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尤其中小學教師,是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每天都要與一群人打交道,而這群人又都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他們的認知能力、自我約束能力都很有限,他們又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出生以來,他們衣食無憂,備受父母、祖父母的關愛呵護。從小到大,受到的表揚多,批評少,得到的獎勵多,懲罰基本沒有。
在集體生活中,學生們依然保持在家庭中唯我獨尊的心理和行為,這勢必與大班教學的統一要求相衝突。任課教師要求所有學生遵守相同的教育規則,要求在固定時間內都整齊劃一地聽講、做作業;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才可以討論問題,提出疑問。課堂中在老師允許的範圍內才可以出入座位、處理一些個人問題。這種情況下,師生矛盾隨時有可能爆發。課堂教學需要的「靜」,與學生天性的「動」;老師要求學生勤奮刻苦與人性中天生的喜好安逸;老師的高標準與學生智力心智上的不平衡等等,都有著難以調和的中間地帶。一旦二者關係處理不當,教學質量受影響,師生關係緊張,搞不好還會引發一系列出乎意料的後續問題。
因此,作為中小學階段的一線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問題上,需要具備的品質絕不僅僅是弄懂、講透知識點,它要求教師同時具備管理、溝通、觀察、隨機應變等多種能力。而且,在目前教育背景下,面對思緒活躍又不是十分聽話的孩子,教師管控情緒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教師善於控制情緒,首先要拒絕語言暴力。
有的學生上課搗亂,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做事拖拉,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專愛與教師對抗,不服管教。面對油鹽不進的學生,老師有時真的很頭疼。說一遍不聽,說兩遍還那樣,說三遍與老師對著幹。怎麼辦?說著說著可能情緒就上來了,一些不太中聽的話就冒了出來:
「你還能不能有點記性,剛剛說完你又忘了?」
「像你這樣不聽勸的學生,還想有什麼出息?」
「早點回家幫你媽掙錢去得了,你這種學習態度念多少年書都白費。」
這些看似出發點很好的話,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自卑感和反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在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屬於語言暴力範疇。這裡舉的是一些發生頻率較高的輕微的語言暴力。更有甚者,有的老師直接貶損學生的人格、品質和智力水平,讓學生聽起來很有無地自容的感覺。
教師善於控制情緒,要絕對避免肢體衝突。
不可否認,有一些學生從內心裡對老師毫無敬畏之心,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充滿不屑、反感甚至敵意。這些學生一般針對的對象是科任老師,對班主任一般不敢。科任老師上課時,這類學生有時會有針對性地搞一些小動作、大動作。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又不得不去管理他們。一個要管,一個不服,課堂衝突勢必爆發。唇槍舌箭之後,老師一激動,可能要「請」這個同學站起來說話,而學生就是不動。老師(大多是男老師)為了面子,可能會去學生身邊「幫助」這個學生站起來,於是,肢體衝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不許碰我」,學生揮動胳膊,把老師擋在一邊。
「我讓你站起來說話。」邊說邊拉學生的胳膊。
「你敢打我?」學生又一掄胳膊。
「我怎麼打你了,打你怎麼了?」老師氣憤地使勁去拉學生。
於是,一堂好好的課,就這樣被佔去了一大半時間。
科任老師氣得夠嗆,最後把學生送到班主任那裡,學生肯給班主任面子的,問題能容易解決,不給面子的,班主任一氣之下,也有可能打一巴掌或者踢一腳。然後,就有家長上告到教育局了。這時的老師,要多被動就有多被動。
所以,為了避免被動,老師們,還是在問題處於萌芽狀態就及時化解為好。
教師善於控制情緒,是對自我的尊重,也是教育智慧的體現
每一名教師,都應該是懂得教育學心理學的人。處於小學階段的孩子,心智發育並不完全,有些行為習慣並未完全養成。課堂教學中學生有說話搗亂行為很多是由於自控能力較差造成的。所以,對這個階段的學生要以引導為主,不可動動輒大發脾氣,尤其不可因其年齡偏小,各方面處於弱勢而對其打罵。
初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期,對家長都多有對抗行為,對老師在語言、行為上更是難免會有不尊重之處。現在不是師道尊嚴的時代,教師在課堂內外都不可能唯我獨尊,正確對待學生的不當言行,多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去解讀。對於明顯挑釁、不尊重的現象,在課堂上也要儘量避免「迎戰」,儘可能把問題拿到課後去解決。課後談心、私下交流,更容易接近師生距離。在近距離的接觸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但能改變固執學生的心態,而且還有可能使這類學生成為朋友。化「敵」為友,何樂而不為?
及時發現問題,恰當解決問題,避免事態擴大和發展,考驗教師的魅力和智慧。
做智慧教師,講究方法,控制情緒,良好溝通,是廣大教師今後必須選擇的工作方式。
學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地位沒有高低貴賤;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關係上平等和睦很重要。擺正了位置,彼此安好。
一句話,教師這個活兒很累、越來越不好幹了。當上了教師,就意味著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溫柔心細,遇事冷靜。要尊重學生,保護自己。控制情緒,拒絕語言暴力和肢體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