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李廣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為何卻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屢吃敗仗

2020-12-17 晉公子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後,西漢經歷了6代執政,將近80年時間,才將對匈作戰的被動形式扭轉了過來。為什麼讓漢軍走出國門,遠徵漠北就這麼難?坐擁數十萬軍隊,更有灌嬰、李廣等名將為輔的孝文帝和孝景帝,為什麼都無力發動對匈奴的戰略反攻呢?

要將漢朝的軍事力量投送到外線去,讓戰火在匈奴而不是西漢的國土上燃燒,談何容易!自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圍算起,直到公元前127年將軍衛青統軍收復河南地,為了扭轉漢匈雙方的攻守態勢,西漢經歷了整整6代執政,耗費了將近80載的光陰。

為什麼讓漢軍走出國門、遠徵漠北就這麼難?晁錯在給孝文帝的上疏中寫道:

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繇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漢書·晁錯傳》

國無良將——雖然晁錯號為「智囊」,對西漢內政外交的諸多問題常有深刻的觀察和精闢的分析,但是將阻礙漢軍發動越境反擊的原因歸結為將帥無能,未免有失偏頗。孝文帝手下真的缺乏良將嗎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賢王侵入北地、河南為寇。孝文帝親赴甘泉,授命丞相灌嬰率軍迎擊。灌嬰可是追隨高皇帝劉邦九死一生、功勳卓著的戰將,西漢的第一支騎兵部隊就是由他一手創建的。

可是即便灌嬰掛帥,也再沒有了從前楚漢戰場上風過草偃、無堅不摧的英姿。灌將軍所能做到的,僅僅是將匈奴人「禮送出境」而已。

灌嬰在戰場上的將星黯淡令人沮喪。但老將軍畢竟年已遲暮。七個月後,他就會步履蹣跚地走向生命的終點。比起灌嬰來,更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年輕的李廣。這位隴西良家子於孝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第一次從軍擊胡,此後的40年裡,他在一次又一次殘酷的北疆徵戰中從一個青蔥少年蹉跎為耄耋老將。

雖然他的英勇無畏贏得了匈奴人口中「飛將軍」的美譽,但李廣的功勞簿上卻乏善可陳,以致於未能封侯成了他終生的遺憾。當年李廣還在孝文帝身邊做武騎常侍的時候,文帝看著這位敢與猛獸格鬥的小夥子,感慨地說: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是沒趕上好時候。但這並不是說身為將軍,李廣錯生在了無所用武的和平年代。在40餘年的戎馬生涯中,李廣統帥漢軍與匈奴人進行了不計其數的戰鬥,但是漢軍對匈作戰的表現卻遠不如當年對陣項羽那般優秀。

「子不遇時」多像一句讖語,劃出了李廣悲傷的宿命。連天下聞名的飛將軍都無法帶領西漢走向遠徵匈奴的勝利,那晁錯還能將他口中那個海市蜃樓般的「必勝之將」寄望於誰?

人再強,犟不過命。籠罩在李廣身上的那股宿命究竟是什麼?是「強大」的匈奴嗎?恐怕未必。和體量龐大的西漢相比,人口僅當漢朝一郡的匈奴從來就不是更強大的一方。而縱觀漢匈雙方的百年戰史,主導戰爭形勢的權力也從來就不在匈奴人的掌握之中。《史記·匈奴列傳》說:

孝文帝崩,孝景帝立,而趙王遂乃陰使人於匈奴。吳楚反,欲與趙合謀入邊。漢圍破趙,匈奴亦止。自是之後,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史記·匈奴列傳》

司馬遷的這段記載足以說明,究竟是誰在主導著戰爭:曾經在文帝朝三番大舉入寇的匈奴人,進入景帝朝以後突然消停了下來。可是無論孝文帝還是孝景帝都沒有對匈奴發動過大規模的主動進攻。匈奴的國力也未因為別的原因而遭到明顯的削弱。

敵情如故,戰爭的形勢卻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這意味著漢軍外戰不力的真正原因不在國門之外,而在蕭牆之內。孝文帝的高參賈誼在其所著《新書·匈奴》一篇中說:

或曰:「建三表,明五餌,盛資翁主,禽敵國而後止,費至多也,惡得財用而足之?」對曰:「請無敢費御府銖金尺帛,然而臣有餘資。」問曰:「何以?」對曰:「國有二族,方亂天下,甚於匈奴之為邊患也。使上下踳逆,天下窾貧,盜賊罪人蓄積無已,此二族為祟也。上去二族,弗使亂國,天下治富矣。臣賜二族,使祟匈奴,過足言者。」——《新書·匈奴》

要御服匈奴,無論採用和平還是戰爭的手段,都必須以強大的經濟力量為後盾。可是在賈誼著書的當時,漢朝的經濟力量卻有相當部分不受孝文帝的控制,而是掌握在「二族」的手中。

所謂「二族」,根據閻振益和鍾夏兩位先生的解釋,該是指鄧通劉濞。前者是富可敵國的異姓豪族,後者是財雄一方的諸侯藩王。這兩部「印鈔機」霸佔銅山,鑄幣制錢,以致「鄧通錢」和「吳錢」周行天下,無所不有。

要收取鄧通的財力並不困難,畢竟這位佞幸大臣不過專倚孝文帝的寵幸。一旦宮車晏駕,新君孝景帝一紙詔書就可以把他扒得乾乾淨淨。可是同樣事情一旦換到了劉濞的身上,要從他那兒虎口奪食,漢廷就非與之兵戎相見不可了。

七國之亂,讓西漢王朝經歷了三個月的劇烈陣痛,也讓端坐在未央宮裡的孝景帝如噩夢初醒

如果說在戰爭爆發前,孝景帝還將遠在北方的匈奴視為手足之疾,而把劉姓藩王們認為肘腋之患的話,那麼戰爭爆發之後,他的看法恐怕就大不一樣的:這些分封於東方和南方的劉姓王爺們其實和北方的匈奴一樣,也不過是疾在手足而已,真正的肘腋之患近在宮牆之外——以周亞夫和竇嬰為首,那些率軍戡亂的異姓軍功貴族才是孝景帝最大的隱憂!

要說明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異姓軍功貴族對西漢皇權的威脅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年發生的諸呂之亂。想當年,周勃等人假託「安劉必勃」的所謂高帝遺詔,誅滅呂氏,擅行廢立(關於劉邦遺詔的真偽,可以參看往期文章的考證:《還相信「安劉必勃」是劉邦的政治遺囑嗎?那是有人蓄意造假的陰謀》)。

他們斬絕高祖嫡脈的罪行已經證明了異姓軍功貴族的巨大危險性。故而孝文帝上臺後,不但不對諸呂之亂的「首義功臣」周勃傾心相待,反而兩度罷免了他的宰相職務。不僅周勃,其餘的列侯功臣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壓。因為孝文帝宣布所有不擔任現職的列侯功臣都要返回封國,不得留居長安。

至於那些還在朝任職的列侯功臣,則必須以太子代替他們之國——一旦離開帝都,返回封國,就意味著從此淡出漢廷的權力核心。孝文帝就像擠膿水一樣把這些開國將軍和他們的軍功二代一點一點地擠出長安,然後將空出來的職位謄給新晉的文官智囊。這個過程註定布滿坎坷,文帝最倚重的謀臣賈誼正是在列侯功臣的反擊中淪為了無辜的犧牲品。

可是賈誼雖然遭到了放逐,漢廷推動文治更化的決心卻並未動搖,到孝景帝劉啟執政之初,繼賈誼而起的新一代文官智囊晁錯已經做到了御史大夫的副貳之位。只要再進一步,升任宰相,西漢的文治更化進程就將以文官智囊的最終勝利而宣告結束。

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功臣武將們即將被掃入歷史的塵埃之時,賈誼的削藩策卻激而生變——七國之亂爆發了。

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讓將軍們的影響力死灰復燃。他們不但逼迫孝景帝殺死了晁錯,而且在戰後建立了新的權力秩序(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往期文章《「七國之亂」的最大懸案——誰是殺死晁錯的幕後真兇?》)。周亞夫和竇嬰憑恃戰功,勢力已經膨脹到了滿朝文武無人敢與亢禮的地步。連孝景帝都惴惴不安地感嘆「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治世先文臣,國難思良將。發動戰爭只會增加功臣武將們說話的分量,打斷西漢文治更化的進程。

一場只延續了三個月的七國之亂已經成就了周亞夫和竇嬰兩位軍功巨頭,如果漢廷還要主動與匈奴開釁,那麼國家很可能在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後倒退回軍人政治的時代,到那時連皇帝本人都有可能受到軍人政治家的挾制。相比於這樣嚴重的後果,匈奴人在北邊的小打小鬧又算得了什麼呢?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會看到孝文帝治下的西漢對抗匈奴的這般「奇景」:孝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寇,烽火傳警長安。老上單于在關中腹地整整逗留了一個月,才在漢軍的大舉反擊下被迫撤退。

一個月的時間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漢軍的還擊完全是事出倉促的應激反應。即便匈奴人此前已經有過大舉入寇的惡行,但孝文帝仍未在北方邊境上做出過強有力的軍事部署。既沒有與匈奴展開大戰的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集結兵力,所費的周期當然就長了。

就在匈奴屢興寇兵的那段時間裡,太子家令晁錯向孝文帝呈上了一篇《言兵事疏》,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匈奴問題的思考,提出擇將、練兵、收編遊牧武裝等多項建議。而面對晁錯的慷慨陳詞,孝文帝回復卻是如此的婉轉迂曲:

文帝嘉之,乃賜錯璽書寵答焉,曰:「皇帝問太子家令:上書言兵體三章,聞之。書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今則不然。言者不狂,而擇者不明,國之大患,故在於此。使夫不明擇於不狂,是以萬聽而萬不當也。」——《漢書·晁錯傳》

晁錯謙稱自己整軍備戰的建議是所謂「狂夫之言」——粗鄙之人,講話不知深淺輕重。對此,孝文帝回覆說,你的上疏並無不當,但是採用其中的哪些建議,我必須深思熟慮,慎之又慎,否則會給國家引來巨大的禍患。

是什麼讓孝文帝這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呢?我想,就是高皇帝遺下的軍功集團勢力太強,孝文帝無法完全掌控軍隊。這是他有口難言的苦衷

軍功集團的強勢不但構成了對皇權的嚴重威脅,更妨礙了軍事改革在漢軍中的推行。要知道,與匈奴人的戰爭不同於以往的中原戰事。面對著機動能力空前強大的遊牧騎兵,西漢必須改進軍隊的兵力結構與戰略戰術,建立一支以騎兵為主的強大的機動武裝。

可是從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形勢來看,沒有功臣武將的支持,皇帝連調動和指揮軍隊都成問題,這當口,又哪兒能奢談改組軍隊的事兒呢?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同利軍《漢朝與匈奴戰爭述評》;王先謙《漢書補註》;《中國軍事通史·西漢軍事史》。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飛將軍李廣和不敗將軍程不識,打仗都挺厲害,為啥沒能封侯?
    漢武帝初年,在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之前,有兩位抗匈名將並駕齊驅,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另一位是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不敗」將軍程不識。這兩位擔任的職務很相似,李廣是現在河北省的太守,程不識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當時的太守可不是文職,而是邊境上的守將。
  • 飛將軍李廣,一生沒有封侯,晚年在陣前自盡,可悲可嘆
    李廣一生可悲可嘆,有一經典語句就是感慨他的命運,被稱為「李廣難封」,此句一語中的講了這個有著傳奇經歷的飛將軍李廣的一生。李廣有著飛將軍之名,他身經百戰,在抗擊匈奴的戰鬥中可謂是戰功累累,許多邊塞詩中對李廣的讚揚是非常多的。而李廣之勇也是令匈奴聞風喪膽。
  • 「飛將軍」李廣的生前身後事(一)
    李廣,生於西漢呂后攝政後期,隴西成紀人。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犯邊,李廣應徵入伍,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因為李廣能騎善射,殺敵無數,俘獲眾多,以累累軍功擢升為建章營(後改稱「羽林軍」)中郎。作為朝廷的武騎常侍(騎兵護衛),李廣能徵善戰的故事便逐漸被漢文帝所了解。但西漢前期漢匈關係以和親為主,輕軍功,軍事人才晉升較慢。
  • 飛將軍李廣為什麼難封?不是能力不行,而是運氣不好
    然而,李廣卻沒有這樣的戰績。所處的時代,之前是漢景帝時期,那正好是漢朝休養生息,武功不算昌盛的時代,他沒有機會去積累這樣的軍功。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李廣的生涯履歷。傳說李廣是秦朝名將李信之後,世代習武練兵,屬於根正苗紅的將門子弟。但也僅此而已,畢竟是改朝換代了,李廣參軍是也就是一個普通的良家子弟,所以李廣的起點並不高。當然,良家子弟也不錯了。
  • 悲催的「飛將軍」李廣一家
    李廣像(清人繪)李廣是西漢隴西成紀人,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人,世代傳習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犯邊,李廣由此從軍,因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頗多,被任為漢中郎,曾多次隨從皇帝狩獵,深得漢文帝欣賞,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後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以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大旗,立下大功,並以此聲名顯揚,但因接受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而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
  • 飛將軍李廣終其一生未能封侯?不是生不逢時,只能怪他自己
    唐朝詩人曾說,如果有他在,匈奴必定不敢侵擾中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讚賞他的品德,說他的品德像桃李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時,千百年來,人們對他的不幸遭遇也深表同情。這位被後世人銘記的將軍就是西漢一代名將李廣。李廣,出生年月不詳,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他出生於軍人世家,他的祖先是秦朝時期的將軍李信。
  • 李廣為何難封,命運還是性格?不,是軍功
    李廣是詩詞中普遍出現的將軍形象,以箭法精妙、騎術高超、膽識過人為人所知,也以自身戎馬一生、屢建傳奇卻始終未能封侯的故事令人遺憾。提到未封侯,我們就不得不從《史記》中了解這位傳奇將軍的生平,看一看究竟是何原因導致李廣難封。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封侯而戰,卻至死未能如願封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出現在語文課本裡的詩句,讓大家從小便熟知了漢朝名將李廣將軍,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廣也進行了很高的讚美,對他的讚美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衛青、霍去病。李廣不僅有「飛將軍」之稱,同時據司馬遷描述李廣射箭時可以直接將箭射入石頭中的能力,騎射水平在當時算得上數一數二的。
  • 官場中,一招不慎就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飛將軍李廣是最好例子
    ——羅素(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008字,閱讀約5分鐘在我國古代眾多神靈中,李氏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凡有國家者,無不讚譽李廣力抗匈奴之豪舉出自秦末的將軍李信他是天生的怪力,擁有兩隻大臂兩臂之力射出了令匈奴寒心的箭
  • 他是漢朝運氣最差的將軍,歷經三朝都沒有封侯,最後羞愧自殺
    說起西漢時期的「飛將軍」李廣,你肯定不陌生了,畢竟在我們高中的時候還專門學過關於他的文章。而對於李廣的形象,一般有兩個,一個是「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另外一個則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很好理解,前者就是誇讚李廣本事大,射箭本領極高,連石頭都能穿透。
  • 飛將軍李廣,真的如算命先生所說,因為殺降兵才難以封侯的嗎?
    這李廣又是什麼人,為什麼他這麼難封,竟然都寫到了詩句之中?今天,我們就來慢慢解讀這一點。要說這李廣,人稱「飛將軍」。這個稱號怎麼得來的?是匈奴給的。當時,李將軍和匈奴打得難分難解,後來匈奴戰勝了李將軍,並且俘虜了他。匈奴兵一看李將軍都這麼老了,於是就對他疏於防範,沒想到在半路上,李將軍趁所有不注意,一個翻身就跳到馬上,逃回了國內。
  •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的悲劇人生
    西漢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徵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李陵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軍,是號為「飛將軍」的李廣的孫子。因為「善騎射」,被漢武帝認為大有李廣遺風,特命他帶八百名騎兵深入大漠偵查地形。
  • 李廣為何一生未能封侯,難道僅僅是因為運氣太差?
    飛將軍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除了高超的箭術,李廣領兵打戰的能力,也同樣讓匈奴心驚膽戰。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曾因追殺三個射鵰匈奴,遇上了匈奴大軍,結果他帶著一百多名騎兵就地駐紮,還射殺了匈奴巡邏的士兵,匈奴看到李廣如此淡定,懷疑有伏兵,嚇得立即撤退。
  • 飛將軍李廣的兒子戰功赫赫,卻因打了衛青,就被霍去病一箭射死,是...
    霍去病咽不下李敢毆打衛青一事,為衛青不做追究的情況下,竟在漢武帝等人面前射殺李敢,霍去病胸襟度量不能與衛青相比,但一個戰功赫赫的名將應該不至於做事不經過大腦,他敢,大約也是預料到漢武帝會偏袒他,但漢武帝堂堂一位千古一帝,為何會對這樣的事情輕拿輕放,未做任何處理,公然包庇,連場面話都不曾多說一句呢?
  • 《古詩中的名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車騎將軍程不識,也是一位名將,他的帶兵風格和李廣恰恰相反,十分注意軍風紀律,嚴格管理制度,樣樣有條不紊,謹慎小心,他請示報告,一絲不苟。匈奴人也怕他,不敢沾惹。程將軍曾說:「李廣治軍太隨便了,敵人如果突然襲擊,很有可能出問題。
  • 【名人歷史百科】盛世之主暴戾殘忍的另一面——漢景帝劉啟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景帝立即派中尉周亞夫(絳侯周勃的次子)為太尉,率36位將軍迎擊吳楚叛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竇太后堂兄之子)為大將軍,駐滎陽督戰。景帝派周亞夫等迎擊叛軍的同時,內心卻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為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
  • 周亞夫:從將軍到丞相|出色的軍事家,失敗的政治家
    周亞夫,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官至丞相。他是名將絳侯周勃的次子,歷仕漢文帝、漢景帝兩朝,然而卻未得善終。周亞夫,軍事才華卓越。作為西漢悍將,周亞夫戎馬一生,為大漢王朝的鞏固和統一立下過無數功勞。其中最為世人熟知的便是其駐軍細柳抗擊匈奴和平定「七國之亂」。
  • 成語「李廣難封」,李廣為啥難封?
    《史記•李將軍列傳》上記載,李廣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從軍擊胡,依靠騎射無雙的技術,開始了自己的職業軍旅生涯。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威震塞外,號稱飛將軍。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今天,李廣都是武帝時代除了衛青和霍去病以外最知名的漢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