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的外交官生涯:在時間中尋求永恆,在大地上尋找邊界|一詩一會

2020-12-12 界面新聞

多數讀者對聶魯達的印象都離不開那部堪稱「情詩聖經」的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這部詩集不僅讓聶魯達年僅二十歲就在文藝界斬獲聲名,還為他帶來了一份正經的工作。

1920年代,多數作家都嚮往歐洲的文化生活,聶魯達也不例外,但在當時,他更迫切的需求是找到一份謀生的工作,而不是考慮去哪裡。在朋友的舉薦下,聶魯達順利被一位外交部官員任命為駐外領事,因為這位官員也是聶魯達的詩迷。在對方報出的一大批外國地名中,聶魯達最終選擇了自己從未聽過的緬甸城市「仰光」,由此開啟了綿延半生的外交生涯。

然而,這份看似體面的工作並不像聶魯達想像中那麼簡單。從1925年至1935年,聶魯達先後前往緬甸、印度、新加坡等東方國度,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融入。長期以來,他不停變換居所,常常一個人住在空曠的海邊,每天孤獨地工作、生活,幾乎失去了對時間和地理的認知。每年忙碌的那幾個月,他像冰冷的機器一般,重複籤署各種文件。無所事事的時候,他便去大街上遊蕩,默默觀察殖民地的民生百態。

現實中看到的一切讓聶魯達對神秘東方的幻想逐漸破滅。譬如在印度,聶魯達看到的是一個由於人口眾多和工業落後而失去平衡的封建社會體系。身處殖民地地位,當地人冷酷地追求物質的生活,但每天仍有數千人死於霍亂、天花、熱病和飢餓。在晚年的回憶錄中,他將彼時的東方比作一個「不幸的人類大家庭」,而他在那個時期寫的詩,「除了反映一個外國人移居到粗暴而又奇怪的世界所感受的孤獨之外,並沒有反映別的東西。」

這些在外漂泊時期所寫的詩,最終被聶魯達收錄在詩集《大地上的居所》中。正如他本人所言,這本詩集描繪的是他懸浮於真空生活中發生的種種事情,它們「既不芬芳也不輕盈」,而是可悲地落在地上。聶魯達熱衷於一再重複地感傷,在一種力求逐漸自我毀滅的苦澀風格中,堅持真實,講究修辭。這些基於社會體驗的詩歌也見證了聶魯達由青年向中年的轉變,他的生活處境與內心狀態的思考。

《大地上的居所》[智利] 巴勃羅·聶魯達 著 梅清 譯新經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 2020-11

單元

有什麼濃鬱的、混合的、沉澱的東西在深處,重複著它的編碼,它不變的訊號。如此清晰可辨,石頭曾觸碰過時間,它精緻的身體上有歲月的氣息,有大海從鹽粒和夢中帶來的海水。

同一種東西,同一種動作環繞著我:礦石的重量,蜂蜜的光亮,緊貼「夜晚」這個詞的聲響,麥子、象牙、哭泣的色彩,皮製、木製、羊毛的東西,老舊的,褪色的,一成不變的,如牆壁一般將我團團包圍。

我悄無聲息地工作,圍著自己轉圈,一如盤旋在死屍上空的烏鴉,哀傷的烏鴉。我思考著,在四季的廣闊中形單影隻,置身於中心,周圍是寂靜的地方:一小塊溫度從天空墜落,混亂的單元組成一個極端的帝國聚集在我周圍,將我裹入其中。

奏鳴曲與毀滅

歷經許多滄桑,行過模糊的裡程,迷茫於版圖,困惑於領地,伴著暗淡的希望,不忠的陪伴和不安的夢境,我愛我眼中依然存在的堅韌,我傾聽心中自己那騎士般的步伐,我啃咬沉睡的火焰和殘破的鹽巴。在深夜,在黑暗的空氣和遠去的哀悼中,那守夜人在營地旁,以無效的抵抗自我武裝,旅人困於蔓延的陰影和顫抖的羽翼之間,我感到我就是這樣,而我石頭般的臂膀將我護防。

研究哭泣的學科中有一座混亂的祭臺,在我那毫無芬芳的傍晚會議中,在我被遺棄的棲居著月亮的臥室內,還有我財產中的蜘蛛,和我喜愛的毀滅,我愛著自己失落的存在,我不完美的本質,我白銀的敲擊和我永恆的失去。

溼潤的葡萄燃燒了,它那死亡的汁液仍在晃動,仍然存在,還有貧瘠的遺產,和叛逃的家園。

是誰舉辦了灰燼儀式?是誰愛戀過所遺失的,是誰保護過那最終的?是父親的骨,死亡之艦的木,是它自身的結局,它自我的遁逃,是它悲傷的力量,它可悲的神明?

於是,我窺探著,死寂與痛苦,和我所堅守的奇怪的證言帶著殘酷的效率和灰燼中的字跡,是我偏愛的遺忘方式;我賜予大地的姓名,我夢境的價值,我用我冬日的雙眼分割的無盡時光,在這個世界的朝夕之間。

埋葬於東方

我在夜晚工作,周遭是城市,是漁夫,是陶瓷匠人,是焚燒的屍體夾雜著番紅花和水果,裹著猩紅的棉紗:在我的陽臺下,那些可怖的屍體穿行而過,發出鎖鏈和銅笛的聲響,刺耳,尖銳,悽涼,嘶嘶作響,穿過沉甸甸的毒花那鮮亮的色彩,穿過滿身煙塵的舞者的尖叫,穿過一聲比一聲高亢的單調鑼鳴,穿過刺鼻木材燃燒時釋放的煙霧。

因為道路一旦彎折,沿著渾濁的河流,他們的心臟,停止跳動的,或開始劇烈搏動的,就會燃燒著轉動起來,腿和腳都是烈火,而灰燼則會顫顫巍巍地落在水面,如燃燒殆盡的花束漂流而去,又如某些強大旅者在漆黑的水面點燃了什麼,吞下消失的氣息和烈酒後留下的將熄的火。

歌謠

枝葉橫陳的玫瑰花一路吞噬攀登上聖者的頭頂;繁盛的利爪抓住時間捆綁到疲倦的人身上:膨脹起來,吹入堅韌的靜脈,在肺部捆上細繩,然後久久地傾聽著、呼吸著。

我欲死亡,我亦欲生存,工具,巨犬,濃稠的海洋波瀾起伏海面老舊而黑暗。

我那緩緩的吉他聲來自我內心的鹽分,如同鹹澀海水中的魚,陰暗中它為誰、又對誰奏響?

唉,多麼經久封閉的一個國家,中立,在戰火中,一動不動,在可怕的轉變中,是萬物溼潤中唯一的乾燥。

於是,在我的雙膝間,在我的眼底,我的靈魂孜孜不倦地縫合著:它可怕的針勞作著。

我倖存於大海的中央,孤身一人,傷痕累累,孤執地堅持著,痛苦不堪地被拋棄。

冰冷的工作

告訴我,在你偏愛的溫柔半球迴響的時間裡,你難道沒有聽到隱忍的呻吟?

你難道沒有慢慢感覺到在顫抖著不知疲倦的工作中,固執的夜晚又再度回還?

乾燥的鹽粒和空中的血霧,河水的匆匆奔流,目擊者顫抖著作證。

牆壁黑暗的崛起,門的瘋狂生長,因刺激而暴亂的人們,循環往復,無法抑制。

四周,無窮無盡,沒完沒了的宣傳中,牲畜的口鼻全副武裝,面容清晰,空間沸騰,繁茂生長。

你難道沒有聽到,在人類的比賽中,時間獲得了持續的勝利?它緩慢如火焰,可靠,濃烈,力大無窮,不斷累積著容量,再添入如絲的悲傷。

如同一株永恆的植物它纖細蒼白的枝梗不停生長,沾染上孤獨中無聲降落的雨滴。

是陰影

考量什麼樣的希望,什麼純粹的兆頭,什麼最後的吻埋在心中,在無依無靠與智慧的起源俯首稱臣,在永恆躁動的水面柔軟而安全?

夢境裡新生的天使停留在我沉睡的肩上,尋求永恆的安全,他需要怎樣充滿活力、行動迅速的翅膀?死亡的星球之間,這段艱難的飛行何時啟程,幾天前,幾個月前,還是幾個世紀前?

或許多疑而焦慮的人那天性中的脆弱,忽然在時間中尋求永恆,在大地上尋找邊界,或許無情積累的倦態與年歲,四處漫延如新生大洋的潮汐,拍打在痛苦荒涼的海岸與陸地。

唉,讓我這樣的人繼續存在,又慢慢停止存在,讓我的順從聽命於諸多鋼鐵般的條款,只為死亡與新生的震顫不要打擾到我想為自己永存的深處。

那麼,讓我這樣的人,在某個地方,在任何時候,確定的、堅定的、熱情的目擊者,小心翼翼地自我毀滅,無休無止地自我保留,不言而喻地,堅守原本的職責。

本文詩歌部分選自《大地上的居所》一書,經新經典文化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聶魯達的外交官生涯:在時間中尋求永恆,在大地上尋找邊界 | 一詩一會
    在對方報出的一大批外國地名中,聶魯達最終選擇了自己從未聽過的緬甸城市「仰光」,由此開啟了綿延半生的外交生涯。然而,這份看似體面的工作並不像聶魯達想像中那麼簡單。從1925年至1935年,聶魯達先後前往緬甸、印度、新加坡等東方國度,卻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融入。長期以來,他不停變換居所,常常一個人住在空曠的海邊,每天孤獨地工作、生活,幾乎失去了對時間和地理的認知。
  • 聶魯達的詩和遠方
    黑島故居是緊鄰太平洋的 一幢海濱別墅,也是聶魯 達故居中最為出名的一座(夏有喬木 攝)夏有喬木中拉智庫對話會去年底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舉行,中國駐智利大使徐步在致辭中引述了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詩句,「從大海到大海,從平原到雪山,所有的人都注視著你啊,中國。」我有頗多感觸。
  • 聶魯達情詩全集首次正式授權出版
    日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著名作家、詩人巴勃魯·聶魯達的《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愛情是聶魯達永恆的創作主題之一,「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他有很多被廣為流傳的愛情詩句,他的詩歌和回憶錄《我承認,我曾歷盡滄桑》在上世紀對很多中國讀者產生了影響,此次則是首次正式授權出版中文版聶魯達情詩全集,由中國臺灣詩人、翻譯家陳黎、張芬齡自西班牙語譯出。
  • 聶魯達:我們歷經滄桑,依然明亮不墜|一起讀詩
    是的,每次閱讀聶魯達的詩句,都有這種感覺——那個始終保持一顆童心的偉大的人,從智利的大森林中,從大海的濤聲中,從遼遠的星空下,從綠色的墨水中,一次次完整而真實地朝我們走來。這篇紀念小文,依然是一次閱讀上的相遇。
  • 聶魯達:對女人之愛和對政治的熱情,是他詩歌的兩個引擎
    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
  •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聶魯達誕辰113周年 聶魯達經典詩歌賞析
    7月12日是智利詩人聶魯達誕辰113周年的日子。《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就是出自於他的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聶魯達的詩語言精練,格調清新,風格獨特。1971年,因為他的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而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詩人已故,但他的詩歌雋永常青。聶魯達經典詩歌賞析。
  • 智利詩人聶魯達詩歌《你的微笑》賞析
    微笑,它向黑夜挑戰,向白天,向月亮挑戰,向盤繞在島上的大街小巷挑戰,向愛著你的笨小夥挑戰,不管是睜開還是閉上我的雙眼,當我邁開步子聶魯達的主要作品有《黃昏》《詩歌總集》《居民及其希望》《典禮的歌》等,其中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的詩歌以濃烈的感情、豐富的想像,表現了拉美人民爭取獨立、民主、自由的歷程,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力量。由於「他的詩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甦了一個大陸的命運與夢想」,聶魯達於1971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 經曲薦賞|聶魯達代表作《馬丘比丘之巔》
    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
  • 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詩是隱藏絕望的歡樂|一詩一會
    儘管這首詩本身與「9·11事件」無關,但詩歌中對家園遭到毀壞後氛圍的描繪和對希望的尋覓,卻實實在在切中了美國人在「9·11事件」後悲痛不安的心理,這也使得扎加耶夫斯基的名字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在扎加耶夫斯基看來,寫作的任務就是積極地尋找新的道路和新的生命。
  • 穿過聶魯達的詩句,一個人的智利
    在聶魯達將近50歲的時候,這位詩人和兩位女性陷入感情糾葛,他的第二任妻子黛莉雅以及智利歌手瑪蒂爾德·烏魯蒂婭,烏魯蒂婭從他的看護,晉級成為了情人。婚外情不能太引人注目,所以聶魯達和烏魯蒂婭就建造了這一處靜謐的愛巢,烏魯蒂婭獨自一人在這裡住了兩年,直到1955年聶魯達最終離開他的妻子。「愛與告別是我的宿命,」他在二十五首詩中寫道,並且發表在《還有另外一天》中 。
  •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 | 聶魯達
    ——在得知自己的中文繁體譯名中有「聶」這個字時,聶魯達說。《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是聶魯達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如詩集的標題一樣,這些詩作講述了愛情對人的折磨。主人公永遠在擁有與失去間徘徊,維持他的是對愛情的渴望與對痛苦的強烈感知。
  • 諾獎詩人聶魯達唯一自傳體回憶錄首次獲授權發行中文版
    聶魯達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歲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20歲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 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聶魯達全部的人生經歷、人生智慧,以及他對詩和文學藝術的領悟則集中凝聚在了他親自撰寫的唯一自傳《我坦言我曾歷盡滄桑》裡。
  • 在我這貧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後的玫瑰——聶魯達
    聶魯達在拉美文學史上是繼現代主義之後崛起的偉大詩人。聶魯達一生有三個主題:愛情、詩歌和革命。聶魯達把這三個主題都演繹得淋漓盡致,推向堪與馬丘·比丘高峰試比高的高度。他的愛情是與他的愛情詩互為一體的,更多的他將自己的愛情寫入了他的作品,他的文字乍一看很難理解,仔細研讀後,不難發現其中的含義。
  • 詩無達詁:在詩中尋找自己的影子.
    文字所傳達的內容是很微妙的,我們每個人在讀詩的時候其實都是在尋找自己的影子,在語言的空隙中讓自己被生活瑣碎囚禁的內心獲得釋放。幾行文字,是一種濃縮,一種匯聚,讓我們在一個高處更宏觀地去體味生活,如一個旁觀者,去觀察自己。我們的性格、經歷、生長環境,甚至你今天早上上班是否遲到,都可能會影響你對一首詩的解讀。不過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 有聲│高昂朗誦:聶魯達《你的微笑》
    我從事的鬥爭是多麼艱苦,每當我用疲憊的眼睛回顧,常常會看到世界並沒有天翻地覆,可是,一望到你那微笑冉冉地升起來尋找我,生活的大門一下子就都為我打開。我的愛情啊,在最黑暗的今朝也會脫穎出你的微笑,如果你突然望見我的血灑在街頭的石塊上面,你笑吧,因為你的微笑在我的手中將變作一把鋒利的寶刀。
  • 聶魯達的一生:詩歌、女人與革命
    聶魯達的一生有三個主題:詩歌、女人和革命。「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樣。」這是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裡的詩句。我們大多數人認識聶魯達是從他的情詩開始的,還有那部描寫聶魯達革命時期的經典影片《郵差》。其實聶魯達的一生遠遠不是他的詩和一部電影所能呈現的。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將亞歷山大靈魂深處那道始終禁閉的心門打開,在亞歷山大與逃難小男孩偶遇的流浪過程中,重新認識到自我和時間的價值,也理解了「永恆」的含義。由此也讓惺惺相惜的亞歷山大和小男孩有了心理上的默契,兩人跨越時間的局限成為「忘年交」更讓影片中的「流浪情結」顯得彌足珍貴。
  • 顧城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上初中時,語文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幾首朦朧詩,其中顧城的《一代人》真的驚豔。先不論顧城生活中是一個多麼偏激的人,他的詩總是短短篇幅、擁有童話美,卻給人很深的感觸。《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聶魯達在一首詩裡寫:我喜歡你是寂靜的,好像你已遠去
    郊外的曠野上,也是一片寂靜。說曠野而不說原野,是有緣由的。冬天的景致稱得上一個「曠」字,又悠遠又開闊。一向默默不語,紮根曠野的樹更加岑寂了,擎著或粗壯或纖細的枝椏,樸拙地望著四圍。葉子落光了,遠遠地卻看到有鳥巢穩穩噹噹地屹立於枝杈間。小小的灰色的房子,寂靜無聲。
  • 諾獎得主聶魯達詩歌全集中文版首發呈現完整形象
    聶魯達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他的詩歌既繼承了西班牙語文學和智利民族詩歌的傳統,又受到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具有先鋒派的風格,又存續了浪漫主義的韻味。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得主、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就曾公開讚頌聶魯達的詩歌:「聶魯達書寫任何事物都有偉大的詩篇,就好像彌達斯王,凡他觸摸的東西,都會變成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