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分刷掉一千人,今年高考結束,想必不少家長陷入了焦慮:競爭這麼激烈,將來小孩高考的時候要怎麼辦?留學的費用要不要現在存起來?
這時候一個清流少年橫空出世,無異於給焦慮的家長吃了一顆降壓丸,告訴家長:別緊張,高考不行不等於前途就完了。
今年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招了四個號稱全球頂尖的技術人才。
本來這都是學神級的人物,普通人除了感慨一下華中科技大學真牛,擠掉了北清交復的學生,獨佔鰲頭之外,咱也沒什麼別的想法。
等等,這裡面好像有點哪裡不對。最後一欄裡名叫張霽的小哥哥,他的本科是武昌理工學院。這個學校好像不太有名的樣子,985和211裡貌似沒有啊?
果然,一查之下,關鍵詞:二本+民辦。這不就是傳說中的三本院校嗎?
哇,這麼說三本畢業的孩子也能一步一步逆襲到金字塔的頂端,傲視群雄嗎?
這個「天才少年」計劃可不簡單,早在去年華為就放話要招20-30個全球頂尖的天才少年,給予100萬—200萬的高薪。他們要的不是純理論型人才,而是能將科研理論轉化為應用的尖端人才。
要拿到頂尖的200萬offer,需得經過7大關:簡歷篩選、筆試、初次面試、主管面試、部長級面試、總裁面試再到HR面試。
得虧篩選簡歷那哥們不像有的公司那樣功利,上來就把三本學歷的給篩選出去了,這才留下了張霽這顆遺珠。(不是調侃,真有公司的HR只看第一學歷,非985的不要)
能一路過關斬將走到最後,摘得200萬年薪桂冠,張霽的實力可以說毋庸置疑。
張霽說自己一直就很努力。同時他也沒有提到當年高考是因為失手才去了三本,那麼大概率他當時的成績就只能去三本。
問題來了,這樣一個努力又智商在線的小夥子,只能考上3本,是哪裡出了問題?
是高考制度篩選不出頂尖的人才?還是張霽並不適應通過做題定勝負的考試制度,抑或是純粹因為他之前「沒開竅」呢?
許是兼而有之。
這裡做一些無責任個人猜測。
第一、張霽可能是一個偏科。
張霽對計算機饒有興趣,實屬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一點在他的訪談中可以得知。張霽一直就很喜歡計算機,他也曾表示過對考上北大選擇考古的姑娘鍾芳蓉的欽佩。
這樣的孩子,是心中有夢想才會去讀計算機的,而不是因為學計算機更賺錢才選了計算機,他報考專業那一年,計算機還沒有這麼火。
所以張霽很可能是偏科了,文科上拉了分,導致只能上三本。上了大學之後,沒有「瘸腿」的科目拉後腿,肯定跑起來就快了。
這也提醒了父母:並不是學習好的孩子才厲害,有夢想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第二、張霽可能不適應刷題拿分的考試制度。
張霽之所以後來能雀屏中選,並不是因為他考試有多牛,而是他在讀博期間以一作的身份,在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張霽很可能是個做題一般般,動手能力很強的科研型選手。他是個將理論聯繫實際的天才。這剛好和「天才少年」的招人宗旨不謀而合。
我讀高中的時候,班上就有個男生,成績很一般,就是喜歡動手搞實驗,物理化學實驗都是滿分。一讓他背書就渾身沒勁,一讓他做實驗每個細胞感覺都很歡快。後來,我記得他高考去了一家不太有名的北方211。
第三、張霽屬於大器晚成型選手。
其實張霽也不算大器晚成,都讀到博士了,該開的竅早就應該開好了。只有當一個人一直在努力,一直不變地朝著一個目標奮進的時候,量變漸漸才轉為了質變。
張霽在接受採訪時說:自己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只是對自己的將來做了一個規劃,然後堅持下去,保持信心,不言放棄。
努力是有加速度的。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在學一門新的課程時(比如考證、考研),一開始拿起專業書,多半什麼也看不懂,跟看天書似的,很可能你捧著書本,滿腦子想的都是:「這說的都是些啥?」「我怎麼可能看得懂?」「我的理解能力肯定出了問題」「算了,不如去追個劇放鬆一下大腦再來」。
如果你能熬過最艱難的那段,堅持看下去,哪怕不懂也一直看。慢慢地你懂的就會越來越多,直到徹底理解乃至可以刷題。
這中間最難熬的,就是讀不懂卻逼自己一定要讀,努力卻完全看不見希望的黎明前夕。
張霽可能就是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努力,終於從一個三本學生讀到博士,還發表了那麼多論文。
正如他所說,他可能就是一個普通人,但他持久的努力彌補了他與清北學生的差距,終至後來居上。
這就是所謂的大器晚成。
曾國藩也是這樣一個大器晚成的人物。
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堪堪以倒數第二名的成績考中。又經過了3次會試不第,才以三甲之後的名次跌跌撞撞進入官場。
在古代,這樣的成績絕對屬於「笨鳥」了,因為名次落後,他沒有得到為官之人最引以為傲的進士出身,只能算是「同進士」,意思是勉強算是個進士。
以前的文人促狹,常常將「同進士」和「如夫人」做類比。「如夫人」,雖然聽起來大小是個夫人,其實就是個妾,「同進士」和「如夫人」一樣,名字裡固然有進士二字,其實為正統文人所不齒。
曾國藩天資不行,但有一條,極為專注。
他有個習慣,一本書沒看完絕不碰第二本。這就造成他讀書雖然慢,但是讀一本算一本,讀過的書都能夠為其所用。
曾國藩後來率領湘軍跟太平天國打仗時也是如此。
他是地主出身,又是個文人,哪裡懂得打仗。就是靠了「結硬寨,打呆仗」6個字,所向披靡。
湘軍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先建又高又厚的圍牆,挖又深又寬的壕溝,而且不止挖一道,是挖三道,再在壕溝裡插上密密麻麻的尖竹籤。
這種打仗方式根本沒什麼戰術可言,就是一隻會移動的大烏龜,一有危險就縮進殼裡。
即便如此,太平天國足智多謀,堪稱戰術鬼才的軍師石達開就是拿他沒辦法。因為曾國藩是死腦筋,你派小部隊去誘惑他,他絕不會脫了烏龜殼一路狂奔追過來。
這種認定一個道理,咬定一個目標絕不撒手的人,往往起點並不高,「聰明人」甚至會譏笑他榆木疙瘩。但往往就是這樣的人,才能一步一步走到聰明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曾國藩如此,張霽也是如此。
所以即便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他依然能以三本之身達到清華北大的驕子也達不到的成就。
做家長的要看到,高考定不了終身,孩子的品性才是真正能定終身的東西。
什麼也無法阻擋一個永遠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孩子。
哪怕他的起點只是個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