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要控制情緒,拒絕語言暴力和肢體衝突

2020-12-16 彩雲追月96

教師,尤其中小學教師,是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每天都要與一群人打交道,而這群人又都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自我約束能力都很有限,他們又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出生以來,他們衣食無憂,備受父母、祖父母的關愛呵護。從小到大,受到的表揚多,批評少,得到的獎勵多,懲罰基本沒有。

在集體生活中,學生們依然保持在家庭中唯我獨尊的心理和行為,這勢必與大班教學的統一要求相衝突。任課教師要求所有學生遵守相同的教育規則,要求在固定時間內都整齊劃一地聽講、做作業;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才可以討論問題,提出疑問。課堂中在老師允許的範圍內才可以出入座位、處理一些個人問題。這種情況下,師生矛盾隨時有可能爆發。課堂教學需要的「靜」,與學生天性的「動」;老師要求學生勤奮刻苦與人性中天生的喜好安逸;老師的高標準與學生智力心智上的不平衡等等,都有著難以調和的中間地帶。一旦二者關係處理不當,教學質量受影響,師生關係緊張,搞不好還會引發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後續問題。

因此,作為中小學階段的一線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需要具備的品質絕不僅僅是弄懂、講透知識點,它要求教師同時具備管理、溝通、觀察、隨機應變等多種能力。而且,在目前教育背景下,面對思緒活躍又不是十分聽話的孩子,教師管控情緒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教師善於控制情緒,首先要拒絕語言暴力。

有的學生上課搗亂,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做事拖拉,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專愛與教師對抗,不服管教。面對油鹽不進的學生,老師有時真的很頭疼。說一遍不聽,說兩遍還那樣,說三遍與老師對著幹。怎麼辦?說著說著可能情緒就上來了,一些不太中聽的話就冒了出來:

「你還能不能有點記性,剛剛說完你又忘了?」

「像你這樣不聽勸的學生,還想有什麼出息?」

「早點回家幫你媽掙錢去得了,你這種學習態度念多少年書都白費。」

這些看似出發點很好的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卑感和反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屬於語言暴力範疇。這裡舉的是一些發生頻率較高的輕微的語言暴力。更有甚者,有的老師直接貶損學生的人格、品質和智力水平,讓學生聽起來很有無地自容的感覺。

教師善於控制情緒,要絕對避免肢體衝突。

不可否認,有一些學生從內心裡對老師毫無敬畏之心,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充滿不屑、反感甚至敵意。這些學生一般針對的對象是科任老師,對班主任一般不敢。科任老師上課時,這類學生有時會有針對性地搞一些小動作、大動作。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又不得不去管理他們。一個要管,一個不服,課堂衝突勢必爆發。唇槍舌箭之後,老師一激動,可能要「請」這個同學站起來說話,而學生就是不動。老師(大多是男老師)為了面子,可能會去學生身邊「幫助」這個學生站起來,於是,肢體衝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不許碰我」,學生揮動胳膊,把老師擋在一邊。

「我讓你站起來說話。」邊說邊拉學生的胳膊。

「你敢打我?」學生又一掄胳膊。

「我怎麼打你了,打你怎麼了?」老師氣憤地使勁去拉學生。

於是,一堂好好的課,就這樣被佔去了一大半時間。

科任老師氣得夠嗆,最後把學生送到班主任那裡,學生肯給班主任面子的,問題能容易解決,不給面子的,班主任一氣之下,也有可能打一巴掌或者踢一腳。然後,就有家長上告到教育局了。這時的老師,要多被動就有多被動。

所以,為了避免被動,老師們,還是在問題處於萌芽狀態就及時化解為好。

教師善於控制情緒,是對自我的尊重,也是教育智慧的體現

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是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的人。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發育並不完全,有些行為習慣並未完全養成。課堂教學中學生有說話搗亂行為很多是由於自控能力較差造成的。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學生要以引導為主,不可動動輒大發脾氣,尤其不可因其年齡偏小,各方面處於弱勢而對其打罵。

初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對家長都多有對抗行為,對老師在語言、行為上更是難免會有不尊重之處。現在不是師道尊嚴的時代,教師在課堂內外都不可能唯我獨尊,正確對待學生的不當言行,多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去解讀。對於明顯挑釁、不尊重的現象,在課堂上也要儘量避免「迎戰」,儘可能把問題拿到課後去解決。課後談心、私下交流,更容易接近師生距離。在近距離的接觸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但能改變固執學生的心態,而且還有可能使這類學生成為朋友。化「敵」為友,何樂而不為?

及時發現問題,恰當解決問題,避免事態擴大和發展,考驗教師的魅力和智慧。

做智慧教師,講究方法,控制情緒,良好溝通,是廣大教師今後必須選擇的工作方式。

學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地位沒有高低貴賤;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關係上平等和睦很重要。擺正了位置,彼此安好。

一句話,教師這個活兒很累、越來越不好幹了。當上了教師,就意味著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溫柔心細,遇事冷靜。要尊重學生,保護自己。控制情緒,拒絕語言暴力和肢體衝突。

相關焦點

  • 面對學生的不良表現,教師要控制情緒,拒絕語言暴力和肢體衝突
    因此,作為中小學階段的一線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需要具備的品質絕不僅僅是弄懂、講透知識點,它要求教師同時具備管理、溝通、觀察、隨機應變等多種能力。而且,在目前教育背景下,面對思緒活躍又不是十分聽話的孩子,教師管控情緒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教師善於控制情緒,首先要拒絕語言暴力。
  • 暴力及被暴力都該被阻止,而面對冷暴力,我們還要控制好「情緒」
    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都曾見過或被暴力過,可以說是一件比較常見的行為,但是無論多麼的常見,"暴力"就都是令人唾棄的一種不良行為。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冷暴力",它與危害肢體健康的熱暴力不同,但是帶來的危害卻比熱暴力大很多。
  • 蒼溪女孩死亡事件再一次給教師敲起警鐘:控制情緒,拒絕暴力
    然而,問題來了,廣大一線教師都知道、也都苦惱這樣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就是不聽勸告,拒絕引導,就是故意搗亂,怎麼辦?而且,有的老師性格暴躁,一時性起,對不聽話的學生一頓訓斥甚至推搡,也確實起到了震懾作用,班級的紀律和學習成績都很好。不可否認,這其中還有許多是模範教師。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幼兒園及中小學。
  • 小孩子之間的肢體攻擊衝突,該如何化解
    在小學階段,學生之間難免會發生磕磕碰碰,出現一些小摩擦,那也正常不過了,主要在於解決的方式方法。如果兩個小同學之間,接二連三地發生肢體衝突,就有些不正常了。這種情況,就帶有欺凌的性質。教師就應立即幹預,制止這種行為發生。
  • 語言暴力:長期被忽視的校園暴力形式
    語言暴力:通過語言上的欺負、譏笑、貶損、詆毀、造謠等來刺傷別人,使別人精神壓力增大,心理嚴重受挫和扭曲,喪失自我感。2.關係暴力:對某個人排斥和拒絕,讓他覺得被孤立。這種暴力通常通過語言暴力進行表達。3.肢體暴力:通過拳打腳踢砍傷打殘學生。如高年級學生或老師虐待、毆打弱小者,比如搶奪同學的物品、勒索同學的錢財。
  • 「語言暴力」成了校園霸凌的主要手段,如何應對?試試語言回擊
    一直以來,校園霸凌事件都是父母、老師極為關心的一種不良風氣,很多學校通過加強管理、加重處罰等方式,儘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與蔓延。然而,父母與老師並沒有意識到,校園霸凌的手段並不只有肢體衝突這一種,雖然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夠有效規避肢體暴力行為,但對語言暴力卻完全起不到預防作用。
  • 孩子變成「暴力分子」?面對「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應對
    欲望得不到滿足,語言能力和處理技能不足孩子在1~4歲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處理技能都沒有發展成熟,無法用語言來及時準備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更習慣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思想。孩子肢體上的暴力是為了掩飾語言表達的匱乏。
  • 教育應拒絕語言暴力
    對語言暴力說「不」——第九個中國困境兒童關注日社會倡導活動暨2019中國兒童福利與兒童保護十大進步事件發布會前不久在深圳市召開。與會專家表示,在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兒童在面對成年人時,處於弱勢地位,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易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
  • 教師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
    課堂上有時會出現意外之事,有時候老師會因為學生的不良表現而生氣,事後想想又後悔,覺得不值得。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控制自己的情緒:一、用寬容的心來理解學生,克制自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生人數多,年齡小,說錯話,做錯事也是正常的。老師平時要多換位思考,自己也曾年輕過,也幹過蠢事,傻事,說過錯話,違反過紀律。
  • 【我是教師】學生為何會有不良行為?
    這樣一來,「不被關注」和「尋求關注」之間存在的矛盾,自然就會引發這些學生本能地採用消極的不良行為來達到被關注的目的——他們通常是班級裡的「問題生」,通過製造種種「問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這些學生之所以會和教師有「權力」之爭,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平時沒有得到教師正面的積極的關注,體會不到教師的「關愛」,以至師生感情逐漸淡化,甚至破裂,成了對立對抗的關係。有這個目的的學生經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誘使教師與他們進行「權力」鬥爭,以此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教師在控制他們時的無能為力,從而獲取心理上的那種「我也是重要的」滿足感。
  • 校園暴力「死穴」在哪兒:學生間衝突集中在中學階段
    學生之間的暴力衝突集中發生在中學階段  學生之間的暴力衝突集中發生在中學階段,小學及幼兒園雖有,但並不突出。具體來說,主要分以下三種類型:  普通學生之間。有調查顯示,近七成的校園暴力起因是瑣碎小事。他們常常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從爭吵發展到互罵,最終到肢體衝突。
  • 科學冷靜的解讀兒童攻擊行為,輕鬆控制兒童攻擊行為
    (4)對於2——5歲的兒童,攻擊心理逐漸減弱暴力攻擊發生率在2——3歲達到高峰,隨後下降,到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暴力衝突會轉化為,嘲弄奚落,造謠,貶低等行為。雖然肢體衝突發生率降低,但是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儘管工具性攻擊減少,但是敵意性攻擊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了,尤其是天生好戰的孩子之間。
  • 老師對學生語言暴力,學生離家出走#做有溫度有情懷的教師
    與體罰與變相體罰相比,教師語言暴力對學生的傷害更大。相比於初中生和高中生,小學生更容易遭受教師語言暴力。使學生遭受「心理懲罰,心靈施暴」的教師語言暴力現象有逐年上升的勢頭。
  • #老師對學生語言暴力,學生離家出走#做有溫度有情懷的教師
    相比於初中生和高中生,小學生更容易遭受教師語言暴力。使學生遭受「心理懲罰,心靈施暴」的教師語言暴力現象有逐年上升的勢頭。第一,教師心理壓力大。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期望值高造成了教師的心理壓力。第二,學校的工作多樣性和複雜性造成了教師角色的衝突。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當學生的服務者,還要教學生做人。更要注意學生的安全。
  • 教官炫耀睡一百多個學生、皇倉中學軍訓衝突事件,軍訓問題在哪?
    人們提起教官與學生的關係,一般是青澀和美好的,然而在湖南龍山縣皇倉中學,卻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認知,皇倉中學軍訓衝突成了釘在恥辱柱上的事件。事情再起火星2014年8月24日17時55分,事情的原因是班主任劉某見自己的學生被教官大幅度調整動作並進行懲罰,認為它們是打擊報復等惡意行為,於是便上前理論和指責。後來撥打了110,這時教官也忍不住,與學生發生語言衝突,之後升級為肢體衝突。
  • 淺談教師語言暴力問題
    1.教師語言暴力的定義及表現所謂教師語言暴力是指教師在學校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乃至日常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使用嘲笑、侮辱、誹謗、詆毀、歧視、謾罵或貶損等不文明的語言,使學生的人格尊嚴、精神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傷害的行為。
  • 銅陵一教師與學生發生衝突後失聯,事情該如何處理
    一位教師失聯後隨後又發現了其遺體,讓人感到非常痛心!事情經過如下:7月3號,安徽銅鼓陳瑤湖中心學校老師周安員離家後失聯。6月19日,周老師班上一名男學生和女學生打架。周老師在勸阻的時候,與其中一位男學生發生了肢體衝突。事後,這位男學生的家長找到了周老師,並要求他道歉賠償。
  • 6步法轉化情緒:語言暴力下的孩子,有一個情緒失控的媽媽
    反之一個語言暴力的父母:背後是一個情緒失控、語言粗暴、性格叛逆的孩子,孩子對媽媽發洩長期積累的怨恨。2)形成「攻擊型人格」:在受到「語言暴力」之後,性格變得暴躁、易怒,內心充滿仇恨、逆反,為了發洩不滿,而對他人和社會採取過激行為,直接影響和危害社會,害人又害己。
  • 語言暴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使用一些諸如"你不學可以,但不要影響其他人"、"就你事多,快點,我很忙"、"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學生"、"我真的受不了你了"、"我就知道,你改不了"、"你怎麼越來越差了"、"不想聽的可以睡覺"、"你要不想學就回去"、"我怎麼一點都感覺不到你們年輕的朝氣"等語言,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教師語言暴力可能使學生因自尊的喪失而徹底否定生命的價值。
  • 語言暴力也是家暴|面對語言暴力你需要反抗
    很多人其實並不清楚,但是現在開始你需要記住一點就是面對語言暴力你需要反抗,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少受傷害!其實絕大多數收到語言暴力的是女性,她們的父母、男友、丈夫,總是在批評和否定她們。她們做的各種事情和各種行為都容易招致言語上的批評,比如「碗洗不乾淨」「坐姿不對」「不懂得說話」,能力也經常被貶低,「你做什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