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被華為「天才少年」項目以201萬年薪錄用的華科博士左鵬飛嗎?今年,華科又有兩位博士畢業生入選!
從去年12月至今,單是華中科技大學,便有三位「天才少年」入圍這項計劃。華科官方,也對外確認了這一消息。他們分別叫左鵬飛、張霽和姚婷。
華科三位「天才少年」脫穎而出
據華中科技大學官微發布的消息,該校今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博士生張霽入職華為,並且拿到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除了華為,還有諸多大企業向他伸出橄欖枝,甚至開出高達360萬的年薪。
華科博士張霽是湖北通山人,1993年出生。他本科來自於一所三本院校——武昌理工學院,還是復讀一年才考上,在不斷遭受「第一學歷歧視」的當下,最終成為這個領域中頂級的人才,入選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著實讓人敬佩。
在本科期間的他,各門成績一直在院系名列前茅,順利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國家計算機二級考試,獲得全國ITAT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資格認證證書,成為老師與同學眼中名副其實的「超級學霸」。經過刻苦學習、精心準備,他終於在2016年成為了華科的一名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繼續深造。
張霽今年在華科獲得博士學位。目前的工作之一是在阿姆斯特丹大學INDE Lab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AI for System。張霽在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TC、DAC、ICPP、SIGMOD等會議和期刊上發表了多篇研究。但他對自己的定位是努力型選手,拿到華為這份這份offer,也是經過了7輪嚴苛選拔。
為何放棄360萬年薪,選擇華為?
因為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張霽與華為結下了緣分。經過7輪嚴苛選拔,張霽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offer。「我認為華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華為最為看重的。論文、專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體現,但華為不是一個唯論文、唯學校的公司。」 張霽說他希望在華為最艱難的時候為其做出一點貢獻,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義的事。
華為「天才少年」的招聘標準非常嚴格,一般需要經歷7輪左右流程:簡歷篩選、筆試、初面、主管面試、若干部長面試、總裁面試、HR面試。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或表現不佳都有可能失敗,難度非常大。
張霽的座右銘是什麼?他說:很多人比你還要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上進?對此,張霽認為:希望在華為最艱難的時候為其做出一點貢獻,能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義的事。
如今,拿到了他人夢寐以求的offer,比起喜悅,張霽感受到的是肩上的重擔和責任,更多的是去思考今後該如何做好工作,不負眾望。
作為華科的校友,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直博五年級的姚婷也是入圍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人才之一,年薪高達156萬。
她是湖南益陽人,研究方向為新型存儲介質(NVM,SMR),資料庫和鍵值存儲系統。讀博期間,在CCF A類會議FAST、ATC,CCF B類會議IPDPS、MSST,CCF A期刊TPDS、TOS等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
姚婷博士
與張霽相比,姚婷的特點是始終在各個小環境做到優秀,再隨著環境的改變提升自己。從本科的歷程中便能體味一二:參加辯論隊、中英文演講;擔任外聯部副部長、輔修第二專業英語對外翻譯、支教;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物聯網大賽等等……
在讀博期間,也是敢於挑戰自己的短板,抓住各種研究課題、論文寫作、參加學術會議、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給自己充電了。
記者採訪姚婷時,問到了這些問題
Q:研究生階段遇到過的最大打擊是什麼?而你是如何克服的?
A:論文拒稿,開始懷疑自己研究工作的價值。和我的導師萬繼光教授討論後,萬老師帶我一起向來實驗室訪問的德克薩斯大學阿林頓分校的江泓教授請教。兩位老師先是對研究工作做出客觀的評價,鼓勵我不要灰心,然後幫助我確立了提升研究工作的修改方案。通過調整核心設計的呈現邏輯、增強實驗測試等,在經歷了幾輪反覆修訂後,最終文章在今年4月被ATC會議錄用。
Q:華為是怎麼找到你的?可以結合你的聘用經歷分享一下華為天才少年的嚴格標準嗎?或者說華為招聘看重什麼?你的哪些特質吸引了他們?
A:突然收到了華為HR的電話介紹部門情況並邀請投遞簡歷。我覺得研究方向合適所以提交了簡歷,隨後開始幾輪技術面、部長面試、總裁面等等。
我認為首先是簡歷優秀,包括項目參與、論文發表和學習經歷等各方面。其次我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的,因此對於研究工作從宏觀設計到具體實現細節都非常清楚,在面試過程中能夠體現對自身研究領域深入紮實的理解。第三,有團隊協作完成科研項目的經歷和將研究工作應用於實際產品的經驗。
同樣的,在去年一度登上熱搜的華科博士左鵬飛,拿到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薪資最高檔(182-201萬人民幣/年)。他是湖北隨州人,華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4級直博研究生,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內存系統和架構、存儲系統和系統安全。
左鵬飛博士在讀博的5年時間裡,幾乎每天都是8:30進入實驗室,直到9點甚至10點才回寢室,堪稱是用「自律詮釋堅持」。也正是如此的堅持,才讓他在讀博期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10餘篇高水平論文。其中,發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論文,分別成為了華科歷史上首篇計算機作業系統、計算機體系結構頂級會議論文,實現了華科在這些領域中的零突破。
同樣的,在去年臨近畢業之際,華為也並不是唯一一家向左鵬飛拋出橄欖枝的企業。實際上,他投的騰訊、阿里和深信服都向他發放了offer,其中還不乏開出稅後收入高出華為40%的企業。但左鵬飛最終還是選擇了華為雲的存儲預研部門,他表示:去華為不是因為薪資高,而是綜合考慮的結果,華為提供了方向更契合的崗位,也能讓自己保持與學術界的接觸。
用左鵬飛自己的話就是:一個高水平的博士畢業生,需要是一個領域裡首屈一指的專家,所有人提到這個領域都會想到你的名字。
不同高校的4位博士
同獲華為最高檔年薪錄用
去年,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就引發關注。被招募的人才,工資都是按年度工資制度發放的,共有三檔,最高年薪達201萬元。
目前,全球僅四人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分別是鍾釗(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秦通(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方向)、左鵬飛(本科和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張霽(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
華為「天才少年」項目
任正非曾表示,我們想從世界範圍招天才少年。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未來3-5年,相信我們公司會煥然一新,全部「換槍換炮」,一定要打贏這場「戰爭」。
正如「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官方發文中所述:拿到華為「天才少年」offer的那一刻,他們無一例外地並沒有太多驚訝。無數個平凡的日子才造就了今日的不平凡,一切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他們的價值也遠非簡單能用金錢衡量,那些熠熠閃光的可貴品質,本身就已是無價之寶。
本文來源: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長江日報 、量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