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教師】學生為何會有不良行為?

2021-02-14 福清市教育局微學堂

感謝您關注福清教育微信公眾平臺!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微學堂關注我們。

發送「1」或「首頁」即可進入點擊查看「福清市教育局微官網」。

每個班級或多或少總有學生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比如調皮搗蛋、破壞東西、作業拖拉、上課故意不認真或隨便插嘴、罵人打架,甚至敵視攻擊教師等等,只要我們深入觀察和思考,就會發現大多數這樣學生的不良行為具有以下四個目的:

目的一: 尋求關注

被大家關注,尤其是被教師關注是班級裡每個學生的願望和需求。多數學生大都是通過積極的行為,朝著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向努力,諸如認真學習、提高成績、遵守紀律、上課踴躍回答問題等來實現教師對他們的關注。這在「優秀生」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由於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學習成績都比較突出,而學校和教師又都很重視這些,因此,他們時常都能感受到教師的肯定表揚與同學們羨慕的目光,所以一般都很少會出現上述的不良行為。

而另一些成績一般,特別是很差的學生,在學校和教師所重視的這些方面一直處於「弱勢」狀態,很難獲得教師的關注,長時間地被忽視和淡忘,使他們體會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漸漸地就產生了失落、煩躁、壓抑的心理。同時,在成長過程中的年齡特徵又決定了他們必然要尋找一個展現自我、釋放精力的「出口」。這樣一來,「不被關注」和「尋求關注」之間存在的矛盾,自然就會引發這些學生本能地採用消極的不良行為來達到被關注的目的——他們通常是班級裡的「問題生」,通過製造種種「問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在平時就要有意識地多接觸這些學生,但不要總在學習和成績上鑽他們的「牛角」來強求他們,而是要積極地關注和欣賞他們在學習以外的興趣、愛好和「閃光點」,比如常和他們談心聊天,一起組織各種活動(打球、下棋、遊戲之類),讓他們幫老師做力所能及的事……當教師能喜歡他們所喜歡的,關注他們所關注的,就會使他們獲得身心的滿足,從而逐漸告別不良行為。

不過,現實中有些教師往往看不到這些「問題生」尋求關注的心理需求,只會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想當然地對他們表面上的「錯誤」進行批評和教育,這看似也是在「關注」他們,但實際上卻是隔靴搔癢臨時抱佛腳,並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反而是強化了學生為「尋求關注」而產生的不良行為。所以,學生常常是沒過多久又會故態重演。幾次下來,教師就容易給學生貼上「屢教不改」的標籤,由原來的諄諄教誨演變成苦口婆心的教訓,再升級為強制性的「懲罰」,甚至是深惡痛嫉的排斥了——如此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係僵化、對立、對抗。隨著時間的推移,程度的加深,當這些學生再出現不良行為時,又多了第二個目的:

目的二:爭奪「權力」

以爭奪「權力」為目的的學生會反抗教師的各種控制。他們一般是公開表現反抗的行為,如和教師產生情緒化的爭執(發脾氣),偏激地反駁教師的言論,很自我地反抗教師的做法等等。也有一部分學生可能用消極的間接性的攻擊方式來作出反應,如偷懶(故意不做教師布置的事)、遺忘(常常故意丟三落四)、頑固(剛愎自用)。他們的這些行為主要是向教師顯示,他們是不會受成人規則的限制的,也不會被教師「懲罰」的威脅嚇倒的,通過上述這些方式來獲得自我價值以及重要性的感覺。

這些學生之所以會和教師有「權力」之爭,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們平時沒有得到教師正面的積極的關注,體會不到教師的「關愛」,以至師生感情逐漸淡化,甚至破裂,成了對立對抗的關係。有這個目的的學生經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誘使教師與他們進行「權力」鬥爭,以此顯示自己的力量和教師在控制他們時的無能為力,從而獲取心理上的那種「我也是重要的」滿足感。例如,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未經允許就轉身和別的學生講話,當教師提醒他「上課時要遵守紀律,沒有老師的同意不準隨便這樣」,並要求他身子朝前坐端正時,這個學生就好象根本沒聽見似的,依然我行我素。這個學生和教師之間出現的「權力」,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雖然不排除他是受到不良榜樣,諸如父母、電視和社會上的某些人物的影響而形成的,但是這和教師本人經常示範性地採用權力、控制、威脅和支配作為教育學生解決學生「問題」的方法是不無關係的。另外,有些教師還會有意無意地默許學生使用「權力」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或在同學生的「權力」爭奪中無原則地退讓了,這樣更是強化了學生的這個目的和和用來達到這個目的的不良行為。

一般來說,「權力」鬥爭只會使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衝突逐漸升級,誰都不願意讓步,因為這意味著「輸掉」鬥爭,而且更重要的是會失去了「尊嚴」(面子)和個人的自主感。結果,隨著鬥爭的越來越激烈,教師通常就會採用威脅(你上課再隨便講話,我就拉你上教室前面「罰站」!),羞辱(你還象個學生嗎,真是個不講理的無賴,你媽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人啊!),甚至體罰(你還不聽我的話,看我不打你!)等來制服學生以求結束鬥爭。然而,教師這樣做都無益於學生不良行為的改變,反而是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使學生或破碗破摔,或自暴自棄,甚至作出「魚死網破」的反擊——報復,這就是學生不良行為的第三個目的。

目的三:施行「報復」

當學生的不良行為發展到了「報復」這個地步,這說明學生的自尊可能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至少師生關係在學生看來已是沒什麼感情可言了,此時學生最易衝動,極具攻擊性。受「報復」驅使的學生最喜歡採取的不良行為包括撒謊、偷盜、欺騙、用很難聽的話咒罵教師,還會進行破壞和暴力行為(塗牆壁、摔桌椅、敲玻璃等)。這些學生大都很清楚教師所重視的和易受傷害之處,一旦覺得自己受到教師的傷害了,他們就會選擇教師易受傷害之處予以還擊。比如,對很看重作業的教師,學生就會故意不做作業或拖拖拉拉;對很講究課堂紀律的教師,學生就會故意不守紀律;對很看重考試和分數的教師,學生就會故意考得很差甚至把試卷亂做一通……面對學生的「報復」,教師如果不反思自身的原因,不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只是想著這樣的學生是不講理的,是屢教不改,是品質惡劣的,而採用「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手段去對待他們,其結果往往因師生的互不相讓,各自用了「武力」,不是教師傷了學生或學生傷了教師,就是「二虎相爭,兩敗俱傷」。即便教師因成人的優勢在地位、力量、氣勢上「勝」了學生,那也是「敗」了。因為教師這樣簡單粗暴的手段沒有不使師生關係越走越遠,最終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的。

假使學生的不良行為在個別教師強大的「武力」壓迫和震懾下,達不到「報復」的目的,那他就會選擇最後一個目的:

目的四:假裝無能

學生到了這個時候,一般會主動地停止針對教師的「衝動」行為,取而代之的是不活躍和消極行為:不關心學校生活,不關心班級,不關心老師和同學的任何事,沒興趣參加集體活動。上課時,他們什麼也不想聽不想做,要麼睡覺,要麼做白日夢,極少或根本就不做作業,被老師提問總是耷拉著腦袋一言不發,學習已經和他沒關係了。這些都表明學生已放棄了鬥爭,其目的是想讓教師徹底放棄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對這些學生來說,在校的學習生活已變成了一系列的失敗、挫折、羞辱和傷害,師生的「敵對關係」久而久之使他們處在失望之中。所以,如果他們能讓教師放棄他們,就當他們很無能什麼也教不起,別再搭理他們,那他們就可以避開無數的每天都可能遇到的讓他們感到自己無價值、無能和無助的情況了。學生「假裝無能」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衛,其實是學生脫離現實生活,陷入「自我封閉的」表現。假使學習環境和師生關係沒有改變,長期下去,學生就會越來越焦慮、憂鬱,嚴重的還可能自傷自殘走向自殺的危險。這樣的悲劇在現實中也時有發生,這不能不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

回顧上文,我們不難發現,學生不良行為的「最初源頭」,一般是由於教師對學生缺乏必要的「關注」而產生的。對照學生不良行為的四個目的,也只有「尋求關注」還可以看到學生對教師的一種期待,一旦教師因判斷失誤,方法失當而錯過了這個階段,那麼學生後來的三個目的就很容易一步步地表現出對教師的不信任和失望了。因此,與其說學生不良行為是學生的「問題」,不如說是與之相關的教師「教育」的問題——總之一句話:教育成功的梯子,首先是搭建在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恰如其分的「關注」這一基石上的。

我最想問的是:你用「心」關注著教室裡的每個學生了嗎?

來源於:中國教育報

您看此文用 · 秒,轉發只需1秒呦 ~


相關焦點

  • 幫你破解學生不良行為背後的那些事!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微網站 每個班級或多或少總有學生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比如調皮搗蛋、破壞東西、作業拖拉、上課故意不認真或隨便插嘴、罵人打架,甚至敵視攻擊教師等等,只要我們深入觀察和思考,就會發現大多數這樣學生的不良行為具有以下四個目的:
  • 學生最不喜歡什麼樣的老師?90%學生會說不喜歡有這9種行為的老師
    但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行為仍然時有發生。大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體罰。公開的嚴重體罰學生的現象雖然很少,但也時常見諸報端、電視。變相體罰則隨時可聞,動輒罰抄詞、罰背書、罰站、罰凍、罰款、罰勞動、罰晚吃東西、罰回家叫父母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殊不知,這是自己無能的表現,是殘忍的「蹩腳教育」。二是苛求。
  • 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要控制情緒,拒絕語言暴力和肢體衝突
    更有甚者,有的老師直接貶損學生的人格、品質和智力水平,讓學生聽起來很有無地自容的感覺。教師善於控制情緒,要絕對避免肢體衝突。不可否認,有一些學生從內心裡對老師毫無敬畏之心,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充滿不屑、反感甚至敵意。
  • 網曝福州某中學教師強制要求學生送禮,遭學生舉報,校方:已撤職處置,系教師個人行為
    引發輿論熱議,教師節為何變了味很多網友表示過節沒有錯,感恩也沒有錯,但是硬要將&34;和各種貴重的金錢禮物掛鈎,本身就是很扭曲的行為。這名學生的質疑並沒有錯,關鍵問題還是在於這名班主任老師的個人想法出現了偏差,老師教書育人是職業,本身是很神聖的,現在卻要用這些有辱斯文的行為來強制性要求學生,從而形成了這樣的不良風氣,實在是值得大家譴責並且反思的。
  • 小學生為什麼會有不良行為?
    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孩子越來越早熟,小小年紀的所作所為失去了現有年齡階段應有的童真,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小學生的不良行為所產生的因素有哪些?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中的消極因素是通過個體的主觀因素而起作用的。
  • 一年級學生課堂行為規範
    ,長此以往, 學生會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影響課堂教學,而且影響學生以後的發展。為了能讓學生在自由思考的同時不忘規矩,在約束自己的同時自在地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從以下三點來規範學生的行為,讓他們對課堂規則有更好的認知,從而轉化為實際行為。
  • 教師如何觀察學生行為
    研究小組進行學生觀察  在很多課堂教學活動中,細心的教師會發現,總有那麼幾個學生無法參與其中,他們或沉默不語,或自顧看書細心的教師可能會聯想到課間休息時某些學生也是獨自在玩,同學們在選擇集體遊戲的夥伴時也往往是最後一個想到他們。如果這是一位有經驗的「觀察者」,那麼他可能會用一個較為科學而清晰的專門術語界定這一自己關心的問題,並思考:「是同學們特別排斥這幾個學生,還是僅僅因為忽視了他們?」「是不是缺少一個專門的、幫助學生互動的技巧?」「這幾個學生是否缺少融入集體的必要技能?」
  • 教師罵學生毀三觀,不只是足球,抵制送禮不良風氣也應從娃娃抓起
    上百度搜索一下「教師未收到禮物」,顯示多條不算久遠的舊聞:2014年9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網以標題《中學老師教師節未收到禮物罵學生:你們還有人性嗎》,報導了黑龍江省依蘭縣某中學發生的類似事件,老師未收到禮物罵學生一節課。網上還能找到給教師送什麼禮物的帖子。給教師送禮物儼然成了教師節、畢業班少不了的操作。社會上的請客送禮不良風氣已經侵染校園。
  • 中國禁賈斯汀演出 原因是歷史有不良行為記錄
    事實上,比伯身上的刺青都有不同的含意,他曾在受訪時表示,他右胸的羅馬數字是媽媽生日、左腳則有信仰耶穌的畫像,而手腕的女人刺青則是代表前女友賽琳娜,但他坦承自己在分手後,一直很想要蓋掉,「我試著用一些陰影掩蓋她的臉,但人們還是知道(那是她)。」
  • 矯正青少年不良行為要從「心」開始
    青少年不良行為有曠課、打架鬥毆、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故意損壞財物、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等。該課題組認為,抽菸喝酒及逃學、曠課、夜不歸宿等不良行為是導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高風險因素,六成犯罪青少年在犯罪前大多具有2—5種不良行為。在犯罪的青少年中,80%都有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 青少年之所以在這一年齡段容易產生不良行為,裴麗豔認為,既與升學後因學習成績出現學生分層有關,也與青少年獨特的心理狀況和家庭、學校的管理缺位緊密相關。
  • 大二學生因作弊被抓跳樓自殺,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跟父母有關
    6月8日,新京報發布報導《山西一大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後墜亡,校方稱現場未衝突》。報導稱,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學大二學生時某在補考中有作弊行為,被監考老師發現後沒收試卷,學生離開考場不久後墜樓身亡。不良行為3:膽小怕事,退縮、逃避。可能因為我們:指責、訓斥、辱罵得太多。不良行為4:愛動手打架,有暴力行為。可能因為我們:打壓、限制得太多,常用暴力制伏他。
  • 教師的多元文化,若不加以分析,教育的學生會變成什麼樣?
    伴隨著教師的年輕化,越來越多的多元文化影響著教師的職業行為,尤其是95、00後走進教師崗位後,帶來了新的文化衝擊,給學生帶來了文化與價值的傳遞,學生需要跟上這種文化的更新,但有時教學中不注意分析篩選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 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中小學教師、幼兒園教師行為準則,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規範
    對於有虐待、猥褻、性騷擾等嚴重侵害學生行為的,一經查實,要撤銷其所獲榮譽、稱號,追回相關獎金,依法依規撤銷教師資格、解除教師職務、清除出教師隊伍,同時還要錄入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任何學校不得再聘任其從事教學、科研及管理等工作。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 教師們速看!這些行為將被處罰,嚴重會被開除!
    教師被依法判處刑罰的,給予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以上處分。其中,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給予開除處分。教師受到剝奪政治權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處罰的,喪失教師資格。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中小學教師,有哪些行為會受到處理呢?
  • 教育部為何禁不住教師的違規行為?家長:禁令只在一種情況下有效
    教育部為何禁不住教師的違規行為?家長:禁令只在一種情況下有效學校教育教學存在一些不合理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教育部對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現象是堅決打擊的,三令五申要求嚴禁!出臺了相關的措施,對違反者課以重罰。
  • 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教師關愛學生,更加激發學生對教師的尊重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08年修訂)的內容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關心愛護學生能讓學生在師愛的呵護下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師關愛學生,更加激發和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神聖純真的愛,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接下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 西安市教育局緊急通知 將重點排查教師體罰學生行為
    11月12日,西安市教育局發布《關於加強教師隊伍管理強化師德師風教育的緊急通知》,提到針對未央區、長安區接連發生教師違反職業道德的事件,近期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排查。  通知提到,近期,未央區、長安區接連發生教師違反職業道德的事件,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嚴重損害了西安教師隊伍良好形象,令人痛惜,發人警醒。
  • 性騷擾、帶學生追星……教育部曝光8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問題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日前,教育部對8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問題進行公開曝光。內容涉及性騷擾、有償補課、帶領學生應援娛樂明星等多項問題。根據《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規定,涉事教師和相關責任人已受到嚴肅處理。教育部網站曝光的8起問題中,福建商學院教師王某某屢次言語騷擾在校學生,並通過微信等方式向多名學生發送性暗示詞彙和圖片。王某某的行為違反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後文稱"準則")第六項規定。
  • 教育部公布8起教師違規違法案例,言語騷擾學生等行為被處理
    圖片來源:unsplash芥末堆訊 近日,教育部對8起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問題進行公開曝光,其中帶領學生應援娛樂明星、用言語騷擾學生、組織有償補課等行為均被嚴肅處理。在披露的8起典型案件中,其中包括遼寧省瀋陽市第127中學教師金某懷疑學生家長舉報自己組織有償補課,而叫來家屬毆打學生家長的問題。據通報,金某的行為違反了《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第十項規定。
  • 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行為取決家長的親子關係,教師僅是引路人
    直接顯示不友好的情緒,沒經驗的教師要麼爭執,要麼保持沉默;有經驗的教師會順著他的情緒去思考其動機所在,設身處地考慮其目的及來意,化解矛盾,將被動局面轉化為主動時勢,以讓為進,以退為上的工作方法,將話題轉到孩子的教養指導上。最終解決了家長一直困繞的問題,不枉虛來,解除了其潛在的對學校及任課教師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