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策略思維有多重要?

2021-02-18 管理會計知識匯

文章導讀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一環扣一環的漫長博弈」。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洞悉周圍人的行為習慣,對自身行為作出有效預判,指導自己作出正確決策。這樣我們才能在工作、生活中更加沉著大氣、收放自如。

有位兄臺,註冊用戶名:「我爹」。

然後愉快剁手買買買。

快遞小哥打電話:您是……我爹嗎?

兄臺:是的。

……快遞小哥氣炸。送個快遞就夠辛苦的了,還要被這貨算計。

於是快遞小哥改進策略,再有他的快遞,就這樣打電話:你叫我爹吧?

兄臺:你……是誰?

小哥:我問你叫我爹對不對?

兄臺:……你到底想嘎啥?

小哥:你要是叫我爹,我就把快遞給你送過去。

這下兄臺傻眼了,用戶名是他自己起的,快遞小哥又沒說錯什麼。要想拿到快遞,就只能叫爹。

誰讓他閒極無聊,想算計人家來著?

這個故事,屬於直線思維!

直線思維不帶半點智力含量。一個人怎麼想,就直線把想法飆出去,直奔自己想要的結果。卻不知道世間規律,恰是非直線的。最後,只能落得個完全相反的結果。

直線思維,總是難免事與願違。那我們該咋整呢?

凡事動動腦子——懂點策略思維!

《策略思維》又名《戰爭的藝術》,我個人感覺還是《戰爭的藝術》對我而言更有吸引力。耶魯大學奈爾伯夫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迪克西特教授用許多生動的例子,讓我們了解了博弈中的策略,讓我們切實的感受到這些抽象的理論,就在我們身邊。

正如作者所說:企業家和企業面對競爭者,要制定有效的策略,才能在競爭中勝出;父母父母若想教會孩子良好的行為舉止,自己也要考慮合適的方法,什麼樣的表達方式孩子容易接受,這就使自己變成了業餘的策略家。所以每個人都是一個策略家,而《戰爭的藝術》通過歷史、體育、政治、生活的例子,讓我們在思考事情的時候,能夠更加直接的切入到問題的本質,回過頭去再結合自己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恍然大悟:哦,原來,這些都是一個個的博弈過程,道理如此簡單,我們竟然才發現。

按照時間順序,博弈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相繼行動的博弈,也就是雙方輪流出招,比如下象棋;另一種是同時行動的博弈,也就是雙方同時出招,比如我們玩的石頭剪刀布。在制定策略之前,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博弈行為屬於哪一種。

面對相繼行動的博弈,我們要使用的策略是:向前展望,倒後推理。

向前展望,倒後推理,是指每個參與者在輪到自己出招的時候,必須展望一下,自己的這一步行為將會給對方造成什麼影響。反過來,對方的行為又會對自己以後的行動造成什麼影響。

【案例】

我們考慮讓公司的產品進入一個地區的市場,而這個市場正由另外一家公司壟斷。這時我們就可以運用「向前展望,倒後推理」的策略來做出選擇:

如果我們不進入這個市場,那麼市場份額依舊會被對手壟斷;如果我們進入這個市場,那麼這時候,對手也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我們的公司和我們分享市場份額;要麼,和我們打價格戰,大家一起虧損。如果我們預測,對手將會和我們分享市場,那麼我們就大膽地進入。如果我們預測,對手將會和我們打價格戰,那我們就要慎重考慮了。

而且我們需要仔細分析我們預測的準確性,詳細計算雙方可能的損失和收益。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博弈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時間這個因素。

例如在美國的工資談判中,一般是由工會和企業進行談判的。工會想要提高員工的工資,而企業則希望維持現在的工資情況。這時,如果通過向前展望策略,就會發現,如果工人持續罷工,他們將需要承擔沒有工資收入的風險,而企業也將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罷工的時間越長,雙方遭受的損失也越大。因此,儘早結束這場談判,對雙方都有好處,而這時握有主動權的企業,如果能在一開始就提出一個足夠引誘工會接受的條件,就能夠避免談判破裂所造成的兩敗俱傷。

這就是面對相繼行動的博弈,可以使用的策略,向前展望,向後推理。

面對同時行動的博弈,就是雙方會同時出招,就好像石頭剪刀布的遊戲,每個人都不知道對方會出什麼,這時我們就需要設想如果自己處在對方的位置,會出什麼,然後預計自己這麼出,會帶來什麼結果。

我們既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也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這時我們要使用的策略是三種:

1. 選擇我們的優勢策略;

2. 避免我們的劣勢策略;

3. 尋找這個博弈的均衡,也就是均衡策略

在同時行動的博弈裡,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只要使用這幾個策略原理,再綜合考慮外界因素,我們就能做出準確的決策。

優勢策略是指,在一系列策略中,這個策略比我們的其他策略都要好。

例如健康來說,跟生病以後要去醫院看病相比,經常鍛鍊,多吃水果蔬菜就是一個更好的保持健康的優勢策略。

劣勢策略就是對我們最不利的那個策略,這是一定要避開的;

例如籃球比賽,假如我們正在打一場籃球比賽,當比賽距離結束只剩下3秒鐘,我們的球隊領先2分,但是對手此時還握著籃球。這時,對手有兩個策略,一個是打2分球,如果球進了,比分打平,雙方進入加時賽;另一個是打三分球,如果球進了,我們會反超並徹底輸掉這場比賽。這時針對對手的這兩個策略,我們也有兩個策略,防止對方打2分球和防止對方打3分球。這時防止2分就是一個劣勢策略,因為一旦對手三分球進了,我們的球隊就會輸。因此最好的策略是防止對手打3分球。

均衡策略是指,參與博弈的每一方都找到了針對另一方的最佳對策。

均衡策略最早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納什在22歲提出,也就是著名的「納什均衡」理論。

著名奧斯卡獲獎電影《美麗心靈》裡,就有一個場景描述了納什均衡。
它說的是某天約翰·納什在學校酒吧裡和同學討論怎麼追求女生,其中一個同學就分析說,個人利益會推動集體利益,應該先去追求最漂亮的女生,如果被拒絕,再去追求其他女生。而約翰納什則認為,這件事不能只考慮個人因素,還應該考慮到男生和女生的整體因素,每個人都想追求最漂亮的女生,但是如果都去追求她,肯定會有人遭到拒絕,而遭到拒絕之後再去追求其他女生,大概率會被再次拒絕,因為沒有人喜歡當備胎。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不要都去追求最漂亮的女生,而是各自追求其他女生,這樣對所有人都有利。

在這個均衡策略裡,每個人的行為都是針對其他人行為的最佳對策,男生不會因為追求同一個女生而成為情敵,其他女生也不會因為被當成備胎,而受到冒犯。這樣,追到女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了。

同時行動的博弈,就是一個循環推理的過程,首先要找出自己的優勢策略並儘量選擇它,同時找出自己的劣勢策略並儘量避免,最後不斷簡化博弈過程,找到博弈的均衡,也就是每個人的策略都是對對方策略的最佳回應。

2013年的6月,周圍的朋友沒有幾個人知道打車還可以用軟體app,當然沒有人知道滴滴和快的是什麼,更沒有幾個人用過;2014年的6月,周圍的人打車不再去馬路上乾等,幾乎都在用滴滴或者快的,忽然覺得除了滴滴和快的之外,不知道還有什麼打車軟體可以用。12個月的時間,移動打車軟體至少是顛覆了大家打車的方式、閹割了計程車公司的叫車服務。相繼滴滴和快的推出專車服務,幾乎要徹底革那些計程車公司的命,計程車公司2年前躺著都能賺錢,2年後拼命可能都沒有飯吃。

關於滴滴和快的對計程車行業的顛覆,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因計程車行業在現行體制下有牌照的壁壘)。我們先去回憶下,2家公司能夠在眾多打車軟體中脫穎而出,用的是什麼策略。以下是滴滴和快的的齊頭並進的經歷。

從上表可以看出,滴滴快的無論是市場公關、市場策略、融資幾乎都在同步進行,而且每家背後都有一個BAT在支撐。有記者統計顯示,截止2014年5月17日,滴滴和快的補貼超過24億,滴滴補貼超過14億,快遞超過10億。最後2家同時宣布取消補貼政策,心照不宣,握手言和,找到了「納什均衡」。很像本書中的《時代》與《新聞周刊》的價格戰,最後找到一個兩家都賣3美元的交叉點,各方的行動就是針對對方行動而確定的最佳對策。

一旦知道對方在做什麼,就沒人願意改變自己的做法。這就是「納什均衡」。

大家都在想為什麼滴滴和快遞當初不知道這種「自殺式」的補貼政策會兩敗俱傷嗎?從我的角度理解,他們應該會知道,在當下情形下,我理解這是一種手段。兩者大戰初期,就已經向所有對手宣告,我不差錢。拿出那種:你們要是行,我就拿錢砸死你,看最後誰頂得住。這有點類似《策略思維》的第五章開篇:

1941年7月3日史達林在宣布蘇聯對抗納粹的「焦土」防禦政策時的講話:我們必須組織一場毫不留情的戰鬥。絕不能讓敵人拿到一片麵包或一升汽油。合作農場的農民必須將牲口趕到別處,將糧食轉移到其他地方。無法轉移的東西一律就地毀滅。橋梁和道路必須埋設地雷。森林和倉庫都要燒毀。留給敵人的只能是難以忍受的局面。一招嚇怕競爭對手,使很多競爭對手知難而退。也印證了焦土政策的使用範圍:要想使焦土政策起作用,你就必須毀滅入侵者想要的一切,而這些東西未必是現在的主人最重視的。

其實研究會發現,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個細分的市場上,行業的成長期,會有很多創業者湧入,爭搶市場份額這支蛋糕,但最後經過激烈的競爭博弈,一般只有2-3家存活下來。滴滴和快的針鋒相對的燒錢策略,都是深諳網際網路思維的大佬,這種燒錢的焦土政策既可以有效打擊競爭者,又可以快速鋪開市場。短期投資雖然巨大,但從初期就打掉競爭對手,要遠比對手成長之後再打壓容易的多。而且佔領的市場份額上講,如果是傳統的市場開發,投入這些未必有如此好的效果。

《策略思維》書中的策略的制定,都隱含著一個必要的條件:對競爭對手的了解。想在博弈中取勝,必備要素是了解競爭對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沒有對對手的了解,這些策略都無法運用,無從制定策略,讓我也想到了信息收集、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百度了一些本書的讀後感,參閱了一下網友對本書的感想,真是「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漢姆雷特」,很多讀者說此書「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我個人感覺其實是晦澀難懂,譯者應該結合語境環境,用通俗的語言,用中國的表達方式去翻譯此書,有些對方的俚語,如果不多想想真不容易明白,如在戴高樂案例中提到的俚語:只有卡住的輪子才能得到潤滑油,還不如直接翻譯為「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來的直接,這才是淺顯易懂。

本文作者:韓成(航天信息財務部部長)、漠雨

楊曄老師編著《管理會計案例與解析》
本書楊曄老師精選了50個真實案例,其中包括時事熱點、經典事件、名人故事、名企實例等。從管理會計CMA的角度進行細緻的剖析,向讀者展示了這些案例背後的管理會計思維、方法、工具,體現了管理會計CMA的實用性、靈活性的特點。

喜歡本文請點"在看",分享吧!

相關焦點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那不會哭的怎麼辦呢?
    ,原來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呀。我二姐就特別會哭。但凡有什麼想要的東西,總是哭哭鬧鬧的找爺爺奶奶,加之她身體比較弱,所以只要她想要的東西就沒有得不到的。有時候明明是我的新裙子,但因為她的一句喜歡,一聲哭鬧就成了她的囊中之物,著實讓我羨慕了很久。我長這麼大,最羨慕兩種女人:一種是超級能幹的女強人,各方面都很強大,完全不care別人看法的;還有一種就是嬌滴滴特別會撒嬌的,誰看了都會想要把她寵成小公主。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糖」只是暫時的,責任心的缺失代價是長期的
    但是看到家長在身邊了就趴在地上大聲痛哭,然後家長以為孩子摔疼了,便馬上過去抱起來安慰,有的父母為了補償他會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畢竟會哭的孩子有糖吃。孩子年幼摔倒受傷是常有的事,他們經常會示弱獲取好處。當他們在遇到挫折時往往認識不到自身的責任,把錯誤都歸集在了他人身上。這種心理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也逐漸演變成「受害者心態」。
  • 不懂事,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又會有什麼?
    聽到這句話我怔住了,從小到大都懂事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違背大人心裡想法的事情後大人們就認為這個孩子變壞了,就忘記了他之前的所有懂事。然而,之前不懂事的孩子變得「懂事」後就變成了他們眼中的好孩子不懂事會哭的孩子總會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又會有什麼呢?
  • 在這個實力至上的時代,有糖吃的不再是會哭的孩子了
    我們身邊都會有這類人,他們很優秀,仿佛本該如此,但是卻沒人看到他們的背後的努力與堅強。張含韻對孟佳的點評,觸動到了我。孟佳默默接受著他人對自己的批評與建議,即使她也很沮喪,她也要告訴自己要堅強,脆弱會讓自己一蹶不振,所以要時刻披上盔甲,面對隨時會來臨的戰鬥。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女孩容易被忽略,餘生願有人寵你的任性
    偶爾待著小張吃一次飯,小張就會開心一整天,真是個知足的小姑涼。可能就是小張脾氣太好,懂事,就讓她對象覺得小張不是特別地重要。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女孩容易被忽略。,而她就會覺得也沒有多大的事,就隨手幫了,然後越來越多的人找她,終於有一天,她辭職了。
  • 職場也講究「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有句話叫做「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把工作做好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學會那些在工作之外的功夫。趙倩最初進入公司的時候,只是一個小會計。她勤懇的工作,靠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從來沒有出過差錯。但是趙倩卻一直沒有得到升遷。在職工們的聚會上,老闆甚至都記不起有她這樣一位員工。像這樣的情況下,又怎麼能得到升遷呢?
  • 愛哭的孩子有糖吃!
    你是重要的,而我不重要 ,是因為我正常嗎?假如你有兩隻小狗一隻小狗很乖,一隻小狗亂咬人亂叫 ,你不得以要拋棄一隻小狗的話, 你一定會拋棄那隻乖的,因為你知道那隻乖的小狗有人會養, 而那隻亂咬亂叫的人沒有人會照顧。
  • 會哭的小留學生家長們有糖吃!
    用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來形容留英的小留學生家長那是再適合不過了經過某些小留學生家長的一哭二鬧三上吊之後呢種花家終於開始啟動包機接這些還流著華夏血液的未來小英國公民回國這可把這些小留學生的家長們高興壞了認為自己沒有白哭白鬧白上吊甚至有些小留學生家長呢想要通過關係將孩子從集中隔離點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會作的女生有人疼
    從小我們就明白一個道理: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戀愛關係也是如此: 一個女生太懂事,太會理解對方,害怕對方不高興,拼命地壓抑著自己的個性和脾氣,該發脾氣的時候不發,該有的底線也會因為對方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低。 就算受得了忽視,就算沒有得到期待,也會默默地自己忍氣吞聲,在心裡不斷給自己灌輸著原諒對方的理由。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怎麼樣才是會哭呢
    02學會拒絕我們只會尊重一個真正的成年人,尊重一個真正守底線、有能力、不輕易侵犯權利的對手。相反,它會拖垮你,也會傷害你。真正讓一個人發出光芒的,是不含炫耀的卓越,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含諂媚的尊重。做到了這些,不管是親密關係,還是個人生活,抑或職業發展,你都可以更強大,也可以更自由。而這個能力的修煉,需要每一個孩子從小做起。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鄭爽鬧情緒,張新成和陳哲遠想辦法哄她開心
    很多年前,周迅的那部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播出之後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其實不光是女生,在為人處事的時候,需要適當的有一些小脾氣,所有的人都應該如此。在這一點上,鄭爽就做得非常好,爽姐時而堅強時而又讓人想要保護。
  • 明星|是不會哭的孩子?張含韻:我自己就可以給自己發糖吃
    此前,張含韻還評價孟佳說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而孟佳是那種不會哭的孩子 "。其實,在很多人眼裡,張含韻也是那個 " 不會哭的孩子 ",而她卻早已淡然,覺得 " 工作早 " 的自己,如今自己就可以給自己發糖吃。
  •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會嗲的女人最幸福
    趙姐說一個字的話就是「嗲」,兩個字的話就是「撒嬌」,三個字的話就是「會溫柔」。女人一定要學會嗲,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會嗲的女人才能最幸福。作為女人不要太強大,男人都有一種自尊心,就是無論什麼事情,他都想他的女人依賴他,讓男人那種保護欲、自尊心爆棚就對了。趙姐說,她說話的時候都是用嬰兒語的、比如餓了吃飯,她會說我餓了,我想吃飯飯。
  • 為什麼愛哭的孩子有糖吃,越懂事的孩子將來越沒出息,有幾點原因
    相反的,我曾在商場裡見到過這樣的小孩,站在零食麵前,哭著喊著要媽媽給他買糖吃愛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沒人疼,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孩子們哭著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了,讓家長知道他們想要幹什麼,家長就會為了不讓他哭而滿足他,再看懂事的孩子,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在外人看來,孩子確實聽話懂事,但是這種性格,對於孩子長大以後的影響是很大的,具體會有什麼影響呢?
  • 你會忍不住打罵孩子嗎?情緒穩定的父母對孩子有多重要?
    我就很生氣,想到自己不捨得買衣服,不捨得上飯店,花了那麼多錢,給他報名英語課,他卻不珍惜,就非常惱火!於是,走過去把他的書拍在桌子上,大聲問他:「你想不想讀英語?」他呆呆地看了我一眼,搖搖頭,然後又點點頭!這下我更生氣了,直接對他說:「快點給我讀英語,不讀完就別睡覺了!」然後不顧他奪眶而出的眼淚,轉身離開,讓孩子爸爸去監督了。
  • 你知道批判性思維對孩子有多重要嗎?
    ,就能找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命運也會迥然不同。孩子從小培養批判思維,對接受的信息會有判斷的概念,分清什麼是好信息,什麼是不健康的信息,從而主動接受對成長有利的信息,屏蔽對自身不利的信息,從小建立良好的價值觀,樹立正面的思想,健康成長。
  • 孕期「控糖」有多重要?一個「糖媽媽」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孕早期那會,聽好多朋友講經驗:多吃葡萄,寶寶的眼睛會很亮;多吃燕窩,寶寶會很白很聰明;要多吃藍莓,對寶寶發育很有好處……這些建議我都照單全收了。從此,我每天的生活就是補充各種營養,蘋果、藍莓、葡萄、冰糖燕窩……每天當任務一樣「塞」給子宮裡的寶寶,心裡盤算著我要給寶寶創造最好的條件,贏在起跑線!
  •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聽到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會哭的人通過哭這一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希望引起更多的人來關注。在工作中,你周邊是不是總有愛撒嬌、平時說話嬌滴滴的同事,能力可能一般般,但在職場中就是順風順水。畢業後,老師印象最深刻的永遠是那些不守紀律、調皮搗蛋的學生。這樣的事件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會哭鬧的孩子確實比那些乖巧懂事的能獲得更多的關注度,也更容易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 為什麼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會假哭,好處不止這一點
    會假哭的寶寶有自我意識寶寶學會了假哭,就說明他的自我意識正在發展,有了自己的想法,並通過哭來達成,這是他們成長的重要標誌。2.會假哭的寶寶智商高寶寶假哭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從而採取的方法;而且寶寶假哭也是有技巧的,先哭一下,看看家長的反應,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哭。這說明了寶寶已經學會了想辦法實現目標,還懂得分辨自己的行為是否有效,可以說他的邏輯思維能力不錯,智商比不會假哭的孩子更高哦。
  • 多少家長說過:「不準哭」!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同時也會傳出幾句:寶寶別哭,別害怕,不痛不痛~寶寶你是男生,要堅強,不哭了哈……看看媽媽手裡的糖?不哭就給你哦~也會傳出幾句:別哭了,打個針煩不煩,再哭就多給你打一針,再哭就不愛你了啊但這種做法真的好麼?不許孩子哭泣,對孩子其實是一種「隱形傷害」為什麼我們不想孩子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