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
性別
教齡
職稱
是否使用學案
1
男
21年
高級
否
2
女
18年
高級
是
3
女
10年
中級
是
4
男
8年
中級
是
5
女
2年
初級
是
6
女
2年
初級
是
(二)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基於訪談內容、權威專家對學案導學的解釋,並且參考了國內外的一些關於學案導學的調查問卷。實施問卷調查之前,進行一次小規模預測,並進行統計描述分析和因子分析,剔除無效問題,並聽取多名專家和英語教師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正式調查問卷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導語、調查對象的個人信息(性別、所在班級、年級等);第二部分為六個關於學習情況的問題,包括實施「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後得到較快提高的技能、做英語學案遇到了困難時所採取的措施、喜愛的學習方式、不能按時完成學案的原因、對現行的英語學案的評價等;第三部分為20個關於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評價的題目,從五個維度進行探討:教師角色(第3、4、8-10題)、教學評價(第1、2、5、6題)、自我評價(第17-20題)、學習方式(第11-14題)、學習觀念(第7、15、16題)。第四部分是一道開放性問題:你對改進英語學案導學有何建議和看法?問卷的第二、三部分分別做了定量分析,採用Likert-scale量表五點計分法。答案從A、B、C、D、E從低到高分別賦值為1、2、3、4、5,藉助SPSS16.0對數據教學統計分析,分別進行了描述統計、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和因子分析。問卷第四部分為開放性問題,因而進行定性分析。訪談內容主要圍繞「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以及學生的課堂、日常表現和「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對英語學習能力的影響而展開。課堂觀察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配合情況、師生間的互動等,以檢驗「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否有助於提高英語教學。 研究時間從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歷時兩個學期,期末考試後,進行問卷調查。資料收集經歷四個階段:(1)為了確保問卷調查的質量,首先採用隨機抽樣的辦法,選取了6名英語教師和12名學生進行30分鐘至一小時的半結構式訪談,再把錄音進行轉錄和編碼。(2)根據訪談反饋的情況和課堂觀察的結果設計問卷,讓35名學生進行了小範圍測試後,對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和相關分析,剔除16個項目,收集他們對試測問卷的反饋意見以修訂問卷,最後對201名學生進行了正式調查。(3)調查完成後,挑選12名學生(根據上學期的英語期末成績高、中、低水平,各選2名男生和2名女生)逐個進行訪談,訪談內容包括:回答問題時是否感覺到壓力、能否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課堂效果、師生間的互動情況、學案能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如何設計學案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改進英語學案導學有何建議和看法等。隨後,筆者對6位英語教師進行課堂觀察,共聽了6節課。(4)對這6名英語教師進行訪談。訪談中,教師提到了設計學案使用過的教學理念、教學效果、學生的配合情況、師生的互動情況、課前對學生水平能力的評估等。資料的分析分兩步進行:問卷調查於2013年7月初進行,先把訪談錄音轉換成文字,輸入電腦;數據收集與統計工作於7月底完成。(一)「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業水平的影響為了檢驗「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英語學業水平是否有影響,筆者採用了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利用SPSS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表3所示。組內差異
T值
自由度
P值
(雙側)
差值均數
標準差
標準誤
95% 的置信區間
下限
上限
前測—後測
-3.121
10.623
1.395
-5.914
-.3271
-2.237
201
0.029
(二)學生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評價從表2、表3中可以看出,實驗後比實驗前多了3.123個標準分,該配對樣本檢驗的P值為0.029<0.05,效果顯著,且該檢驗的T值為負值,說明實驗後學生的英語成績有了提高,英語學習時間比以前增加了。實施該教學模式前,6%的學生稱每天花一個多小時學習英語,35.4%的學生的學習時間在60分鐘至90分鐘以內,58.6%的學生稱學習時間不到半小時;實驗後,80%的學生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均為45分鐘。以上數據表明,「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英語學業成績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均值
標準差
最大值
最小值
教師角色
3.221
0.816
1
5
教學評價
3.290
0.783
1
5
自我評價
3.015
0.845
1
5
學習方式
3.140
0.796
1
5
學習觀念
2.964
0.804
1
5
總分
3.139
0.636
1
5
從表4得出,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總體認同一般,得分為3.139。在各個維度中,「教學評價」(M=3.290)最高,其餘依次為「教師角色」 (M=3.221)、「學習方式」 (M=3.140)、「自我評價」 (M=3.015)、「學習觀念」 (M=2.964)。除學習觀念轉變較慢,其他各項變量都有了較好的轉變。訪談中,學生提到了「遇到不會的就舉手」「很少跟英語老師講話」「老師會在課堂上評講」「從簡單到困難,比較好入手」「差生才是拉分的關鍵人物」「上課沒有預習,就直接聽老師講課,跟我們講考點比較好」「很少回答問題,都準備畢業了,老師都沒怎麼提問題」等。教師2說道:「因為現在要趕課,在理科班,學案教學模式較難進行,(有時)問了幾次實在沒有人應,就直接點人回答,要不就自己說……要看心情,有時候學生可能感興趣,不會很累或者心情比較好的情況下,就比較配合老師。」以上數據反饋表明師生間的和諧關係、課堂氣氛、高考日期臨近等因素將影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情況。此外,筆者還發現「學習觀念」得分最少,主要原因可能是學生還沒有轉變傳統的學習觀念,喜歡依賴他人(教師、同學),還未養成自主學習意識。在隨堂聽課中,筆者現場觀察到學生更踴躍發言,課堂氣氛也明顯比以前活躍。由此看來,此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不錯。值得疑惑的是,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總體評價並不高。經訪談進一步了解到,學生提到學案有助於學生清楚教師的授課思路,了解教學流程,積累相關詞彙、短語,增加課外知識,但花費的時間太多,時間久了容易產生倦怠的心理。「總是用相同的模版……有種一樣的感覺」「學案太多了,四面都印滿了,得花很多時間,做了還是有很多知識不懂,題量太多反而對學習造成負擔。」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2認為,採用學案導學教學時,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因為學生比較重視榮譽。組織好小組活動,課堂氛圍就會活躍起來,課堂效果會更好。筆者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統計後發現,首先,約35.9%的學生認為詞彙量提高了,約24.2%的學生認為語法知識提高了,約15.9%的學生認為閱讀能力提高了,約5.4%的學生認為寫作能力提高了,約6.7%的學生認為口語提高了。多數學生較為注重詞彙和語法的學習。其次,做學案遇到困難時,約37.6%的學生選擇查閱資料,約24.8%的學生與同學討論,約7.1%的學生請教老師,約30.5%的學生則等待老師的講解。由此看來,願意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學生不多。再次,談到課堂上喜愛的學習方式,約37.6%的學生喜歡老師講解,約26%的學生喜歡小組討論,約18.2%的學生偏愛情境交際,約11.6%的學生傾向個人學習方式。學生普遍認為教師的引導很重要,希望受到教師的賞識與期望,如學生3說:「那些沒有被關注到的學生,受到的打擊似乎會很大,有種被忽略的感覺,從而失去學英語的信心。」在賦予教師新的角色,如「引導者」「促進者」「諮詢者」「資源提供者」「合作夥伴」這個選擇上,學生「更青睞老師解釋題目」,仍然期待教師繼續扮演傳統角色——「知識的傳授者」(華維芬,2009)。訪談中,教師提到:「從基礎抓起,從最簡單的詞彙開始,要求學生記一記、背一背。語言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更注重基礎。當學生無法用英語表達或者根本不會讀的時候,教師則有必要採用傳統方法教授。」最後,關於不能按時完成學案的原因,約47.3%的學生認為是學習計劃安排不合理,約29.7%的學生認為不夠自覺,約14.7%的學生認為缺乏監督。其他原因還有沒有時間、學習負擔過重等。這表明學生有必要學會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安排各科學習。以上反饋還表明,「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由於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掌握英語學習策略。 在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的同時,筆者根據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煉出5個公因子,這5個公因子分別為教師角色、教學評價、自我評價、學習方式、學習觀念等,這20個問卷題目的信度為0.903,對半信度為0.853。其他因子的信度為0.589-0.825,對半信度為0.555-0.789,說明該問卷在總體上有很好的穩定性和內部一致性。KMO值為0.893,Bartlett球形檢驗表明,近似卡方值為1.606E3,自由度為190,P為0.00,因此拒絕Bartlett球形檢驗的零假設,適合採用因子分析。統計結果顯示,60%的因子負荷量(標準化回歸係數)大於0.6,因素分析的結果和理論構想是符合的,說明問卷具有較好的構想效度。(三)不同性別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認可的對比分析為調查男女學生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認可是否存在差異,我們對男生(125人)和女生(76人)在該教學模式總體認可水平以及各維度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見表5。表5 男女生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認可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因 子
性 別
教師角色
教學評價
自我評價
學習方式
學習觀念
總體
男
均值
3.249
3.203
2.970
3.086
3.048
3.121
標準差
0.881
0.835
0.868
0.810
0.878
0.683
女
均值
3.174
3.433
3.089
3.227
2.825
3.167
標準差
0.698
0.670
0.807
0.769
0.646
0.553
均值差
.0749
-0.230
-0.118
-0.140
0.223
-0.046
t值
0.630
-2.034
-0.962
-1.215
1.924
-.491
P值
0.014*
0.028*
0.435
0.521
0.019*
0.045*
從表5可以看出,男女學生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總體評價比較接近,男生的總平均分略低於女生,顯著差異(p=0.045)。在學案教學模式各個因素中,「教師角色」「教學評價」「學習觀念」三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在「教師角色」維度(t=0.630,p=0.014)和「學習觀念」維度(t=1.924,p=.0019)的得分遠高於女生,而女生在「教學評價」維度(t=-2.034,p=0.028)的得分遠多高於男生。這說明男生對教師在其學習中扮演的角色需求更大,依賴性和學習意識較女生更強,由於他們自覺性較差,更依賴教師的敦促和幫助;而女生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評價比男生高,因為女生自覺性較好,善於主動探究,能夠獨立承擔學習任務,完成學案。因此,在實施「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時,需考慮男女生間的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合理利用學案,培養他們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促進學習者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本次調查與訪談顯示:(1)「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英語學業成績、學習能力產生了積極影響;但由於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培養自主學習意識,掌握英語學習策略。(2)大多數學生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總體評價較為滿意,通過教師使用該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思路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學生質疑能力、反思能力和做題技巧的提高。(3)男女學生對「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總體評價比較接近,男生的總平均分略低於女生,差異顯著。男生在「教師角色」維度和「學習觀念」維度的得分遠高於女生,而女生在「教學評價」維度的得分遠高於男生。然而,「學案導學」顯然不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如題量多、耗時多等。在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過程中,筆者也發現一些應當注意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對策。首先,由於英語學案題量多,需要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希望「教師將知識歸類為重難點和考點,在注重基礎的同時,附加一些題目供不同層次的同學學習」。這樣的反饋結果讓我們注意到,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利用學習資源,提高學習效率,減少資源浪費是很重要的。抓重點,題量適中,有針對性地整理、歸納、總結教學內容,使學案簡單化,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前提。注重基礎的同時,附加一些題目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讓學生學起來更有興趣,減輕部分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其有選擇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可靠保證。其次,要科學安排教學程序,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是否使用學案。「根據課型決定一堂課所要講的內容,而不是一律少講或多講(包天仁,2012)」,靈活調整課堂上教師、學生的話語權,注重學生的參與,容易的問題讓基礎差的學生來回答,難點由教師評講。再次,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設置合理的評估和獎懲制度,促進學生的外語學習動機,向他們提供建設性的信息反饋,使其明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策略。最後,在實施「英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時,需考慮學生間的差異,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合理利用學案,培養他們主動思考、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促進學習者掌握正確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教師普遍認為「這種教法比較適合自覺、整體認知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如果把學案完全交由學生完成,教師不監督檢查,效果可能會不好,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學案在某種程度上和教案是一致的,但二者不能等同,要有所取捨。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講解授課,教會學生如何理解及運用知識點;適當拓展課外知識,及時辨析,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因此,在借鑑此教學模式時,要合理有效地採取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如設計學案之前,充分考慮學生整體知覺水平差異,結合學習任務與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習熱情(華維芬,2009),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能力都得到訓練和提高,也使他們感到這些任務是值得珍惜的學習機會,而不是強加給他們的負擔。謝燕媚
廣東省博羅縣博師高級中學英語教師
2019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多篇文章分別刊登在《基礎外語教育》上,並多次在國家、省、市縣級論文評比活動中獲獎
周愛潔
華南師範大學外文學院 副教授
華南師範大學外文學院 講師
2011-2012:華南師範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
2008-2009:華南師範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
華南師範大學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