾葉佩戴
藥物懸掛、佩帶是指以絳囊、絹帛或紅布包裹藥物,懸掛於門戶、帳前或帶於手臂、頭頂,以預防疫病的藥物外用方。
「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南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還記載將桑根用於疫病預防:「二月一日,取東行桑根,大如指,懸門戶上,又人人帶之。」
藥物懸掛、佩帶是古人預防瘟疫最簡便易行的方法之一。常選擇芳香闢穢、解毒之藥,如將藿香、蒼朮、白芷、草果、菖蒲、艾葉、冰片、蚤休等量製成香囊,佩掛胸前。
預計,疫情之後,艾草中藥香囊,下一步會熱銷。
普通居民,建議居家要養成存儲艾葉的習慣,既可洗澡、浴足,也能在病毒流行時,取之即用。最近,很多人開始領養艾田,這是好事!一畝好艾,全家平安。
居家防疫,艾是天然扶陽大藥
溫病四大家之首的葉天士在其《溫熱論》指出:疫邪重解毒,「法當芳香闢邪,參以解毒」;溼邪重分消,「可以醒陽,可以宣濁,上下分布,病機自減」。
新冠肺炎,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仝小林院士稱其病性屬陰病,以傷陽為主線,治法上要針對寒邪和溼邪為原則;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劉清泉院長,稱其為「溼疫」,是感受溼毒邪氣而發病。
艾草不僅芳香闢邪,也是扶陽醒陽大藥。
《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
意思就是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萬病回春》載:艾灸能「壯固根蒂、保護形軀,燻蒸本原,卻除百病,蠲五臟之痛患,保一身之康寧。」
故,疫情當下,艾則正氣內存,灸則邪不可幹!
艾灸行業,要從自身灸起,不僅要善用艾,還要將此法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用艾灸防控病毒,既是使命,也是擔當!艾的路上,我們繼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