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養了孩子自己也顧不上帶,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發揮餘熱,上陣帶娃的比比皆是。但是現代家庭好多都是遠距離組合,家庭背景、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都會有所不同,長時間同在一個屋簷下,難免會出現育兒觀念衝突,搞不好還會出現婆媳矛盾等影響家庭生活和諧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看你怎麼看了,首先,傳統的育兒習慣和現代的育兒方式難免有衝突的地方。比如要不要給孩子用尿不溼、要不要吃奶粉、發燒了要不要去醫院……等等這些問題,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老人傳統的方法都認為尿不溼不夠透氣,買的不好了還會有點硬,買貴了吧又怕花錢,還有說法怕孩子穿尿不溼時間長了,容易羅圈腿;所以要給孩子用尿布(一般都是舊的秋衣秋褲剪開改造的)或者尿墊,當然能有老人幫忙給換、給洗就不錯了,洗好的尿布用開水燙一燙,還可以反覆使用,預防尿布疹;但是年輕人還會覺得尿布用起來太麻煩,尤其是外出和夜晚睡覺的時候,一個尿不溼就可以頂到天亮,如果沒有大便還不用半夜起來換,出去用的話用完就可以丟掉。而且也有追蹤研究證明,長期使用尿不溼長大的孩子,並沒有出現羅圈腿,現在通過網際網路海淘也很方便,經濟實力允許的家庭都會儘可能給孩子用最好的尿不溼產品,老人擔心的那些透氣性啊、柔軟度啊等等問題都不是問題了,慢慢老人也會接受讓小朋友用尿不溼了。
同樣的道理,母乳餵養還是吃配方奶粉,也是要看具體情況。醫院都會推薦讓孩子吃母乳,母乳可以給孩子帶來源自母親的抗體。但是如果孩子的媽媽工作很忙,很多工作也要求媽媽儘快回到崗位;或者媽媽自身的母乳質量不高,就不能強求孩子一直吃母乳,配方奶粉也是不錯的選擇。有一本書叫《餵養中國小皇帝》從人類學的發展角度,對比了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吃母乳的時間長短和孩子營養狀況的關係,發現雖然平均來看農村的孩子吃母乳時間長,但是營養狀況(身高、體重等)卻不如城市孩子,就和母乳的營養質量和配方奶粉、輔食的使用是有關係的。有興趣的家長朋友也可以找來看,他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的,比如以前人們會認為肯德基、麥當勞是高檔快餐(從上世紀80年代洋快餐進入中國開始),孩子過生日、聚會等都會去這些餐廳,現在人們也都知道油炸、高糖、高熱量都不太健康,雖然孩子還是很愛吃,但是家長一般都會控制次數和數量,不會大張旗鼓張羅去肯德基、麥當勞聚會、過生日了。
當然,我們也不是為配方奶粉做廣告,母親的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幸運,也是最大的安全感來源,如果能夠有條件讓媽媽多陪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母乳和營養,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受益無窮的。從隔代養育的視角來看這些問題,都需要有辯證的眼光。孩子生病發燒也是常見的現象,有的家長久病成醫,一方面也擔心去醫院會讓孩子交叉感染,有的爺爺奶奶可能就拿出自己的老偏方,準備給孫子孫女身上施展一下了。
如果是特別帶有迷信色彩的方法:燒紙灰、念咒語之類的肯定是不值得提倡的。類似小兒推拿、喝中草藥的方法一定要對症,也需要謹慎使用,沒有醫生明確的情況下,最好也不要用。還有一個最常見的爭議,就是在孩子發燒沒有超過38度的時候,醫生也會建議家長採用物理溫的方法,這個具體的方法裡就會挑戰傳統的老方法,比如要給孩子敞開衣服,而不是越裹越厚,那樣是不利於孩子散熱的;適當的時候還要用溫水擦拭身體降溫,有些爺爺奶奶的老方法會用擦拭酒精的方法,因為酒精揮發的快,雖然看起來會有效,但是孩子發燒溫度高的地方(一般是腋窩、腿窩的淋巴聚集處)皮膚一般都比較脆弱,酒精使用的度數太高或者分量太多,都有可能讓孩子的皮膚吸收了過多酒精產生危害。
所以,科學實踐是檢驗整理的唯一標準。孩子生病發燒還是儘快就醫,讓醫生根據檢查進行判斷,比如是病毒還是細菌,是著涼還是上火,都需要對症下藥和採取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千萬不要在家裡爭執或者擅自採用自己的傳統方法,那樣只會耽誤了孩子,受害者也是孩子。
雖然聽起來問題多多,但在對待「隔代養育」的問題上,年輕的家長朋友們還是要多換位思考,心存感恩來看待。老一輩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也是為了給年輕人分擔負擔,你有空去看看現在育兒嫂、育嬰師一個月的價錢,就知道我們的父輩、祖輩做出了多大的付出了,他們犧牲了自己休閒時間,可能還要從自己的退休工資裡貼補家用,更是不敢生病,怕給孩子添麻煩。
大家的出發點都是不壞的,只是具體的操作層面可能會產生一些小的矛盾和摩擦,如果是實在調節不好的話,年輕的家長也需要有所擔當,自己的孩子自己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距離產生美」也是一種解決方案。