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者所謂的「文化程度」,應該指的是學歷吧。似乎看起來,學歷高的人就要比學歷低的人文化程度高,但現實中往往不是這樣。一個人只要勤奮好學,他的文化水平往往超過比他學歷高的人。毛先生的學歷是相當於中專,周先生也就是一位高中生畢業生,胡先生只有小學學歷,但是他們的真實文化水平超過了普通研究生。不但他們的文化水平很高,他們的詩詞文章也是第一流的。前蘇聯文壇領袖,著名作家高爾基也沒有正經上過什麼學,但是他寫出了《海燕》《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一系列世界級文學名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也沒有聽說他是什麼985文學系的高材生。
文章是不是可以寫得好,確實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特別重要。有些人之所以文章寫得好,一個是有閱歷,就是知識,還有一個就是天賦(主要是語感)。
閱歷就是生活經驗。沒有見過摩天高樓,設計師如何設計出繁華都市?
知識也很重要。有了知識,才能進一步提煉思想。著名作家土摩託(袁越)的遊記文章為什麼那麼有思想性,首先就是因為他有豐富的知識。一篇文章好與不好,不僅僅是看辭藻有多麼的華麗,而是看裡面有沒有真正的知識,能不能利用知識傳遞思想。沒有思想的文章,只不過是無病呻吟而已。
比如,我在氣候寒冷的極地做考察,突然在海岸邊看見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冰山,一般人最多就是想到,這裡的環境真是惡劣啊,酷寒、冰,下次再也不來了,遭罪!但是我有知識,我就可以想到一般冰山在海平面上露出多少,在水面下埋藏多少?當年的鐵達尼號是怎麼樣撞上冰山的?當年那個偽裝成女人後逃生到救生船上的日本人,是怎麼樣被他的同胞蔑視的?是人格重要還是生命重要?哲學命題中的「電車難題」提出了什麼樣的道德和倫理問題?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如何解決?
又想到,全世界有多少座冰山,總體積是多少,在全球總水體積中佔多少百分比?假設它們都融化了可以增加多少淡水?採取什麼樣的手段開採它們?沙特的王子和工程師團隊是怎麼樣提出開採方案的?冰山最遠可以被洋流帶到什麼位置?想到洋流活動如何帶來勃勃生機,想到大海之中諸多生物構築的生態系統。又從冰山聯想到由於100多年來的工業活動造成球氣候的變化,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造成的災害,科學家們為了挽救生存環境付出的艱辛努力,發展中國家要不要盲目的聽從發達國家「消滅工業化」的安排?
我又想到理工科的科學思維中的量化和取捨,並由此思索學術文獻中地球歷史上氣候的變化程度,含氧量提升還是下降,幅度是多少?是否造成荒漠化?多少物種為此而改變進化過程?有哪些物種受益,又有哪些物種不適應?地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允許全球氣溫提升多少度?為什麼適度的溫度其實也是有益的?人類適應溫度提升的證明是什麼?為什麼說,不是科學造成問題,也不是技術造成問題,而是工業化造成問題?工業化的利益和弊端是什麼?我們要允許適度的工業汙染嗎?農業要不要工業化?轉基因技術和有機農業模式如何結合起來?假如沒有工業化,我們可以養活多少人口?世界人口在150年以來,為什麼直線上升?
我還可以從極地這種很不適宜生命居住的環境,聯想到一兩萬年前人類在地球冰河期的痛苦掙扎經歷,那時候全球只剩下9000多人,差一點集體物種滅絕,最後又是如何躲過一劫,在幾大洲開枝散葉?那些倖存者在暖季如何橫渡茫茫的大洋?他們使用的是什麼樣的簡陋交通工具?如何從語言中證明散布在各島嶼上的人的種族聯繫?
我又從過去的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聯想到當今科普工作者與反科學勢力交鋒的激烈和艱巨,不也類似於一個冰河期嗎?但是,洋流可以帶走、融化冰山,我們今天的困境也最終可以被打破。科學真理是無法被消滅的。一時的困難,阻止不了我們。我想到,要通過主觀能動性,加速科學和理性的春天來臨,科學帶給人類巨大的福祉,人民的笑臉就是我們的追求目標。
此外,天賦也是很重要的,主要是語感。有些人寫東西感覺組織鬆散,或者文字稚嫩很不通順。我認識一位中科院的副研究員,學歷博士,但是他的文字水平就很一般。他的語感天生不好,寫不了好的詩詞,因為他對韻不敏感。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