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將軍李廣,真的如算命先生所說,因為殺降兵才難以封侯的嗎?

2020-12-20 素萍說生活

有一句話,相信大家都讀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李廣難封,究竟是什麼意思?這李廣又是什麼人,為什麼他這麼難封,竟然都寫到了詩句之中?今天,我們就來慢慢解讀這一點。要說這李廣,人稱「飛將軍」。這個稱號怎麼得來的?是匈奴給的。當時,李將軍和匈奴打得難分難解,後來匈奴戰勝了李將軍,並且俘虜了他。匈奴兵一看李將軍都這麼老了,於是就對他疏於防範,沒想到在半路上,李將軍趁所有不注意,一個翻身就跳到馬上,逃回了國內。只留下當時還在發愣的匈奴兵,他們都驚呆了,然後不由得稱呼,這個將軍就像飛一樣。

由此,李將軍獲得了這個稱號。但是,他從來沒覺得這個稱號有什麼光榮的,相反他覺得挺恥辱的。不僅他,當時漢朝的皇帝漢武帝也覺得這是個恥辱,當李將軍逃回國內的時候,皇帝並沒有太多驚喜,反而覺得他已經老了,沒有能力了。其實,當時那場戰役,漢軍兵分四路,匈奴的大部分兵力都用來攻打了李將軍,這才使得李將軍慘敗的。但是,皇帝更在乎的是結果,所以,那麼大年紀的李將軍也沒有封的上侯。

早在漢文帝時期,李將軍便在朝廷之中很有威名,當時他能赤身和老虎搏鬥,並且還讓皇帝發出感嘆,如果他早生幾年,在開國時期,一定是一個大人物。可惜,他生在了相對和平的年代。他曾經先後在三代皇帝手下任職,但都沒有什麼戰績。儘管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武將,他與同時代的名將都不太相同,他有自己獨到的帶兵方法。

他帶兵極其簡單,沒有很多的軍規軍紀,士兵人人自便,無拘無束,晚上也不打更,也不巡邏自衛。相比之下,別的將軍治軍嚴明,對於規矩十分重視。這就使得,當時很多士兵都特別喜歡李將軍。他為人還十分親和。畢竟,和有親和力的人相處,是人類的共性啊。後來,李將軍也鬱悶,自己一身本領,但卻總是不能拜王封侯,真是沒有天理。

於是,他就去找了一個算命先生,給他算上一卦。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就問他有沒有做過什麼不太好的事?將軍想了想,說,當時羌族人造反,我引誘他們投降,殺了降兵八百多人。這是李將軍做得最悔恨的一件事了。算命先生也說他的這個罪過的確很大,這就是李將軍就算身有很多本領,但是還是不得封的原因了。後來,李廣將軍也一直為這件事耿耿於懷。為他曾經犯下的過錯而懺悔。其實,封不封並不在於他,只是在於君王罷了。

相關焦點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封侯而戰,卻至死未能如願封侯
    但是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李廣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將軍,西漢是一個嚴格以軍功來加官進爵的朝代,並且由於戰爭不斷,不少人在戰爭中封侯,而太史公所描述的「飛將軍」李廣卻一直奔波在封侯的道路上,每次卻又完美地錯過,最終只落得自殺而死的下場。「飛將軍」李廣這個稱號據傳是來自於匈奴。
  • 李廣為何一生未能封侯,難道僅僅是因為運氣太差?
    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本視頻時長為6分36秒,請在wifi環境觀看,土豪隨意,嘻嘻~~前幾天,我們剛說完王勃寫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其中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人不禁唏噓李廣的命運多舛。一個經歷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的將軍,身經百戰,為什麼始終得不到封侯呢?
  • 飛將軍李廣為什麼難封?不是能力不行,而是運氣不好
    同是漢武帝麾下將領,身為晚輩的衛青第一次出徵就封侯,而隨衛青的年輕將軍也都一個一個封了侯,而李廣經歷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卻始終不得封侯。那麼李廣為何難封?在漢朝,封侯算是武將的最高榮譽。眾所周知,漢朝沿用秦制,而秦朝的軍功爵位制度共分二十等。其中封侯是最高的兩級,分別為關內侯和列侯。
  • 他是漢朝運氣最差的將軍,歷經三朝都沒有封侯,最後羞愧自殺
    後者則是說,李廣這個人運氣差,臨死都沒有被封侯,所謂的「難封」,實際上指的就是「難以封侯」的意思。那麼問題來了,李廣既然號稱是飛將軍,本事很大,那為何連個侯爺都混不到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司馬遷的《史記》中找到答案!
  • 飛將軍李廣終其一生未能封侯?不是生不逢時,只能怪他自己
    唐朝詩人曾說,如果有他在,匈奴必定不敢侵擾中原。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讚賞他的品德,說他的品德像桃李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時,千百年來,人們對他的不幸遭遇也深表同情。這位被後世人銘記的將軍就是西漢一代名將李廣。李廣,出生年月不詳,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他出生於軍人世家,他的祖先是秦朝時期的將軍李信。
  • 飛將軍李廣和不敗將軍程不識,打仗都挺厲害,為啥沒能封侯?
    李廣和程不識同屬名將,都有各自鮮明的帶兵特點,但結果卻是,哥倆雖然以揍匈奴人著稱,最後都沒能被封侯。李廣難封的原因起底李廣在歷史上留下了無數動人的英雄事跡,也是詩人們歌頌崇拜的偶像級人物,漢文帝還曾惋惜地說他要是生在高祖劉邦時期,「萬戶侯不足封」。
  • 飛將軍李廣,一生沒有封侯,晚年在陣前自盡,可悲可嘆
    李廣一生可悲可嘆,有一經典語句就是感慨他的命運,被稱為「李廣難封」,此句一語中的講了這個有著傳奇經歷的飛將軍李廣的一生。李廣有著飛將軍之名,他身經百戰,在抗擊匈奴的戰鬥中可謂是戰功累累,許多邊塞詩中對李廣的讚揚是非常多的。而李廣之勇也是令匈奴聞風喪膽。
  • 李廣是命運不濟,還是「自作自受」 ——論李廣的命好不好
    驍勇善戰  《史記》中說李廣「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所以文帝讚揚他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讀過《史記•李將軍列傳》的讀者可以了解到李廣將軍在其七十多年的徵戰生涯中犯下了一些錯誤。這些錯誤使他命運不順,而且也得不到封侯的機會。1.
  • 「飛將軍」李廣的生前身後事(一)
    李廣,生於西漢呂后攝政後期,隴西成紀人。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犯邊,李廣應徵入伍,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因為李廣能騎善射,殺敵無數,俘獲眾多,以累累軍功擢升為建章營(後改稱「羽林軍」)中郎。作為朝廷的武騎常侍(騎兵護衛),李廣能徵善戰的故事便逐漸被漢文帝所了解。但西漢前期漢匈關係以和親為主,輕軍功,軍事人才晉升較慢。
  • 李廣為何難封,命運還是性格?不,是軍功
    李廣是詩詞中普遍出現的將軍形象,以箭法精妙、騎術高超、膽識過人為人所知,也以自身戎馬一生、屢建傳奇卻始終未能封侯的故事令人遺憾。提到未封侯,我們就不得不從《史記》中了解這位傳奇將軍的生平,看一看究竟是何原因導致李廣難封。
  • 飛將軍李廣的兒子戰功赫赫,卻因打了衛青,就被霍去病一箭射死,是...
    李敢,西漢名將李廣第三子,也是李廣死後唯一還在世的兒子。早年李敢活躍在父親手下,建立了不少功績。後來,李敢來到霍去病麾下,跟隨這位少年將軍遠徵匈奴。元狩四年(前119),李敢因為在戰場奪得左賢王的鼓旗且斬殺多人,故而被封為關內侯,享受食邑二百戶。 霍去病,西漢名將,漢武帝皇后衛子夫和大將軍衛青的外甥。
  • 名將李廣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為何卻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屢吃敗仗
    孝文帝手下真的缺乏良將嗎?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賢王侵入北地、河南為寇。孝文帝親赴甘泉,授命丞相灌嬰率軍迎擊。灌嬰可是追隨高皇帝劉邦九死一生、功勳卓著的戰將,西漢的第一支騎兵部隊就是由他一手創建的。
  • 飛將軍李廣有個特點,他的雙臂不是一般地長,故此才成為了神箭手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時期有名的大將軍,他奉旨鎮守北疆,多次戰勝北方強大的匈奴人。可浪花淘盡英雄,李廣死後埋在何處,這個問題吸引著我們,其實可以憑藉李廣的這個特點,確定他的埋葬之處,李廣究竟和旁人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李廣為何難封,冥冥中自有定數,去過西域的張騫跟著他都迷路了
    漢武帝時,因與匈奴交戰有功而被封侯的有幾十人之多,為什麼抗匈名將李廣卻「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了呢?大鵬覺得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就是李廣雖然個人戰鬥力比較強,但是不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所以小戰則勝,大戰則敗。其二,就是李廣的運氣真的不太好。
  • 成語「李廣難封」,李廣為啥難封?
    《史記•李將軍列傳》上記載,李廣在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就從軍擊胡,依靠騎射無雙的技術,開始了自己的職業軍旅生涯。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威震塞外,號稱飛將軍。 可是耐人尋味的是李廣跟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少年得志的將軍相比,實在是命運坎坷,勤勤懇懇拼殺了四十年到死都沒有封侯。於是就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名句,成了後來中國式人才感嘆生不逢時的公式和典故。有關李廣難封的分析有很多版本。有研究管理學的學者說,跟漢朝的考核制度有關。據考證,漢朝封侯的標準是按照斬首匈奴的數量,也就是按人頭的數量封侯。
  • 難封的不是李廣,而是心胸
    對於李廣,唐人王昌齡有一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對李廣的追慕與懷想可見一斑,也讓人再次重溫其赫赫戰功。但同時,關於李廣的詩還有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任是戰功赫赫,也未能封侯。而且,到了後期,李廣因不能忍受別人的閒言碎語而自我了斷,這樣的命運,更讓人替李廣的不幸而扼腕。
  • 「飛將軍」李廣後裔李自成的「曇花王朝」
    各種史料表明,南唐的建立,是「飛將軍」李廣後裔繼西涼政權和大唐帝國之後在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裂土封王。公元398年七月,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稱帝,北魏建立,這是「飛將軍」李廣後裔融入鮮卑族後的一次精彩亮相。據《南齊書·魏虜傳》記載:「魏虜,匈奴種也,姓拓跋氏。
  • 「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的悲劇人生
    西漢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徵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李陵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著名將軍,是號為「飛將軍」的李廣的孫子。因為「善騎射」,被漢武帝認為大有李廣遺風,特命他帶八百名騎兵深入大漠偵查地形。
  • 悲催的「飛將軍」李廣一家
    ,深得漢文帝欣賞,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後改任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以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大旗,立下大功,並以此聲名顯揚,但因接受梁王劉武授予他的將軍印而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
  • 官場中,一招不慎就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飛將軍李廣是最好例子
    ,他什麼也不願意即使和部下喝酒,也經常用射箭助興像李廣愛兵子一樣,擁有自己的兵的方法他說,即使不來參加各種嚴格的紀律管制,他們也能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度過每一天塞外戰場廣闊,漢軍無法迅速阻擋匈奴騎兵的往來李廣離開部隊後,根據具體情況安營紮寨,自己的部隊安置地一下子分散了這樣一來,護衛部隊可以及時傳達信息,桌子也可以決定去留這種戰術具有遊擊戰術的特點,看似不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