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的兒子戰功赫赫,卻因打了衛青,就被霍去病一箭射死,是...

2020-12-20 騰訊網

在無邊的黑暗裡,眾多的未解和神秘靜靜的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的火炬亮起,讓我們一起開啟探索歷史的旅程,仰望文明的巴別塔!

西漢名將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靠著衛皇后,衛青發家的他一點不辜負衛家的期盼,小小年紀外出打戰,無過多作戰經驗卻能痛打匈奴,一戰成名。雖是外戚派受到漢武帝庇護,但漢武帝對他的重用也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霍去病幫助漢武帝討回了從劉邦開始就壓著的對匈奴的氣,幫助漢武帝成為千古一帝。霍去病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

但為人方面卻頗為耐人尋味,史書記錄漢武帝曾賜他一壺酒,他倒入河中與將士共飲,顯示他善於拉攏人心,體恤將士們行軍不易。但同時史料又記錄了他奢侈不識民間疾苦,如此矛盾倒像記錄兩個人,而讓後世議論紛紛的李敢事件,說明霍去病還有輕狂的一面。

霍去病咽不下李敢毆打衛青一事,為衛青不做追究的情況下,竟在漢武帝等人面前射殺李敢,霍去病胸襟度量不能與衛青相比,但一個戰功赫赫的名將應該不至於做事不經過大腦,他敢,大約也是預料到漢武帝會偏袒他,但漢武帝堂堂一位千古一帝,為何會對這樣的事情輕拿輕放,未做任何處理,公然包庇,連場面話都不曾多說一句呢?

咱們首先了解一下當事兩位主角,李敢,霍去病。

李敢,西漢名將李廣第三子,也是李廣死後唯一還在世的兒子。早年李敢活躍在父親手下,建立了不少功績。後來,李敢來到霍去病麾下,跟隨這位少年將軍遠徵匈奴。元狩四年(前119),李敢因為在戰場奪得左賢王的鼓旗且斬殺多人,故而被封為關內侯,享受食邑二百戶。

霍去病,西漢名將,漢武帝皇后衛子夫和大將軍衛青的外甥。作為封狼居胥的西漢大功臣,元狩四年(前119),可謂是霍去病短暫一生的人生巔峰。而就在第二年,便發生了霍去病射殺李敢一事。

李敢當時正在霍去病手下任職,且元狩四年(前119),李敢剛跟隨霍去病建立了不小的功業。實際上,有著上下級關係的二人,其實沒什麼深刻的矛盾,霍去病對李敢痛下殺手的原因,在他們父輩身上。

元狩四年(前119),西漢計劃對匈奴展開一次大規模進攻,而李廣並不在一開始的派遣名單之中。後來李廣懇請了很久,才被任命為前將軍。然而到達戰場之後,李廣被不聽自己意見的衛青強行調去右將軍麾下。結果後來李廣迷路,耽誤了行軍。

李廣這人也頗有意思,他的名氣很大,"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李廣似乎是一個令匈奴膽戰心驚的人物,然而還有一個詞語叫"李廣難封"。

赫赫有名的李廣,要非問他有什麼出名的歷史戰績,似乎也說不出來,至少沒有衛青,霍去病這麼耳熟能詳,李廣這次迷路也給衛青帶來不小的麻煩,李廣的迷路導致衛青軍隊數量,質量對陣單于主力都沒有優勢。

還好,衛大將軍一如既往的穩,最後也打贏了,如果輸了,誰來承擔後果?李廣迷路失期的後果就是讓衛青的漠北軍團側翼暴露,雖然衛青穩住了打贏了戰爭,但也造成了漢軍嚴重的傷亡還放跑了單于,這對一生無敗績的衛青來說也是一次不小的打擊。

衛青曾詢問李廣到底發生了什麼,結果李廣還沒氣過之前衛青不聽自己的建議,對此一言不發。不得已,衛青只得急傳李廣手下的幕僚前去審問。而這一系列事,對李廣而言,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於是在留下"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徙广部行回遠,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矣!"的遺言後,李廣拔刀自刎。

而李敢在得知父親死訊以後,悲痛萬分。在他看來,父親的死正是衛青造成的。如果衛青採納父親的建議,不執著於幫助與自己有利益關係的將領建功立業,那麼父親就不會帶軍迷路,就更不會怒而自刎。被憤怒衝昏了頭腦的李敢,就這麼不顧地位之差,將衛青打了一頓,差點讓衛青就此喪命。大概衛青也是事後對李廣有愧,因而對於李敢的報復一言不發,只是默默接受。

李敢可為父親的冤死打抱不平,報復衛青,那這事到了霍去病身上,為尊敬的舅父報仇,也是自然而然了。二十來歲的年紀,又有誰不是正氣血方剛呢?

在李敢報復衛青後不久,霍去病、李敢等人跟隨漢武帝前去甘泉宮狩獵。霍去病便趁機拉弓將李敢射殺。結果之後,漢武帝居然親自表示,李敢是"鹿觸殺之",絲毫不提霍去病的作為。

漢武帝能分不清箭傷和鹿造成的傷口嗎?當然不至於。然而漢武帝還是選擇了偏袒霍去病。這背後,至少有四重原因。

第一重,最淺白的原因,霍去病是李敢上級。就算霍去病是故意射殺李敢,那麼作為上級,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封建時代,霍去病也很難被定重罪。加之狩獵不是過家家,發生意外再也正常不過,霍去病完全可以解釋自己是誤傷李敢。因而要定他的罪,實在是不容易。

第二重,霍去病當時正得漢武帝寵信。前面說到,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一舉重創匈奴,封狼居胥,為西漢長久地保衛了邊陲的穩定。作為主帥,霍去病此時正炙手可熱。他射殺李敢,就像蟻后壓死了一隻工蟻,漢武帝願意為小失大嗎?當然不願意。

第三重,霍去病背後還有衛皇后、衛青和軍隊。元朔元年(前128),得寵的衛子夫成功封后。元狩元年(前122),其子劉據又被立為太子。霍去病射殺李敢時,衛青和霍去病都官至大司馬,還掌握著大量軍隊。有著這些支撐,霍去病射殺一個臣子,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失誤",不至於漢武帝上綱上線。

第四重,當時法律認為霍去病的舉措是正當的。被漢武帝重用的董仲舒,不僅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提出了"《春秋》決獄"的計策。這一計策的核心,就是"強調根據犯罪動機、目的、心態等主觀方面的因素來定罪和量刑",即"原心定罪"。

從這個觀點出發,為長輩報仇的李敢和霍去病都不能算是犯罪。因而這時漢武帝也沒法依據法律來給霍去病定罪。但是畢竟死了一位臣子,漢武帝還是得給大家一個交代,便找了那樣一個與狩獵有關的藉口。

而且,漢武帝公然維護下屬,霍去病也不是首例,李廣當初殺霸陵衛,漢武帝對李廣也沒有做出處理。

不過,就李敢和霍去病做的事來說,李敢更可憐些,李敢打的是皇后的弟弟,漢武帝的愛將,功在社稷,威望極高,李敢打衛青,也就是衛青不計較,否則李敢也不能安生過那些時日,而霍去病,本來就是漢武帝的寵兒,與衛氏一個集團,有事也有人兜著,從風險來說,雖然霍去病做事比李敢嚴重,但李敢風險其實大於霍去病。

東流逝水,葉落紛紛,時間就這樣悄悄地、慢慢地走過,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飛將軍李廣為什麼難封?不是能力不行,而是運氣不好
    同是漢武帝麾下將領,身為晚輩的衛青第一次出徵就封侯,而隨衛青的年輕將軍也都一個一個封了侯,而李廣經歷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卻始終不得封侯。那麼李廣為何難封?在漢朝,封侯算是武將的最高榮譽。眾所周知,漢朝沿用秦制,而秦朝的軍功爵位制度共分二十等。其中封侯是最高的兩級,分別為關內侯和列侯。
  • 「飛將軍」李廣的生前身後事(一)
    由於兵力懸殊,李廣寡不敵眾,受傷被俘。李廣傷勢嚴重,匈奴兵就將他置於兩馬之間的繩索網上。拖行十餘裡後,甦醒了的李廣側眼看見旁邊一個匈奴兵騎著一匹好馬,於是李廣攢足力氣,從繩網上一躍而起,飛身跨上那匹好馬,將匈奴兵推於馬下,策馬疾馳脫身。自此,李廣「飛將軍」的名號在匈奴軍方廣為流傳。
  • 霍去病為什麼敢射殺李敢,他又為此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元狩四年,李廣父子分別跟隨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徵漠北,力求抓住漢匈最大的一次戰役,獲得戰功,以此軍功封侯。此戰中兒子李敢,因為年少勇猛,跟隨霍去病突襲左賢王部,奪得左賢王鼓旗,並且斬首也較多。因此戰功,雖然沒有被封列侯,被封為較低一等的關內侯,但是未來再立戰功,加封列侯還是可以期待的。
  • 飛將軍李廣,一生沒有封侯,晚年在陣前自盡,可悲可嘆
    李廣一生可悲可嘆,有一經典語句就是感慨他的命運,被稱為「李廣難封」,此句一語中的講了這個有著傳奇經歷的飛將軍李廣的一生。李廣有著飛將軍之名,他身經百戰,在抗擊匈奴的戰鬥中可謂是戰功累累,許多邊塞詩中對李廣的讚揚是非常多的。而李廣之勇也是令匈奴聞風喪膽。
  • 李敢因父親之死,遷怒衛青,怎麼看待霍去病得知此事後將李敢殺死?
    ,遷怒衛青,把衛青打了,霍去病知道了就把李敢殺了,你怎麼看這件事? 一、李廣因何而死?李廣是西漢名將,匈奴人給他起了別號「飛將軍」,可見李廣的一身好本領。李廣善於騎射,能善待士兵,在軍中威信很高,只不過但凡參加大規模戰事,總是出現問題,最後總是以失敗告終。
  • 悲催的「飛將軍」李廣一家
    ,深得漢文帝欣賞,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後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以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大旗,立下大功,並以此聲名顯揚,但因接受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而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
  • 難封的不是李廣,而是心胸
    對於李廣,唐人王昌齡有一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對李廣的追慕與懷想可見一斑,也讓人再次重溫其赫赫戰功。但同時,關於李廣的詩還有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任是戰功赫赫,也未能封侯。而且,到了後期,李廣因不能忍受別人的閒言碎語而自我了斷,這樣的命運,更讓人替李廣的不幸而扼腕。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封侯而戰,卻至死未能如願封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出現在語文課本裡的詩句,讓大家從小便熟知了漢朝名將李廣將軍,在《史記》中司馬遷對李廣也進行了很高的讚美,對他的讚美甚至超過了當時的衛青、霍去病。李廣不僅有「飛將軍」之稱,同時據司馬遷描述李廣射箭時可以直接將箭射入石頭中的能力,騎射水平在當時算得上數一數二的。
  • 飛將軍李廣有個特點,他的雙臂不是一般地長,故此才成為了神箭手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時期有名的大將軍,他奉旨鎮守北疆,多次戰勝北方強大的匈奴人。可浪花淘盡英雄,李廣死後埋在何處,這個問題吸引著我們,其實可以憑藉李廣的這個特點,確定他的埋葬之處,李廣究竟和旁人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李廣是命運不濟,還是「自作自受」 ——論李廣的命好不好
    (兒子學習《史記研讀》課程,寫的人物評論,他選的是「李廣」,雖然文字稚嫩,但是文章已見雛形,現將草稿曬出,請大家不吝賜教。 )多數人對於李廣將軍的記憶僅存於王昌齡的《出塞》,盧綸的《塞下曲》及高適的《燕歌行並序》這三首唐詩中,而且李廣將軍也是漢朝所有將軍中唯一的一位被匈奴稱讚為「飛將軍」的將軍。一.
  • 李廣為何一生未能封侯,難道僅僅是因為運氣太差?
    飛將軍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是一位英勇善戰、智勇雙全的英雄。他一生與匈奴戰鬥七十餘次,常常以少勝多,險中取勝,以致匈奴聞名喪膽,稱之為「飛將軍」。1金石為開歷史上的李廣,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將軍,據說他箭術想當了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從李廣把石頭射穿的傳說中,而演化出來的。
  • 衛青、霍去病被移出教材,究竟是何原因?專家的解釋令家長憤慨
    眾所周知,衛青、霍去病乃是漢朝的著名將領,他們多次抗擊匈奴,保衛邊疆安寧,使百姓不被騷擾,毫無疑問,此二人都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在2017年的統編本教材中,《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一文卻被移出了教科書,衛青、霍去病的痕跡也被抹除得一乾二淨。家長不禁發出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二人與孩子「絕緣」?
  • 霍去病到底是怎麼死的,為何連司馬遷都不敢寫?或許與漢武帝有關
    在漢武帝時期的漢匈戰爭中,共斬獲22萬級,其中霍去病一人就率軍取得11萬級的戰果;漢朝總共擒獲、斬殺匈奴名王21名,其中霍去病一人就殺死了10名,幾乎佔到了擊殺數的一半。然而正是這樣的戰功,或許決定了霍去病的早逝。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霍去病的勝利,雖然打擊了匈奴,但是卻讓漢朝的財政陷入了窘境。
  • 飛將軍李廣和不敗將軍程不識,打仗都挺厲害,為啥沒能封侯?
    漢武帝初年,在衛青、霍去病橫空出世之前,有兩位抗匈名將並駕齊驅,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另一位是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不敗」將軍程不識。這兩位擔任的職務很相似,李廣是現在河北省的太守,程不識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當時的太守可不是文職,而是邊境上的守將。
  • 現在的孩子17歲才高中畢業,為何霍去病17歲就戰功赫赫?
    眾多漢朝名將當中,霍去病或許不是立下戰功最多、造成匈奴損失最大的一位,但一定堪稱最令人驚豔、最年少有為的一位。從履歷上來看,他年僅十七歲就以"票姚校尉"的身份出兵漠南,並兩次功冠全軍。憑藉出色的表現,十七歲的霍去病受封為"冠軍侯",成為了大漢實際上的軍事支柱之一。和霍去病相比,現代人幾乎沒有可能在十七歲的年紀就成為國家的戰鬥英雄,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作為史上少有的軍事天才,霍去病是怎麼死的,司馬遷為何不敢寫?
    關於他的死,第一個說法是漢武帝害死說,這個說法無非就是功高震主以及權力太大之類的,但這個說法明顯漏洞太多,只能說這個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實際情況是雖然霍去病年紀輕輕就封了極高的官職,驃騎大將軍,但霍去病平時不與任何人有過密的來往,從不結黨營私,他更多的就像是一個職業軍人,皇帝需要的時候便出去打仗。
  • 共讀國學 |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2356-2360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唐·王維《老將行》品讀:漢朝的衛青屢次討伐匈奴,從來不曾失敗過,這是由於天幸;李廣勇猛過人,卻總是無法建立戰功,這是因為他的命運不好啊。作者借衛青和李廣二人的成敗,是由於命運的好壞不同,來抒發自己內心失意落魄的感傷。後世的人評論衛青、李廣二人的成敗得失,常用這兩句詩來形容。原詩: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 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城飛將指李廣還是衛青?
    但是對「龍城飛將」指的是誰卻有不同的看法,教科書上解釋為飛將軍李廣,也有人認為是單指大將軍衛青,還有人認為指兩個人:衛青和李廣,到底哪種看法更合理一些呢?讓我們先看一下王昌齡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這首《出塞》的寫作時間大概是725年前後,當時是唐玄宗時期。二十多歲的王昌齡正準備投筆從戎,在河西玉門關外體驗邊塞生活,有感而發而做出此膾炙人口的詩作。
  • 成語「李廣難封」,李廣為啥難封?
    《史記•李將軍列傳》上記載,李廣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從軍擊胡,依靠騎射無雙的技術,開始了自己的職業軍旅生涯。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威震塞外,號稱飛將軍。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無論是在當時還是今天,李廣都是武帝時代除了衛青和霍去病以外最知名的漢朝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