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人帶孩子:感恩是最好的相處

2020-10-12 賈新超博士

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養了孩子自己也顧不上帶,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發揮餘熱,上陣帶娃的比比皆是。但是現代家庭好多都是遠距離組合,家庭背景、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都會有所不同,長時間同在一個屋簷下,難免會出現育兒觀念衝突,搞不好還會出現婆媳矛盾等影響家庭生活和諧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看你怎麼看了,首先,傳統的育兒習慣和現代的育兒方式難免有衝突的地方。比如要不要給孩子用尿不溼、要不要吃奶粉、發燒了要不要去醫院……等等這些問題,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老人傳統的方法都認為尿不溼不夠透氣,買的不好了還會有點硬,買貴了吧又怕花錢,還有說法怕孩子穿尿不溼時間長了,容易羅圈腿;所以要給孩子用尿布(一般都是舊的秋衣秋褲剪開改造的)或者尿墊,當然能有老人幫忙給換、給洗就不錯了,洗好的尿布用開水燙一燙,還可以反覆使用,預防尿布疹;但是年輕人還會覺得尿布用起來太麻煩,尤其是外出和夜晚睡覺的時候,一個尿不溼就可以頂到天亮,如果沒有大便還不用半夜起來換,出去用的話用完就可以丟掉。而且也有追蹤研究證明,長期使用尿不溼長大的孩子,並沒有出現羅圈腿,現在通過網際網路海淘也很方便,經濟實力允許的家庭都會儘可能給孩子用最好的尿不溼產品,老人擔心的那些透氣性啊、柔軟度啊等等問題都不是問題了,慢慢老人也會接受讓小朋友用尿不溼了。


同樣的道理,母乳餵養還是吃配方奶粉,也是要看具體情況。醫院都會推薦讓孩子吃母乳,母乳可以給孩子帶來源自母親的抗體。但是如果孩子的媽媽工作很忙,很多工作也要求媽媽儘快回到崗位;或者媽媽自身的母乳質量不高,就不能強求孩子一直吃母乳,配方奶粉也是不錯的選擇。有一本書叫《餵養中國小皇帝》從人類學的發展角度,對比了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吃母乳的時間長短和孩子營養狀況的關係,發現雖然平均來看農村的孩子吃母乳時間長,但是營養狀況(身高、體重等)卻不如城市孩子,就和母乳的營養質量和配方奶粉、輔食的使用是有關係的。有興趣的家長朋友也可以找來看,他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的,比如以前人們會認為肯德基、麥當勞是高檔快餐(從上世紀80年代洋快餐進入中國開始),孩子過生日、聚會等都會去這些餐廳,現在人們也都知道油炸、高糖、高熱量都不太健康,雖然孩子還是很愛吃,但是家長一般都會控制次數和數量,不會大張旗鼓張羅去肯德基、麥當勞聚會、過生日了。


當然,我們也不是為配方奶粉做廣告,母親的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幸運,也是最大的安全感來源,如果能夠有條件讓媽媽多陪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母乳和營養,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受益無窮的。從隔代養育的視角來看這些問題,都需要有辯證的眼光。孩子生病發燒也是常見的現象,有的家長久病成醫,一方面也擔心去醫院會讓孩子交叉感染,有的爺爺奶奶可能就拿出自己的老偏方,準備給孫子孫女身上施展一下了。


如果是特別帶有迷信色彩的方法:燒紙灰、念咒語之類的肯定是不值得提倡的。類似小兒推拿、喝中草藥的方法一定要對症,也需要謹慎使用,沒有醫生明確的情況下,最好也不要用。還有一個最常見的爭議,就是在孩子發燒沒有超過38度的時候,醫生也會建議家長採用物理溫的方法,這個具體的方法裡就會挑戰傳統的老方法,比如要給孩子敞開衣服,而不是越裹越厚,那樣是不利於孩子散熱的;適當的時候還要用溫水擦拭身體降溫,有些爺爺奶奶的老方法會用擦拭酒精的方法,因為酒精揮發的快,雖然看起來會有效,但是孩子發燒溫度高的地方(一般是腋窩、腿窩的淋巴聚集處)皮膚一般都比較脆弱,酒精使用的度數太高或者分量太多,都有可能讓孩子的皮膚吸收了過多酒精產生危害。


所以,科學實踐是檢驗整理的唯一標準。孩子生病發燒還是儘快就醫,讓醫生根據檢查進行判斷,比如是病毒還是細菌,是著涼還是上火,都需要對症下藥和採取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千萬不要在家裡爭執或者擅自採用自己的傳統方法,那樣只會耽誤了孩子,受害者也是孩子。


雖然聽起來問題多多,但在對待「隔代養育」的問題上,年輕的家長朋友們還是要多換位思考,心存感恩來看待。老一輩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也是為了給年輕人分擔負擔,你有空去看看現在育兒嫂、育嬰師一個月的價錢,就知道我們的父輩、祖輩做出了多大的付出了,他們犧牲了自己休閒時間,可能還要從自己的退休工資裡貼補家用,更是不敢生病,怕給孩子添麻煩。


大家的出發點都是不壞的,只是具體的操作層面可能會產生一些小的矛盾和摩擦,如果是實在調節不好的話,年輕的家長也需要有所擔當,自己的孩子自己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距離產生美」也是一種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自從學了這幾點,與老人相處更融洽了,帶孩子也更和睦了
    眾所周知,現在老人帶孩子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年輕父母由於工作、住房、教育等種種原因,都不約而同地讓比較悠閒的老人來帶孩子。這本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自己可以安心工作,又可以讓孩子跟老人作伴,多親近一些,既能照顧到孩子,又能緩解老人平日裡的無聊。但是由於年齡代溝以及婆媳關係的存在,和老人一起帶孩子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
  • 年輕人如何與幫忙帶孩子的老人相處
    文(羽菲)我家寶貝現在2歲11個月了,我母親是我孩子快到預產期時骨折的,雖沒有生命危險,但也遭了不少皮肉之苦,沒法帶孩子。再沒有親人幫忙,所以只有我和我父親帶,他現在67歲了,帶孩子確實有點力不存心。雖然有人幫我分擔這個重擔是件好事,但是這3年裡,我發現和老人相處比帶孩子還累。
  • 年輕人要學會和帶孩子的老人相處
    文(羽菲)我家寶貝現在2歲11個月了,我母親是我孩子快到預產期時骨折的,雖沒有生命危險,但也遭了不少皮肉之苦,沒法帶孩子。再沒有親人幫忙,所以只有我和我父親帶,他現在67歲了,帶孩子確實有點力不存心。雖然有人幫我分擔這個重擔是件好事,但是這3年裡,我發現和老人相處比帶孩子還累。
  • 曹燦輝:潛移默化才是最好的感恩教育方式
    12月17日,安徽蚌埠市,一所鄉村小學的趙老師,接到一位家長電話,說孩子在家不聽媽媽的話。第二天上午第二節課,趙老師在大課間對他們進行了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從小知道感恩父母,感恩身邊的人。趙老師表示,剛開始讓孩子跪下來的時候,孩子有點不樂意,他便解釋稱:你們跪下是給父母跪的,老師跪下是給老師父母跪的。孩子們表示接受後,與老師一道進行跪拜。(12月17日封面新聞)時下,像蚌埠市一所鄉村小學趙老師一樣,採取跪拜父母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並不鮮見。筆者認為,老師出發點雖是好的,但方式並不妥當。
  • 幫女兒帶3年外孫,女婿一句話,讓老人寒心:再閒也不幫女兒帶娃
    當然了,還是有少部分老人願意給帶外孫,為了避免類似王阿姨的狀況再度發生,老人如果遇上這三類情形應該當即回絕帶孩子一事。 不適合帶外孫的三類情形 ·女兒不懂感恩 假使女兒不懂得感恩父母,那麼老人最好是不要幫她帶外孫。一方面,不懂得感恩的女兒其實很難做到體恤母親的辛勞付出。有些時候,她們可能會給母親提出過於嚴苛的要求。
  • 「隔代撫養」會毀掉孩子的一生?老人帶孩子有哪些危害,建議收藏
    特別是在孩子三歲以前,孩子會通過父母的聲音,氣味,等會對孩子的身體的各個感官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還會讓孩子的情緒有很好的表達。所以家長們要多抽出時間來該孩子有更多的互動。如果夫妻兩實在是抽不出出時間讓老人帶的話可以讓老人代替照顧,那麼在隔代撫養時老人最好要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 老人帶孩子問題多?不一定,只要稍用心,老人會讓你很省心
    老人帶孩子在很多眼中就是一個字--「寵」,他們會用盡各種方式來寵溺孩子。我們都說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父母相愛。老人帶孩子,這點也是同樣重要的。 很多家庭因為幫忙帶孩子,而使原本是一對夫妻的老人,要分離,這對他們來說是挺殘忍的。
  • 「家庭教育」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扶持,相處幫助,處處充盈著愛與被愛,因此,家庭是感恩教育最理想的場所,家長是感恩教育最重要的老師。(本文由專注教育領域的「南通誠德教育」獨家發布。「謝謝你陪我和孩子旅遊,還給我們拍了這麼多照片!」「謝謝」二字能為孩子播下感恩的種子,讓他從小就意識到對於別人的幫助或辛勤付出要表示感激。父母對孩子也要表達感謝,讓孩子體驗到接受別人感謝的美好心情。當孩子主動地幫助父母時,父母應表示感謝。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請孩子做事,如盛飯端湯、遞拖鞋、取水果等,然後真誠地對孩子說:「謝謝寶貝給爸爸拿來拖鞋!有你真好!」
  • 如何和老人一起帶孩子,你與老人能和諧相處嗎?
    如何和老人一起帶孩子 關於老人帶孩子的事兒,很多年輕媽媽都有話說,在這個話題下,不少年輕父母吐槽: 老一輩不僅育兒觀相對落後,還往往很難聽進去道理,總認為自己的經驗比書上知識有用 得多。 隔代教育有矛盾,怎樣處理才能不傷感情?家庭中的這些矛盾和衝突,究竟該如何解 決? 老人帶娃的衝突來自哪裡?
  • 爺爺奶奶帶孩子,爸爸媽媽玩手機,老人保姆式帶娃揭中國家庭通病
    本文由萱爸育兒經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現如今,隨著年輕人壓力的增大,老人帶娃已經成了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流動人口的7.2%,其中,有將近一半的老人,是專門「漂」來幫兒女帶娃的。
  • 孩子到這個年齡,最好不要再麻煩老人幫忙帶,不然對孩子影響很大
    導讀:孩子到這個年齡,最好不要再麻煩老人幫忙帶,不然對孩子影響很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到這個年齡,最好不要再麻煩老人幫忙帶,不然對孩子影響很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老人後悔帶孩子?聽完老人的話,感覺很現實
    因為每位家長在成為孩子的父母之前也是很多爸爸媽媽心中的寶貝,老一輩的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可以獨立地面對生活了,都會感到很欣慰。但是由於孩子無論是年齡有多大,在他們的眼中永遠都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過於辛苦,在家長的能力範圍內都會去儘量地幫助孩子。其中,幫助孩子最多的也就是幫忙帶孫子或者孫女這件事情了。
  • 給女兒帶了3年孩子,一句話讓老人後悔,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孩子
    老人給子女帶娃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很多年輕人在生了孩子後,還要重返工作崗位,不得不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但老人帶娃,有利有弊。特別是老人與年輕人在育兒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往往是弊大於利,最後還會傷了和氣。案例女兒生了孩子後,王阿姨主動提出幫忙帶孩子。
  • 有五種老人不適合帶孩子,這不是偏見,是為孩子好
    導讀:有五種老人不適合帶孩子,這不是偏見,是為孩子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有五種老人不適合帶孩子,這不是偏見,是為孩子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自己帶的孩子跟老人帶的孩子有區別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最有話語權啦!因為我大寶是爺爺奶奶帶大的,那會年輕可能覺得自己還沒有玩夠,也可能懼怕為人父母,怕自己做不好,想逃避吧?最主要就是想多掙點錢補貼家用,還能為孩子以後多儲備點。所以大寶不到兩歲就跟著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了,也是大家所說的留守兒童了。因為老人的年齡越來越大,老人還要照看我老公弟弟家的孩子,老人也沒有精力給照看了!
  • 老人帶娃,抱怨不如感恩
    本文轉載自「丁香媽媽圖書館」生活中經常有人抱怨老人幫忙帶娃引發的矛盾,我身邊有這樣一個朋友,她就不止一次地跟我這麼抱怨過,但是後來她突然就不抱怨了。,都是為了孩子好。平常這時候,老人早就買菜回來、把飯做好、端上桌,然後去給寶寶穿衣服了。好不容易伺候孩子穿好衣服去幼兒園,出門前一照鏡子,這孩子卻鬧著堅決不出門:不行,頭髮沒梳!
  • 老人帶娃矛盾多?試試黃金圈溝通法,隔代育兒將會更有優勢
    婆媳關係相處的融洽讓麗麗整個孕期過的也非常舒服。可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過了孕期小寶寶順利出生後,婆媳之間的矛盾反而多了起來。這些矛盾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關於婆婆帶孩子的。婆婆自己生了三個孩子,自認為在帶孩子方面很有經驗,而麗麗在孕期因為看了不少育兒的書也自認為對帶孩子也很有想法。兩代人在育兒觀念上時常會出現分歧,彼此都覺得對方的想法不靠譜。雖然都是為孩子好,但是也常會吵得不可開交。
  • 家長也是一種職業,孩子的感恩就是最好的酬勞
    家長是世界上最辛苦且不求回報的一種職業,因為愛是動力的來源,而孩子的感恩之心就是對家長最好的回應。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就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長了,其實在生活中有無數次的大小考驗來讓父母成長,家長這個職業從一個菜鳥新人到資深老員工,需要經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孩子不是老闆,而是一名跟隨我們一起奮鬥的同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互相幫助才能更好地進步。
  • 農村老人不願幫忙帶娃了,背後很心酸。孝順的孩子應該這麼做
    在農村帶娃很簡單,基本趨於「散養」,城市中的孩子在撫養孩子上付出成本會更多點,農村現在外出務工的多,很多把孩子留給家裡的老人,城裡的工作壓力大,節奏快,為了減輕自身負擔也會讓自己父母幫助去帶娃,所以說當父母很難啊,自己孩子撫養成人接著還得幫忙帶孫子。
  • 老人給孩子讓座?學會這件事讓孩子知道承擔和感恩
    今天帶孩子陪他外婆去社區醫院看牙齒,在大廳等待過程中,看到一家人,其中包括兩個老人,一個媽媽和一個小女孩。本來是老人先坐下,孩子指著老人向媽媽示意想坐老人的椅子,這個媽媽沒說什麼只顧看著手機,老人無奈讓座了。沒坐多久,就準備離開醫院了,出大門時只見孩子不停地用手打向老人。老人也嘟囔了兩句,然後走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