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下半葉,歐洲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劇烈變動中,藝術界也湧出了一股反叛的清流,現實主義畫家們走到了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描繪鄉村風景、農民生活,以此來呼籲民主和平等。印象派小團體就是在這樣的土壤中萌芽的。
居斯塔夫·庫爾貝就是法國大革命之後崛起的現實主義畫家。雖然庫爾貝不是印象主義繪畫的開山鼻祖,但他反對古典主義的裝腔作勢和浪漫主義的無病呻吟、注重真實和平凡之美的理念大大感召了後來的激進畫家。並且,他的一次獨立舉辦展覽的舉動,既是為自己創造表達主張的機會,也為後來的印象派藝術家參加非官方沙龍展爭取了平等的權利。
叼菸斗男人的自畫像,布面油畫,居斯塔夫 · 庫爾貝,1848~1849
1 曾經學院派眼中的「Loser」
1648年,法蘭西美術學院成立。後來,美術學院每年會舉辦一次沙龍展,畫展上售出的作品也多被富人階級買走,用於裝飾私人居所,因此官方判斷的好惡標準十分明顯。1855年,庫爾貝送去沙龍參展的兩幅大型油畫被拒絕,他很生氣,便在場外自己搭起一個棚子,展示了自己的40件作品,在當時開創了藝術家獨立辦展的先河。
在奧爾南的葬禮,居斯塔夫 · 庫爾貝,布面油畫, 1849~1850
藝術家工作室,居斯塔夫 · 庫爾貝,布面油畫, 1854~1855
「……畫家必須張開眼睛看現在,他應該通過眼睛而不是通過脖頸後面去看。……不僅做一位畫家,而且還要做一個人:一句話,搞活的藝術,這就是我的目的。」——摘自1855年庫爾貝個人畫展目錄前言
1863年,沙龍展為了容納更多的參展藝術家,選擇了更大的場地,同時嚴格選擇報名作品,將5000副中的3000副都篩掉了。這引起了藝術家的強烈不滿,於是拿破崙三世決定在巴黎工業宮內單獨舉辦一場「落選者沙龍」,而畫家們則成立了「落選委員會」。這個展覽所接納的3000幅作品,正是後來印象派那些畫家的經典作品。雖然拿破崙三世自己並不欣賞這些作品,但先鋒藝術家從此獲得了自由表達的機會。而「落選者沙龍」所引發的社會評論也形成了不同的聲音,慢慢動搖了學院派沙龍的權威。印象派繪畫,在這次展覽中正式面對大眾亮相,開啟了一個在藝術史上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流派。2 感覺為先,捕捉當下,起來high印象派可以算是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之間的過渡、現代藝術正式開端的前奏。因此我們可以將它與前一時期的兩個藝術流派做個比較。同樣是取材於現實,前一時期的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強調創作要高於現實。新古典主義借用了古羅馬、古希臘的古典主義風格,認為藝術創作要排除藝術家的主觀情感,要從理性出發,體現宏偉、莊重、典雅,體現英雄主義和崇高理想,畫的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在構圖上要保證規整,造型的輪廓感要強,色彩則不那麼重要。
約瑟芬皇后畫像,布面油畫,皮埃爾·保羅·普呂東,1805
皇位上的拿破崙畫像,布面油畫,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806
大宮女,布面油畫,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1814
而浪漫主義則反對理性,注重藝術家對創作主題的感受,怪異的、陰暗的元素也可以堂而皇之地成為浪漫主義畫家所感知的「美」。色彩是表現情感的重要工具。在浪漫主義的畫作中,我們總是能看出一種崇高又悲愴的激情,和濃濃的「抓馬」(drama)味道。
運輸船遇難,布面油畫,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1810
梅杜莎之筏,布面油畫,泰奧爾多·籍裡柯,1818~1819
被風暴驚到的馬,水彩,歐仁·德拉克洛瓦,1824
自由引導人民,布面油畫,歐仁·德拉克洛瓦,1830
印象派則透露出了這樣一種傾向——相比畫幅、畫面和造型,畫家們開始把思考的關注點放在「時間」這個因素上。這其中應該不乏攝影技術對繪畫的啟示:過去畫一張畫就是一個故事的全部,可是現在照相機拍下的僅是一個瞬間——它可以代表整個「真相」嗎?攝影機器移動著取景,對焦過程中的清晰模糊變化或許也給了畫家另一方面啟發——如果攝影機是更精密的眼睛,我們是不是可以模仿這樣的「觀看」過程?自從巴比松鎮裡的畫家們重新塑造了畫家們的寫生習慣,之後的印象派畫家們就在光影的色彩間樂此不疲地捕捉事物在時間中的投影。畫家所看到的就是他要畫下的。而當下稍縱即逝的就是他要全神貫注看到的。
花園裡的年輕女人,布面油畫,愛德華·馬奈,1882
女神遊樂廳的酒吧,布面油畫,愛德華·馬奈,1882
粉紅紫的布局,板上油畫,詹姆斯·麥克奈爾·惠斯勒,1884
等待出場的芭蕾舞者,紙麵粉筆,埃德加·德加,1900
莫奈的老師歐仁·布丹畫了許多海港邊的天空,被稱為「天空之王」。他曾對莫奈說,印象是瞬間獲得的,然而藝術家還必須遵從藝術的規則和自己的感覺。莫奈曾特地跑到倫敦的重工業汙染區在濃煙中進行寫生,還就同一處場景畫下多幅光影色彩各異的作品,比如霧霾中的倫敦國會大廈和查令十字橋、草垛、池塘中的睡蓮。印象派,可以說是一種用敏銳的色調搭配去記錄瞬間的速寫或作畫方式。在這樣生動又緊張的過程中,畫家必須有所取捨。於是,他們的第一反應與真實情感,還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就這樣不加修飾地通過畫筆而流露。3 團體解散,風格卻從此開枝散葉1874年4月15日,一群屢次被學院派拒絕的畫家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裡決定成立自己的協會,平等歡迎所有的畫家,並舉辦自己的展覽。這個協會名叫「無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等藝術家協會」,第一次展覽也採用了同樣的名稱。莫奈那副最著名的《印象日出》就是在這次展覽中露面,這種粗放大膽的畫風因為一名評論家的譏諷而獲得了「印象派」的正式稱呼。
印象日出,布面油畫,克勞德·莫奈,1873
從1874年到1886年,印象派一共在巴黎舉辦了8次展覽,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藝術流派。最後一次展覽結束後,印象派解散,只有莫奈還在繼續創作。新的一批畫家從印象派中得到啟發,發展出新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現代藝術即將隨之拉開大幕。儘管我們從印象派的畫作中確實看到了很多不寫實的成分,但它的理念並不是為了畫得「不像」,而是捕捉畫家在那一刻所「看見」的「感受中的真實」。在現代藝術當中,一幅畫讓人看不懂已經變得理所當然——遇見一副看得懂的好像反而還讓人出乎意料……不過,當我們了解了——或是意識到要去了解——一副畫背後的那些故事,或許也能開始問自己幾個問題:一幅畫是為了什麼目的而被創作?在準備畫一幅畫之前,作畫者應該怎樣「觀看」他將要畫的對象?觀眾和畫家看到的畫,是同一個故事現場嗎?印象派啟發了人們如何帶著感受去「觀看」所謂的「真實」。所以,我們像學習認字一樣,費力地在一堆色塊中努力去找能「看懂」的地方,這個真的很重要嗎?QL Art了解現代藝術只要3個點印象派=畫得不像,這也是你對印象派的印象嗎?1. 曾經學院派眼中的「Loser」2. 感受為先,捕捉當下3. 團體解散,風格從此開枝散葉
原文轉自:青睞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