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楊迪在節目裡面跪謝父母,感謝父母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
看完這一幕我也為楊迪感到高興和欣慰。楊迪能夠遇到一個一直支持他,懂得關心他的父母,真的很幸運。因為大多數人從父母那裡得不到它們,它們是什麼?
一 你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嗎?
為啥你努力工作,孩子卻抱怨你沒有陪伴他?
為啥你想和孩子聊天,孩子卻躲著你?
為啥你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卻對著幹?
如果以上情況你遇到過,可能是你不了解這一點思維。有句話說,我想要的是蘋果,你卻給我一車梨。
有一段時間,應朋友邀請,我過去培訓機構輔導小學生晚自修。有一晚第一次帶這位女生,她一直坐著不學習,自己說不想學,拒絕學習,還問我能不學習嗎?我問你是被逼過來學習的嗎?她說是的。
我不感到意外,確認她啥情況了。因為當我後來找她時候,她一直關注地問我幾點了,還要做多久,我不做,不想做,直接垂頭喪氣,頭趴桌子上。
最後,我說我知道學習很累,聽陳老師說你是很自覺的哦,你雖然一直都說自己不想學習,但是你心裏面是想學習的,也想成為老師眼中優秀的學生,對不對?她聽了一直點頭,感到我說出她心裡話了。
我繼續說你家人送你過來這裡,也是信任你,相信你可以自學的,他們相信你才會送你過來的。我這句話還沒說完,哇,她立馬手抓起筆,端正而有力地做作業了。
上面這個事情你們看出了什麼?
我一直都在找出她內心的需求是什麼?是成為老師家長眼中優秀的學生,可是以前從來沒有人發現她的需求。如果你一直喊她學習,說不學習就怎樣怎樣,讓她帶著內疚感,她會更加不能專注學習,轉而自卑。
如果我們責備她,罵她懶等各種負面評價,她也不會自覺和有動力去學習,反而失去信心,對學習失去興趣。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她找到她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因為沒有人教過我們去想我們的需要是什麼。阿德雷,史蒂文森說過:「了解人們的需要時,需要就已經滿足了一半」。所以父母需要懂得發現孩子的需要是什麼,才能理解孩子,做到接納並尊重孩子,而不是責備和讓孩子感到內疚而做某事。
才不會出現你和弟弟打架,我會傷心哦。你不學習,我會不喜歡的。你不讀書,以後會很辛苦的。你不聽話,我會生氣的等。這些都是讓孩子帶著內疚和負罪感去做事情,你認為他心裡會好受,是發自內心嗎?
你知道孩子真的喜歡做這些事情嗎?你又知道孩子打遊戲吸菸打架是為了滿足什麼需要嗎?當你了解了這些需要才可以給出有建設性的建議,才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這些需要,或者換一種更加好的可以替代的方式來滿足這些需要。
二 懂得欣賞孩子,他才會有自信,因為父母是孩子的權威
作家三毛用文字記錄了她與父親的故事,她寫信給父親說:「我一生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三毛的情感坎坷也和她沒有得到父親這一權威人物的肯定的讚賞有一定關係,直到後來她父親才終於肯定了她的作品。這讚賞讓三毛等得太累了,三毛一直都是活在自卑的世界裡,沒有安全感,缺乏父親權威的認可。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總是一個人呆頭呆腦地聽母親彈奏出來的音樂,不像其他小孩一樣活潑好動,她的母親說:「瞧你一本正經的模樣,簡直就像一個教授!嗨,我的小寶貝,你為什麼不說話呀?」愛因斯坦雖然沒有回答母親,但是他眼睛閃著快樂的光芒。
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個發明家,他可以這麼毅然地在物理實驗這條路走下去,是因為身邊的父母一直都認為他是有成就的人,起碼不會和外界一樣說他呆笨憨憨。正因為父母這一權威的力量和欣賞,使得他獲得這麼多成就,造福人類。成才先成人,在心裡這一關,他父母就已經讓他贏在起跑線上了。
再看著名教育家和演講口才藝術家卡內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調皮的孩子。當他父親向繼母介紹他時候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實在令我頭痛,說不定明天早晨他還會拿石頭砸你,或做出什麼壞事呢!」而繼母卻說:「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一是最聰明,只是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
最後,就是這樣一個調皮的孩子因為獲得繼母一句欣賞的話而改變一生,曾經在父親眼裡是無惡不作的孩子,變成世界著名作者和教育家,教我們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
確實,需要和欣賞都是人性,人都有需要,欣賞大家都喜歡。開篇第一個例子,我也引用了欣賞的部分,說老師認為她是自覺的,家人信任她的。這就是一種如信念一般,讓故事的小女孩看到光明。不再是之前老師和父母說的這孩子不喜歡做作業,要多管她。而是從被動變主動,從消極變積極,從不被喜歡到被認可,這是一種多麼寶貴的精神力量。
所以無論孩子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一樣,調皮搗蛋不討好,我們的父母都需要先接受他們並且給予欣賞,這可以激發他們的潛力,他們可以獲得一種充滿安全感和愉悅的能力,一種無畏困難向上攀登的動力。
人無完人,人都有優點,我們父母需要發現並且引導孩子揚長避短,懂得欣賞孩子和接納他的不完美。幫助孩子發現硬幣另一面。
正如溫尼科威特說的:「世界準備好接受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我們不僅需要發現孩子的需求,更要懂得欣賞孩子。獲得父母理解接納和欣賞的孩子,他不一定會很優秀,但是內心一定是滿足的,快樂而有生命活力的。
將來的孩子一定會感謝你現在所做的這些,正如楊迪跪謝父母一直以來的支持一樣,無論他做什麼,父母都理解接納和欣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